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塞尔对意志与最高善的现象学阐释 被引量:3
1
作者 曾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71,共8页
胡塞尔试图在意志现象学基础上建立严格意义上的形式实践学。他批判地继承了布伦塔诺的形式命令法则,揭示出,意志在实践选择中遵循的普遍法则是:"做你能达到的最高善",它建立在形式价值论基础上。意志是一种实践可能性行为。... 胡塞尔试图在意志现象学基础上建立严格意义上的形式实践学。他批判地继承了布伦塔诺的形式命令法则,揭示出,意志在实践选择中遵循的普遍法则是:"做你能达到的最高善",它建立在形式价值论基础上。意志是一种实践可能性行为。作为意志追求目标的最高善是建立在"实践可能性"基础上的,它通过意志明察来实现。由此胡塞尔批判了康德的绝对命令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志 最高善 实践可能性 明察 绝对命令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论“最高善”的两条路径及其局限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玮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2-67,110,共6页
本文考察了亚里士多德对"善"和"最高善"(人类幸福)所做的说明。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一方面将"善"界定为人类欲望的目标,据此确定各种善事物之间的排序并最终推导出最高善的存在;另一方面将"善... 本文考察了亚里士多德对"善"和"最高善"(人类幸福)所做的说明。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一方面将"善"界定为人类欲望的目标,据此确定各种善事物之间的排序并最终推导出最高善的存在;另一方面将"善"表述为人类特定功能的施展,由此说明良好地实现并展示这种功能的行为被认为是具有美德和高贵的人类行为,进而指出人类幸福在于灵魂合乎美德的活动。本文试图表明:较之于柏拉图的善理念,亚里士多德所采取的这种具有双重路径的证明模式在阐明"善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具有较大优势,但在回答"最高善(幸福)是什么"的时候则无法摆脱论证路线本身所带来的局限,后者导致他对最高善的设想和说明出现某种张力。这种张力表明:仅仅从人类的现实活动层面来设想一个具有超越性的"最高善"的思路是有局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欲望 功能 最高善(幸福)
下载PDF
“最高善”问题与实践哲学的隐微显现
3
作者 马成慧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8-12,共5页
《尼各马可伦理学》对"最高善"的规定存在着逻辑上的模糊,这种情形进而又使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praxis(实践)"与"theōria(理论)"间的关系趋于复杂。对"最高善"规定的模糊性概源于亚里士多... 《尼各马可伦理学》对"最高善"的规定存在着逻辑上的模糊,这种情形进而又使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praxis(实践)"与"theōria(理论)"间的关系趋于复杂。对"最高善"规定的模糊性概源于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不同叙事风格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质疑。此外,praxis和theōria间的张力使得一种隐秘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端中实践的哲学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善 实践 理论 行动
下载PDF
人的活动与属人的善——论《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中的“最高善”与“幸福”
4
作者 何室鼎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4-19,共6页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紧紧围绕"人"及其生活的现实问题向我们阐释了"最高善"的含义和应当追寻的方式,他主张善始于行为,"最高善"应当是行为总的目标,人在活动中追求"属人的幸福&q...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中亚里士多德紧紧围绕"人"及其生活的现实问题向我们阐释了"最高善"的含义和应当追寻的方式,他主张善始于行为,"最高善"应当是行为总的目标,人在活动中追求"属人的幸福"。个体和城邦在"善"问题上是相因相随、相辅相成的。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实体、本性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人的灵魂、现实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看法都影响了对善和幸福的探讨。尽管与中国先秦思想家同样关注人与城邦的相互联系、善与幸福的相辅相成,亚里士多德和先秦学者的见解仍有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基于对人的存在方式看法的巨大不同,并影响到了两种伦理主张的方方面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各马可伦理学 最高善 幸福
下载PDF
牟宗三对康德最高善说的呼应、批评与超克
5
作者 程恭让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18,共15页
最高善说(至善说)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牟宗三先生晚年对康德此一学说的理论意义,对康德“至善在实践上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之解决模式等,提出了基于新儒学立场的批评意见,并试图依据晚年创构的圆教模式,把最高善... 最高善说(至善说)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牟宗三先生晚年对康德此一学说的理论意义,对康德“至善在实践上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之解决模式等,提出了基于新儒学立场的批评意见,并试图依据晚年创构的圆教模式,把最高善问题纳入圆教模式中,对问题作出新的规定和说明。牟先生的此系思想是现代新儒学对康德最高善学说的一次批判性超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康德 最高善 呼应 批评 超克 圆教 新儒学 佛教
