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判断—无创和有创方法的评价
1
作者 梁金锐 顾复生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3年第19期19-22,共4页
目的:评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方法:临床主要分为有创和无创方法两大类,前者是通过插入心导管进行的客观检验方法称为有创检查。心导管资料具有直观性、准确性,是一种较可靠的评定方法;无创方法主要包括客观描述、运动耐量试... 目的:评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方法:临床主要分为有创和无创方法两大类,前者是通过插入心导管进行的客观检验方法称为有创检查。心导管资料具有直观性、准确性,是一种较可靠的评定方法;无创方法主要包括客观描述、运动耐量试验、超声心动图、X光片、核素显像等。结论:其优点在于可重复性好、费用低、相对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功能 方法 评价 有创方法
下载PDF
比较无创与有创方法评价是否有心脏病发作
2
作者 吕悦然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2年第12期70-70,共1页
当一个人因胸痛被送进急诊室接受治疗时,要进行确诊或排除是否心脏病发作或心脏病即将发作的测试。检测结果往往是不容易确定的,但是临床上必须很快做出是否要将患者收住院观察的决定。
关键词 心脏病发作 有创方法 检测结果 住院观察 急诊室
下载PDF
用数学模型实现无创颅内压监测的现状与应用前景 被引量:8
3
作者 曾高 焦风 +2 位作者 李运海 栾文忠 梁冶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418-420,共3页
关键词 颅内压监测 HYPERTENSION 数学模型 DISEASES 颅内压增高 颅内高压 有创方法 治疗
下载PDF
中心动脉压的无创测定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胡朗吉 杨涛 葛郁芝 《江西医药》 CAS 2008年第9期982-985,共4页
中心动脉压(central aortic pressure.CAP)是指升主动脉根部所承受的侧压力.包括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中心动脉压有别于外周动脉压,有研究提示中心动脉压在评估心脏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面更优于外周动脉压。目前,中... 中心动脉压(central aortic pressure.CAP)是指升主动脉根部所承受的侧压力.包括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中心动脉压有别于外周动脉压,有研究提示中心动脉压在评估心脏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面更优于外周动脉压。目前,中心动脉压的检测主要靠有创和无创方法获得。有创方法主要是指介入检测法.是临床测定中心动脉压最准确的方法,然而其有创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广泛应用于动脉病变的早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动脉压 临床应用 测定 AORTIC 升主动脉根部 心脏血管疾病 有创方法 动脉收缩压
下载PDF
简易的有创动脉内直接测压 被引量:1
5
作者 江文学 李庆永 张玉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08年第35期34-35,共2页
血流动力学检测是临床麻醉和ICU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手术和抢救危重患者不可缺少的手段。血压是重要的生命体征,是判断麻醉对患者心血管系统影响的最基本手段。根据血压可决定患者的治疗,因此如何得到可靠及时的血压数据就显得非常... 血流动力学检测是临床麻醉和ICU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手术和抢救危重患者不可缺少的手段。血压是重要的生命体征,是判断麻醉对患者心血管系统影响的最基本手段。根据血压可决定患者的治疗,因此如何得到可靠及时的血压数据就显得非常重要。血压的监测可通过无创的方法用袖带测得,也可通过动脉穿刺这种有创方法获得。无创监测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对于血压波动较大、无创血压监测不准确等情况需应用有创血压监测以获得及时准确的血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创方法 直接测压 动脉内 有创血压监测 血流动力学检测 血压波动 血压监测 临床麻醉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动脉疾病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及护理
6
作者 陶清 方秀萍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2-364,共3页
综述了周围动脉疾病有创性和无创检查诊断方法及护理,提出检查方法的更新,需要护理工作的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更精准的检查结果,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糖尿病 周围动脉疾病 有创检查方法 检查方法 护理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对体外循环术后监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蔚 王迪芬 +1 位作者 刘怀清 卢建明 《中国医刊》 CAS 2012年第7期32-33,共2页
在体外循环术后监测中,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是最重要的监测内容之一,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可维持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身体各器官的氧供和充分灌注。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法众多,包括有创和无创两类,无创分为经胸电阻阻抗法和CO2部分重吸收... 在体外循环术后监测中,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是最重要的监测内容之一,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可维持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身体各器官的氧供和充分灌注。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法众多,包括有创和无创两类,无创分为经胸电阻阻抗法和CO2部分重吸收法。有创方法有肺动脉漂浮导管法、经食管超声多普勒、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PIC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监测 体外循环 心排出量 脉搏 经食管超声多普勒 血流动力学 有创方法 漂浮导管法
