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欲”的困境及其理论内涵——对《老子》首章“欲”的哲学诠释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南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40-45,共6页
《老子》首章中"常无欲""常有欲"断句的争辩由来已久,不同的断句方式对于理解《老子》及其中的"欲"这一哲学范畴有着重大不同。《老子》首章是在"道—物"的逻辑框架下展开的,从"道—物&qu... 《老子》首章中"常无欲""常有欲"断句的争辩由来已久,不同的断句方式对于理解《老子》及其中的"欲"这一哲学范畴有着重大不同。《老子》首章是在"道—物"的逻辑框架下展开的,从"道—物"关系来看《老子》首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有欲"这一说法的理论困境。"有欲"在首章的语境中强调与"理性"相关,并非原初的生理欲望以及私欲。故"有欲"更多的是指通过名言、理性认知"物的世界"的一种方式。基于道不离物、即物显道的"道—物"关系,一方面人之"有欲"可以在"无欲"的解蔽下观道之边际,与物和谐;另一方面,若要体道之最高全体,则应超越"有欲",实现二者统一,以内在体验证知"道"。《老子》首章"欲"的理论揭示了体道工夫的内在心灵转向,开启了精神逍遥的可能,为庄子"心斋""坐忘"等强调转向内在心灵的工夫理论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首章 “道—物” 有欲
下载PDF
《老子》的无欲不符合社会的本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宗岩 杨柳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59-161,共3页
《老子》一书在中国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取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生"有欲"与"无欲"怎样才符合人们的天性,是"有欲"推动社会进步,还是"无欲"推动社会进步,是人们一直议论的... 《老子》一书在中国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取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生"有欲"与"无欲"怎样才符合人们的天性,是"有欲"推动社会进步,还是"无欲"推动社会进步,是人们一直议论的话题。本文就对《老子》的价值观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第一,人生有欲天经地义;第二,欲望不可以没有节度;第三,任何社会都要满足人的欲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欲 人性原则 社会本质
下载PDF
有欲则刚
3
作者 朱国印 《满分阅读(高中版)》 2012年第9期28-28,共1页
智者劳贤者忧,不智不贤无所求。
关键词 满分阅读 智者 贤者 有欲则刚
原文传递
有欲则刚
4
作者 朱国印 《小作家选刊(时文素材)》 2011年第5期45-45,共1页
智者劳贤者忧,不智不贤无所求。 既为智者贤者,为何有忧有愁?只因有欲有求。 欲望这个词,听起来似贪似嗔似痴,却任谁都不能免俗。换句话说,没有了欲望,生之趣味何在?生之意义何在?
关键词 有欲则刚》 中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原文传递
让写作成为点燃学生欲求的火把——“无欲求写作”与“有欲求写作”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杨金林 《写作(下)》 2018年第2期3-5,共3页
研究者运用实证的方法,通过同类题材不同命题与指导方式的对比试验,证实“有欲求习作”在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方面显著优于“无欲求习作”。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指向学生欲求的写作会使学生欲罢不能、乐此不疲;能激... 研究者运用实证的方法,通过同类题材不同命题与指导方式的对比试验,证实“有欲求习作”在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方面显著优于“无欲求习作”。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指向学生欲求的写作会使学生欲罢不能、乐此不疲;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感、倾吐欲;能增强学生的对象感、意图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研究 有欲求习作 求习作 写作内驱力
原文传递
“道可道”章直解
6
作者 孙云英 于海博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28-30,共3页
“道可道”章的大意为:“道”可以引导人们把握规律,“道”不是固定不变的,“道”的名称由于所指称的“道”的内涵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无”指称“道”的不被感知的玄奥微渺的一面,“有”指称“道”的能被感知的无处不在的巨大作用。... “道可道”章的大意为:“道”可以引导人们把握规律,“道”不是固定不变的,“道”的名称由于所指称的“道”的内涵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无”指称“道”的不被感知的玄奥微渺的一面,“有”指称“道”的能被感知的无处不在的巨大作用。把握它们,有时是无知无欲的契合,有时是有知有欲的探究。“无”和“有”同出于“道”,其含义都是深奥玄妙的,是把握“道”的关键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可道 有欲
下载PDF
《老子》首章新解 被引量:1
7
作者 田灿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8-10,共3页
