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和光周期对高原鼠兔和根田鼠最大代谢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玉山 王祖望 王德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0-204,共5页
研究了光周期和温度对高原鼠兔 (Ochotonacurzoniae)和根田鼠 (Microtusoeconomus)最大代谢率(MM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原鼠兔中 ,光周期对MMR的影响较小 ,而低温可显著地导致MMR的增加 (P<0 0 1) ,由此提出温度是高原鼠兔MMR季节... 研究了光周期和温度对高原鼠兔 (Ochotonacurzoniae)和根田鼠 (Microtusoeconomus)最大代谢率(MMR)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原鼠兔中 ,光周期对MMR的影响较小 ,而低温可显著地导致MMR的增加 (P<0 0 1) ,由此提出温度是高原鼠兔MMR季节性变化的主要生理信号 ;在根田鼠中 ,光周期和温度对MMR的影响皆达到显著水平 (P <0 0 1) ,短光照和低温都可导致MMR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代谢 光周期 环境温度 实验驯化 高原鼠兔 根田鼠
下载PDF
横断山脉大绒鼠最大代谢率的季节性差异 被引量:10
2
作者 朱万龙 贾婷 +1 位作者 练硝 王政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33-1139,共7页
最大代谢率对于动物的生存、繁殖和分布具有关键作用。实验用开放式呼吸仪测定了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夏季和冬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和运动最大代谢率。大绒鼠夏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O2为(7.24±0.61)ml/(g.h),运动最大代谢... 最大代谢率对于动物的生存、繁殖和分布具有关键作用。实验用开放式呼吸仪测定了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夏季和冬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和运动最大代谢率。大绒鼠夏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O2为(7.24±0.61)ml/(g.h),运动最大代谢率O2为(7.69±0.59)ml/(g.h);冬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O2为(8.61±0.42)ml/(g.h),运动最大代谢率O2为(7.51±0.51)ml/(g.h)。冷诱导最大代谢率冬夏之间具有差异显著,而运动最大代谢率则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栖息于横断山脉的大绒鼠由于受到低温的胁迫,导致其冷诱导最大代谢率季节性变化较大,而运动最大代谢率则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绒鼠 最大代谢 横断山脉
下载PDF
高原鼠兔和根田鼠的最大代谢率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玉山 王德华 王祖望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01-608,共8页
采用He O2 混合气体诱导方法测定了高原鼠兔 (Ochotonacurzoniae)和根田鼠 (Microtusoeconomus)的最大代谢率 (MMR)。高原鼠兔的最大代谢率在夏季和冬季分别为 5 93 (体重为 118g)和 6 3 3 (体重为115 8g)mlO2 / g·h ,而根田鼠... 采用He O2 混合气体诱导方法测定了高原鼠兔 (Ochotonacurzoniae)和根田鼠 (Microtusoeconomus)的最大代谢率 (MMR)。高原鼠兔的最大代谢率在夏季和冬季分别为 5 93 (体重为 118g)和 6 3 3 (体重为115 8g)mlO2 / g·h ,而根田鼠在夏季和冬季分别为 12 70 (体重为 2 7 8g)和 18 2 9(体重为 17 5g)mlO2 / g·h,并且根田鼠的最大代谢率的变化幅度大于高原鼠兔 ,存在种间差异。MMR季节变化的不显著性来源于动物环境温度在夏季较低 ,而在冬季为越冬亦采用行为调节等其它机制。栖于青藏高原的高原鼠兔和根田鼠同时受到低温和低氧的胁迫 ,而两者对最大代谢率作用相反 ,导致两种动物的最大代谢率与各自期望值相比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鼠兔 根田鼠 最大代谢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哺乳动物最大代谢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王玉山 王祖望 +1 位作者 王德华 张知彬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5-317,共13页
最大代谢率 (maximummetabolicrate,MMR)是动物代谢的生理极限 ,本文阐述了其有关概念、测定方法、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两种不同方法导致的MMR及其复验性、制约因子、影响因素 (包括个体大小、系统发生、环境温度、海拔梯度、寄生虫与病... 最大代谢率 (maximummetabolicrate,MMR)是动物代谢的生理极限 ,本文阐述了其有关概念、测定方法、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两种不同方法导致的MMR及其复验性、制约因子、影响因素 (包括个体大小、系统发生、环境温度、海拔梯度、寄生虫与病毒 )、与非颤抖性产热 (Non-shiveringthermogenesis,NST)和基础代谢率 (Basalmetabolicrate ,BMR)的关系 ,以及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其中MMR与BMR的关系涉及到了内温性进化的呼吸能力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最大代谢 研究进展 制约因子 影响因素 进化生理学
下载PDF
高山姬鼠冷诱导最大代谢率的季节性差异 被引量:1
5
作者 朱万龙 王蓓 +5 位作者 张麟 贾婷 王睿 蔡金红 练硝 王政昆 《Journal of Life Sciences》 2010年第2期10-13,共4页