原文传递
自然本性、生活目的和宇宙城邦:奥勒留论最高善
6
作者 陈玮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 2018年第2期169-187,共19页
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对'最高善'的界定既是对传统斯多亚伦理学的继承又是对其的发展:就前者而言,他用'自然本性'来界定宇宙整体–灵魂个体的最高善;就后者而言,他引入了政治共同体即'宇宙城邦'的要素来扩充对... 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对'最高善'的界定既是对传统斯多亚伦理学的继承又是对其的发展:就前者而言,他用'自然本性'来界定宇宙整体–灵魂个体的最高善;就后者而言,他引入了政治共同体即'宇宙城邦'的要素来扩充对人而言的最高善的内涵。不过,诉诸这种'双重结构'来定义最高善,并不意味着奥勒留认为伦理学核心概念的证成必须依赖于物理学的基本假定,相反,他试图以此表明,一个完整而有效的、对于人类生活最高善的说明,应该是基于宇宙整体视野的。而一个真正完备的宇宙论框架,也自然地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勒留 《沉思录》 最高善 自然本性 宇宙城邦
原文传递
发现儿童:学校教育“最高的善” 被引量:1
7
作者 高金凤 高海迪 《教育视界》 2017年第7期39-40,共2页
人是目的,还是工具?"人"本身即是目的。在学校教育中,把儿童本身当成一种目的性存在,即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最高的善"。从教育实践的视角来审视这种"最后的善","发现儿童"应是学校教育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发现儿童则可... 人是目的,还是工具?"人"本身即是目的。在学校教育中,把儿童本身当成一种目的性存在,即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最高的善"。从教育实践的视角来审视这种"最后的善","发现儿童"应是学校教育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发现儿童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在被教育中发现,在被解放中发现,在被学习中发现。只有发现儿童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教育的育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发现儿童 最高
下载PDF
在个体善和城邦善之间——亚里士多德论伦理学和政治学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玮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6-53,156,共8页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端与结尾处都明确指出,伦理学和政治学之间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联系,前者是后者的预备研究,后者构成了前者的目标。如何看待这个主张是重要的,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如何理解并评价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端与结尾处都明确指出,伦理学和政治学之间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联系,前者是后者的预备研究,后者构成了前者的目标。如何看待这个主张是重要的,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如何理解并评价亚里士多德有关个体与城邦、道德与政治之间关系的论述: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字面意思而强调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好处是我们可以对伦理学中的疑难加以澄清和解释,坏处则是需要接受伦理学(道德生活)对于政治学(政治生活)的附属地位,甚至可能需要接受个体对于共同体的从属地位。而如果我们强调伦理学的独立地位,则可以保留个体善和道德生活的独立性,但同时也不得不承受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乃至整个伦理学本身存在张力甚至冲突的可能。本文尝试说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更适合第一种解释路径,但这是因为他竭力想要避免一种柏拉图式的、强的道德实在论。此外,如果充分考虑亚里士多德的论证的复杂性,我们可以认为,他并没有主张一种共同体对于个体的优先性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伦理学 政治学 个体 城邦 最高善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与康德论幸福的比较研究
9
作者 黄雪梅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9期81-85,共5页
幸福作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一直是哲学领域的重要议题。通过对亚里士多德与康德两位哲学家的幸福观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均秉持理性主义哲学立场,也都肯定了幸福的意义,但囿于各自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伦理学基础不同而呈现出对幸福理解的差异。... 幸福作为人类永恒的追求,一直是哲学领域的重要议题。通过对亚里士多德与康德两位哲学家的幸福观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均秉持理性主义哲学立场,也都肯定了幸福的意义,但囿于各自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伦理学基础不同而呈现出对幸福理解的差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与德性相符合的实际表现,他将幸福定位为伦理生活的目标及最高价值,强调幸福对德性有逻辑上的优先性。而康德则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出发,将幸福视为道德法则的实现,突出道德对幸福有逻辑上的先在性。此外,亚里士多德将幸福作为“最高善”,即人类的终极目的,康德则将幸福的终极目标设为“至善”,进一步引发对幸福目的论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康德 幸福 德性 最高善
