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规与有机农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储量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开勇 郭岩彬 +3 位作者 孟凡乔 陈竹 焦子伟 吴文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0-184,共5页
长期施用化肥或连作农田管理模式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及碳氮损失加剧。以常规农作大豆和转换后的有机农作大豆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物理分组技术,分析了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储量变化。结果表明,常规农作大豆田转换为有机农作大豆... 长期施用化肥或连作农田管理模式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及碳氮损失加剧。以常规农作大豆和转换后的有机农作大豆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物理分组技术,分析了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储量变化。结果表明,常规农作大豆田转换为有机农作大豆田后,〈0.053mm粉粒加黏粒比重显著降低,0.053~0.25mm较小团聚体显著增加,土壤稳定性增大,土壤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都显著增加。有机农作大豆田土壤包被于较小的大团聚体(0.25~2ram)中的〈O.053mm细颗粒有机质百分比显著降低,0.053-2mm粗颗粒有机质显著增加。有机农作大豆田土壤及团聚体中碳氮储量都显著高于常规农作大豆田,土壤碳汇和氮汇效应增大。有机农作大豆田土壤稳定性增加,团聚体中碳氮含量显著增加,土壤碳汇效应增强,有机农作方式可能比常规农作方式更有利于土壤碳氮资源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农田 土壤团聚体 碳氮储量
下载PDF
福建省漳州市水稻物候特征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制图的影响
2
作者 吴启航 姚园 +5 位作者 李一凡 曹文琦 蔡欣瑶 毋亭 张黎明 邢世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5-397,共13页
高精度土壤有机碳制图是研究耕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的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农田“固碳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农业管理活动是农田土壤有机碳发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但基于农业管理活动的土壤有机碳制图却较为少... 高精度土壤有机碳制图是研究耕地土壤有机碳时空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的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农田“固碳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农业管理活动是农田土壤有机碳发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但基于农业管理活动的土壤有机碳制图却较为少见。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的物候参数是农业管理活动的直接反映,在研究农业管理活动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方面有较大应用潜力。基于此,本研究以福建省漳州市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基于5组不同的变量组合(A组:仅自然环境变量;B组:自然环境变量+早稻物候参数:C组:自然环境变量+晚稻物候参数;D组:自然环境变量+早稻物候参数+晚稻物候参数;E组:仅早稻物候参数+晚稻物候参数),分别构建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模型。通过对比5组模型的预测精度、预测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影响因子的重要性,分析物候参数对于土壤有机碳制图精度的影响作用,挖掘漳州市水田土壤有机碳制图的主要影响因子,解析对漳州市水田土壤有机碳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农业管理活动。研究结果表明:物候参数的加入能够降低预测模型的误差和提升模型解释方差的能力;对漳州市水田土壤有机碳影响作用最大的物候参数依次为早稻季的NDVI增长速率(h1)、早稻生长季节开始的时间(a1)与早稻季NDVI下降速率(i1);三个最重要的物候参数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呈正相关、负相关和负相关,因此,采取能够促使早稻苗早生快发、加快早稻分蘖速率和减缓早稻衰老速率的水肥管理措施可增加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基于物候参数构建预测模型能有效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制图精度,基于物候参数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制图研究可为农田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此次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 随机森林 物候参数 农田管理措施 数字土壤制图
下载PDF
DNDC模型模拟干旱区农田有机碳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5
3
作者 韩东亮 孙九胜 +4 位作者 贾宏涛 王西和 刘骅 朱新萍 许咏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85-491,共7页