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rate)对于动物的生存、繁殖和分布具有关键作用。本实验用开放式呼吸仪测定了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夏季和冬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高山姬鼠夏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为9.58±1.97mlO2/g.... 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rate)对于动物的生存、繁殖和分布具有关键作用。本实验用开放式呼吸仪测定了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夏季和冬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高山姬鼠夏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为9.58±1.97mlO2/g.h,冬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为12.35±1.09mlO2/g.h。冷诱导最大代谢率冬夏之间差异显着。结果表明:栖息于横断山脉的高山姬鼠由于受到低温的胁迫,导致其冷诱导最大代谢率季节性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代谢 季节变化 高山姬鼠 冷诱导 啮齿类动物 季节性波动 横断山地区 地理分布
下载PDF
当年生高山姬鼠最大代谢率
6
作者 柳鹏飞 王政昆 +2 位作者 王睿 朱万龙 刘春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65-2971,共7页
用开放式呼吸仪测定了当年生和往年生高山姬鼠的冷诱导和运动诱导最大代谢率。当年生高山姬鼠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为:(7.25±0.25)mLO2/(g.h),运动诱导最大代谢率为(9.22±0.27)mLO2/(g.h);当年生鼠冷诱导最大代谢率雌雄间无显... 用开放式呼吸仪测定了当年生和往年生高山姬鼠的冷诱导和运动诱导最大代谢率。当年生高山姬鼠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为:(7.25±0.25)mLO2/(g.h),运动诱导最大代谢率为(9.22±0.27)mLO2/(g.h);当年生鼠冷诱导最大代谢率雌雄间无显著差异,运动诱导最大代谢率雌雄间差异显著。当年生高山姬鼠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低于往年个体,运动诱导最大代谢率高于往年生个体。结果表明:当年生高山姬鼠忍受寒冷的能力低于往年个体,可能是对横断山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的自然环境的胁迫产生的适应;而雄性运动诱导最大代谢率大于雌性,可能是为了适应避免近亲繁殖和激烈竞争而在性成熟后从出生地向外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姬鼠 最大代谢 扩散
下载PDF
秋季迁徙中北美戴菊的寒冷耐受能力及最大代谢产热(英文) 被引量:1
7
作者 David L.SWANSON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00-606,共7页
由于金冠戴菊冬季的分布地与红玉冠戴菊相比更偏北,生活的环境更加寒冷,人们认为金冠戴菊对寒冷的耐受力更强。然而,有关红玉冠戴菊和金冠戴菊两者之间对寒冷的耐受性和最大产热能力的直接证据尚无报道。在美国南达科他秋季鸟类迁徙季节... 由于金冠戴菊冬季的分布地与红玉冠戴菊相比更偏北,生活的环境更加寒冷,人们认为金冠戴菊对寒冷的耐受力更强。然而,有关红玉冠戴菊和金冠戴菊两者之间对寒冷的耐受性和最大产热能力的直接证据尚无报道。在美国南达科他秋季鸟类迁徙季节,作者采用冷暴露氦氧混合气体(79%氦和21%氧),对红玉冠戴菊和金冠戴菊的寒冷耐受能力和最大代谢率(最大冷诱导代谢,Msux)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金冠戴菊对低温的耐受能力高于红玉冠戴菊,由于金冠戴菊和红玉冠戴菊的体重和热传导差异不显著,表明对低温的耐受能力的差异不是体重和热传导引起的;而金冠戴菊的最大代谢产热(2.51ml±0.32mlO2min-1,n=11)明显高于雄性(2.27ml±0.25mlO2min-1,n=13)和雌性(2.05ml±0.18mlO2min-1,n=13)的红玉冠戴菊,表明最大代谢的差异可能导致对寒冷的耐受能力不同。相对于红玉冠戴菊,金冠戴菊有良好的耐寒冷能力,与其在冬季分布更北相一致,并与其高的代谢产热能力有关,此模式和许多雀形目鸟类在季节性驯化中增加对寒冷的耐受能力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菊 冷的耐受能力 最大代谢 迁徙 分布 传导率
下载PDF
低温暴露对大绒鼠和高山姬鼠最大代谢率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朱万龙 王政昆 《绿色科技》 2015年第11期24-26,共3页
研究了栖息于横断山区大绒鼠和高山姬鼠低温暴露条件下最大代谢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在低温驯化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MM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和冷驯化组高山姬鼠的最大代谢率均高于大绒鼠,... 研究了栖息于横断山区大绒鼠和高山姬鼠低温暴露条件下最大代谢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在低温驯化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MM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和冷驯化组高山姬鼠的最大代谢率均高于大绒鼠,两种啮齿类动物冬季的呼吸因子(MMR/MR)在小型哺乳动物中较低。低温暴露后,两种啮齿类动物的呼吸因子增加。以上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冷诱导最大代谢率的差异可能说明:这两种啮齿类动物在面对低温时很有可能采取了不同的生理对策来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绒鼠 高山姬鼠 最大代谢
下载PDF
鳊幼鱼能量代谢和个性行为的个体变异及表型关联 被引量:20
9
作者 曾令清 付成 +2 位作者 奚露 彭姜岚 付世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4807-4816,共10页
