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可视化椎弓根有限切除技术行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1
作者 李毅力 王申 +3 位作者 白玉 代耀军 孙宜保 杨勇 《中医正骨》 2023年第3期68-72,共5页
目的:观察应用可视化椎弓根有限切除技术行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high-migrat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HM-LD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 目的:观察应用可视化椎弓根有限切除技术行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high-migrat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HM-LDH)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应用可视化椎弓根有限切除技术行PETD治疗HM-LDH患者68例。男39例,女29例。年龄24~59岁,中位数47岁。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L_(3~4)8例、L_(4~5)48例、L_(5)S_(1)12例。突出的髓核组织向上游离41例,向下游离27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腿部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部功能;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评定标准评价综合疗效;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7.5±15.3)min。术中X线透视(3.13±1.56)次。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9~41个月,中位数36个月。患者不同时间点腿部疼痛VAS评分和ODI均呈下降趋势[(6.06±1.20)分,(1.21±0.77)分,(1.01±0.59)分,(0.96±0.66)分,(0.93±0.65)分,(0.85±0.72)分,F=469.153,P=0.000;(54.65±12.55)%,(30.13±7.77)%,(23.63±6.28)%,(20.69±5.93)%,(19.24±5.53)%,(19.01±4.83)%,F=222.609,P=0.000];末次随访时,患者SF-36评分高于术前[(33.27±13.23)分,(66.81±12.35)分,t=-12.276,P=0.000],综合疗效优51例、良14例、可3例。2例患者术后第1天出现小腿后外侧麻木,均未发生神经根损伤、类脊髓高压综合征、感染、椎管内血肿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可视化椎弓根有限切除技术行PETD治疗HM-LDH,手术时间短,术中X线透视次数少,能够缓解患者腿部疼痛、改善腰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 内窥镜检查 椎弓根有限切除
下载PDF
高龄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下有限肺切除32例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立岩 郑彦 +2 位作者 祁昕 吴鹏涛 姜永超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3288-3289,共2页
关键词 高龄 非小细胞肺癌 电视胸腔镜 有限切除
下载PDF
有限椎板切除联合神经根管减压预防C_5神经根麻痹的效果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炳智 田金辉 +3 位作者 李志远 李晓东 苗洁 刘法敬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7-452,共6页
目的观察颈后路有限椎板切除联合神经根管减压术在降低C_5神经根麻痹及其促进神经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69例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38例采用有限椎板切除、神经根管减压内固... 目的观察颈后路有限椎板切除联合神经根管减压术在降低C_5神经根麻痹及其促进神经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69例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38例采用有限椎板切除、神经根管减压内固定术治疗(A组),31例采用常规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治疗(B组)。术后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颈椎曲度指数变化及C_5神经根麻痹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患者椎板切除宽度(16.8±2.1)mm,显著小于B组(21.7±2.5)mm(t=8.849,P<0.001)。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上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439,P>0.05)。术后两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持续性升高(F>42.996,P<0.05),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021,P>0.05);颈椎曲度指数较术前有改善,且维持至末次随访(F>86.379,P<0.05),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943,P>0.05)。A组术后C5水平脊髓漂移距离(2.5±0.5)mm,显著小于B组(3.6±0.7)mm(t=7.602,P<0.001)。两组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t=0.724,P=0.471)。A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5.2%(2/38),低于B组22.5%(7/31)(χ~2=4.514,P=0.034)。结论颈椎有限椎板切除联合神经根管减压术可解除脊髓压迫并限制脊髓过度向后漂移,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同时降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有限椎板切除 神经根管减压 C5神经根麻痹
下载PDF
有限椎板切除腰椎管扩大术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平生 何向阳 +2 位作者 阮雄星 谢晓勇 黄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2000年第1期59-59,共1页
关键词 有限椎板切除 腰椎管扩大术 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有限椎板切除减压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张佳林 杨生森 +3 位作者 闫军法 丁惠强 司建炜 施建党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12期1412-1415,1419,共5页
目的比较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30例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A组),30例采用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B组)。观察两组患... 目的比较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30例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A组),30例采用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B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差异。术前、术后随访时分别采用JOA和VAS评分进行相关功能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较术前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患者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的腰痛VAS评分改善率优于B组(P<0.05);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少于B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痛效果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掌握好手术适应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有限椎板切除 全椎板切除 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有限椎板切除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伟 毛勇 闵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2期2625-2626,共2页
