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中部地区大豆主栽品种有效株行距解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韩秉进 金剑 中嶋 博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7-331,共5页
运用作物有效营养面积理论,对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中部垄作主栽大豆品种的有效株行距进行了试验研究与理论解析.研究表明黑龙江省中部地区的大豆有效株行距为47.0~63.0 cm.据此阐明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67~70 cm的垄作,已超过了大豆的有... 运用作物有效营养面积理论,对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中部垄作主栽大豆品种的有效株行距进行了试验研究与理论解析.研究表明黑龙江省中部地区的大豆有效株行距为47.0~63.0 cm.据此阐明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67~70 cm的垄作,已超过了大豆的有效株行距,造成了土壤资源的浪费.采用55 cm左右的垄距种植大豆,将会更有利于大豆群体产量的提高.该理论为目前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栽培面积逐渐增大的大豆窄行垄栽培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株行距 大豆 品种 产量
下载PDF
胶园单位面积有效割株调查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祁栋灵 李建辉 《热带农业科学》 2010年第2期1-4,共4页
调查热研7-33-97、PR107、RRIM6003个品种橡胶树的不同割龄胶园单位面积存株数情况,并对存株类型进行归类。结果发现,存株类型可归类为正常割株、风害停割株、寒害停割株、割线干涸及产量挖潜株(阳线停割株、阴线割株、整树割线干涸停割... 调查热研7-33-97、PR107、RRIM6003个品种橡胶树的不同割龄胶园单位面积存株数情况,并对存株类型进行归类。结果发现,存株类型可归类为正常割株、风害停割株、寒害停割株、割线干涸及产量挖潜株(阳线停割株、阴线割株、整树割线干涸停割株)、林下株、缺株等类型。其中热研7-33-97的1、5、10割龄的单位面积有效割株率分别为96%、85%、71%;PR107的1、12、14、16、20、24割龄的单位面积有效割株率分别为96%、67%、70%、75%、66%、46%;RRIM600的16、20割龄的单位面积有效割株率分别为64%和48%。文中还对对有效割株和其它存株类型进行了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有效 类型 胶园单位面积 停割
下载PDF
胶园单位面积有效割株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3
作者 祁栋灵 陈云 +3 位作者 王广明 李建辉 黄月球 王秀全 《热带生物学报》 2012年第1期51-55,共5页
搜集了近年来我国植胶生产上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橡胶树种植密度、单位面积定植株数、有效割株数、有效存株率和存株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及胶园单位面积有效割株对胶园土地产出能力的影响及其原因,提出了提高我国胶园有效存... 搜集了近年来我国植胶生产上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橡胶树种植密度、单位面积定植株数、有效割株数、有效存株率和存株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及胶园单位面积有效割株对胶园土地产出能力的影响及其原因,提出了提高我国胶园有效存株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单位面积定植 有效 类型 土地产出能力
下载PDF
甘草内生菌有效菌株与宿主水煎液、总黄酮、总皂苷止咳作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曼琼 邓毅 +3 位作者 杨志军 赵妮 杜进娥 付艳春 《中医研究》 2016年第10期64-68,共5页
目的:研究甘肃乌拉尔甘草内生菌有效菌株与宿主水煎液、总皂苷、总黄酮止咳作用的差异。方法:采用小鼠氨水和SO_2引咳法,以小鼠半数引咳时间(EDT_(50))、R值、咳嗽潜伏期、2 min内咳嗽次数、延长率、止咳率为指标,观察甘草有效菌株及宿... 目的:研究甘肃乌拉尔甘草内生菌有效菌株与宿主水煎液、总皂苷、总黄酮止咳作用的差异。方法:采用小鼠氨水和SO_2引咳法,以小鼠半数引咳时间(EDT_(50))、R值、咳嗽潜伏期、2 min内咳嗽次数、延长率、止咳率为指标,观察甘草有效菌株及宿主水煎液、总皂苷、总黄酮的止咳作用。结果:各有效菌株对氨水引咳所致小鼠EDT_(50)均有所延长,JTZB005、JTZB006、JTZB014、JTZB020、JTZB043、JTZB060、JTZB063均具有显著止咳作用(R>150%),JTZB058有止咳作用(R>130%)。对SO_2所致咳嗽,JTZB005、JTZB006、JTZB043、JTZB060、JTZB063均能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减少2 min内咳嗽次数,具有止咳作用(P<0.01或P<0.05),与宿主作用相似。结论:甘草有效菌株JTZB005、JTZB006、JTZB043、JTZB060、JTZB063与宿主有着相同的生理活性,并具有较好的止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内生菌 有效/药效学 总皂苷 总黄酮 止咳
下载PDF
氮钾肥对苎麻株高及有效分株率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代小兵 刘立军 彭定祥 《湖北植保》 2014年第5期19-22,共4页