自然界中动物的表型特征(如形态、生理和行为)存在明显的种内个体差异,并且该差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保持稳定。为考察鲤科鱼类能量代谢和个性行为的个体差异及二者的关联,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0±0.5)... 自然界中动物的表型特征(如形态、生理和行为)存在明显的种内个体差异,并且该差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保持稳定。为考察鲤科鱼类能量代谢和个性行为的个体差异及二者的关联,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0±0.5)℃条件下测定30尾鳊幼鱼的标准代谢率(SMR)、最大代谢率(MMR,由力竭运动诱导)和过量耗氧(EPOC)并计算代谢空间(MS)和相对代谢空间(FAS),随后测定鳊幼鱼的勇敢性(Boldness)和活跃性(Activity)两个个性行为学指标(测定Ⅰ),1个月后(测定Ⅱ)重复测定该种鱼的上述表型特征参数。结果显示:(1)1个月后鳊幼鱼的体重和体长均显著增加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二者P<0.05)。(2)除MMR、MS、FAS和EPOC外,鳊幼鱼SMR具有明显的重复性;SMR与MS、FAS以及EPOC均呈现负相关(所有P<0.05),与MMR不相关;MS和FAS与MMR呈现正相关(二者P<0.01);实验期间,鳊幼鱼部分能量代谢参数的相关性保持不变。(3)鳊的勇敢性(潜伏时间)重复性较差,且测定Ⅱ鳊幼鱼的潜伏时间明显增加(P<0.05),测定Ⅰ和测定Ⅱ的潜伏时间与SMR均不相关;活跃性的移动路程、游泳速度和运动时间比的重复性较差,三者之间的正相关不受时间影响;相比较测定Ⅰ,测定Ⅱ鳊幼鱼活跃性的3个指标均明显增加(所有P<0.05)。(4)不论测定Ⅰ还是测定Ⅱ鳊幼鱼的SMR与实验期间特定体重增长率(SGR)均呈正相关(二者P<0.01)。研究表明在实验室环境条件下鳊幼鱼的能量代谢和个性行为具有非平行的变化规律和重复性,表型特征之间存在关联,并且这些关联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研究还提示该种鱼的SMR在短期内可预测个体的生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代谢 最大代谢 个性 表型变异 鳊鱼
下载PDF
中华倒刺鲃能量代谢和热耐受特征的体重效应 被引量:7
10
作者 庞旭 付世建 +2 位作者 刘小红 蒲德永 张耀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814-5821,共8页
为了探讨体重对中华倒刺鲃能量代谢和热耐受特征的影响,在25℃条件下分别测定不同体重大小(1、10、25、>50 g组)中华倒刺鲃的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为了探讨体重对中华倒刺鲃能量代谢和热耐受特征的影响,在25℃条件下分别测定不同体重大小(1、10、25、>50 g组)中华倒刺鲃的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EPOC)和热耐受参数。随体重的增加,中华倒刺鲃个体RMR、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MMR)、代谢空间(Metabolic scope,MS)和EPOC均显著增加(P<0.05);单位体重RMR、MMR和MS则均显著降低,而单位体重EPOC随体重的增加显著增加(P<0.05)。RMR、MMR、MS和EPOC的代谢尺度指数分别为0.796、0.834、0.849和1.137且显著大于2/3,因此中华倒刺鲃的能量代谢参数均呈异速度增加的关系而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与其个体变大游泳运动能力增强导致能量代谢需求增加相关。中华倒刺鲃临界低温(Critical thermal minimum,CTmin)和致死低温(Lethal thermal minimum,ILmin)与体重之间均呈"微笑型"二次函数的关系,临界高温(Critical thermal maximum,CTmax)和致死高温(Lethal thermal maximum,ILmax)均呈"钟型"二次函数的关系,因此中等大小的中华倒刺鲃具有更强的热耐受能力。这种非线性关系可能与其生长发育阶段和温度驯化历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代谢 最大代谢 过量耗氧 临界温度 致死温度
下载PDF
饥饿对中华倒刺鲃幼鱼最大代谢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唐金玉 曾令清 +3 位作者 彭姜岚 王蕾 张嫱 付世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68,共5页
【目的】考查饥饿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最大代谢、运动能力及两者相关性的影响。【方法】在20℃条件下,分别测定饥饿组(n=55,饥饿14 d)和对照组(n=58,维持日粮水平)实验鱼的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MMR)... 【目的】考查饥饿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最大代谢、运动能力及两者相关性的影响。【方法】在20℃条件下,分别测定饥饿组(n=55,饥饿14 d)和对照组(n=58,维持日粮水平)实验鱼的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MMR)和匀加速最大游泳速度(Constant acceleration test speed,Ucat)。【结果】饥饿组和对照组的MMR和Ucat在实验前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与同期对照组相比,14 d饥饿处理导致饥饿组MMR和Ucat均有所下降,两者MMR和Uca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饥饿组或对照组的MMR和Ucat之间在实验前后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饥饿组或对照组实验前后的Ucat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5),饥饿组实验前后的MMR之间也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中华倒刺鲃幼鱼在遭受饥饿胁迫时运动能力下降,原因可能与饥饿状态下机体下调生理功能以及身体内能量底物的缺乏有关。在实验处理前后对照组或饥饿组的MMR和Ucat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则是因为Ucat与鱼类的无氧代谢能力密切相关,而MMR反映的是鱼类的最大有氧代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 最大代谢 匀加速游泳能力 中华倒刺鲃