目的:探讨有限椎板切除术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5年经有限椎板切除治疗的62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随访病例分为3组,术后0~1年组、~2年组、~4年组,采用回归分析法对各组进行... 目的:探讨有限椎板切除术对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5年经有限椎板切除治疗的62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随访病例分为3组,术后0~1年组、~2年组、~4年组,采用回归分析法对各组进行疗效相关因素分析,并组间比较以分析疗效变化特点。结果:参照NAKAI疗效分级,术后0~1年、~2年、~4年等各时段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有限椎板切除术是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多节段 有限椎板切除
下载PDF
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7
7
作者 陈清汉 张明生 +3 位作者 苑壮 马希峰 高嵩涛 刘叶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年第12期836-837,共2页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全椎板切除减压 有限椎板切除减压 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下载PDF
有限性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1
8
作者 庞志宏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9期452-453,共2页
目的阐明有限性椎板切除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靠方法。方法58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行有限性椎板切除术,随访22个月。结果优良率为93%,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远期疗效很好。结论有限性椎板切除术是治疗退... 目的阐明有限性椎板切除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靠方法。方法58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行有限性椎板切除术,随访22个月。结果优良率为93%,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远期疗效很好。结论有限性椎板切除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有限性椎板切除
下载PDF
有限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纪威 李永民 原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年第10期131-132,133,共3页
目的观察有限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退变性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3例,对其进行有限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治疗。通过椎管矢状径、VAS评分、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患者椎管... 目的观察有限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选取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退变性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3例,对其进行有限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治疗。通过椎管矢状径、VAS评分、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患者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增大,VAS评分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为93.9%。术后拍摄动力位片未发现不稳及滑脱。结论有限全椎板切除潜行减压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术式,可以充分减低椎管压力和维持脊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管狭窄 有限椎板切除 潜行减压 外科手术
下载PDF
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情况、JOA评分、腰腿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洋 杨中华 +3 位作者 王健 颜鹏 王刚 夏萍 《吉林医学》 CAS 2022年第11期3077-3079,共3页
目的:探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西青医院94例DLS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47例。其中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的47例患者为对照组,行有... 目的:探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西青医院94例DLS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47例。其中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的47例患者为对照组,行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的47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与腰腿疼痛情况、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87.48±15.23)ml,少于对照组的(112.59±16.74)ml;手术、下地活动时间分别为(67.95±10.57)min、(10.17±2.13)d,短于对照组(96.35±12.89)min、(14.29±2.8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JOA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估量表(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JOA评分为(23.45±3.29)分,高于对照组的(17.25±2.67)分,VAS评分为(1.23±0.41)分,低于对照组的(2.85±0.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在DLSS患者治疗中效果确切,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下地活动时间,有利于腰腿疼痛快速缓解及功能障碍恢复,且不会增加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 并发症
下载PDF
有限椎板切除椎板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孟春力 周成亮 《医学综述》 2014年第19期3622-3624,共3页
目的研究有限椎板切除椎板减压术与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7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研究,其中35例接受有限椎板切除椎板减压术治疗... 目的研究有限椎板切除椎板减压术与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内蒙古自治区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7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研究,其中35例接受有限椎板切除椎板减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接受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手术前后的腰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93.8±17.4)min vs(148.2±26.9)min,t=5.982、P<0.05]、术中出血量[(42.8±9.3)mL vs(104.9±19.4)mL,t=8.782,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4.2±0.9)d vs(7.3±1.8)d,t=6.985,P<0.01]、住院总时间[(7.5±1.3)d vs(12.4±3.1)d,t=7.227,P<0.05)]及住院总费用[(4.6±0.8)万元vs(12.4±2.8)万元,t=10.856,P<0.05)]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疼痛数字评价量表评分评分[(8.3±1.1)分vs(8.1±1.5)分,t=0.893,P>0.05]、日本骨科学会腰痛量表评分评分[(4.2±0.8)分vs(4.3±1.0)分,t=0.683,P>0.05]及改善率[(61.3±11.4)%vs(60.9±13.2)%,t=1.423,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年时,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改善率及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相比,有限椎板切除椎板减压术能够减小手术创伤,改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椎板减压术 有限椎板切除
下载PDF
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观察
12
作者 崔志栋 张大鹏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1年第9期1054-1055,共2页
