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蓄积量估算误差分析 被引量:117
1
作者 王绍强 刘纪远 于贵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797-802,共6页
简要介绍了土壤碳蓄积量的计算方法 ,包括土壤类型法、植被类型法、生命地带法、相关关系法和模型方法 ,以及土壤有机碳蓄积量的误差分析方法 .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2 4 73个典型土种剖面数据 ,采用土壤类型法和两种碳密度方法计算 ... 简要介绍了土壤碳蓄积量的计算方法 ,包括土壤类型法、植被类型法、生命地带法、相关关系法和模型方法 ,以及土壤有机碳蓄积量的误差分析方法 .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 2 4 73个典型土种剖面数据 ,采用土壤类型法和两种碳密度方法计算 ,估算的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蓄积量处于 6 15 .19× 10 14 ~ 12 11.37× 10 14 g之间 ,平均碳密度为 10 .4 9~ 10 .5 3kg·m-2 (土壤厚度为 10 0cm)或 11.5 2~ 12 .0 4kg·m-3 (土壤平均厚度为 88cm) ,土壤平均碳蓄积量为 913.2 8± 2 98.0 9× 10 14 g ,估算的不确定性在 2 0 %~ 5 0 %之间 .其中 ,土壤碳计算和采样数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碳蓄积量估算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蓄积量 循环 土壤循环 土壤类型法 植被类型法 生命地带法 相关关系法 模型方法
下载PDF
近30年晋西北地区土壤有机碳蓄积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史静 海春兴 +1 位作者 高文邦 姜洪涛 《地理科学研究》 2017年第3期196-205,共10页
研究晋西北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对认识农牧交错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土壤碳固存潜力、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调节区域气候,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2013年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壤类型... 研究晋西北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对认识农牧交错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土壤碳固存潜力、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调节区域气候,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2013年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壤类型法估算晋西北各土壤类型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并结合IPCC计算方法和土地利用转化法对比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蓄积量的变化。研究发现:1) 晋西北地区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为8.6 kg/m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为:林地(11.89 kg/m2) >草地(8.16 kg/m2) >耕地(6.09 kg/m2) >其他用地(5.50 kg/m2);3) 林地、草地和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由98.34%减少到了94.30%,但三种地类的土壤碳储量由2683.18?105t,增加到了2013年的2883.27?105t (IPCC算法)和2883.14?105t (土地利用转化法)。由此可知,晋西北地区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增强了土壤的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北地区 土壤有机密度 土壤有机碳蓄积量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