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小弧菌热不稳定型溶血素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高效表达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涛 吴后波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2-248,共7页
根据已发表的最小弧菌热不稳定型溶血素(Vibrio mimicusheat-labile hemolysinVmhA)核苷酸序列,设计和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以最小弧菌96-6-3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热不稳定型溶血素基因片段,克隆于表达载体PQE-2/VmhA中,转化大... 根据已发表的最小弧菌热不稳定型溶血素(Vibrio mimicusheat-labile hemolysinVmhA)核苷酸序列,设计和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以最小弧菌96-6-3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热不稳定型溶血素基因片段,克隆于表达载体PQE-2/VmhA中,转化大肠杆菌M15,经IPTG诱导,表达出预期大小50.2KD的融合蛋白.Westernblot检测显示,该蛋白与抗最小弧菌热不稳定型溶血素兔血清呈阳性反应,表明该蛋白具有溶血素的免疫原性,可作为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弧菌 溶血素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最小弧菌热不稳定型溶血素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2
作者 李涛 吴后波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4-329,共6页
根据已发表的最小弧菌热不稳定型溶血素(heat-labile hemolysin)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和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以最小弧菌96-6-3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热不稳定型溶血素基因片段,克隆到质粒载体pMD-18T中进行测序和分析.其结果表... 根据已发表的最小弧菌热不稳定型溶血素(heat-labile hemolysin)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和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以最小弧菌96-6-3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热不稳定型溶血素基因片段,克隆到质粒载体pMD-18T中进行测序和分析.其结果表明扩增的热不稳定型溶血素基因片段与已发表的最小弧菌热不稳定型溶血素的同源性高达98%,扩增片段编码由44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推测分子量为50 200.软件分析表明编码的氨基酸有较高的抗原性,可作为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基因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最小弧菌 基因克隆 溶血素 病原菌 真鲷 福建
下载PDF
最小弧菌外毒素Pm—Vm的检测
3
作者 吴后波 潘金培 《鱼类病害研究》 2001年第3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最小弧菌 外毒素 Pm-Vm 检测
下载PDF
最小弧菌外毒素Pm—Vm的免疫学特性
4
作者 吴后波 潘金培 《鱼类病害研究》 2001年第3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最小弧菌 外毒素 Pm-Vm 免疫学
下载PDF
最小弧菌外毒素Pm—Vm的理化特性
5
作者 吴后波 潘金培 《鱼类病害研究》 2001年第3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最小弧菌 外毒素 Pm-Vm 理化特性
下载PDF
海水养殖真鲷弧菌病病原菌外毒素的分离、纯化及生物学活性 被引量:22
6
作者 吴后波 潘金培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3-89,共7页
1996年 6月初 ,对福建省平潭县真鲷网箱养殖场发生的弧菌病进行研究 ,并确定该病病原菌为最小弧菌 (Vibrio mimicus)。采用硫酸铵沉淀、DEAE-纤维素层析及 Sephadex-G1 0 0层析等方法对最小弧菌产生的外毒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该外毒... 1996年 6月初 ,对福建省平潭县真鲷网箱养殖场发生的弧菌病进行研究 ,并确定该病病原菌为最小弧菌 (Vibrio mimicus)。采用硫酸铵沉淀、DEAE-纤维素层析及 Sephadex-G1 0 0层析等方法对最小弧菌产生的外毒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该外毒素为单一的多肽 ,分子量为 3 0 .45 6 k D,对真鲷的 L D50 为 4.48μg,对真鲷等养殖动物的溶血性最强 ,对 Vero细胞的 CD50 值为 0 .48μg,肠毒性弱阳性。该外毒素与最小弧菌产生的其他毒力因子相比 ,性质独特 ,是一类新的毒力因子 ,建议命名为 V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鲷 最小弧菌 外毒素Vm-Pm 海水养殖 分离 纯化 生物学活性
下载PDF
培养条件对养殖真鲷弧菌病病原菌毒素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后波 潘金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研究了温度、酸碱度、气体环境、营养成分及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对真鲷病原菌最小弧菌Vm Pm毒素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对Vm Pm毒素的产生有显著影响 ,在 30℃培养时产量最高 ;当pH在弱碱性环境( 7.2左右 )时 ,Vm Pm毒素产量最高 ;... 研究了温度、酸碱度、气体环境、营养成分及培养时间等培养条件对真鲷病原菌最小弧菌Vm Pm毒素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对Vm Pm毒素的产生有显著影响 ,在 30℃培养时产量最高 ;当pH在弱碱性环境( 7.2左右 )时 ,Vm Pm毒素产量最高 ;振荡通气能极大地促进Vm Pm毒素的产生 ,显著提高其产量 ;Vm Pm毒素的产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增加 ,到 36h即可达到最高水平 ,并维持至 72h ;改良海水营养培养基与普通海水营养培养基相比 ,更有利于毒素的产生 ,毒素产量可提高 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鲷弧菌 最小弧菌 Vm-Pm毒素 培养条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