目的研究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9月—2019年9月选取的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观察组采用有限... 目的研究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9月—2019年9月选取的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观察组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手术时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较之对照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得到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0.0%较之对照组的50.0%明显更低(P<0.05)。结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过程中,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展开治疗,可以对手术的适应症全面进行掌握,手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椎板切除 减压椎间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有限半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13
作者 张学 牟善营 +1 位作者 亓光明 潘云松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有限半椎板切除 椎管减压
下载PDF
不同切除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华伟 刘刚 +4 位作者 何述明 周静 徐伟 邓学开 檀臻炜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9年第9期948-950,共3页
目的比较有限切除与次全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成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采取有限切除或次全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以及腰腿痛程度、椎间隙高度、复发率和Oswestry评分等方面的差异... 目的比较有限切除与次全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成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采取有限切除或次全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以及腰腿痛程度、椎间隙高度、复发率和Oswestry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术后平均随访35(24~63)个月。术后1年时,有限切除组腰痛VAS评分更低(P <0.05),而术后2年时,两组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1~2年,两组下肢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术后1年时,有限切除组Oswestry评分显著低于次全切除组,术后2年时,则无显著差异;有限切除组的突出复发率和再次手术率均高于次全切除组。末次随访时,在L5~S1和L4~L5两个节段,次全切除组椎间隙高度丢失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椎间盘有限切除术与次全切除术均能良好地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下肢疼痛。有限切除术后,相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和再手术的概率更高;而次全切除术后腰痛发生率更高,椎间隙高度丢失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有限切除 次全切除 疗效 复发 腰痛
下载PDF
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对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的影响
15
作者 王中术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343-346,共4页
目的:探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42例),观察组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 目的:探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42例),观察组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43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临床指标,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2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124.52±8.76) min与对照组(127.39±9.58)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96.53±26.35)vs(389.18±42.36) mL]、术后引流量[(249.76±36.79)vs(342.68±38.54) mL]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5.61±1.05)vs(8.67±1.22) d]短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3、6个月及术后2年VAS评分均低于术前,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VAS、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 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有限椎板切除减压与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英文) 被引量:29
16
作者 傅智轶 史建刚 贾连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347-1352,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在6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年龄52~68岁,平均61.3岁),30例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后... [目的]探讨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并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在6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年龄52~68岁,平均61.3岁),30例采用有限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33例采用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的差异。术前、术后随访时分别采用ODI和VAS评分进行相关功能评价。随访时间最少为2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下肢痛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无明显差异。但有限椎板切除减压组患者的腰背痛VAS评分明显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组(P〈0.01),并且其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者。[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有较好的效果。但有限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下腰痛效果明显优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前者术中创伤较少,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保留了竖脊肌、棘突、棘间和棘上韧带,并对这些脊柱后部结构元素进行解剖重建,起到了维持术后腰椎稳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有限椎板切除减压 全椎板切除减压 下腰痛 脊柱后部结构元素
