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离氨预处理污泥促进有机物释放过程研究
1
作者 沈嘉辉 王侃宏 +2 位作者 梁玉帅 郁达伟 魏源送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4-112,共9页
针对污泥厌氧消化水解阶段有机物释放受限、影响产甲烷的问题,通过优化游离氨预处理的剂量,考察了不同游离氨预处理浓度、持续时间下,污泥水解阶段的有机物释放效果。结果表明,与控制组相比,优化剂量的游离氨处理后TCOD、SCOD质量浓度... 针对污泥厌氧消化水解阶段有机物释放受限、影响产甲烷的问题,通过优化游离氨预处理的剂量,考察了不同游离氨预处理浓度、持续时间下,污泥水解阶段的有机物释放效果。结果表明,与控制组相比,优化剂量的游离氨处理后TCOD、SCOD质量浓度分别提高了134.64%~250.34%、154.70%~274.55%,表明优化的游离氨水平有效强化了污泥的预处理效果。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溶解性蛋白质、多糖浓度分别提高111.70%、412.37%,VS水解率增加16.60%~80.38%。三维荧光光谱(3D-EEM)的PARAFAC分析表明,游离氨预处理后提高了生物可降解有机物占比,主要以溶解性微生物副产物(41.18%)、类酪氨酸(29.32%)为主;同时促进难降解有机物的转化。不同于高能耗预处理的强力溶胞破壁,以温和调节的游离氨预处理方式强化水解,可提高液相中溶解性有机物质量浓度,进而改善污泥中有机物释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氨 预处理 水解阶段 有机物释放 生物降解性
下载PDF
厌氧条件下污泥中金属与有机物释放规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孙连鹏 叶斯琴 +3 位作者 黄剑明 程毅 沈瑞芳 崔语涵 《能源环境保护》 2012年第3期5-9,共5页
建立污泥停留时间为5 d和10 d的两套厌氧反应器系统。通过对比两厌氧反应器污泥中有机物以及金属指标,研究厌氧条件下金属与有机物的释放规律。研究表明,污泥絮体中K、Ca、Mg、Fe、Al五种常见金属在两厌氧反应器中均发生释放作用,且金... 建立污泥停留时间为5 d和10 d的两套厌氧反应器系统。通过对比两厌氧反应器污泥中有机物以及金属指标,研究厌氧条件下金属与有机物的释放规律。研究表明,污泥絮体中K、Ca、Mg、Fe、Al五种常见金属在两厌氧反应器中均发生释放作用,且金属的释放规律与蛋白质、溶解性COD的释放规律相一致,Na变化较小,三价金属结合的胞外蛋白质存在离解释放机制。10D的反应系统的厌氧环境相较于5D更加稳定,且污泥浓度有下降趋势,可预期有更好污泥减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 污泥 金属释放 有机物释放
下载PDF
水热预处理对剩余污泥有机物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查湘义 韩春威 宫磊 《工业水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5-38,共4页
针对剩余污泥中有机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研究了水热预处理对剩余污泥有机物释放及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累积产气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处理是一种有效的污泥预处理方法,当水热温度为200℃、水热时间为1 h时,污泥减量度达76.56%,污泥SCO... 针对剩余污泥中有机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研究了水热预处理对剩余污泥有机物释放及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累积产气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处理是一种有效的污泥预处理方法,当水热温度为200℃、水热时间为1 h时,污泥减量度达76.56%,污泥SCOD为原泥的34倍,大大减少了污泥固相有机物含量。经水热处理后,污泥厌氧消化最大产气量为2 950 m L,较原泥提高了69%;厌氧消化后,水热预处理污泥SCOD减少量为原泥的3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预处理 剩余污泥 有机物释放 厌氧消化
下载PDF
污泥厌氧消化在游离氨调控下强化磷与有机物释放的作用效果
4
作者 郭新宇 孙广垠 +3 位作者 孙观来 林新宇 郁达伟 魏源送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9-577,共9页
