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有用劳动观及劳动权利观的伦理阐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贺汉魂 许银英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4-58,共5页
有用性与有害性是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所指的有用劳动是劳动的有用性超过有害性的劳动。从马克思有用劳动观可知其劳动权利观的基本内容是:劳动成为基本人权的根本依据在于劳动的有用性,劳动成为实际有用劳动的根本前提是充分保障劳动... 有用性与有害性是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所指的有用劳动是劳动的有用性超过有害性的劳动。从马克思有用劳动观可知其劳动权利观的基本内容是:劳动成为基本人权的根本依据在于劳动的有用性,劳动成为实际有用劳动的根本前提是充分保障劳动权利;劳动是实现劳动有用性的根本途径,劳动是劳动者应承担的基本义务。劳动的有害性使一些本应劳动的人回避劳动义务,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得这种回避成为可能;劳动义务分配不公是劳动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原因,反过来,劳动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劳动必是有害劳动,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必然不积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有用劳动 劳动权利 劳动义务
下载PDF
解读马克思的“有用劳动” 被引量:3
2
作者 孙宇 曾长秋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39,共3页
关于有用劳动的思想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有用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前提。研究马克思有用劳动的思想,需要深入分析有用劳动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阐明其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有用劳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资本论》的和谐人生劳动观探析——《资本论》有用劳动概念的伦理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贺汉魂 王泽应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28-30,共3页
《资本论》所谓有用劳动的"有用"是高于使用价值的"有用"。高于使用价值的"有用"指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对人生价值实现有用的劳动也就是对和谐人生有用的劳动。实行和谐人生劳动的关键是引导、节制人的... 《资本论》所谓有用劳动的"有用"是高于使用价值的"有用"。高于使用价值的"有用"指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对人生价值实现有用的劳动也就是对和谐人生有用的劳动。实行和谐人生劳动的关键是引导、节制人的欲望,提升人的能力并使之有效发挥。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了雇佣工人的劳动很多是有使用价值的无用劳动。《资本论》的有用劳动观实际上揭示了经济学归根到底是一门人生之学。同时启示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注意无用劳动对自然的破坏;解决好劳资关系不和谐问题,不应以损害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进行劳动;要通过节制和引导人的欲望,发展人的能力,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来发展和谐人生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用劳动 人生价值 人生矛盾
下载PDF
针对“劳动的二重性”理论的逻辑检视与创新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原锟 张树青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5-41,共7页
依据哲学上个别与一般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劳动的二重性"理论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逻辑检视,发现"劳动的二重性"理论在阐述过程中未能做到完全的逻辑自洽。在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真正... 依据哲学上个别与一般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劳动的二重性"理论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逻辑检视,发现"劳动的二重性"理论在阐述过程中未能做到完全的逻辑自洽。在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真正具有哲学上个别与一般之间辩证关系的不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而是作为个别而存在的具体有用劳动与作为一般而存在的有用劳动。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劳动不是有用劳动,而是相同的、无差别的具体有用劳动。有鉴于此,在初步分析了为什么货币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具体有用劳动是标准具体有用劳动这一问题后,尝试性地提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真正具有的二重属性:一是具体劳动与标准劳动的二重性;二是个别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的二重性;三是第二种含义的个别劳动与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的二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有用劳动 标准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
下载PDF
广义劳动价值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思考
5
作者 曹智英 陈俨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CAS 1989年第2期68-74,共7页
本文在充分肯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资源、环保、信息等在劳动价值中的作用。因此,必须扩大原有的决定价值的要素。本文反对封闭马克思主义,强调要看到百余年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对古典理论的挑战。
关键词 劳动耗费 价值量 价值构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 政治经济学家 有用劳动 古典理论 中介环节 价格运动 马克思经济学
下载PDF
劳动区分的资本主义生产观点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与谭华辙等同志商榷
6
作者 王海亭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34-38,共5页
劳动的区分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观点,按照资本主义生产观点,"生产"劳动者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非生产"劳动者是经济上的"累赘"。社会主义生产观点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利润机制、市场经济... 劳动的区分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观点,按照资本主义生产观点,"生产"劳动者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非生产"劳动者是经济上的"累赘"。社会主义生产观点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利润机制、市场经济和科学教育构成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体系。社会主义劳动作为一种人力资源,无论配置在哪一种产业和哪一种经济形式,都是"有用"的或"生产"的。在性质上不存在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推崇一种劳动,轻视另一种劳动,以及为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忽视人、牺牲人的观念,都是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相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观点 有用劳动 利润机制 市场经济 人力资源
下载PDF
“总劳动”不能创造总价值──与方华同志商榷
7
作者 张龙平 龙梦华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4-86,共3页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劳动 总价值 劳动创造价值 使用价 经济价值 创造价值的劳动 经济学意义 有用劳动
下载PDF
论创造价值的劳动一般
8
作者 赵海东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7期88-90,共3页