为了探明在氮钾肥作用下苎麻株高及有效分株率变化,本试验设置N、K两因素四水平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株高,快速生长期,纤维成熟期K效应被N掩盖,N在中等至中等偏高之间K效应较显著,N在中等偏低K效应不明显;收获期,N在中等与中等偏高... 为了探明在氮钾肥作用下苎麻株高及有效分株率变化,本试验设置N、K两因素四水平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株高,快速生长期,纤维成熟期K效应被N掩盖,N在中等至中等偏高之间K效应较显著,N在中等偏低K效应不明显;收获期,N在中等与中等偏高之间对K需求较敏感,N在中等以下K效应不显著。有效分株率,N在中等以下N效应被K掩盖,N、K均在中等以下对总株数及有效株数增加有促进作用,N在中等以上K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 施肥 有效
下载PDF
作物有效土壤营养面积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韩秉进 陈渊 +1 位作者 孟凯 赵殿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11-716,共6页
提出作物有效营养面积新概念 ,并用回归理论对此进行试验研究。通过玉米、甜菜试验研究 ,建立植株个体营养面积与产量关系的模型 ,优化解析出玉米有效营养面积为 0 3 3 5m2 ( 5 7 9cm×5 7 9cm) ;甜菜有效营养面积为 0 3 5 8m2 ( ... 提出作物有效营养面积新概念 ,并用回归理论对此进行试验研究。通过玉米、甜菜试验研究 ,建立植株个体营养面积与产量关系的模型 ,优化解析出玉米有效营养面积为 0 3 3 5m2 ( 5 7 9cm×5 7 9cm) ;甜菜有效营养面积为 0 3 5 8m2 ( 5 3 4cm× 67cm)。据此阐明目前生产上广泛采用 67~ 70cm的垄作 ,已超过玉米、甜菜的有效株行距 ,造成土壤等资源的浪费。采用 5 5cm的垄种植甜菜比 67cm的常规垄增产 1 9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土壤 营养面积 回归理论 产量 有效株行距
下载PDF
“黑农35”大豆有效营养面积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韩秉进 金剑 中■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77-81,共5页
研究提出作物有效营养面积新概念,并建立了大豆植株个体营养面积与产量关系模型,优化解析出大豆有效营养面积为2837.5cm2,即有效株行距为53.3cm;大豆最佳营养面积为520.0cm2,即最佳株行距为22.8cm.并据此阐明目前我国北方垄作区广泛采用... 研究提出作物有效营养面积新概念,并建立了大豆植株个体营养面积与产量关系模型,优化解析出大豆有效营养面积为2837.5cm2,即有效株行距为53.3cm;大豆最佳营养面积为520.0cm2,即最佳株行距为22.8cm.并据此阐明目前我国北方垄作区广泛采用的67~70cm垄距已超过大豆有效株行距,造成土壤资源等浪费.垄作区若采用50cm左右垄距,平作区采用23cm×23cm株行距种植大豆,更有利于大豆群体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营养面积 最佳营养面积 个体 群体 产量 大豆植 有效株行距 群体产量 关系模型 土壤资源
下载PDF
甜菜合理株行距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韩秉进 《中国糖料》 2000年第4期31-35,共5页
作物高产是由个体与群体协调增长而获得。为了获取高产就必须首先了解作物的个体生产力和群体生产力。生产上采用的各项栽培技术措施,都有其最佳点,就株行距而言,同样存在有效株行距和最佳株行距。通过不同株行距的试验得出:黑土垄... 作物高产是由个体与群体协调增长而获得。为了获取高产就必须首先了解作物的个体生产力和群体生产力。生产上采用的各项栽培技术措施,都有其最佳点,就株行距而言,同样存在有效株行距和最佳株行距。通过不同株行距的试验得出:黑土垄作区甜菜的有效株行距是53.4cm;最佳株行距是29.7cm。株行距过小,个体生长影响较大,会改变其生物学生长规律,S型生长曲线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株行距 最佳行距 个体 群体 产量 甜菜
下载PDF
不同植胶环境下胶园单位面积存株类型调查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祁栋灵 李建辉 +1 位作者 王秀全 黄月球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21-125,共5页
在海南、云南、广东不同植胶环境下,分别调查了热研7-33-97、PR107和RRIM600、GT1、东方93-114、INA873等橡胶树品种不同割龄胶园单位面积存株情况,结果表明,各胶园单位面积存株类型所占比重依次为:有效割胶株(69.5%)>割线干涸及产... 在海南、云南、广东不同植胶环境下,分别调查了热研7-33-97、PR107和RRIM600、GT1、东方93-114、INA873等橡胶树品种不同割龄胶园单位面积存株情况,结果表明,各胶园单位面积存株类型所占比重依次为:有效割胶株(69.5%)>割线干涸及产量挖潜株株(16.8%)>缺株(6.4%)>风害停割株(3.5%)>寒害停割株(2.0%)>林下株(1.8%)。对不同植胶环境下胶园单位面积有效割株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栽培管理改进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有效 类型 植胶类型区 停割
下载PDF
不同苎麻品种纤维物理性能的差异及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崔国贤 罗中钦 +1 位作者 曾维爱 杨廷良 《中国麻业》 2003年第6期272-274,共3页
比较研究107个不同苎麻品种纤维物理性能,结果表明:单株原麻干重、有效株、断裂功、纤维支数、断裂强力(强度)变异系数较大;单株原麻干重与纤维支数极显著负相关,与断裂强力(强度)显著正相关,与株高极显著正相关;纤维支数与断裂强力(强... 比较研究107个不同苎麻品种纤维物理性能,结果表明:单株原麻干重、有效株、断裂功、纤维支数、断裂强力(强度)变异系数较大;单株原麻干重与纤维支数极显著负相关,与断裂强力(强度)显著正相关,与株高极显著正相关;纤维支数与断裂强力(强度)极显著负相关,与断裂伸长(伸长率)极显著负相关;纤维断裂强度强度与断裂伸长伸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断裂功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 品种 纤维 物理性能 相关性 变异系数 原麻干重 有效株 断裂功 纤维支数 断裂强力 强度
