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泥河林区3种有蹄类动物时空生态位特征
1
作者 马帅 苗润泽 +5 位作者 刘庚 李伟东 周勇 朱洪强 程龙 张晓东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4,共8页
为探明马鹿(Cervus elaphus)、狍(Capreolus pygargus)、野猪(Sus scrofa)3种有蹄类动物的同域共存机制,采用红外相机法和大样方法对黄泥河林业局所属林区3种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有蹄类动物日活动... 为探明马鹿(Cervus elaphus)、狍(Capreolus pygargus)、野猪(Sus scrofa)3种有蹄类动物的同域共存机制,采用红外相机法和大样方法对黄泥河林业局所属林区3种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有蹄类动物日活动节律重叠度较高,但活动高峰彼此错开,马鹿和狍为晨昏类型动物,野猪为昼行性动物;在黄泥河林区内,三者栖息地重叠面积较大,马鹿和狍地理分布重叠度的D值和I值分别为0.648和0.865,马鹿和野猪地理分布重叠度的D值和I值分别为0.601和0.809,狍和野猪地理分布重叠度的D值和I值分别为0.701和0.912;3种有蹄类动物在海拔、人为干扰因素下实现空间生态位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 日活动节律 栖息地 生态位
下载PDF
江西桃红岭保护区同域分布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差异
2
作者 孔凡前 沈博文 +9 位作者 李笑颖 周鸭仙 李言阔 李佳琦 万雅琼 詹建文 刘武华 胡慧建 刘丙万 马钲焱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0,共9页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7年3月—2019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有蹄类动物开展野外监测。在15208个相机有效工作日中,共拍摄到梅花鹿(Cervus nippon)、野猪(Sus scro...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7年3月—2019年5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有蹄类动物开展野外监测。在15208个相机有效工作日中,共拍摄到梅花鹿(Cervus nippon)、野猪(Sus scrofa)和小麂(Muntiacus reevesi)3种有蹄类动物,相对丰富度依次为3.90%、9.72%和39.59%。年活动格局分析表明,梅花鹿和野猪在4月相对丰富度最高,小麂在5月和7月相对丰富度最高,三者均在12月相对丰富度最低。核密度估计和重叠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1)在日活动节律上,梅花鹿属于夜间活动为主、晨昏活动为辅类型,野猪与小麂同属于以晨昏活动为主、昼间活动为辅类型。(2)梅花鹿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与夏季的重叠系数最高(Δ=0.83)。野猪与小麂日活动节律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3)不同物种日活动节律的重叠系数存在差异。野猪与小麂的日活动模式高度重叠,但与梅花鹿的活动高峰基本错开。研究揭示了3种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为深入开展同域分布有蹄类物种的共存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桃红岭保护区 有蹄类 活动节律 季节性差异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对拟建川藏铁路(康定至巴塘段)沿线6种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研究
3
作者 杨稀 王晓虹 +4 位作者 付明霞 宋心强 李平 张冬玲 周宏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5,共8页
基于国家重大工程川藏线建设需求,为降低道路建设和运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于2019年6月—2021年6月通过红外相机技术对拟建川藏铁路沿线(康定至巴塘段)6种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在6... 基于国家重大工程川藏线建设需求,为降低道路建设和运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于2019年6月—2021年6月通过红外相机技术对拟建川藏铁路沿线(康定至巴塘段)6种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在6种有蹄类动物中相对丰富度最高,其次为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水鹿(Rusa unicolor),野猪(Sus scrofa),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2)毛冠鹿与中华鬣羚的年活动格局具有较高的相似度,1—4月相对丰富度为全年最低,5—6月逐渐上升,7月达到全年最高峰,之后逐渐降低。3)毛冠鹿和马麝的日活动规律相似,均属双峰型,具明显晨昏习性;野猪和水鹿日活动模式呈单峰型,水鹿活动曲线呈U形,午间出现低谷,属于特殊的单峰模式;中华鬣羚和中华斑羚活动规律不明显。4)毛冠鹿和野猪在旱季和雨季的日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分化。5)水鹿和马麝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毛冠鹿和野猪是典型的昼行性动物,中华鬣羚和中华斑羚不具有明显的昼夜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铁路 有蹄类动物 动物节律 红外相机
下载PDF