论创造价值的劳动一般□赵海东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究竟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整体看来可分成两大派别:一是窄派,提出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二是宽... 论创造价值的劳动一般□赵海东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究竟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整体看来可分成两大派别:一是窄派,提出只有物质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二是宽派,坚持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价值的劳动 劳动创造价值 非实物使用价值 价值的本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生产劳动 私人劳动 交换价 亚当·斯密 有用劳动
下载PDF
各尽所能,按劳动效果分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星 《江西社会科学》 1983年第3期11-15,共5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当中有一条:“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的“劳”这个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 首先,这个“劳”,是指“有用劳动”。我们知道,一切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是社会需要的产品,必须是人们能够用来满足某种物...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当中有一条:“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的“劳”这个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 首先,这个“劳”,是指“有用劳动”。我们知道,一切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是社会需要的产品,必须是人们能够用来满足某种物质或精神需要的产品。否则,这种产品是无用的,为创造它们所化费的劳动也不会被社会所承认。在资本主义社会如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如此。当然,在这个问题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有重大区别的。例如,资本主义社会黄色唱片是公开销售的,而社会主义社会则不需要这种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效果 有用劳动 按劳分配原则 社会必要劳动 计划人员 全体劳动 国家管理 凝结劳动 社会主义社会 工人们
下载PDF
劳动范畴的演变与《资本论》的逻辑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韧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1-7,共7页
劳动范畴的演变,就是指劳动范畴由抽象到具体的升华过程。即对劳动的质的规定的层层限定过程。正象任何范畴都不可能概括出事物质的全部规定一样。
关键词 升华过程 货币商品 人类劳动 社会劳动 劳动价值理论 有用劳动 私人劳动 叙述方法 社会总劳动 正象
下载PDF
企业政治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及可量性
11
作者 于长滨 《区域经济评论》 1986年第9期29-30,共2页
怎样正确计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劳动价值,这是多年来争论未果的问题。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价值。任何一种有用劳动的凝结都产生价值。凝结于物质产品中的劳动,所产生的价值是有形价值;凝结在精神产品中的劳动,所产... 怎样正确计量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劳动价值,这是多年来争论未果的问题。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什么是价值。任何一种有用劳动的凝结都产生价值。凝结于物质产品中的劳动,所产生的价值是有形价值;凝结在精神产品中的劳动,所产生的价值是无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用劳动 精神产品 思想政治工作 物质文明建设 智力劳动 高度复杂性 综合指标体系 文明建设成果 精神文明建设 《自然辩证法》
下载PDF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生产力”辨析——兼论科学技术在生产率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才发 《菏泽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11-17,共7页
本文所探讨的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谈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生产力”的含义及异同点问题。它所要研究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并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生产力”是否有质的区别,并就... 本文所探讨的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谈论“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生产力”的含义及异同点问题。它所要研究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并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生产力”是否有质的区别,并就科技发展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社会经济效益的作用问题略陈管见。(一)由于对“劳动生产率”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率提高 兼论 发展规模 社会经济效益 智力劳动 有用劳动 科技发展 人力素质 价值量 现代科学
下载PDF
从劳动价值论看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13
作者 夏桂年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1987年第10期17-19,共3页
(一) 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生产资料并不创造价值.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具体的有用劳动,改变生产资料的形状、性能和用途,同时也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在产品销售、取得收入以后,... (一) 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生产资料并不创造价值.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具体的有用劳动,改变生产资料的形状、性能和用途,同时也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在产品销售、取得收入以后,通过提取折旧费的形式补偿。社会主义经济还是商品经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无疑也是适用的。但是,由于我们过去过份地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以致不少同志认为,国家可以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把企业创造的全部或部分利润收归自己所有,用来为全体人民谋福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资产 有用劳动 劳动价值理论 价值转移 产品销售 全民所有制经济 份地 不等于 贷款本息 银行贷款
下载PDF
“总劳动”不能创造总价值——与方华同志商榷
14
作者 张龙平 龙梦华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22-24,共3页
《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刊登了方华同志《劳动价值论新探》一文,读后令人颇受教益。但是,方文(下同)依据其“总劳动投入形成总价值、即总劳动投入多少总价值就创造多少”的理论“新基点”,得出“金融劳动、科学文教劳动、行政国防劳动... 《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刊登了方华同志《劳动价值论新探》一文,读后令人颇受教益。但是,方文(下同)依据其“总劳动投入形成总价值、即总劳动投入多少总价值就创造多少”的理论“新基点”,得出“金融劳动、科学文教劳动、行政国防劳动等社会必需、有效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因而也创造价值”的结论(在当前劳动价值论的话题中,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读后尚存疑虑,主要分歧在于:方文所谓的“总劳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生产劳动 劳动 创造价值的劳动 总价值 使用价 经济价值 经济学价值 有用劳动 人类劳动
下载PDF
思想政治工作者劳动价值问题初探
15
作者 包建新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0年第4期33-36,共4页