下载PDF
2008-2019年中国油菜生产性状变化趋势 被引量:28
11
作者 冷博峰 李先容 +9 位作者 陈雪婷 唐晶 陈卓尔 张青 王涛 田裕 魏梦升 闫华 刘成 冯中朝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1-185,共15页
为了研判中国油菜的未来变化趋势,分析我国近12年的油菜生产趋势,为品种选育提供借鉴。基于2008-2019年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农户固定观察点18省份7916个样本的油菜成熟期田间测产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汇报和分析了我国油菜的播栽方... 为了研判中国油菜的未来变化趋势,分析我国近12年的油菜生产趋势,为品种选育提供借鉴。基于2008-2019年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农户固定观察点18省份7916个样本的油菜成熟期田间测产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汇报和分析了我国油菜的播栽方式、种植密度、株高、分枝、结实、单位面积产量和灾害情况等生产性状在12年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2年间,油菜直播比例上升30.74个百分点,种植密度上升56.66%,有效分枝数下降16.05%,分枝部位高度上升50.20%,株高上升8.82%,全株有效角果数下降22.14%,每角粒数上升3.02%,千粒重下降0.62%,单株平均产量下降22.38%,理论单产上升15.00%,实际单产上升14.03%,冻害指数下降13.57个百分点,菌核病指数下降0.83个百分点,其它病虫害发病率上升2.34个百分点。建议未来在着力选育高产油菜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耐密植、有效分枝多、全株角果数多以及更适应环境的油菜品种选育,同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对农户油菜栽培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合理确定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农艺性状 产量 种植密度 有效角果数 分枝数 每角粒数 千粒重
下载PDF
用近等基因系研究小麦显性矮源对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阮仁武 傅大雄 戴秀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8-13,共6页
为了筛选有利于育种的显性矮秆基因,利用5个普通小麦品种与5个不同显性矮源杂交回交6代以上产生的5套近等基因系,研究显性矮源对株高、株粒重、株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粒数和穗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显性矮源近等基因系之间的株... 为了筛选有利于育种的显性矮秆基因,利用5个普通小麦品种与5个不同显性矮源杂交回交6代以上产生的5套近等基因系,研究显性矮源对株高、株粒重、株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粒数和穗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显性矮源近等基因系之间的株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外,其它性状差异极显著。5个显性矮源近等基因系都显著降低轮回父本(CK)的株高、千粒重、穗重,但具有西农引06、奥尔森和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极显著高于矮苏3和矮变1号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高,具有西南02和奥尔森矮源近等基因系的穗重显著高于其它矮源,具有奥尔森和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的千粒重亦高于其它矮源。具有奥尔森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粒重与轮回父本没有显著的差异,其次是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具有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的穗粒数与轮回父本没有显著的差异,其它都显著或极显著低于轮回父本的穗粒数;具有西农引06、奥尔森、西南02和矮苏3矮源近等基因系的株粒数与轮回父本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只有矮变1号矮源近等基因系极显著低于轮回父本。根据欧氏距离的聚类分析,具有奥尔森和西南02矮源近等基因系与轮回父本之间的距离最近,这有利于育种应用,矮变1号矮源近等基因系的距离最远,难以直接应用于育种;西农引06矮源和矮苏3矮源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近等基因系 显性矮源 经济性状 育种 品种 粒重 有效穗数 穗粒数 千粒重 粒数 穗重
下载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间作模式与大豆玉米普通间作模式产量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吕玉林 《农业科学》 2022年第9期852-856,共5页
研究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间作模式和大豆玉米普通间作模式的在实际生产中的产量,结果表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间作模式下玉米产量443.5 kg/亩,大豆产量89.6 kg/亩。大豆玉米普通间作模式下的玉米产量272.9 kg/亩,大豆45.1 kg/亩。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间作 有效株 有效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