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Ⅲ)对糖浆溶液中有机还原物质还原六价铬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子方 李琴 赵勇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628-3633,共6页
通过批实验研究了Al(Ⅲ)对糖浆溶液化学还原六价铬反应的影响,揭示了不同条件下Al(Ⅲ)对六价铬还原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Al(Ⅲ)能够促进糖浆溶液还原六价铬反应进行;其作用机制是Al(Ⅲ)与糖浆溶液中有机还原物质及Cr(Ⅵ)反应形成... 通过批实验研究了Al(Ⅲ)对糖浆溶液化学还原六价铬反应的影响,揭示了不同条件下Al(Ⅲ)对六价铬还原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Al(Ⅲ)能够促进糖浆溶液还原六价铬反应进行;其作用机制是Al(Ⅲ)与糖浆溶液中有机还原物质及Cr(Ⅵ)反应形成三者的络合物,降低糖浆中多酚等有机还原物质还原Cr(Ⅵ)的反应活化能,提高六价铬还原反应速率.Al(Ⅲ)存在时,该六价铬还原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反应;pH 2.0,2.5,3.0,3.5时,添加Al(Ⅲ)的实验组中六价铬反应速率常数比对应的空白对照组中反应速率常数分别增加了0.0251,0.0139,0.0058,0.0048h^(-1).添加Al(Ⅲ)前后反应体系中六价铬还原的反应活化能(Ea)分别为66.38,62.80kJ/mol.当糖浆浓度不足时,Al(Ⅲ)能够提高糖浆溶液还原六价铬的反应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Ⅲ) 有机还原物质 催化作用 六价铬还原 动力学
下载PDF
偶合反应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有机还原性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维平 王卓 章竹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7-70,共4页
基于重铬酸钾在酸性介质下氧化有机还原性物质生成Cr3+的反应与Luminol H2O2 Cr3+化学发光反应相偶合,建立了一种广普、快速测定痕量至微量有机还原性物质的新方法.研究并优化了化学发光检测的条件,测定了11种常见有机还原性物质.方法... 基于重铬酸钾在酸性介质下氧化有机还原性物质生成Cr3+的反应与Luminol H2O2 Cr3+化学发光反应相偶合,建立了一种广普、快速测定痕量至微量有机还原性物质的新方法.研究并优化了化学发光检测的条件,测定了11种常见有机还原性物质.方法的检出限(mol/L)分别为:抗坏血酸,1.2×10-9;尿酸,1.5×10-7;肌酸酐,3.0×10-7;谷胱甘肽,5.4×10-6;盐酸羟胺,6.0×10-8;硫酸肼,4.8×10-7;水合肼,5.2×10-7;甲醛,6.1×10-7;乙醛,5.3×10-7;葡萄糖,7.0×10-6;果糖,8.3×10-6.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在1.2%~2.3%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还原物质 含量测定 偶合反应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 重铬酸钾 化学发光反应 氧化反应
下载PDF
低分子量有机还原性物质与土壤的相互作用 Ⅱ.低分子量有机还原性物质与土壤作用的化学反应 被引量:7
3
作者 丁昌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57-963,共7页
论述了有机还原性物质与土壤作用的吸附、氧化还原和络合反应。土壤对该类物质的吸附量达加入量的60%~75%,其中强、弱还原性有机物质各约占1/2。负电荷物质的吸附量随土壤铁、锰氧化物及其所带负电荷量而变,并表现为电性吸附。对含—C... 论述了有机还原性物质与土壤作用的吸附、氧化还原和络合反应。土壤对该类物质的吸附量达加入量的60%~75%,其中强、弱还原性有机物质各约占1/2。负电荷物质的吸附量随土壤铁、锰氧化物及其所带负电荷量而变,并表现为电性吸附。对含—COOH、—C—NOH2功能团物质的吸附佐证了固相表面存在络合作用;在氧化-还原平衡中该类物质作为电子供体还原了铁、锰而自身被氧化;络合态亚铁、亚锰的形成服从络合-离解平衡,有机配位体的数量和H+离子争夺配位体的络合基可对其产生强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还原物质 吸附 氧化还原 络合 伏安行为
下载PDF
低分子量有机还原性物质与土壤的相互作用Ⅰ.低分子量有机还原性物质的化学性质 被引量:6
4
作者 丁昌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1-457,共7页
应用多学科研究手段,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还原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主要结果是,该类物质含-COOH和-C-=NOH2功能团、酚类化合物、挥发性有机酸,等电点变动在3.5~9.5。不同还原强度组份的峰电位大多分布在0.00~0.70 V,负电荷有机还原性物... 应用多学科研究手段,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还原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主要结果是,该类物质含-COOH和-C-=NOH2功能团、酚类化合物、挥发性有机酸,等电点变动在3.5~9.5。不同还原强度组份的峰电位大多分布在0.00~0.70 V,负电荷有机还原性物质可占总量的70%~80%,表观分子量小于500~1 000,在电极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伏安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还原物质 电荷 分子量 功能团 挥发性有机 伏安行为
下载PDF
水溶性有机还原性物质的伏安行为及其演变特征
5
作者 姚爱军 季国亮 于天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5-97,共3页
以固体电极示差脉冲伏安法对水溶性有机还原性物质的伏安行为及其演变特征作了探讨。结果表明 :绿肥 (紫云英 )嫌气培养生成的水溶性有机还原性物质主要形成峰电位分别为 384mV和 94 3mV (vs.饱和Ag AgCl电极 )的两类氧化峰 ,前一类具... 以固体电极示差脉冲伏安法对水溶性有机还原性物质的伏安行为及其演变特征作了探讨。结果表明 :绿肥 (紫云英 )嫌气培养生成的水溶性有机还原性物质主要形成峰电位分别为 384mV和 94 3mV (vs.饱和Ag AgCl电极 )的两类氧化峰 ,前一类具强还原性 ,后一类具弱还原性 ,且二类氧化峰的伏安行为有随时间发生快速演变的特征。与紫云英相比 ,稻草嫌气培养生成的水溶性有机还原性物质氧化峰较丰富 ,峰电位相对较高 ,伏安行为随时间变化相对较为稳定 ,表明稻草水溶性有机还原性物质还原基团种类较为丰富 ,还原活性相对较低但活性保持较为稳定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还原物质 伏安行为 演变特征