原文传递
游泳加速模式对团头鲂和南方鲇的最大游泳速度及运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敬敬 朱峰磊 +2 位作者 龙静 闫玉莲 谢小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03-611,共9页
为了探讨游泳加速模式对不同生态习性鱼类游泳性能及运动代谢的影响,评估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爆发游泳速度(Uburst)和最大代谢率(MMR)的适宜测定方法,在4种加速模... 为了探讨游泳加速模式对不同生态习性鱼类游泳性能及运动代谢的影响,评估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和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爆发游泳速度(Uburst)和最大代谢率(MMR)的适宜测定方法,在4种加速模式条件下,检测了实验鱼的最大游泳速度(Vmax),以及鱼体在运动过程中及其力竭后代谢恢复期的耗氧率(MO2)。结果显示:在速度增量(ΔV)为20 cm/s,加速持续时间(Δt)为2min的加速模式条件下,团头鲂和南方鲇的Vmax及游泳过程的无氧代谢占比均分别显著高于其他3种加速模式(P<0.05),呈爆发运动(Uburst)状态。在ΔV为10 cm/s,Δt分别为20、40和60min的加速模式下,两种鱼的无氧代谢占比均在12%以下且相互间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团头鲂在这3种加速模式下的Vmax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南方鲇在ΔV为10 cm/s、Δt为20min条件下的Vmax显著高于另2种加速模式的测定值(P<0.05)。两种鱼的MO2在各加速模式下均随着游泳速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在爆发游泳过程中,两种鱼的MO2随游泳速度的增加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团头鲂的MO2随速度的变化曲线在接近100 cm/s的时候出现拐点,此后MO2随速度的增幅变小;而南方鲇的该曲线在速度为20 cm/s时就出现拐点, MO2的变化进入"平台期"。在所有加速模式下,两种鱼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耗氧率(AMO2)均显著高于力竭后代谢恢复期的最大值(DMO2, P<0.05)。用Ucrit法测得团头鲂的AMO2高于Uburst法的测得值,而南方鲇则相反。由研究结果得出,测定团头鲂的Ucrit采用ΔV为10 cm/s、Δt在20-60min的加速模式是适宜的,测定南方鲇Ucrit的适宜加速模式是ΔV为10 cm/s、Δt为20min。两种鱼均应采用在运动阶段测得的最大MO2作为MMR;测定团头鲂的MMR适用于Ucrit法,测定南方鲇的MMR适用于Uburst法。团头鲂持续游泳的能力较强,爆发游泳的加速能力相对较弱;而南方鲇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该差异反映了物种适应其生态习性的权衡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南方鲇 游泳加速模式 临界游泳速度 爆发游泳速度 运动代谢 最大代谢
下载PDF
中华倒刺鲃幼鱼能量代谢特征个体差异及生态关联
13
作者 罗玉莲 庞旭 +3 位作者 刘蒨莹 张永飞 付成 付世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0-825,共6页
为了探讨鱼类能量代谢特征个体变异及其生态关联,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条件下测定44尾实验鱼的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力竭运动后峰值代谢率(Peak metabolic rate,PMR)、力竭运... 为了探讨鱼类能量代谢特征个体变异及其生态关联,以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条件下测定44尾实验鱼的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力竭运动后峰值代谢率(Peak metabolic rate,PMR)、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EPOC)、低氧胁迫后峰值代谢率PMR和低氧胁迫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hypoxia oxygen consumption,EPHOC)。研究发现,中华倒刺鲃能量代谢特征参数存在较大个体差异,RMR、力竭运动后PMR、EPOC、低氧胁迫后PMR和EPHOC分别为193.62—460.33[mg O_(2)/(kg·h)]、617.9—2165.02[mg O_(2)/(kg·h)]、28.76—267.20 mg O_(2)/kg、484.3—1142.97[mg O_(2)/(kg·h)]和30.27—211.88 mg O_(2)/kg。力竭运动后PMR(r=0.348,P=0.010)和低氧胁迫后PMR(r=0.449,P=0.002)与RMR间均呈显著正相关;EPOC与RMR间呈显著负相关(r=-0.426,P=0.004),而EPHOC与RMR间的关系不显著(r=-0.292,P=0.054);力竭运动后PMR与EPOC间(r=0.424,P=0.004)和低氧胁迫后PMR与EPHOC间(r=0.391,P=0.009)均呈显著正相关。力竭运动后PMR与低氧胁迫后PMR(r=0.673,P<0.001)和EPOC与EPHOC(r=0.526,P<0.001)在个体差异均显著正相关;然而力竭运动后PMR和EPOC分别显著高于低氧胁迫后PMR与EPHOC(P<0.05)。研究表明:维持代谢较高的中华倒刺鲃个体有助于其快速提升有氧功率输出以维持高的游泳运动能力;而较低维持代谢个体具有相对较高的EPHOC有助于机体在极端环境条件下提升其低氧耐受能力。中华倒刺鲃能量特征的个体变异可能是经长期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代谢 最大代谢 过量耗氧 游泳运动 低氧耐受 中华倒刺鲃
下载PDF
梭鲈的新陈代谢率预测值
14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50,共1页
为了确定梭鲈具有最大代谢范围(MS)时的温度,目前的研究在13~28%范围内的6个温度下测定了梭鲈的最大代谢率和呼吸频率。在13~25℃之间变化时,SMR随温度上升而增大,而在此温度范围内的最大代谢率(MMR)没有显著的变化。超过25... 为了确定梭鲈具有最大代谢范围(MS)时的温度,目前的研究在13~28%范围内的6个温度下测定了梭鲈的最大代谢率和呼吸频率。在13~25℃之间变化时,SMR随温度上升而增大,而在此温度范围内的最大代谢率(MMR)没有显著的变化。超过25%时,标准代谢率(SMR)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代谢 梭鲈 预测值 温度上升 标准代谢 呼吸频率 温度范围 SMR