下载PDF
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中心
10
作者 郑婉霞 《哲学进展》 2024年第8期1905-1910,共6页
纵览《尼各马克伦理学》一书,其核心就在于对于人而言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的论证。亚里士多德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构建出一条理论与实践、形上与形下交叉相互的探索幸福之路,本文旨在从幸福的旨归、幸福的条件以及幸福的实现三个方面... 纵览《尼各马克伦理学》一书,其核心就在于对于人而言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的论证。亚里士多德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构建出一条理论与实践、形上与形下交叉相互的探索幸福之路,本文旨在从幸福的旨归、幸福的条件以及幸福的实现三个方面,对亚氏的幸福做简要的探讨。A close examination of “Nicomachean Ethics” demonstrates that its central concern is the philosophical justifica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happiness for humans and the articulation of its realization. Aristotle constructs a nuanced pathway that integrates theory with practice, merging the transcendental with the experiential in his exploration of happiness.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a concise discussion of Aristotle’s perspective on happiness, examining three critical aspects: the ultimate goal of happiness, the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happiness, and the methods for achieving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最高善 德性 沉思
下载PDF
从至善向圆善的转化——《大学》“至善”思想新解
11
作者 严家凤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2期47-50,共4页
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它必随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哲学经典亦然。"古本大学"中的"至善"只是从德行上强调道德的实践意义,"今本大学"中的"至善"已经获得了本体论的思想内涵。现代新儒家学者... 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它必随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哲学经典亦然。"古本大学"中的"至善"只是从德行上强调道德的实践意义,"今本大学"中的"至善"已经获得了本体论的思想内涵。现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在以儒家道德本心消解康德灵魂不朽、上帝存在的公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圆善思想对《大学》"至善"的理解有新的启发意义,即《大学》"至善"在现代中国哲学的语境下获得了一种更完备的理论阐释:德福相谐和。并且这一转化对当下建设幸福中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最高善 《圆论》
下载PDF
“一心开二门”与牟宗三“圆善论”的建构
12
作者 刘昆 《当代儒学》 2018年第1期175-184,共10页
车宗三晚年用佛教的“圆教”模式来重新诠释“最高善”中的“德福一致”问题。他用怫教中的“一心开二门”思想作为框架,由作为最高本体的“自由无限心”开出“德”与“福”两个层面的存有,并运用中国实践哲学思想,使二者成为一种“... 车宗三晚年用佛教的“圆教”模式来重新诠释“最高善”中的“德福一致”问题。他用怫教中的“一心开二门”思想作为框架,由作为最高本体的“自由无限心”开出“德”与“福”两个层面的存有,并运用中国实践哲学思想,使二者成为一种“即”的关系,使“德”与“福”成为最高本体的“良知”的“同体异用”,也就是说“德”与“福”是“良知”的一体两面。从而在中国儒、释、道三教中找到了使“德福一致”成为人间之可能的“圆善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教 最高善 德福 一心开二门
下载PDF
集真善美于一体的琵琶曲名作──《平沙落雁》 被引量:4
13
作者 任鸿翔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24-25,共2页
集真善美于一体的琵琶曲名作──《平沙落雁》任鸿翔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琵琶艺术作品以追求和谐、协调为理想,以夭人合一、群己和谐为最高的善、最高的美、最高的理想境界.在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里,真、善、美总是高度统一的,这... 集真善美于一体的琵琶曲名作──《平沙落雁》任鸿翔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琵琶艺术作品以追求和谐、协调为理想,以夭人合一、群己和谐为最高的善、最高的美、最高的理想境界.在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里,真、善、美总是高度统一的,这些经典传世之作,经过千锤百炼、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沙落雁》 琵琶艺术 文艺思想 成“人” “一”字 中国画 中华文化 最高 空气动力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探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赖海燕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64-67,共4页