下载PDF
嫌气条件下土壤中有机还原性物质的动态变化
6
作者 李清曼 赵安珍 季国亮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2-547,共6页
利用示差脉冲伏安法研究了不同有机物料在嫌气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有机还原性物质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在培养起始阶段 ,强还原性有机物质的数量迅速增加 ,以后逐渐下降 .不同有机物料所产生的有机还原性物质的强度和数量各不相同 .培养... 利用示差脉冲伏安法研究了不同有机物料在嫌气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有机还原性物质的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在培养起始阶段 ,强还原性有机物质的数量迅速增加 ,以后逐渐下降 .不同有机物料所产生的有机还原性物质的强度和数量各不相同 .培养初期 ,有机还原性物质种类较多 ,长时间培养后 ,部分还原能力较弱的有机物质消失 .长时间培养后 ,嫌气培养液中强还原性有机物质可能与金属离子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差脉冲伏安法 土壤 有机还原物质 绿肥 电化学 嫌气培养液
下载PDF
TEMPO及其衍生物在有机液流电池体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静嘉 张宇婷 +1 位作者 蔡辉宇 杨娟 《大学化学》 CAS 2017年第11期32-44,共13页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是一类循环效率高、性质可调控的拥有广阔前景的储能体系。相比无机液流电池体系,以TEMPO及其衍生物作为氧化还原活性材料的有机液流电池,具有成本较低、电压较高、可逆性好、结构可调等优势。本文综述了以TEMPO及其衍...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是一类循环效率高、性质可调控的拥有广阔前景的储能体系。相比无机液流电池体系,以TEMPO及其衍生物作为氧化还原活性材料的有机液流电池,具有成本较低、电压较高、可逆性好、结构可调等优势。本文综述了以TEMPO及其衍生物作为氧化还原活性材料的有机液流电池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相关的实验方法、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O 有机液流电池 电化学 储能体系 有机氧化还原活性物质
下载PDF
新书《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其研究法》介绍
8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59,共1页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丁昌璞、徐仁扣等著的《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其研究法》一书已于2011年1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44.8万字,327页,每册定价68元,共分十三章,依次是:氧化还原状况;铵的氧化一硝化反应;硝酸盐的还原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丁昌璞、徐仁扣等著的《土壤的氧化还原过程及其研究法》一书已于2011年1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44.8万字,327页,每册定价68元,共分十三章,依次是:氧化还原状况;铵的氧化一硝化反应;硝酸盐的还原一反硝化反应;有机还原性物质;铁;锰;硫;砷的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锰与酚类化合物的氧化还原;铁、锰的有效性与氧化还原状况;稻根和钾与还原性物质的相互作用;氧化还原过程与土壤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环境污染。本书是国内目前该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氧化还原过程 有机还原物质 氧化还原反应 科学出版社 反硝化反应 酚类化合物 氧化锰
下载PDF
中国土壤电化学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4
9
作者 丁昌璞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80-784,共5页
本文介绍了土壤电化学研究历时50多年的系统成果,涉及带电粒子的化学行为、电极使用、学科渗透、工作成就、国内外影响和评价,形成集基本理论、实际应用和研究方法于一体的土壤电化学体系。在近期继承发展上,论述了电化学体系的土壤氧... 本文介绍了土壤电化学研究历时50多年的系统成果,涉及带电粒子的化学行为、电极使用、学科渗透、工作成就、国内外影响和评价,形成集基本理论、实际应用和研究方法于一体的土壤电化学体系。在近期继承发展上,论述了电化学体系的土壤氧化还原过程及其研究法和酸化红壤修复原理与技术。前者扼要说明红壤中铝、锰离子的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地跨湿润至干旱地区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水平带谱、垂直分异;有机还原性物质和无机氧化性物质的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从而论证氧化还原过程作为土壤物质循环的转化动力(化学和生物学的)所作的贡献。后者扼要说明以铝化学为核心,土壤酸化理论、改良措施和从环保出发的工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相反电荷胶体表面双电层的相互作用与电荷密度、离子强度、盐吸附的关系,扩散层重叠机制以及双电层作用对土壤表面性质和土壤酸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电化学体系 氧化还原过程 有机还原物质 非等当量-非电性交换吸附 酸化红壤 修复技术 双电层相互作用
下载PDF
Study on Water-Soluble Organic Reducing Substances: II. Organic Reducing Substances Produced from Anaerobic Decomposition of Milk Vetch (Astragalus sinicus L.) 被引量:1
10