下载PDF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9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海燕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2期218-220,共3页
目的观察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心脉隆组,常规治疗组58例行常规规范化抗心力衰竭治疗,心脉隆组59例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5mg/kg,2次/日,共治疗10d。观察... 目的观察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7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心脉隆组,常规治疗组58例行常规规范化抗心力衰竭治疗,心脉隆组59例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5mg/kg,2次/日,共治疗10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心脉隆组总有效率86.44%高于对照组6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脉隆组治疗后对室射血分数(LVEF)、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最大代谢当量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脉隆注射液对CHF有一定干预作用,可改善CAF患者临床症状及LVEF、NT-proBNP、最大代谢当量,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脉隆注射液 左室射血分数 N端 B型脑钠肽前体 最大代谢当量
下载PDF
康复运动治疗对稳定期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密 李云 +1 位作者 钟才秀 杨志华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25期32-35,共4页
目的观察稳定期冠心病患者康复运动治疗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60例稳定期冠心病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90例)及对照组(70例)。对照组仅给予冠心病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完... 目的观察稳定期冠心病患者康复运动治疗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60例稳定期冠心病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90例)及对照组(70例)。对照组仅给予冠心病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完成统一制订的康复运动治疗方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治疗4周后再将治疗组分为短程组(50例,治疗4周)及长程组(40例,治疗12周),比较短程组、长程组及对照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在6 min步行试验、最大代谢当量(METs)、NYHA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均显著改善(P<0.05)。长程组治疗12周后6 min步行试验、METs、NYHA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均显著优于同组治疗4周后、短程组12周后和对照组12周后(P<0.05)。试验12周后,短程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运动治疗有助于协助药物治疗改善稳定期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且持续的有规律的康复运动治疗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康复 冠心病 心功能 6分钟步行试验 最大代谢当量 左室射血分数
下载PDF
青藏高原小型哺乳动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从个体到生态系统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德华 王祖望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82-489,共8页
本文回顾了青藏高原小型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能量代谢特征与环境适应性、适应性产热与体温调节、能量平衡与体重调节、生理极限值和种群能流估算等,总结了近年一些新兴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双标记水方法测定能量... 本文回顾了青藏高原小型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能量代谢特征与环境适应性、适应性产热与体温调节、能量平衡与体重调节、生理极限值和种群能流估算等,总结了近年一些新兴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双标记水方法测定能量消耗、肠道菌群的功能、地理生理学、种群生理学、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理功能等。有些工作引领了中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发展,如生态能量学、适应性产热和生理适应等。本文对未来需要发展的领域和深入方面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建立青藏高原小型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学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代谢 褐色脂肪组织 非颤抖性产热 最大代谢 种群生理学 种群能量流动
下载PDF
Sources and significance of variation in basal,summit and maximal metabolic rates in birds 被引量:7
18