[目的]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对干旱区绿洲农田土壤碳变化趋势以及农田的固碳效率.[方法]选择国家灰漠土长期肥力监测试验中的5种处理(hNPKM,NPKM,NPKS、NPK、CK),采用DNDC模型对土壤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150年... [目的]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对干旱区绿洲农田土壤碳变化趋势以及农田的固碳效率.[方法]选择国家灰漠土长期肥力监测试验中的5种处理(hNPKM,NPKM,NPKS、NPK、CK),采用DNDC模型对土壤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150年(2010~2160年)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固碳效果有明显的差异性,模拟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施肥时间之间符合抛物线方程,其中施用连续高量有机肥处理130 a后,土壤有机碳将达到极大值108.35 g/kg,固碳速率为52.95%;施用常量有机肥128 a,有机碳达到极大值63.86 g/kg,固碳速率为28.41%;秸秆还田处理121年后有机碳达到极大值19.14 g/kg,固碳速率为7.70%;施用化肥145 a,土壤有机碳达极大值17.54 g/kg,固碳效率为6.18%;而CK处理土壤有机碳逐年减少,仅为5.74 k/kg,比试验初始有机碳值降低3.08 g/kg.[结论]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土壤有机碳的固碳速率最高,化肥平衡施肥、化肥与秸秆配施也具有固碳效果,但固碳速率小于化肥有机肥配施,而不施肥土壤有机碳逐渐减少,因此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能够实现作物增产和土壤培肥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农田有机 变化趋势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主要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平衡与趋势分析 被引量:76
4
作者 李忠佩 林心雄 车玉萍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1-360,共10页
根据田间测定的有机物料腐殖化系数和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结果 ,以及统计测算的有机物质进入量 ,分析了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平衡状况 ,并对其作为大气CO2 的源汇功能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 ,各农业区农田土壤中有机物... 根据田间测定的有机物料腐殖化系数和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结果 ,以及统计测算的有机物质进入量 ,分析了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平衡状况 ,并对其作为大气CO2 的源汇功能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 ,各农业区农田土壤中有机物料腐殖化系数的变化趋势为 :松嫩平原 (作物秸秆 0 3 7,作物根 0 47,绿肥 0 2 6 ,粪肥 0 5 4 ) >红壤丘陵区(相应值为 0 2 8,0 45 ,0 2 5 ,0 42 ) >下辽河平原 (相应值 0 3 5 ,0 3 9,0 2 2 ,0 3 3 ) >黄淮海平原(相应值 0 2 5 ,0 3 2 ,0 1 8,0 2 7)。各区间的腐殖化系数并不随气候而呈规律性变异 ,而主要是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特别是土壤性质有显著影响。现实有机物质进入量条件下 ,各农业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年形成量分别为 :松嫩平原 5 3 8 0kghm- 2 ,下辽河平原 6 79 7kghm- 2 ,黄淮海平原 76 0 7kghm- 2 ,红壤丘陵区 1 0 5 9 7kghm- 2 ;农田土壤有机碳年矿化量分别为 :松嫩平原 90 5 3kghm- 2 ,下辽河平原 72 3 5kghm- 2 ,黄淮海平原 72 3 1kghm- 2 ,红壤丘陵区 782 9kghm- 2 。因此 ,松嫩平原黑土的有机碳库处于亏缺状态 ,土壤有机碳含量还将下降 ,并向大气释放CO2 ;红壤水稻土的有机碳库处于盈余状态 ,土壤有机碳含量还将不断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农田土壤有机碳库 平衡 趋势分析
下载PDF
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释放的因子及固碳措施 被引量:13
5
作者 何婷婷 华珞 +1 位作者 张振贤 徐振剑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6-72,共7页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土壤有机碳处在不断的动态循环之中,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下降已经引起重视.农田土壤有机碳以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形式释放出,农田土壤成为全球碳循环的主要碳源.中国是农业大国,研究二氧化碳和甲烷的产生... 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土壤有机碳处在不断的动态循环之中,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下降已经引起重视.农田土壤有机碳以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形式释放出,农田土壤成为全球碳循环的主要碳源.中国是农业大国,研究二氧化碳和甲烷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和减排措施对于保持土壤肥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维护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二氧化碳、甲烷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和减排措施等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有机 二氧化碳 甲烷 影响因素 减排措施
下载PDF
基于长期试验资料对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估算 被引量:45
6
作者 吴乐知 蔡祖聪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68-1774,共7页
分析了文献报道的我国26个长期试验站点29个长期试验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情况,并据此分析了近20年来我国农田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的可能变化范围。收集的长期试验涉及水稻土、红壤、黑土、棕壤、潮土等15种土壤类型。选择每一长期试验... 分析了文献报道的我国26个长期试验站点29个长期试验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情况,并据此分析了近20年来我国农田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的可能变化范围。收集的长期试验涉及水稻土、红壤、黑土、棕壤、潮土等15种土壤类型。选择每一长期试验的不施肥对照(0类)、有机碳含量增长最慢或下降最快(I类)、增长最快或下降最慢(II类)、纯化肥NPK平衡施肥(III类)4种处理进行分析,分别代表极端耗竭、不合理施肥、增长潜力和常见施肥情景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变化。结果表明,对照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变化速率平均为-0.06g·kg-1·a-1;I、II、III类处理情景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率分别为-0.008g·kg-1·a-1、0.29g·kg-1·a-1和0.05g·kg-1·a-1。据此推算,在极端耗竭情景下,过去20年全国农田表土有机碳贮量减少419Tg;在I、II或III类处理情景下,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分别为下降99Tg、增加1.56Pg和增加208Tg。II类和III类处理情景的有机碳储量变化量差值表明,我国农田表层土壤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有机 长期站点 变化 估算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与其他理化属性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彬彬 许明祥 +2 位作者 李盼盼 脱登峰 张圣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5-93,共9页