基于污泥资源化与能源化的目的,采用游离氨调控的方式,利用系统中有机质提高沼气中甲烷体积分数的同时分析系统中磷浓度和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空白阶段相比,游离氨调控后系统中溶解性蛋白、多糖质量浓度分别提升16.34%和26.43%... 基于污泥资源化与能源化的目的,采用游离氨调控的方式,利用系统中有机质提高沼气中甲烷体积分数的同时分析系统中磷浓度和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空白阶段相比,游离氨调控后系统中溶解性蛋白、多糖质量浓度分别提升16.34%和26.43%;沼气中甲烷平均体积分数由73.61%提升至85.04%。通过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平行因子法(PARAFAC)分析两个反应阶段厌氧污泥上清液,芳香类蛋白质Ⅰ占比分别从35%、47%下降至29%与40%。这表明经过游离氨调控后芳香类蛋白质Ⅰ利用效果略有提高。在磷形态分析方面,游离氨调控使得进出水总磷、磷酸盐质量浓度分别提升948.64%、1219.35%、2254.55%与2280%,磷释放效果明显。根据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表明,污泥中P主要与Fe、Al等金属元素以复合盐的形式存在;并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发生了一定比例的磷形态转化。但游离氨诱导磷形态转化的机理仍需进一步探究。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游离氨在厌氧消化过程中调控强化了有机物的利用效果,促进磷的释放与形态变化。该研究结果可为基于游离氨调控下有机物与磷的释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厌氧消化 游离氨调控 有机物释放 磷形态分析 资源化
原文传递
植物释放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5
作者 蔡志全 秦秀英 《生态科学》 CSCD 2002年第1期86-90,共5页
植物释放的有机物(VOCs)对大气圈臭氧的动态、一氧化碳的产生和甲烷的氧化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异戊二烯、单萜这两种重要的植物释放物,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概括了它们的合成、释放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同时简要介绍了其... 植物释放的有机物(VOCs)对大气圈臭氧的动态、一氧化碳的产生和甲烷的氧化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异戊二烯、单萜这两种重要的植物释放物,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概括了它们的合成、释放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同时简要介绍了其它几种植物释放的有机物,并就有机物的释放对大气化学、温室效应和全球变化的影响也作了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挥发性有机物 研究进展 有机物释放 单萜 异戊二烯 全球变化
下载PDF
基于有机物释放和经济性的污泥预处理方法评价 被引量:9
6
作者 袁悦 谭学军 郑舍予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216-3222,共7页
污泥预处理方法包括机械法、化学法和生物法,选择上述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超声波20 k Hz、p H 10和厌氧70℃分别预处理污泥,从有机物释放情况和经济性评价不同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污泥经过预处理后,液相中有机物释放量均增多,但经过p H... 污泥预处理方法包括机械法、化学法和生物法,选择上述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超声波20 k Hz、p H 10和厌氧70℃分别预处理污泥,从有机物释放情况和经济性评价不同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污泥经过预处理后,液相中有机物释放量均增多,但经过p H 10和厌氧70℃预处理后能释放更多的有机物,反应结束时其总溶解性蛋白质和多糖由预处理前的418.9mg·L^-1(以COD计,下同)分别增加到7 516.0 mg·L^-1和7 892.5 mg·L^-1,DNA浓度由预处理前的18.1 mg·L^-1依次增加到1 343.3 mg·L^-1和1 766.1 mg·L^-1;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形态得出预处理结束时污泥细胞死亡率从高到低为61.6%(p H10)、59.9%(厌氧70℃)和34.5%(超声波20 k Hz),相比预处理前分别提高45.6%、43.9%和18.5%;预处理结束时污泥有机物去除率依次为19.1%(p H 10)、13.8%(厌氧70℃)和7.6%(超声波20 k Hz);单位体积污泥经p H 10预处理比超声-20kHz和厌氧70℃分别多节约28.5%和124.1%.基于本研究中污泥有机物释放量和经济性,污泥预处理方法宜选择化学法(p H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超声波20 KHZ PH 10 厌氧70℃ 有机物释放 经济性
原文传递
植物释放VOCs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路洋 郭阳 +2 位作者 杜再江 张柏林 金云龙 《化工科技》 CAS 2013年第1期75-79,共5页