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活动节律及影响因素初步研究
4
作者 马运军 提布 +10 位作者 江次农布 杨建强 斯那劳丁 木艳春 张鹏万 史岩 和雁南 和春菊 扎史品初 马金林 扎巴都吉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动物活动节律是了解动物生存策略和科学管护的基础,为探究白马雪山保护区有蹄类活动节律及影响因素,于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控74台红外相机,对比分析白马雪山保护区德钦叶日、维西塔城片区有蹄类动物... 动物活动节律是了解动物生存策略和科学管护的基础,为探究白马雪山保护区有蹄类活动节律及影响因素,于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控74台红外相机,对比分析白马雪山保护区德钦叶日、维西塔城片区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及人为活动影响。为掌握白马雪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日活动节律及科学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 日活动节律 人为活动 白马雪山
下载PDF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动物适宜栖息地分布 被引量:2
5
作者 蒙秉顺 黄小龙 +5 位作者 谢波 王维熙 黄继池 张涛 冉景丞 张明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4-675,共12页
物种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适宜性是开展种间关系、物种与环境关系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和调查数据,使用MaxEnt模型对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 物种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适宜性是开展种间关系、物种与环境关系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和调查数据,使用MaxEnt模型对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野猪(Sus scrofa)的适宜栖息地进行评估和预测,以期深入了解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栖息地适宜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毛冠鹿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9993.17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46.1%,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东部;小麂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5470.97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5.6%,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南部;中华鬣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884.78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2.0%,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东部;野猪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0339.98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46.9%,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东部和南部。(2)4种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均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核心区。(3)毛冠鹿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和植被类型的影响;中华鬣羚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小麂和野猪的分布主要受平均气温日较差、等温性和坡度的影响,两者的适宜栖息地特征也更为相似。总之,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分布是物种自身特性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种间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栖息地 MaxEnt模型 有蹄类动物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崇州区域的有蹄类物种组成及活动节律研究
6
作者 王钰瑾 何兴成 +4 位作者 白俊 冉江洪 付强 王磊 樊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6-595,共10页