作者 Andrew E. MCKECHNIE David L. SWANSON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1-758,共18页
The rates at which birds use energy may have profound effects on fitness, thereby influencing physiology, behavior, ecology and evolution. Comparisons of standardized metabolic rates (e.g., lower and upper limits of ... The rates at which birds use energy may have profound effects on fitness, thereby influencing physiology, behavior, ecology and evolution. Comparisons of standardized metabolic rates (e.g., lower and upper limits of metabolic power output) present a method for elucidating the effects of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factors on the interface between physiology and life history in bird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variation in avian metabolic rates [basal metabolic rate (BMR; minimum normothermic metabolic rate), summit metabolic rate (Msum; maximal thermoregulatory metabolic rate), and maximal metabolic rate (MMR; maximal exercise metabolic rate)],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is variation, the evidence for functional links between these metabolic traits, and the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avian metabolic diversity. Both lower and upper limits to metabolic power production are phenotypically flexible traits, and vary in association with numerous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factors. For both inter- and intraspecific comparisons, lower and upper limits to metabolic power production are generally upregulated in response to energetically demanding conditions and downregulated when energetic demands are relaxed, or under conditions of energetic scarcity. Positive correlations have been documented between BMR, Msum and MMR in some, but not all studies on birds, providing partial support for the idea of a functional link between lower and upper limits to metabolic power production, but more intraspecific studie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robustness of this conclusion. Correlations between BMR and field metabolic rate (or daily energy expenditure) in birds are variable, suggesting that the linkage between these traits is subject to behavioral adjustment, and stud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eld and maximal metabolic rates are lack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avian metabolic diversity would benefit from future studies of: (1) the functional and mechanistic links between lower and upper limits of metabolic power output; (2)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cues driving phenotypically flexible metabolic responses, and how responses to such cues might impact population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3) the shapes of metabolic reaction norm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and (4) the relationship of metabolic variation to fitness, including studies of repeatability and heritability of minimum and maximum metabolic power output [Current Zoology 56 (6): 741-758, 2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enotypic flexibility Reaction norms Basal metabolic rate Maximal metabolic rate BIRDS
下载PDF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energy budget of Elliot's pheasant (Syrmaticus ellioti) in cage 被引量:6