植物源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BVOCs)占到了全球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总量约70%,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对环境安全和人类生存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综述了BVOCs中异戊二烯及单萜烯等几种重要的植物释放物... 植物源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BVOCs)占到了全球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总量约70%,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对环境安全和人类生存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综述了BVOCs中异戊二烯及单萜烯等几种重要的植物释放物,概括了它们的分类、作用、释放影响因素以及对它们的研究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植物源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BVOCs) 异戊二烯 单萜烯
下载PDF
预浸料含水率对麻纤维增强水性树脂的性能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东辉 王春红 +2 位作者 潘国立 王利剑 刘胜凯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13,共8页
为研发节能、环保、健康的绿色麻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以水性丙烯酸树脂(WAP)为基体,以黄麻纤维(JF)为主增强体,聚丙烯(PP)纤维为抗泳移剂,制备了WAP/JF-PP复合材料,探究了预浸料成型过程中水溶剂对WAP/JF-PP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分别采... 为研发节能、环保、健康的绿色麻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以水性丙烯酸树脂(WAP)为基体,以黄麻纤维(JF)为主增强体,聚丙烯(PP)纤维为抗泳移剂,制备了WAP/JF-PP复合材料,探究了预浸料成型过程中水溶剂对WAP/JF-PP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分别采用热解析法和袋子法探究了预浸料含水率对总挥发性有机物释放量(TVOC)、三醛释放量(甲醛、乙醛、丙烯醛)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探究了纤维和树脂的界面结合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预浸料含水率的增加,WAP/JF-PP的力学性能呈现逐步变缓的上升趋势,WAP 0(预浸料含水率为0%)/JF-PP到WAP 10(预浸料含水率为10%)/JF-PP提升最大。SEM结果表明,水溶剂增强了模压过程树脂的流动性,有利于纤维和WAP的界面结合。由于树脂包覆和水溶剂的汽提剂作用,预浸料含水率为10%时,WAP 10/JF-PP的TVOC和三醛释放量最低,分别为53.95μg/g和0.62 mg/m^(3),相比与纯纤维毡(JF-PP)分别降低了74.3%和19.5%。综合来看预浸料含水率在10%时复合材料性能达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树脂 麻纤维 挥发性有机物释放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下载PDF
煅烧改性净水厂污泥的除磷特性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啟迪 周真明 +4 位作者 张红忠 费霞丽 谢保金 李书文 苑宝玲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5-333,共9页
本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SEM-EDS)技术对净水厂污泥(WTPS)和煅烧改性净水厂污泥(C-WTPS)进行表征,运用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模型研究了WTPS和C-WTPS的磷吸附特征,比较了WTPS和C-WTPS的氨氮和总有机碳释放量,分析了C-WTPS对磷... 本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SEM-EDS)技术对净水厂污泥(WTPS)和煅烧改性净水厂污泥(C-WTPS)进行表征,运用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模型研究了WTPS和C-WTPS的磷吸附特征,比较了WTPS和C-WTPS的氨氮和总有机碳释放量,分析了C-WTPS对磷的固定形态,结果表明,与WTPS相比,C-WTPS表面出现大量的裂层,碳和氮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分别减少5.52%、1.36%,铁和铝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分别增加2.3%、0.54%.C-WTPS对磷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其对磷的吸附主要受化学作用控制.