2016—202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崇州区域安放的135台红外相机监测数据结果显示:记录到水鹿Rusa unicolor、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野猪Sus scrof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林麝Moschus... 2016—202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崇州区域安放的135台红外相机监测数据结果显示:记录到水鹿Rusa unicolor、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野猪Sus scrof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岩羊Pseudois nayaur、小麂Muntiacus reevesi共9种,独立探测次数最多的是扭角羚和水鹿,出现位点最多的是扭角羚和毛冠鹿;除小麂外的8种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分析结果表明:除中华鬣羚和林麝外,其余物种均具有明显的昼行性特征。水鹿、毛冠鹿、扭角羚和中华斑羚有2次日活动高峰;野猪和岩羊有1个日活动高峰;扭角羚、中华斑羚和野猪的活动高峰在不同季节有差异,中华鬣羚和林麝的季节日活动节律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为区域内有蹄类动物的保护策略制定和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行为生态
下载PDF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有蹄类栖息地的灌草层食物资源的量与质 被引量:6
7
作者 王乐 杨丽萌 +8 位作者 赛九玛 魏京京 黄春明 李栋 朱新亮 王天明 冯利民 葛剑平 牟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3-385,共13页
东北虎和东北豹主要捕食马鹿、梅花鹿、狍及野猪等大中型有蹄类动物,而这些有蹄类的生存依赖森林灌草层的植食性食物资源,形成了东北亚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的啃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主体。本研究通过对建设中的东北虎豹国家公... 东北虎和东北豹主要捕食马鹿、梅花鹿、狍及野猪等大中型有蹄类动物,而这些有蹄类的生存依赖森林灌草层的植食性食物资源,形成了东北亚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的啃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主体。本研究通过对建设中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地区有蹄类栖息地的灌草层植物进行本底调查,获得有蹄类动物的食物资源基线数据。2015年及2016年的生长季,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部,随机选择141个样地嵌套496条样线,1 948个样方,对不同森林结构(郁闭林及开阔生境,开阔生境包括林窗、林缘和河岸带)的灌草层植物生物量、食物类别组成(嫩枝叶、禾莎草、杂类草和蕨类)及碳、氮含量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灌草层生物量在开阔生境显著高于郁闭林下(94.91 g/m^2 vs.30.15 g/m^2),达到3.15倍。三种开阔生境下的灌草层食物资源类别组成差异显著,在林窗内以嫩枝叶占优势,在林缘以杂类草占优势,在河岸带以蕨类占优势。灌草层中杂类草和嫩枝叶平均氮含量高,杂类草碳含量低、C/N低;四类植物热值均超17 kJ/g,其中嫩枝叶最高。嫩枝叶、杂类草占优势的高生物量(生物量大于40 g/m^2)斑块占郁闭林下的16%、占开阔生境的50%左右,可能是精食者(browser)的取食热点区域。建议在未来国家公园建设中,在合适地段保留一定的开阔生境,为梅花鹿等食草动物补充高质量的灌草层食物资源斑块,促进有蹄类动物种群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恢复虎豹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生境 森林灌草层生物量 有蹄类可食性植物资源 植物碳、氮含量 能量 森林结构
下载PDF
有蹄类食性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53
8
作者 郑荣泉 鲍毅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532-1539,共8页
国内外有蹄类食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直接观察法、利用法、胃分析法和粪便显微分析法。近年来 ,粪样 DNA分析技术逐渐运用到对动物食性的判定上 ,其中粪便显微分析法是近 2 0年来国内研究有蹄类食性的最主要方法。对这些方法的优势和局限... 国内外有蹄类食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直接观察法、利用法、胃分析法和粪便显微分析法。近年来 ,粪样 DNA分析技术逐渐运用到对动物食性的判定上 ,其中粪便显微分析法是近 2 0年来国内研究有蹄类食性的最主要方法。对这些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 食性 研究方法
下载PDF
有蹄类动物营养状况的测定方法及其评价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俊生 宋延龄 曾治高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0-96,共7页
营养状况对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 ,是有蹄类动物种群管理的前提条件之一。文章综述了有蹄类动物营养状况的几种主要测定方法 ,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理论前提、基本模型、适用范围 ,并评价了它们的优缺点及如何提高其准确性的方法... 营养状况对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 ,是有蹄类动物种群管理的前提条件之一。文章综述了有蹄类动物营养状况的几种主要测定方法 ,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理论前提、基本模型、适用范围 ,并评价了它们的优缺点及如何提高其准确性的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动物 营养状况 测定方法 评价 种群管理