【目的】以黄土高原不同地貌气候类型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与其他理化属性的关系,探讨影响有机碳的土壤因子,为区域农田土壤固碳影响因素及固碳现状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专题数据图综合分析方法,考虑土... 【目的】以黄土高原不同地貌气候类型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与其他理化属性的关系,探讨影响有机碳的土壤因子,为区域农田土壤固碳影响因素及固碳现状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专题数据图综合分析方法,考虑土地利用、种植制度、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将黄土高原地区划分为5个地貌类型区,在每个地貌类型区选取一个典型县,结合"联合单元布点法"进行样点布设,运用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回归树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与其他理化属性的关系。【结果】1)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与pH、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粉粒含量、全氮、全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该相关性受气候和管理措施影响较小;与体积质量、黏粒含量呈负相关,与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呈正相关,该相关性受气候和管理措施影响较大。农田土壤有机碳与黏粒含量的相关关系和黏粒含量有关,当黏粒含量为20%~25%,有机碳与黏粒的相关性较高;当黏粒含量大于30%时,有机碳与黏粒呈负相关趋势。2)区域尺度上,全氮、体积质量、全磷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子;在各个地貌类型区中,全氮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子。关中平原区、渭北高塬区、丘陵沟壑区、银川平原区、浅山丘陵区有机碳处于最高水平时的全氮阈值分别为1.39,0.95,1.33,1.38,1.64g/kg,有机碳处于低级水平的全氮阈值分别为0.97,0.59,0.86,0.76,1.06g/kg。【结论】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农田土壤有机碳与其他理化属性的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且受气候和管理措施影响的程度不同。整体来看,全氮是影响黄土高原全区及各县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有机 土壤理化性质 回归树模型 逐步线性回归模型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规律与平衡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尚中 王勇 樊廷录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7年第2期35-38,共4页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对大气CO2的源汇效应,研究农田土壤碳转化和平衡对正确评价农田土壤碳循环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规律和碳平衡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及手段,以及在该领域...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对大气CO2的源汇效应,研究农田土壤碳转化和平衡对正确评价农田土壤碳循环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规律和碳平衡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及手段,以及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从实际出发探讨了我国农田土壤碳库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有机 转化规律 平衡
下载PDF
皖北平原蒙城县农田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9
作者 马渝欣 李徐生 +5 位作者 李德成 韩志勇 张甘霖 张文凯 胡春华 邵云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53-1159,共7页
以皖北平原典型农业生产大县亳州市蒙城县为代表,运用统计学、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了其农田耕作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SOC含量为10.41±2.52 g kg-1,近30年来提高了55.61%,... 以皖北平原典型农业生产大县亳州市蒙城县为代表,运用统计学、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研究了其农田耕作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SOC含量为10.41±2.52 g kg-1,近30年来提高了55.61%,SOC变异系数为24%,属于中等变异程度。SOC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含量高,由西北向东南先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变异程度较高。整个县域范围内SOC空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机械组成(粉粒和砂粒含量),其次为秸秆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城县 农田土壤有机 空间变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松嫩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 被引量:24
