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实测PM2.5化学组分估算其有效吸湿参数和含水量:理论模型与实例分析
1
作者
刘玥晨
吴志军
+5 位作者
谭天怡
王玉珏
秦艳红
郑竞
李梦仁
胡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76-985,共10页
PM_(2.5)吸湿性和含水量是揭示霾形成机制的重要参数.本文发展了基于κ-K?hler理论和ZSR方法,利用实测化学组分估算大气PM_(2.5)有效吸湿参数κ和含水量的计算模型,并以北京地区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显示可以通过PM_(2.5)质量浓度、...
PM_(2.5)吸湿性和含水量是揭示霾形成机制的重要参数.本文发展了基于κ-K?hler理论和ZSR方法,利用实测化学组分估算大气PM_(2.5)有效吸湿参数κ和含水量的计算模型,并以北京地区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显示可以通过PM_(2.5)质量浓度、水溶性无机离子和水溶性有机碳合理估算PM_(2.5)有效吸湿参数κ,结合有效吸湿参数κ和相对湿度RH可以进一步估算PM_(2.5)的含水量.实例分析显示北京大气PM_(2.5)有效吸湿参数κ年均值为(0.25±0.09),夏季略高,为(0.26±0.08),四季整体变化不大.PM_(2.5)含水量受其吸湿能力和环境相对湿度(RH)的影响,含水量占比年均值为(0.18±0.20),夏季含水量最高,占PM_(2.5)质量比值为(0.31±0.25).北京地区PM_(2.5)含水量m(%)与相对湿度RH之间存在函数关系:m(%)=0.03+(5.73×10-8)×RH3.72,这一参数化公式将有助于理解大气能见度和霾污染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有效吸湿参数
化学组分
相对
湿
度
含水量
原文传递
我国不同大气环境下亚微米颗粒物吸湿特性
被引量:
4
2
作者
王渝
吴志军
胡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01-1609,共9页
利用吸湿性串联微分电迁移粒径分析仪(H-TDMA)开展颗粒物吸湿性测量,通过对观测结果进行整理,并结合其他研究成果对我国不同环境下亚微米颗粒物吸湿性进行表征.梳理了包括城市、乡村、高山和郊区近海岸点不同大气环境下11个观测点的测...
利用吸湿性串联微分电迁移粒径分析仪(H-TDMA)开展颗粒物吸湿性测量,通过对观测结果进行整理,并结合其他研究成果对我国不同环境下亚微米颗粒物吸湿性进行表征.梳理了包括城市、乡村、高山和郊区近海岸点不同大气环境下11个观测点的测量数据,发现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来源不同,颗粒物吸湿性、粒径分布及模态分布特征差异大.城市点的吸湿参数?观测值约为0.1~0.3;乡村点比城市点略高,约0.15~0.4;高山点(118.11°E,30.07°N)的?约为0.2~0.3;郊区近海岸点(114.17°E,22.28°N)的?约为0.2~0.4.除北京郊区点(怀柔冬季观测)外,其余乡村点和城市点均观测到亚微米颗粒物吸湿性随粒径增加而增强;高山点和郊区近海岸点的颗粒物吸湿性随粒径的变化不显著.除高山点(黄山)观测到较高频率的单模态分布(只有吸湿模态)外,其他观测点均呈现2~3个模态分布,说明颗粒物呈外混态.北京和杭州的H-TDMA观测结果显示颗粒物吸湿性随着相对湿度(RH)的增加而增加,没有表现出与纯硫酸铵类似的潮解行为.颗粒物吸湿性与化学组分的闭合研究发现,与离线膜采样获取的化学组分相比,高时间分辨率的在线化学粒径谱分布信息可以有效提高闭合度,同时有机物的密度与吸湿性,黑碳颗粒物质量浓度谱分布的精确估算将进一步提高闭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吸
湿
性
粒径分布
模态分布
有效吸湿参数
化学组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实测PM2.5化学组分估算其有效吸湿参数和含水量:理论模型与实例分析
1
作者
刘玥晨
吴志军
谭天怡
王玉珏
秦艳红
郑竞
李梦仁
胡敏
机构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76-985,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41475127)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专项经费项目(编号:14L02ESPC)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项目(编号:XDB05010500)资助