下载PDF
青海省可可西里地区几种有蹄类动物的食物重叠初步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曹伊凡 张同作 +3 位作者 连新明 崔庆虎 邓逗逗 苏建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9-54,共6页
2005年7月和2006年1月,应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测定了可可西里地区的藏野驴、藏羚、藏原羚、野牦牛,以及家牦牛和藏羊在冷季(1月)和暖季(7月)的食物构成。用Schoeners Index计算了这些同域分布动物种间的食物重叠度。结果表明,藏野驴分... 2005年7月和2006年1月,应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测定了可可西里地区的藏野驴、藏羚、藏原羚、野牦牛,以及家牦牛和藏羊在冷季(1月)和暖季(7月)的食物构成。用Schoeners Index计算了这些同域分布动物种间的食物重叠度。结果表明,藏野驴分别与藏羚羊、野牦牛、藏原羚在暖季的食物重叠度各为63.0%、48.4%和24.1%,在冷季的重叠度为别为71.6%、42.0%和11.4%;藏羚羊与野牦牛、藏原羚在暖季的食物重叠度分别为52.0%和33.4%,其在冷季的食物重叠度各为50.3%和29.3%;野牦牛与藏原羚在冷暖季的食物重叠度分别为13.1%和15.9%。在可可西里地区同域分布野生有蹄类动物种间,藏原羚与其他有蹄类动物食物重叠较少,而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之间则存在不同程度的食物重叠,且随季节不同而变化,反映了这些动物之间复杂的竞争和共存关系。此外,家牦牛和藏羊均与这些野生有蹄类动物存在高度的食物重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西里地区 有蹄类动物 粪便显微组织分析 食物重叠
下载PDF
干旱与放牧对贺兰山野生有蹄类影响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志霄 李元广 +2 位作者 于海 王小明 盛和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07-109,共3页
关键词 野生动物 有蹄类 干旱 放牧 马鹿 岩羊
下载PDF
中国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郑祥 鲍毅新 葛宝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392-397,共6页
综述了中国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的特点和方法.简要介绍了在定性描述水平、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尺度上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的研究概况,以及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的几种常用方法和基本模型,探讨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误差来源和适用范围等.并... 综述了中国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的特点和方法.简要介绍了在定性描述水平、不同空间和不同时间尺度上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的研究概况,以及有蹄类栖息地选择研究的几种常用方法和基本模型,探讨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误差来源和适用范围等.并探讨了栖息地片断化与隔离对野生动物种群的影响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有蹄类动物 栖息地选择 栖息地片断化 野生动物
下载PDF
四川石渠县有蹄类动物夏季群落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洪茂 胡锦矗 龚明昊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4-40,共7页
从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多样性和种间关系对四川石渠县有蹄类动物(8种)夏季群落进行了分析。根据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将该地区有蹄类动物划分为3个不同的群落,即:A.高山裸岩寒漠地带:岩羊+藏原羚+白唇鹿+盘羊+藏羚+马鹿(川西亚种)+藏野... 从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多样性和种间关系对四川石渠县有蹄类动物(8种)夏季群落进行了分析。根据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将该地区有蹄类动物划分为3个不同的群落,即:A.高山裸岩寒漠地带:岩羊+藏原羚+白唇鹿+盘羊+藏羚+马鹿(川西亚种)+藏野驴群落;B.高山灌丛草甸地带:藏原羚+马鹿(川西亚种)+岩羊+藏野驴+藏羚+白唇鹿+马麝(横断山亚种)群落;C.亚高山灌丛草甸地带:马麝(横断山亚种)+藏原羚群落。它们间的相似性系数比较低,各群落在物种组成、结构和优势种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运用2×2列联表法对种间关系研究的结果表明,各物种间的关连系数较小,多数种间为正相关连,部分种间为负相关连,经χ2-检验结果表明多数种间关连不显著,部分种间还呈显著的负相关连,在二维排序轴上位置分散。因此,四川石渠县有蹄类动物夏季群落有种类少、结构简单、分布分散和种间竞争小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石渠县 有蹄类动物 群落结构 种间关系
下载PDF
粪便学在有蹄类动物数量调查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玥 张恩迪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6-229,共4页