10
作者 姜蓝齐 臧淑英 +2 位作者 张丽娟 孙丽 阎炳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7068-7081,共14页
基于1979—1985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15年实地采样数据,利用土壤类型法计算了近35年来松嫩平原及其各县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碳库储量;并分析了松嫩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利用饱和值法对松嫩平原及... 基于1979—1985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15年实地采样数据,利用土壤类型法计算了近35年来松嫩平原及其各县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碳库储量;并分析了松嫩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利用饱和值法对松嫩平原及其各县市农田土壤有机碳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拟合,估算其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1)2015年松嫩平原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1.61 kg/m^2,近35年来约有81.59%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呈下降趋势,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以富裕县东部、依安县中部、肇东县西部、扶余县西部等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幅度最大;(2)2015年松嫩平原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库总储量为233.63 Tg,比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减少了32.62 Tg;(3)2015年松嫩平原农田表层土壤总固碳潜力为-32.7 TgC,呈现出"碳源"趋势,农田土壤单位面积固碳潜力平均值为-1.793×10^(-3)Tg/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有机 固碳潜力 松嫩平原
下载PDF
有机磷污染农田中蚯蚓的生物指示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袁方曜 王玢 《山东农业科学》 2004年第2期57-60,共4页
鲁中农田蚯蚓群落生态学调查,普通农田的调查显示,棕壤农田有蚯蚓8种,6属,3科;褐土农田6种,5属,3科;潮土农田6种,6属,3科。有机磷农药污染田块的蚯蚓调查和分析发现,在褐土菜地中微小双胸蚓、威廉腔蚓、赤子爱胜蚓和日本杜拉蚓是有机磷... 鲁中农田蚯蚓群落生态学调查,普通农田的调查显示,棕壤农田有蚯蚓8种,6属,3科;褐土农田6种,5属,3科;潮土农田6种,6属,3科。有机磷农药污染田块的蚯蚓调查和分析发现,在褐土菜地中微小双胸蚓、威廉腔蚓、赤子爱胜蚓和日本杜拉蚓是有机磷耐受性种,暗灰异唇蚓和天锡杜拉蚓是有机磷敏感种;潮土棉田中赤子爱胜蚓、微小双胸蚓、威廉腔蚓、日本杜拉蚓是耐受性种,湖北远盲蚓、暗灰异唇蚓是有机磷敏感种。上述结果将来可用于相关的土壤污染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污染农田 蚯蚓 指示生物 群落结构 土壤监测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及在农田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均华 黄国强 +5 位作者 菅攀峰 胡庆辉 李智勇 郭松 柳立 江智敏 《耕作与栽培》 2018年第2期64-68,23,共6页
土壤有机碳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固存与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及趋势,阐述了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及分布、全球碳循环过程、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因素、农田土壤有机碳组成及... 土壤有机碳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固存与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及趋势,阐述了全球土壤有机碳库存量及分布、全球碳循环过程、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存量的因素、农田土壤有机碳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指出了我国在土壤有机碳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库 全球碳循环 农田土壤有机 碳库存量影响因素
下载PDF
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邵月红 潘剑君 李海鹰 《池州师专学报》 2005年第5期6-8,共3页
主要分析余江县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土壤样品培养100天后,总表层土壤有机碳损失量是CO累计释放量,大致在130-1350mg/kg。不同土壤类别和同一土壤不同发生层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不同,但总的趋势都一样,前期分解速度... 主要分析余江县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土壤样品培养100天后,总表层土壤有机碳损失量是CO累计释放量,大致在130-1350mg/kg。不同土壤类别和同一土壤不同发生层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不同,但总的趋势都一样,前期分解速度快,后期分解速度慢,前7天的分解量占到100天分解总量的21%—36%,耕作层>中下层。不同土壤类型下分解速率为:水稻土>红壤>潮土,不同含水量的水稻土的分解速率为潴育型黄泥田>潜育性黄泥田>淹育型黄泥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江县 农田土壤有机 分解速率 动态变化
下载PDF
亚热带生态所在我国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固持途径研究中取得进展
14
《粮油与饲料科技》 2021年第3期50-50,共1页