1973年马王堆帛书《老子》及1993年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为老子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使得学术界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并达成一些共识。但是,对于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存在很大争议,特别是老子首章的解释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这篇文章将从... 1973年马王堆帛书《老子》及1993年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为老子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使得学术界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并达成一些共识。但是,对于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存在很大争议,特别是老子首章的解释问题,至今仍争论不休。这篇文章将从老子哲学思想的本身逻辑,以老子文本为基础,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及在对老子思想体系有整体思考的情况下,对《老子》首章中的关键概念着重分析,借以理解《老子》思想的原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无名 有名 有欲
下载PDF
《老子》道论“有无关系”的生存主义阐释
8
作者 朱连增 《社会科学论坛》 2018年第5期72-82,共11页
对《老子》道论“有”“无”与万物之间关系的阐释,一方面需要排除文本多种可能断句的干扰,另一方面需要把“无欲”“有欲”这类主体的意志状态与“本原性存在”加以理论整合。对《老子》的本体论思想,“构成论”的解释进路相比于“... 对《老子》道论“有”“无”与万物之间关系的阐释,一方面需要排除文本多种可能断句的干扰,另一方面需要把“无欲”“有欲”这类主体的意志状态与“本原性存在”加以理论整合。对《老子》的本体论思想,“构成论”的解释进路相比于“发生论”解释进路具有更深刻的解释效力。无、有、世界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奠基式的构成关系,与这种构成意义的无生有、有生万物相应的,是主体的欲望水平的差异。在无欲的情况下,主体通达无,而无又推动主体,使其带有一定的欲望,通达无规定、无区分的纯有,在进一步强化的欲望下,具体存在物在纯有这一基质中呈现。这样一种阐释将与海德格尔的生存主义哲学对接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物 有欲
下载PDF
“无欲”概念的理智德性维度 被引量:3
9
作者 谢阳举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12,254,共9页
道家的"无欲"概念不仅是一种伦理德性,也是一种理智德性。老子的"有欲"是一种认知策略,而"无欲"则是一种更根本的理智德性。一方面,"无欲"包含追求理智善的动机成分,即试图理解"道"... 道家的"无欲"概念不仅是一种伦理德性,也是一种理智德性。老子的"有欲"是一种认知策略,而"无欲"则是一种更根本的理智德性。一方面,"无欲"包含追求理智善的动机成分,即试图理解"道",另一方面,"无欲"有助于认知者保持心灵开放、理智勇气、思维公正等理智德性,因而能够使认知者可靠地获得理智善。作为"理智德性"的无欲在伦理、劳作、艺术等其他理智生活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欲 德性知识论 理智德性
原文传递
《老子》疑义辨析三则
10
作者 张玉杰 袁青 《老子学刊》 2023年第1期19-31,共13页
今本《老子》第二十四章和第三十一章“有道者”在帛书和北大汉简本中均作“有欲者”。“有欲者”并不误,“有欲者”当释为侯王,“有欲”即为侯王之志欲。今本《老子》第二十八章章末“故大制不割”一句当从帛书和北大本作“夫大制无割... 今本《老子》第二十四章和第三十一章“有道者”在帛书和北大汉简本中均作“有欲者”。“有欲者”并不误,“有欲者”当释为侯王,“有欲”即为侯王之志欲。今本《老子》第二十八章章末“故大制不割”一句当从帛书和北大本作“夫大制无割”,位于第二十九章章首。第四十九章“圣人皆孩之”当释为圣人关闭的是自己的耳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有欲 大制无割 孩之
原文传递
《道德经》首章的哲学解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必生 《老子学刊》 2016年第1期69-76,共8页
《道德经》首章为全书之纲要,不仅提出了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道',也提出了对'道'的两种不同观照方式:'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若将老子思想与康德哲学进行比较,则会发现老子所言的'道'与... 《道德经》首章为全书之纲要,不仅提出了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道',也提出了对'道'的两种不同观照方式:'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若将老子思想与康德哲学进行比较,则会发现老子所言的'道'与康德所言的'物自体'实有相通之处,老子的'有欲''无欲'之观也契合康德哲学认识论的一些思考方式。因此本文试借西方哲学的分析方式对《道德经》首章进行重新解读,以图发掘老子思想与西方哲学的相通之处,并探析其思想的认识论根源。经过分析能够看到,老子思想的主要特点就源于其'无欲'与'有欲'的两种超越视角。正是由于这两种超越视角,使老子思想更容易呈现潜藏于事物种种表相之后的内在本质,从而能超越个体的限制而引起普遍的思想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自体 有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