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都能较好描述C-WTPS的磷吸附过程,Langmuir拟合参数表明C-WTPS的理论饱和磷吸附量为3.34 mg·g^(-1),是WTPS的1.6倍.WTPS中无机磷(IP)多于有机磷(OP),煅烧改性使得WTPS中的OP存在向IP转化的趋势. C-WTPS吸附的磷主要以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的形态存在,说明C-WTPS中的铁、铝元素在磷吸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WTPS比较,C-WTPS的氨氮和有机物释放风险显著减少.因此,C-WTPS是一种更优良的除磷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水厂污泥 煅烧改性 吸附 氨氮和有机物释放风险
下载PDF
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海洋酸化对坛紫菜叶状体的生理生态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莹莹 许凯 +4 位作者 王文磊 徐燕 纪德华 陈昌生 谢潮添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33,共9页
人工栽培的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功能,非常有必要研究海洋酸化对坛紫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充入高CO_(2)浓度(1000×10^(-6))的空气模拟海洋酸化,探讨了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海洋酸化对坛紫菜叶状体的... 人工栽培的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功能,非常有必要研究海洋酸化对坛紫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充入高CO_(2)浓度(1000×10^(-6))的空气模拟海洋酸化,探讨了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海洋酸化对坛紫菜叶状体的生理生态学效应。结果表明,长约1 cm的叶状体接种密度从1株/dm^(3)提高到3株/dm^(3)时,比生长速率显著降低了14.8%。低接种密度条件下,海洋酸化导致比生长速率降低了6.7%。相反,高接种密度条件下,海洋酸化导致坛紫菜的比生长速率增加了6.7%。这表明,海洋酸化能部分缓解提高接种密度导致的负面影响。无论何种接种密度,海洋酸化对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总蛋白含量和色素蛋白含量以及藻体组织中碳、氮和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颗粒有机碳(POC)的释放量。特别地,在低接种密度条件下,海洋酸化显著提高了溶解有机碳(DOC)的释放量,增幅为70.2%。综上,海洋酸化对坛紫菜叶状体的碳积累速率和有机物释放的影响依赖于接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坛紫菜 海洋酸化 叶状体培养 有机物释放
下载PDF
游离氨调理污泥厌氧消化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嘉辉 王侃宏 +2 位作者 郁达伟 高瑞 魏源送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22-28,共7页
游离氨调理污泥能够促进污泥中有机质的释放,通过抑制部分厌氧消化菌的活性、调控乙酸生成以及同型和乙酸型产甲烷途径,来提高氢气或甲烷产率。综述了游离氨调理机制、条件和有机物的释放、产气效果等,研究表明,游离氨能够强化小分子有... 游离氨调理污泥能够促进污泥中有机质的释放,通过抑制部分厌氧消化菌的活性、调控乙酸生成以及同型和乙酸型产甲烷途径,来提高氢气或甲烷产率。综述了游离氨调理机制、条件和有机物的释放、产气效果等,研究表明,游离氨能够强化小分子有机物通过穿胞透璧释放,促进胞内溶解性有机物以溶解性蛋白质和多糖形态释放为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游离氨浓度与有机物释放量呈对数正相关;调理条件是影响游离氨调理效果的关键因素;游离氨调控厌氧消化菌种群的策略制约着相关酶的活性以及有机物的转移转化,进一步优化调理策略有望提升污泥的生物降解性能,提高氢气或甲烷的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氨 污泥处理 厌氧消化 有机物释放
下载PDF
污泥臭氧化有效溶胞优化控制研究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志彬 蒋轶锋 张上化 《广东化工》 CAS 2018年第15期20-22,共3页