下载PDF
Bilevel+纳洛酮治疗AECOPD并中度-重度Ⅱ型呼衰的疗效
8
作者 戢文利 黎晓兰 +1 位作者 张骅 黄汉林 《临床肺科杂志》 2009年第9期1228-1229,共2页
目的探讨Bilevell+纳洛酮治疗AECOPD并中度-重度Ⅱ型呼衰的疗效。方法我院1992~2008年共收治AE-COPD并中度-重度Ⅱ型呼衰68例,把2002年以前收治的病人作为A组,2003年元月以后收治的病人作为B组。A组采用有创方法进行机械通气,通气模式... 目的探讨Bilevell+纳洛酮治疗AECOPD并中度-重度Ⅱ型呼衰的疗效。方法我院1992~2008年共收治AE-COPD并中度-重度Ⅱ型呼衰68例,把2002年以前收治的病人作为A组,2003年元月以后收治的病人作为B组。A组采用有创方法进行机械通气,通气模式选择SIMV模式。B组采用无创方法进行治疗,选择Bilevel模式。观察两组治疗24h后的血气变化,及两组治疗72h后的有效率和两组的上机时间、住ICU时间。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Pao2、PH逐渐上升,PaCO2逐渐下降,但两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A组有效率与B组有效率接近,但两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A组上机时间为4.5±3.2d,B组上机时间为,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住ICU时间为10±5.6d,B组为8±2.5d,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Bilevel+纳洛酮治疗AECOPD并中度-重度Ⅱ型呼衰具有与有创通气相同的效果,但上机时间、住ICU时间明显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COPD 纳洛酮治疗 Ⅱ型呼衰 疗效 P〉0.05 上机时间 机械通气 有创方法
下载PDF
坐位旋转法治疗脊神经后支源性下腰痛83例
9
作者 丁立功 王春红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6年第4期58-59,共2页
下腰痛是骨伤科门诊的常见病。随着对下腰痛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认识到脊神经后支是下腰痛的主要传入中枢通路。脊神经后支源性下腰痛约占下腰痛发病的50%。现在脊神经后支源性下腰痛的治疗多采用神经阻滞、冷冻、射频等有创... 下腰痛是骨伤科门诊的常见病。随着对下腰痛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认识到脊神经后支是下腰痛的主要传入中枢通路。脊神经后支源性下腰痛约占下腰痛发病的50%。现在脊神经后支源性下腰痛的治疗多采用神经阻滞、冷冻、射频等有创方法,单纯采用手法治疗的较少。我们采用坐位旋转治疗脊神经后支源性下腰痛8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后支 坐位旋转法 手法治疗 下腰痛 源性 发病机制研究 骨伤科门诊 中枢通路 神经阻滞 有创方法
下载PDF
21-三体综合征无创性产前诊断新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宝江 陈敏玲 方群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02-104,共3页
21-三体综合征是胎儿最常见的染色体病,发生率约为1/800,占小儿染色体病的70%~80%,发生率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高而增高。当前在进行产前诊断时采用的是有创方法来获取胎儿细胞以明确产前诊断。有创检查对母儿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 21-三体综合征是胎儿最常见的染色体病,发生率约为1/800,占小儿染色体病的70%~80%,发生率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高而增高。当前在进行产前诊断时采用的是有创方法来获取胎儿细胞以明确产前诊断。有创检查对母儿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临床上仅用于有遗传学高风险的孕妇。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是从母血中分离胎儿有核红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三体综合征 性产前诊断 胎儿有核红细胞 染色体病 胎儿细胞 有创方法 母亲年龄 发生率
原文传递
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在中脑导水管流动测量中的应用
11
作者 江魁明 钟熹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6期42-45,共4页
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循环有人体第三循环之称。早期人们对CSF的研究都使用有创方法,这改变了CSF的生理环境,给研究带来一定困难。1986-1987年,Feinberg和Mark。首次将PC.cine法用于测量CSF速度的活体研究,开创了MRI... 脑脊液(cerebrospinalfluid,CSF)循环有人体第三循环之称。早期人们对CSF的研究都使用有创方法,这改变了CSF的生理环境,给研究带来一定困难。1986-1987年,Feinberg和Mark。首次将PC.cine法用于测量CSF速度的活体研究,开创了MRI用于研究CSF循环领域。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phasecontrastmagneticresonanceimaging,PC—MRI)对低速流动敏感,近年来PC—MRI作为一种无创、准确的流体测量技术集中应用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腔、椎管和中脑导水管CSF的流动研究,导水管存在较为稳定的流动模型,成为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导水管 磁共振成像 相位对比 体测量 CSF 蛛网膜下腔 有创方法 生理环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