随着与分子生物学的结合,传统的粪便学不仅拓宽了在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及保护遗传学等研究时取样的范围,而且能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使得传统的粪便计数方法得以在新的领域里发展。本文对传统粪便学在有蹄类动物数量研究中的应用加... 随着与分子生物学的结合,传统的粪便学不仅拓宽了在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及保护遗传学等研究时取样的范围,而且能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使得传统的粪便计数方法得以在新的领域里发展。本文对传统粪便学在有蹄类动物数量研究中的应用加以总结,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分子粪便学在这一领域内的可靠性、局限性及应用前景做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便学 有蹄类动物 分子生物学 调查方法 丰富度
下载PDF
青海曲麻莱楚玛尔河流域兽类和有蹄类动物现状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肖红 吴晓民 +1 位作者 若巴仁青 尼玛多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3期117-120,共4页
报道了曲玛莱县楚玛尔河流域兽类21种,隶属5目10科.除少数种类如狼、赤狐、小家鼠属广布种外,其余种类全为古北界成分,无东洋界种类的分布.对该地区有蹄类动物现状和保护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 兽类 有蹄类 现状 楚玛尔河 青海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有蹄类动物资源的分布与历史变迁 被引量:4
16
作者 萨如拉 张荣 高润宏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8,共7页
内蒙古高原有蹄类动物有4科10属13种,其中西伯利亚狍和马鹿是林草交错区分布的动物,以林为主,但也渗透到草原;藏原羚、岩羊、盘羊和北山羊栖息于高原的一些山地和丘陵,不进入高平原区;普氏原羚、蒙原羚、塔里木鹅喉羚、赛加羚、野骆驼... 内蒙古高原有蹄类动物有4科10属13种,其中西伯利亚狍和马鹿是林草交错区分布的动物,以林为主,但也渗透到草原;藏原羚、岩羊、盘羊和北山羊栖息于高原的一些山地和丘陵,不进入高平原区;普氏原羚、蒙原羚、塔里木鹅喉羚、赛加羚、野骆驼、蒙古野驴和普氏野马是典型的高原物种,其中蒙原羚和塔里木鹅喉羚是北方草原和荒漠的代表种。但是,近现代以来,这些物种的分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普氏野马、藏原羚、普氏原羚和赛加羚近代已从内蒙古高原消失,野骆驼疑似在阿拉善的马鬃山有分布,而盘羊、岩羊和北山羊挤压到草原和荒漠的几个山地孤岛上,大范围分布的蒙原羚和和普氏原羚种群呈线性下降。造成这些动物的种群减少和消失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的结果,这些干扰表现为:垦殖行为、围栏割裂行为、水资源过度消耗行为。为保护这些动物建议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同时预留生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高原 有蹄类动物 种群 栖息地 变迁
下载PDF
蒙古野驴与草食有蹄类家畜冬季食物竞争的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毕帅奇 毕俊怀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09年第1期79-84,共6页
2007年11月-2008年3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中蒙边境地区,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结合野外采食行为调查,对蒙古野驴及其分布区内的马、牛、羊、驴、双峰驼冬季的食性进行研究,并对蒙古野驴与家畜之间的食物竞... 2007年11月-2008年3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中蒙边境地区,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结合野外采食行为调查,对蒙古野驴及其分布区内的马、牛、羊、驴、双峰驼冬季的食性进行研究,并对蒙古野驴与家畜之间的食物竞争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蒙古野驴冬季共采食植物10科23种,蒙古野驴与其他有蹄类家畜冬季的主要食物为克氏针茅、芨芨草、碱韭和红沙,其中禾本科、百合科和柽柳科、豆科类植物是该研究区内草食有蹄类动物冬季的主要食物,分别占蒙古野驴、马、牛、羊、驴和双峰驼冬季食物组成的88.7%,87.86%,90.03%,87.73%,85.98%,87.75%.蒙古野驴与其他有蹄类家畜之间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且食物构成的相似性指数均大于74%,食物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大(不低于0.75).这表明冬季蒙古野驴和同一生境的有蹄类家畜之间存在潜在的食物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野驴 家养有蹄类 食物竞争 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
下载PDF
江西池江盆地上古新统一种类似偶蹄类的古有蹄类(英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素因 孟津 +6 位作者 李茜 王元青 童永生 Judith A.SCHIEBOUT Paul L.KOCH William C.CLYDE Gabriel J.BOWEN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8-286,共9页