在全面落实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伟大战略任务的进程中,探讨思想政治工作者劳动价值,既可以深化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又有助于正确确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劳动地位,因而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一个重... 在全面落实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伟大战略任务的进程中,探讨思想政治工作者劳动价值,既可以深化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又有助于正确确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劳动地位,因而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思想政治工作者劳动的价值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与进程。正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把握住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社会发展,既是确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又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劳动价值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者 劳动价值 问题初探 劳动地位 劳动的价值 社会主义 脑力 有用劳动 社会意识 动目标
下载PDF
生产自动化并没有改变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
16
作者 高凤岐 《河北学刊》 1984年第1期91-93,共3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几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某些部门应用机器人进行生产,出现了所谓“无人工厂”、“无人车间”,似乎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创造的,而是由机器人生产出来的。资产阶级经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几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某些部门应用机器人进行生产,出现了所谓“无人工厂”、“无人车间”,似乎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创造的,而是由机器人生产出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企图以此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否定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自动化生产体系的出现,能够改变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一、生产的自动化与创造价值的劳动无关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商品的这个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对此,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生产的自动化和机器人的使用只是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劳动生产力只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而与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无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创造价值 自动化生产 机器人 有用劳动 劳动生产力 抽象劳动 商品 使用价值 并没有 机器生产
下载PDF
具体劳动和人类劳动——谈谈劳动的二重性及产品的二重性
17
作者 上进 巫继学 《兰州学刊》 1984年第2期23-28,共6页
人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进行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借助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而有目的地生产效用物或使用价值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劳动主体(劳动者个人或集体)形成主观目的和计划的脑力劳动与实现主观目的和计划的体力劳动的统一。
关键词 劳动的二重性 人类劳动 有用劳动 劳动主体 社会形式 劳动本身 劳动分工 劳动素质 劳动方式 生产要素
下载PDF
先秦思想家劳动与分工观点述论
18
作者 程崇仁 《财贸研究》 1987年第4期67-71,共5页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的必然性”。正因为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它定必然要反映到各个时代人们的...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的必然性”。正因为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它定必然要反映到各个时代人们的头脑中,引起思想家们对它的考察和研究。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在研究社会经济间题时,也大都涉及这一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乏深刻犀利的观点。本文试图就他们关于劳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分工观点作一简述,以期从一个侧面揭示其经济思想的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形式 物质变换 先秦思想家 有用劳动 人类生存条件 阶级对立 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 财富生产 明分
下载PDF
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与价值
19
作者 吴海峰 《兰州学刊》 1983年第3期41-45,共5页
近两年来,经济学界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一些文章读后受益非浅,但有些问题尚需探究。本文就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谈点看法,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关键词 单位商品 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总劳动 私人劳动 商品积压 社会大分工 社会劳动 物化形式 商品生产者 有用劳动
下载PDF
商品经济存在原因新探——兼论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问题
20
作者 宋元梁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1-8,共8页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是商品经济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之间的对立状态,但不可能取消这对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依然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劳动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是商品经济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之间的对立状态,但不可能取消这对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依然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劳动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全民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劳动力的所有权与支配权的分离,决定了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商品性质。一商品经济,即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形式的经济,在人类社会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商品经济的出现,以开放的性格蚕食着内向封闲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以极大的“魔力”从自然界获取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商品经济的灭亡,将使人类社会以全新的面貌进入产品极其丰富的产品经济时代。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科学地考究了商品经济的存在原因等一系列有关问题。社会分工把人们按照不同技能分配到不同的产业部门,从事不同的活动。在生产领域,人们劳动生产的“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①社会分工限制了每个劳动者特殊的劳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 有用劳动 兼论 对立状态 人类社会 矛盾运动 劳动方式 产品经济 个别劳动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