通过对于污泥臭氧化过程中反应器以及反应条件的优化控制,来减少污泥溶胞过程中有机物的矿化作用。结果表明,在臭氧投加量为0.015 g O_3·(gMLSS)^(-1)时,微孔曝气处理下混合液中△SCOD达到442 mg·L^(-1),DDCOD由7.5%提升到15.... 通过对于污泥臭氧化过程中反应器以及反应条件的优化控制,来减少污泥溶胞过程中有机物的矿化作用。结果表明,在臭氧投加量为0.015 g O_3·(gMLSS)^(-1)时,微孔曝气处理下混合液中△SCOD达到442 mg·L^(-1),DDCOD由7.5%提升到15.22%。同时确定较低臭氧浓度处理和高污泥浓度能强化污泥溶胞有机物释放效果减少矿化损失。在臭氧投加量在0~0.007 g O_3·(gMLSS)^(-1)时,较高的进气流速对于细胞的破壁溶解效率较高。臭氧投加量超过0.010 g O_3·(gMLSS)^(-1)时较高的进气流速对溶胞产物的矿化作用逐渐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污泥溶胞 有机物释放 优化控制
下载PDF
天然固态碳源糙米的释碳优化及其反硝化脱氮性能
13
作者 孙盼 黄福珍 +2 位作者 余洋 郑平 张萌 《中国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共7页
选取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糙米作为典型固态碳源(SCS),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模型研究了温度、pH、水力条件等关键参数对其有机物(以COD计)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因素和复合因素对释碳性能的影响程度排序分别为水力条件&... 选取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糙米作为典型固态碳源(SCS),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模型研究了温度、pH、水力条件等关键参数对其有机物(以COD计)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因素和复合因素对释碳性能的影响程度排序分别为水力条件>温度>pH、温度-水力条件>pH-水力条件>温度-pH。提出了“强势/联动”优化模式,据此获得糙米的最佳释碳条件,即温度为35℃、pH=7、水力条件(以转速计)为61 r/min,有机物释放性能(以单位释碳速率计)可达19.9 mg/(g·d)。验证试验表明模型结果准确可靠。固态碳源糙米有机物供给成本最低可达到2.3元/kg,经济性良好。将固态碳源糙米进一步用于反硝化脱氮,总氮去除率和去除速率分别可达到(77.6±7.4)%和24.1 mg/(L·d),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性能。该研究结果可为糙米等固态碳源在污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优化方案和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碳源 糙米 响应面法 有机物释放性能 释碳条件 反硝化脱氮
原文传递
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实现太湖蓝藻泥的减量与资源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陆小游 刘宏波 +4 位作者 黄芳 董璐 温佳欣 张慧旻 刘和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76-1384,共9页
采用热碱预处理及厌氧发酵技术实现了太湖蓝藻生产挥发性脂肪酸(VFAs)。结果表明,热碱预处理(T=90℃,pH=12)可以促进蓝藻中的固相有机质溶于液相中,溶解性的化学需氧量(SCOD)、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相比未预处理分别提高了10.3、12.3和4.... 采用热碱预处理及厌氧发酵技术实现了太湖蓝藻生产挥发性脂肪酸(VFAs)。结果表明,热碱预处理(T=90℃,pH=12)可以促进蓝藻中的固相有机质溶于液相中,溶解性的化学需氧量(SCOD)、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相比未预处理分别提高了10.3、12.3和4.8倍。三维荧光光谱(3D-EEM)分析表明,热碱预处理能提高蓝藻可生物利用性,同时降低腐殖酸的含量,有利于后续生物转化。在序批式厌氧发酵产酸运行模式下,平均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s)浓度达到18.64 g·L-1,产酸效率(1 g VSS中VFAs的占比)为46%。半连续运行模式下,平均TVFAs可以达到15.56 g·L-1,产酸效率为26%。蓝藻中溶解性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降解率分别为50.43%和47.04%。同时,蓝藻中总悬浮固体(TSS)和挥发性悬浮固体(VSS)的降解率分别为24.5%和43.4%,达到了很好的减量化效果,但残留物中还存在大量有机物未生物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蓝藻 热碱预处理 厌氧发酵产酸 有机物释放 挥发性脂肪酸(VFA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