19
作者 Ying LUO Tai-Lin YU +3 位作者 Cheng-Ming HUANG Tong ZHAO Han-Hua LI Chang-Jian LI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I0024-I0030,共7页
This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energy budget of Elliot's pheasant Syrmaticus ellioti in different seasons, with life and health, good growth and normal digestion of Elliot's pheasant as the tested objects, Th... This study aimed to discuss the energy budget of Elliot's pheasant Syrmaticus ellioti in different seasons, with life and health, good growth and normal digestion of Elliot's pheasant as the tested objects, The energy budget of Elliot's pheasant was measured by daily collection of the trial pheasants' excrement in the biological garden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rom March 2011 to February 201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ss energy consumption, metabolic energy and excrement energy varied by season, increasing as temperature decrease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oss energy consumption, metabolic energy, excrement energy between adults and nonages. There was also a trend that food digestibility of pheasants increases as temperature increases. In the same season, the food digestibility of adult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nonages. Throughout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the metabolic energy of 4-year adults were 305.77±13.40 kJ/d, 263.67±11.89 kJ/d, 357.23±25.49 kJ/d and 403.12±24.91 kJ/d, respectively, and the nonages were 284.86±17.22 kJ/d, 284. 66±15.16 kJ/d, 402. 26±31.46 kJ/d and 420. 30±31.98 kJ/d, respectively. The minimum metabolic energies were 247.65±21.81 g, 265.86±26.53 g, respectively for each group, detected between 4-year adults and 1-year nonages.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to determine whether 29.6 C is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for the Elliot's pheas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liot's pheasants Energy budget Seasonal variations
下载PDF
急性铜暴露对中华倒刺鲃幼鱼游泳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怡 夏继刚 +2 位作者 曹振东 付成 付世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451-2456,共6页
为了探讨水体铜污染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游泳能力的生态毒理效应,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浓度急性铜暴露(0、0.05、0.1、0.2、0.3和0.4 mg·L-1)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相对临界游泳速度(rUcrit)、相对爆发游泳速度(rUburst... 为了探讨水体铜污染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游泳能力的生态毒理效应,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浓度急性铜暴露(0、0.05、0.1、0.2、0.3和0.4 mg·L-1)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相对临界游泳速度(rUcrit)、相对爆发游泳速度(rUburst)、最大耗氧率(MO2)以及组织(肝、鳃、肌肉)铜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倒刺鲃幼鱼相对临界游泳速度、相对爆发游泳速度、最大代谢率受铜暴露影响显著(P<0.05),铜暴露导致以上各参数值下降,其中,rUcrit在铜浓度0.3 mg·L-1时显著降低,为对照组的85%,而rU burst和M O2在铜浓度0.1mg·L-1时即显著降低,分别为对照组的79%和57%;铜暴露对组织(肝、鳃、肌肉)铜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提示水体急性铜暴露将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有氧与无氧运动能力以及最大代谢率产生重要影响,其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为0.1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倒刺鲃 临界游泳速度 爆发游泳速度 最大代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