奇蹄类和偶蹄类是现代的主要有蹄动物,它们的起源一直是古哺乳动物学界关心的课题。近年来的发现表明,在早始新世奇蹄类出现之前,亚洲已有牙齿形态与奇蹄类相近的有蹄类存在。偶蹄类的情况可能也是如此,这里记述的古新世新村里赣蹄兽就... 奇蹄类和偶蹄类是现代的主要有蹄动物,它们的起源一直是古哺乳动物学界关心的课题。近年来的发现表明,在早始新世奇蹄类出现之前,亚洲已有牙齿形态与奇蹄类相近的有蹄类存在。偶蹄类的情况可能也是如此,这里记述的古新世新村里赣蹄兽就是一个明证。新村里赣蹄兽(Ganungulatum xincunliense gen.et sp.nov.)化石产于江西大余青龙镇新村里附近的晚古新世池江组滥泥坑段,化石地点编号为72035(76)。在同一地点还发现南方古对锥兽Archaeoryctes notialis Zheng,1979和滥泥坑赣脊兽Ganolophus lanikenensis Zhang,1979。赣蹄兽材料为一对不完整的下颌骨,右下颌骨保存i2-3,c和p4-m3,左下颌骨存有p3-m3(IVPP V 14154)。其特征是下齿式为3?·1·4·3;i3与颊齿列平行,i2稍有些斜;犬齿小;p3有初始的跟座,p4三角座明显,跟座小;下臼齿为丘形齿,牙齿由m1向m3增大,三角座前后收缩,下前尖位于舌侧,并靠近下后尖,下后尖较下原尖靠后,m3有一增大的跟座,跟盆向舌侧开放。新村里赣蹄兽下颊齿低冠,呈丘形齿,下臼齿三角座前后收缩和m3下次小尖增大等特征,说明了赣蹄兽与亚洲古新世地层中常见的真兽类,例如(?)兽类、裂齿类、中兽类和全齿类不同,而与Prothero et al.(1988)提出的有蹄类(Ungulata)牙齿相似,表现出与某些有蹄类密切相关。与已知的晚白垩世和古新世有蹄类比较,赣蹄兽与"踝节类"("condylarths")中的豕齿类(hyopsodontids)和眛兽类(mioclaenids)比较相近。但从其下犬齿小,p4相对较大,臼齿化程度高,以及下臼齿下前尖在舌面位置和与下后尖接近等特征来看,赣蹄兽更接近mioclaenids。修仁古亚兽(Palasiodon siurensis)是亚洲仅有的mioclaenid,产于广东南雄盆地下古新统上湖组,但在牙齿形态上容易与这里记述的赣蹄兽区别,古亚兽下颊齿短宽,m3很退化。与其他已知的mioclaenids比较,赣蹄兽在大小上和牙齿形态上与北美Torrejonian的Litaletes disjunctus最接近,两者都有小的匙状的下犬齿,相对臼齿化的p4,下臼齿下前尖向舌侧位移,前、后齿带无或很弱,m3增大。但赣蹄兽明显不同于,J.disjunctus,前者p3更小,更简单,p4下前尖更小,跟座不成盆状,下臼齿下前尖较大,更加舌位,并与下后尖靠近,下后尖在下原尖的后侧,m3下内尖不明显。由此可见,赣蹄兽下颊齿和已知的"踝节类"是可以区别的,但更重要的区别点是在下颌骨的前面部分。在与arctocyonids、hyopsodontids和phenacodontids等"踝节类"对比时,我们发现赣蹄兽和"踝节类"之间的重大差异在于下门齿的排列上。这些"踝节类"的三个下门齿密集地排列在下颌骨的前端,呈圆弧状,与颊齿列斜交,而赣蹄兽的i3与颊齿列平行,i2稍斜。赣蹄兽下门齿的排列形式与早期偶蹄类Diacodexis pakistanensis相似,在亚洲始新世的Gobiohyus robuxtus和Lophiomeryx angarae也有类似的情况。赣蹄兽与Diacodexis、Gobiohyus和Wutuhyus等早期的偶蹄类的相似之处还在于下颌骨形态,较细长,较浅,下颌骨深度向前变浅,下臼齿向后增大,下前尖在舌面位置,下后尖在下原尖的后面,m1-2下次小尖在后缘上,m3下次小尖增大,并形成第三叶。但在p3-4形态上,赣蹄兽与这些早期偶蹄类不同,赣蹄兽明显比早期偶蹄类复杂,即臼齿化程度较高。赣蹄兽保留了像某些"踝节类"(如Litaletes)的p3-4,而它的下门齿排列却与早期偶蹄类相似。赣蹄兽下臼齿形态与早期偶蹄类具有相似性,因而不能归入"踝节目"已知科,很有可能代表与偶蹄类相关的一支古有蹄类。赣蹄兽的发现也为偶蹄类起源打开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江西 古新世 类似偶蹄类的有蹄类
下载PDF
有蹄类食性研究方法的评价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化鹏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40-41,64,共3页
本文对有蹄类食性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得出粪便和胃分析法同样精确,且前者好于后者,加上取样容易,更适于用来研究我国有蹄类的食性,但限于经济条件尚难在我国应用。而利用法因精确性差,只能作为食物组成的定性描述或其他研究方法... 本文对有蹄类食性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得出粪便和胃分析法同样精确,且前者好于后者,加上取样容易,更适于用来研究我国有蹄类的食性,但限于经济条件尚难在我国应用。而利用法因精确性差,只能作为食物组成的定性描述或其他研究方法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动物 食性 研究方法
下载PDF
秦岭不同等级公路周边有蹄类动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封托 吴晓民 张洪峰 《陕西林业科技》 2019年第5期1-6,共6页
本研究选择三种类型公路,采用样方法、雪障法、红外相机监测技术研究有蹄类动物分布规律、迁移策略、迁移方式,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等级公路对有蹄类动物迁移均有影响,主要表现为有蹄类动物的回避效应以及对其迁移的阻隔,公... 本研究选择三种类型公路,采用样方法、雪障法、红外相机监测技术研究有蹄类动物分布规律、迁移策略、迁移方式,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等级公路对有蹄类动物迁移均有影响,主要表现为有蹄类动物的回避效应以及对其迁移的阻隔,公路对有蹄类动物迁移的影响大小与公路的等级有关,等级越高,影响越大;有蹄类动物对路域环境的选择与海拔、植被类型、郁闭度、盖度、水源距离、隐蔽条件、基底特征、干扰距离等因子相关,人为干扰和隐蔽条件两个因子对有蹄类动物迁移影响较大,而它们对植被、地貌、水源等不同因子的选择程度以及偏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4种有蹄类动物在生态位上存在重叠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有蹄类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