作者 WUYOU-XIAN DINGCHANG-PU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4期355-362,共8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ic charge and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oxidation-reduction regimes,e.g.Eh and amounts of organic reducing substances produced by milk vetch during anaerobic decomposition process,we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ic charge and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oxidation-reduction regimes,e.g.Eh and amounts of organic reducing substances produced by milk vetch during anaerobic decomposition process,were studied by using electrochemical methods.Interaction between soils and organic reducing substances was also observ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rganic reducing substances were mainly the organic compounds with negative and amphoteric charges,which were distributed in two groups at anodic peak potentials of 0.25 and 0.69 volt in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ograms,respectively.Their 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s are all less than 700 daltons,in which those active in oxidation-reducion reaction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fraction with 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 less than 200 daltons.The organic reduction substances can be oxidized by manganese oxides in their interaction with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charge milk vetch molecular weight organic reducing substances oxidation-reduction regime
下载PDF
Study on Water-Soluble Organic Reducing Substances:Ⅲ.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Decomposition Products of Rice Straw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Variable Charge Soils 被引量:1
11
作者 WU YOUXIAN(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Acodemia Sinica,P.O.Box 821,Nanjing 210008 Chin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67-173,共7页
Som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such as PH,Eh,and voltammetric behavior,of the decomposition products of rice straw and the in eractions of these products with soils were studied.The PH,Eh,and amounts of organic reduc... Som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such as PH,Eh,and voltammetric behavior,of the decomposition products of rice straw and the in eractions of these products with soils were studied.The PH,Eh,and amounts of organic reducing substances changed markedly during the 60-day anaerobic decomposition.pH decreased sharply to pH 5 on the tenth day and then increased gradually to 7 on the 45th day.The amouats of organic reducing substances increased almost synchronously with the fall of redox potential during the first 15 days.The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ic(dpv) behavior changed not only in the peak current but also in the peak potential.The fractions with 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s lower than 200 dations appeared to be active in dpv behavior.The electric charge of organic reducing substance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composition stage.The 6th day of incubation was the crucial time before and after which the major part of the components was negatively charged and positively charged, respectively.The group with a low apparent molecular weight and a negative charge was the main components responsible for the lower anodic peak potentials.They were oxidized first during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organic reducing substances with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rganic reducing substances rice straw variable charge soil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