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百花湖分层期水体有机碳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 被引量:9
1
作者 徐丹 陈敬安 +2 位作者 杨海全 王敬富 计永雪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7-603,共7页
研究湖水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颗粒有机碳(Particle organic carbon,POC)的空间变化特征有助于揭示湖泊有机碳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与控制因素。本文通过对贵州百花湖分层期水体DOC和POC浓度及其碳稳定同位... 研究湖水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颗粒有机碳(Particle organic carbon,POC)的空间变化特征有助于揭示湖泊有机碳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与控制因素。本文通过对贵州百花湖分层期水体DOC和POC浓度及其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揭示了百花湖分层期水体有机碳浓度及稳定碳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百花湖夏季分层期水体DOC和POC的浓度范围分别为1.97~3.26mg/L(平均值2.58mg/L)和0.60~2.43mg/L(平均值1.14mg/L),且呈现出"上层高、下层低"的特征。水体DOC和POC浓度主要受藻类活动控制。水体δ13 CDOC值随深度增加呈偏正趋势,这可能是由深层水体溶解有机质发生矿化作用和分解作用所致。水体δ13 CPOC值随水体深度增加呈偏负趋势,上下层水体藻类生产力差异和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可能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受光降解作用影响,百花湖水体δ13 CDOC较δ13 CPOC偏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花湖分层期 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
下载PDF
敦煌伊塘湖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揭示的末次盛冰期以来湖面变化 被引量:20
2
作者 赵丽媛 鹿化煜 +5 位作者 张恩楼 王晓勇 弋双文 陈英勇 张红艳 吴波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179,共8页
对甘肃敦煌伊塘湖沉积物进行了野外钻探采样,采用光释光测年技术确定了沉积物的年代,测定了总有机碳含量(TOC)、碳氮比(TOC/TN)和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等环境代用指标.结果表明,23ka至今,湖区沉积物δ13Corg在-27.84... 对甘肃敦煌伊塘湖沉积物进行了野外钻探采样,采用光释光测年技术确定了沉积物的年代,测定了总有机碳含量(TOC)、碳氮比(TOC/TN)和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等环境代用指标.结果表明,23ka至今,湖区沉积物δ13Corg在-27.84‰~-22.86‰之间变化,可与TOC对比.干旱气候条件下湖泊沉积物的δ^13Corg变化主要受到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含量变化的控制,生长于较深水的沉水植物δ13Corg值偏正,而生长于较浅水的挺水植物δ13Corg值偏负;另外,部分时期有外源陆生植物产生的有机质输入,影响沉积物的碳同位素值.总体上,干旱区湖相沉积物δ13Crg值可指示湖水面的变化、间接指示气候干湿变化.δ13Corg变化的时间序列显示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变化,从末次盛冰期到全新世暖期可将伊塘湖的环境演化分为4个阶段:23~ 13ka是一个气候不稳定时期,整体呈冷干并且湖面水位偏低,但后期有转暖的趋势;13~9ka为冰期向全新世暖期的过渡阶段;9~5ka整体湖面水位偏高、气候暖湿,含有短时间的干事件;5ka至今有变干的趋势.23ka以来,伊塘湖区的湖泊环境演化受全球大气环流与水汽输送路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伊塘湖 有机含量稳定同位素 末次盛冰期 全新世大暖期
原文传递
长江口外赤潮多发区近几十年来的古生产力记录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12
3
作者 金海燕 陈建芳 +5 位作者 翁焕新 李宏亮 章伟艳 徐杰 白有成 王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3-119,共7页
选取长江口外赤潮多发区沉积物柱状样,在高分辨率测年基础上,通过有机碳、有机碳同位素(δ13C)、生物硅、绿素等多项指标的分析获得了调查海区古生产力的变化信息。并结合近几十年来营养盐浓度及组成结构的变化探讨了海洋浮游藻类组成... 选取长江口外赤潮多发区沉积物柱状样,在高分辨率测年基础上,通过有机碳、有机碳同位素(δ13C)、生物硅、绿素等多项指标的分析获得了调查海区古生产力的变化信息。并结合近几十年来营养盐浓度及组成结构的变化探讨了海洋浮游藻类组成结构的变化在海洋古环境中的记录。柱状样年代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初。δ13C值在柱中的分布为-26.15×10-3^-19.5×10-3,表明有机碳为陆源与海生的混合。生物标志物在柱状样中的分布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50年代以前含量均较低;50年代至80年代含量均增加,表明海洋浮游藻类活动强烈且以硅藻为主,与此阶段长江口营养盐浓度迅速增加相对应;80年代以后,生物硅的含量下降至整个柱中最低水平,绿素有所降低,但高于50年代前的水平,而有机碳含量增加,表明在该时段硅藻生物量降低,其他藻类生物量有所增加,这与长江口营养盐氮盐持续增加而硅酸盐逐年降低、氮与磷的含量比值、磷与硅的含量比值迅速增大有关。沉积记录还表明此阶段陆源有机碳的贡献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古生产力 有机稳定同位素 生物硅 绿素
下载PDF
Soil Organic Carbon Loss and Turnover Resulting from Forest Conversion to Maize Fields in Eastern Thailand 被引量:4
4
作者 S.JAIARREE A.CHIDTHAISONG +3 位作者 N.TANGTHAM C.POLPRASERT E.SAROBOL S.C.TYLER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5期581-590,共10页
Soil organic carbon(SOC) content and its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within the upper 1 m) were measured to determine the e?ect of land-use changes from dry evergreen forest to maize fields in eastern Thailand.... Soil organic carbon(SOC) content and its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within the upper 1 m) were measured to determine the e?ect of land-use changes from dry evergreen forest to maize fields in eastern Thailand.Digital land cover maps,derived from aerial photography and satellite images for years 1989,1996,and 2002 were used in association with field surveys and farmer interviews to derive land-use history and to assist in study site selection.Conversion from forest to maize cultivation for the duration of 12 years reduced SOC stocks at the rate of 6.97 Mg C ha-1 year-1.Reduction was most pronounced in the top 10 cm soil layer,which was 47% after 12 years of cultivation.Stable carbon isotope data revealed that the main fraction lost was forest-derived C.Generally low input rates of maize-derived C were not sufficient to maintain SOC at the level prior to forest conversion.After 12 years of continuous maize cultivation,the maize-derived C fraction made up about 20% of total SOC(5 Mg ha-1 of the total 25.31 Mg h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 stocks forest-derived C land-use change maize-derived C stable carbon isotop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