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19届亚运会期间杭州市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
1
作者 朱书慧 来勇 +11 位作者 严仁嫦 高雅琴 沈建东 吴宇航 黄聪艳 叶旭红 金嘉佳 林旭 王蕴赟 张天 费罗兰 帅启凡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2024年第11期5980-5989,共10页
采用气溶胶在线热脱附(TAG)系统对有机气溶胶(OA)中110种有机分子示踪物浓度进行了在线监测,分析了亚运会前、会期和会后杭州市OA的化学组成变化和污染特征,评估了减排措施对OA一次和二次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来源有机分子示踪物中... 采用气溶胶在线热脱附(TAG)系统对有机气溶胶(OA)中110种有机分子示踪物浓度进行了在线监测,分析了亚运会前、会期和会后杭州市OA的化学组成变化和污染特征,评估了减排措施对OA一次和二次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来源有机分子示踪物中,指示机动车排放的藿烷浓度降幅最为显著,会期平均浓度较会前下降了32%,其与元素碳(EC)的浓度比值表明,会前和会后OA整体受柴油车排放影响较为显著,会期藿烷与EC浓度比值更接近汽油车排放源谱,表明会期针对柴油车排放的管控措施对降低一次OA浓度成效显著.二次来源有机分子示踪物中,羟基羧酸和二羧酸浓度占比最高,其会期平均浓度较会前分别下降了56%和32%.进一步比较其与OA中其它有机分子示踪物、挥发性有机(VOCs)前体物的小时浓度相关性发现,二羧酸与OA中指示工业源、自然源排放的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示踪物及其VOCs前体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羟基羧酸仅与OA中苯系物SOA示踪物和蒎烯SOA示踪物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二羧酸有机分子主要是由工业排放等人为源以及自然源OA和VOCs经过光化学氧化二次生成,羟基羧酸类OA则是由一次或二次OA在颗粒相中进一步氧化生成.会期羟基羧酸和二羧酸类有机分子示踪物及其VOCs前体物浓度的大幅降低,表明针对工业源、移动源等人为源VOCs排放的管控措施对于降低杭州市OA的二次生成也有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气溶胶 有机分子示踪物 藿烷 羟基羧酸 二羧酸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在线观测数据分析上海市城区秋冬季大气有机气溶胶化学特征及污染来源
2
作者 朱书慧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760-3770,共11页
有机气溶胶(OA)不仅是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臭氧(O_(3))污染也密切相关.采用气溶胶在线热脱附(TAG)系统对上海市城区秋冬季大气PM_(2.5)中94种有机分子示踪物浓度进行了在线观测,分析了不同气流轨迹影响下有机气... 有机气溶胶(OA)不仅是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臭氧(O_(3))污染也密切相关.采用气溶胶在线热脱附(TAG)系统对上海市城区秋冬季大气PM_(2.5)中94种有机分子示踪物浓度进行了在线观测,分析了不同气流轨迹影响下有机气溶胶的组成分布特征以及大气氧化性对其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地气团影响下的OA组成以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正构烷烃等指示一次来源的有机分子示踪物为主,偏北长距离输送影响下的OA则含有较高比例的生物质燃烧示踪物.与本地气团和长距离输送气团不同,海面气团携带的OA主要由二羧酸和羟基羧酸类指示二次来源的有机分子示踪物构成,其生成受光化学和液相氧化过程影响显著.进一步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对PM_(2.5)和OA污染来源进行解析,获得7类一次排放源和5类二次生成源,其中,二次硝酸盐对PM_(2.5)浓度贡献率最为突出(25.2%),移动源则对OA浓度贡献率最高(24.0%).污染过程中,燃煤源、移动源和餐饮源等人为源及其相关的二次生成源(二次硝酸盐、二次有机气溶胶2)对PM_(2.5)和OA浓度贡献均有明显上升,因此,加强本地及近周边燃煤源、移动源和餐饮源等人为源前体物排放的管控对削减PM_(2.5)浓度峰值和进一步提升上海市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在线测量 有机分子示踪物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 细颗粒物(PM_(2.5))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兰溪市PM_(2.5)中有机物的组成特征、季节变化及来源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周志刚 胡芳伟 +2 位作者 鲍宗炜 毛文文 冯加良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53-2261,共9页
为更好地理解我国中小城市地区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利用大流量采样器采集了浙江中部典型内陆城市-兰溪市近郊和市区两个站点2016年四个季节的PM_(2.5)样品,测定了碳质气溶胶的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正构烷烃、... 为更好地理解我国中小城市地区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利用大流量采样器采集了浙江中部典型内陆城市-兰溪市近郊和市区两个站点2016年四个季节的PM_(2.5)样品,测定了碳质气溶胶的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正构烷烃、藿烷、多环芳烃和长链脂肪酸等弱极性有机物的组成.结果表明,兰溪PM_(2.5)中有机碳的年均浓度为9.7μg·m^(-3),有机物中正构烷烃、藿烷、多环芳烃和脂肪酸的年均浓度分别为40.8、2.0、21.0和168 ng·m^(-3).同系物分布特征表明,化石燃料燃烧是兰溪PM_(2.5)中正构烷烃的主要来源,但植物蜡也有重要贡献;藿烷的组成及其季节变化显示兰溪PM_(2.5)中的藿烷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排放,但冬季存在明显的燃煤贡献;基于BeP/(BeP+BaP)、IcdP/(IcdP+Bg P)等特征比值分析,兰溪PM_(2.5)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和煤炭/生物质燃烧的混合贡献,冬季燃煤贡献较高;兰溪夏季多环芳烃的老化程度较低,表明兰溪夏季PM_(2.5)以本地排放新鲜颗粒为主,外来输送的影响较小;脂肪酸的浓度和组成说明餐饮排放对市区PM_(2.5)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大气PM_(2.5)的来源解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有机 藿烷 多环芳烃 脂肪酸 有机分子示踪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