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同一个小的地貌单元内,稻田和旱地错落分布,具有相似的母质和气候条件。通常,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而相邻稻田土壤却具有突出的有机碳固持能力。解析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来源和稳定性、阐明两... 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同一个小的地貌单元内,稻田和旱地错落分布,具有相似的母质和气候条件。通常,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而相邻稻田土壤却具有突出的有机碳固持能力。解析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来源和稳定性、阐明两类土壤有机碳固持途径,可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管理提供有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土壤 碳固持 土壤有机碳含量 农田土壤有机 地貌单元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稻田土壤 有机碳来源
下载PDF
重庆市农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与固碳潜力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周金霖 黄阳 +1 位作者 陈佳婧 王龙昌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647-3654,共8页
区域土壤有机碳库、固碳潜力的估算,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978—1979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7—2011年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数据,并结合大量前人调研资料和田间试验数据进行整理与... 区域土壤有机碳库、固碳潜力的估算,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978—1979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7—2011年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数据,并结合大量前人调研资料和田间试验数据进行整理与比较分析.同时,采取土壤类型法估算了重庆市农田土壤碳库储量和碳密度;基于GIS分析了重庆市农田土壤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对30年来各区县农田土壤碳量变化趋势进行拟合分析,估算了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结果表明,土壤表层有机碳库总储量为233.54×106t,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3.08 kg·m-2;渝西南、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长江干流沿岸及附近低山丘陵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较低;重庆市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约为30.82 Tg(以C计),农田土壤单位面积固碳潜力平均值为6.71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农田土壤有机 固碳潜力 GIS技术
原文传递
环鄱阳湖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及制图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邹润彦 周宏冀 +3 位作者 郭熙 但承龙 吕添贵 李洪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1-1131,共11页
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对环鄱阳湖区农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克里格插值方法进行土壤有机碳制图研究,同时综合比较了地理加权回归方... 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对环鄱阳湖区农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克里格插值方法进行土壤有机碳制图研究,同时综合比较了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K)与回归克里格(Return Kriging,RK)方法在预测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1)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所选取的各环境影响因素均与土壤有机碳具有相关性(P<0.01)。(2)通过GWR模型对各影响因素空间分布格局的分析,发现SOC与坡向、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呈正相关,与坡度、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3)GWRK法得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6.35~31.93g·kg^(-1),接近采样点的实测值;RK方法得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在7.41~25.76 g·kg^(-1),总体空间分布特征与GWRK的结果相似,但RK方法预测的结果较为平滑,与SOC储量实际状况还存在一定差异。(4)GWR的拟合优度R^2(0.50)明显高于RK中的R^2(0.20); GWRK方法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4.58,小于RK方法的均方根误差5.35,且通过GWRK方法得出的预测结果在制图上结合采样点位置信息,使成图效果更加精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土壤制图 农田土壤有机 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分布格局 环鄱阳湖区
原文传递
沈阳生态所揭示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及频率对土壤微食物网分解通道的调节机制
17
《粮油与饲料科技》 2020年第3期45-45,共1页
外源有机碳输入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的同时,能够为土壤生物提供大量碳源。秸秆还田作为当今世界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其施用的数量和质量也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土壤微食物网... 外源有机碳输入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的同时,能够为土壤生物提供大量碳源。秸秆还田作为当今世界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其施用的数量和质量也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土壤微食物网分解通道的变化,进而影响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外源有机 土壤生物 农田土壤有机 培肥地力 免耕 增产措施 调节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