幸福是古希腊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幸福观"体系,主张幸福是最高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强调公民个体幸福与城邦幸福的一致性。德性伦理视野下的亚里士... 幸福是古希腊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幸福观"体系,主张幸福是最高善,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还需要外在的善,强调公民个体幸福与城邦幸福的一致性。德性伦理视野下的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于建构当代幸福观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幸福 德性 最高善
下载PDF
实践中的成已成人成物──论哲学的实践功能与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兴国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道德实践 实践形态 实践功能 社会化 论哲学 牟宗三 中国古典哲学 人的实践 意志自由 最高善
下载PDF
略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天梅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9-22,共4页
本文主要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名著——《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关于幸福、最高善、德性和中道的内在联系的分析和阐述,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作了一次梳理,以期亚氏的德性幸福观能够对人们有所启迪。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幸福 最高善 德性 中道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启示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伦水 罗金彪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5-97,共3页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的善就是幸福,幸福就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德性即中道,思辨活动是至上的幸福。他的幸福观启发我们在追求幸福时应当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关系。
关键词 尼各马科伦理学 最高 幸福 灵魂 德性 中道 思辨
下载PDF
斯宾诺莎情感学说研究——读《伦理学》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瑞康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39,共5页
斯宾诺莎是近代著名的理性主义者。但是,他的《伦理学》却有关于人的情感的大量说明,这引人深思。现拟从情感的性质和力量、人如何能克制情感、情感和最高的善的关系等方面来展开对斯宾诺莎情感学说的探析。这对于深入了解斯宾诺莎主义... 斯宾诺莎是近代著名的理性主义者。但是,他的《伦理学》却有关于人的情感的大量说明,这引人深思。现拟从情感的性质和力量、人如何能克制情感、情感和最高的善的关系等方面来展开对斯宾诺莎情感学说的探析。这对于深入了解斯宾诺莎主义的内容、特征和意义至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宾诺莎 情感 理性 最高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启示
19
作者 刘丽荣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32-34,共3页
人们把幸福看成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亚里士多德则把最高的善认为是最幸福的。他说这种善存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中,是人经过深思熟虑获得心情舒畅、惬意、满足的一种感觉。是与人的德性紧密相连的一种行为。亚里士多德把... 人们把幸福看成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亚里士多德则把最高的善认为是最幸福的。他说这种善存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中,是人经过深思熟虑获得心情舒畅、惬意、满足的一种感觉。是与人的德性紧密相连的一种行为。亚里士多德把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认为它们是人们在生活中获取幸福的所有行为的最终目的。幸福问题不仅是当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核心问题,而且是古往今来道德哲学中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诸如在生活中怎样追求,追求什么,不追求什么,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希望能在现今社会中给飞速发展的人们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幸福 德性 最高善 启示
下载PDF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被引量:1
20
作者 冯晓红 《河北农机》 2019年第7期105-106,共2页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是以目的善作为起点从而引出最高善幸福,而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目的善都是为这个最高善服务的。善就是符合德性的品质,就是说要想达到最高善幸福,人在实践活动中必须是合德性的活动。它是唯一以自身为目的所欲求...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是以目的善作为起点从而引出最高善幸福,而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目的善都是为这个最高善服务的。善就是符合德性的品质,就是说要想达到最高善幸福,人在实践活动中必须是合德性的活动。它是唯一以自身为目的所欲求的最高善具有完满自足的特性。另外亚里士多德一再强调合德性活动不是一件两件而是一生中都在做合德性的事情,这样才能过上智慧沉思的高级幸福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幸福观 最高善 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