文摘
PM_(2.5)吸湿性和含水量是揭示霾形成机制的重要参数.本文发展了基于κ-K?hler理论和ZSR方法,利用实测化学组分估算大气PM_(2.5)有效吸湿参数κ和含水量的计算模型,并以北京地区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显示可以通过PM_(2.5)质量浓度、水溶性无机离子和水溶性有机碳合理估算PM_(2.5)有效吸湿参数κ,结合有效吸湿参数κ和相对湿度RH可以进一步估算PM_(2.5)的含水量.实例分析显示北京大气PM_(2.5)有效吸湿参数κ年均值为(0.25±0.09),夏季略高,为(0.26±0.08),四季整体变化不大.PM_(2.5)含水量受其吸湿能力和环境相对湿度(RH)的影响,含水量占比年均值为(0.18±0.20),夏季含水量最高,占PM_(2.5)质量比值为(0.31±0.25).北京地区PM_(2.5)含水量m(%)与相对湿度RH之间存在函数关系:m(%)=0.03+(5.73×10-8)×RH3.72,这一参数化公式将有助于理解大气能见度和霾污染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PM2.5
有效吸湿参数
化学组分
相对
湿
度
含水量
分类号
X51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我国不同大气环境下亚微米颗粒物吸湿特性
被引量:
4
2
作者
王渝
吴志军
胡敏
机构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01-1609,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75127,4157113002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202801)
环保部公益项目(201409010)
文摘
利用吸湿性串联微分电迁移粒径分析仪(H-TDMA)开展颗粒物吸湿性测量,通过对观测结果进行整理,并结合其他研究成果对我国不同环境下亚微米颗粒物吸湿性进行表征.梳理了包括城市、乡村、高山和郊区近海岸点不同大气环境下11个观测点的测量数据,发现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来源不同,颗粒物吸湿性、粒径分布及模态分布特征差异大.城市点的吸湿参数?观测值约为0.1~0.3;乡村点比城市点略高,约0.15~0.4;高山点(118.11°E,30.07°N)的?约为0.2~0.3;郊区近海岸点(114.17°E,22.28°N)的?约为0.2~0.4.除北京郊区点(怀柔冬季观测)外,其余乡村点和城市点均观测到亚微米颗粒物吸湿性随粒径增加而增强;高山点和郊区近海岸点的颗粒物吸湿性随粒径的变化不显著.除高山点(黄山)观测到较高频率的单模态分布(只有吸湿模态)外,其他观测点均呈现2~3个模态分布,说明颗粒物呈外混态.北京和杭州的H-TDMA观测结果显示颗粒物吸湿性随着相对湿度(RH)的增加而增加,没有表现出与纯硫酸铵类似的潮解行为.颗粒物吸湿性与化学组分的闭合研究发现,与离线膜采样获取的化学组分相比,高时间分辨率的在线化学粒径谱分布信息可以有效提高闭合度,同时有机物的密度与吸湿性,黑碳颗粒物质量浓度谱分布的精确估算将进一步提高闭合度.
关键词
颗粒物
吸
湿
性
粒径分布
模态分布
有效吸湿参数
化学组分
Keywords
particle hygroscopicity
size distribution
hygroscopic mode distribution
effective hygroscopic parameters
chemical composition
分类号
X51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X83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实测PM2.5化学组分估算其有效吸湿参数和含水量:理论模型与实例分析
刘玥晨
吴志军
谭天怡
王玉珏
秦艳红
郑竞
李梦仁
胡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
0
原文传递
2
我国不同大气环境下亚微米颗粒物吸湿特性
王渝
吴志军
胡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