原文传递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峰 郭庆升 孙国强 《中外医疗》 2014年第14期67-68,71,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筛选出一种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术式。方法将2008年10月—2013年10月入住该院的10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均分为A、B两组,每组各为50例。A组采用全椎板切除椎...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筛选出一种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术式。方法将2008年10月—2013年10月入住该院的10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均分为A、B两组,每组各为50例。A组采用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B组采用有限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复发率、治疗前后Fairbank JC评分、生活质量以及自我管理情况等。结果 A组优良率及复发率分别为70.00%、12.00%,B组分别为90.00%、6.00%,两组优良率及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Fairbank J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且两组治疗后Fairbank J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各因子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治疗前后除了生理领域与环境领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自我管理评分与A组治疗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及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 有限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Progression of remnant gastric cancer is associated with duration of follow-up following distal gastrectomy 被引量:27
18
作者 Shuhei Komatsu Daisuke Ichikawa +12 位作者 Kazuma Okamoto Daito Ikoma Masahiro Tsujiura Yukihisa Nishimura Yasutoshi Murayama Atsushi Shiozaki Hisashi Ikoma Yoshiaki Kuriu Masayoshi Nakanishi Hitoshi Fujiwara Toshiya Ochiai Yukihito Kokuba Eigo Otsuj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2期2832-2836,共5页
AIM: TO re-evaluate the recent clinicopathological fea- tures of remnant gastric cancer (RGC) and to develop desirable surveillance programs.METHODS: Between 1997 and 2008, 1149 patients underwent gastrectomy for ... AIM: TO re-evaluate the recent clinicopathological fea- tures of remnant gastric cancer (RGC) and to develop desirable surveillance programs.METHODS: Between 1997 and 2008, 1149 patients underwent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at the Department of Digestive Surgery, Kyoto Prefectural Uni- versity of Medicine, Japan. Of these, 33 patients un- derwent gastrectomy with lymphadenectomy for RGC. Regarding the initial gastric disease, there were 19 patients with benign disease and 14 patients with gas- tric cancer. The hospital records of these patients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Concerning the initial gastric disease, the RGC group following gastric cancer had a shorter in- terval [P 〈 0.05; gastric cancer vs benign disease: 12 (2-22) vs 30 (4-51) years] and were more frequently reconstructed by Billroth- I procedure than those fol- lowing benign lesions (P 〈 0.001). Regarding recon- struction, RGC following Billroth-]_l reconstruction showed a longer interval between surgical procedures [P 〈 0.001; Billroth-11 vs Billroth- I : 32 (5-51) vs 12 (2-36) years] and tumors were more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benign disease (P 〈 0.001) than those following Billroth- I reconstruction. In tumor location of RGC, after Billroth- I reconstruction, RGC occurred more fre- quently near the suture line and remnant gastric wall. After Billroth- 1I reconstruction, RGC occurred more fre- quently at the anastomotic site. The duration of follow- up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stage of RGC (P 〈 0.05).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early stage RGC such as stage Ⅰ-Ⅱ tended to have been followed up almost every second year. CONCLUSION: Meticulous follow-up examination and early detection of RGC might lead to a better prognosis. Based on the initial gastric disease and the procedure of reconstruction, an appropriate follow-up interval and programs might enable early detection of RG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nant gastric cancer SURVEILLANCE Fol-low-up Reconstruction Distal gastrectomy
下载PDF
Hipbone Biomechanic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Clinical Study after the Resection of Ischiopubic Tumors
19
作者 Ya-qi He Xue-lin Zhang +1 位作者 Bing-hang Tang Ang Yang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2年第3期153-160,共8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hipbone biomechanics after the resection of ischiopubic tumo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omplications in the convalescent stage, and directing the postoperative pelvic r...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hipbone biomechanics after the resection of ischiopubic tumo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omplications in the convalescent stage, and directing the postoperative pelvic reconstruction. Methods DICOM data were used to create an intact hipbone 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postoperative model. The biomechanical indices on the same region in the two models under the same boundary condition wer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of displacement, stress, and strain of the two models were analyzed with statistical methods. Results The distribution areas of the hipbone nodes' displacement, stress, and strain were similar before and after the simulated operation. The sacroiliac joint nodes' displacement (P=0.040) and strain (P=0.000), and the acetabular roof nodes' stress (P=0.000) and strain (P=0.005) of two model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respectively. But the sacroiliac joint nodes' stress (P=0.076) and the greater sciatic notch nodes' stress (P=0.825) and strain (P=0.506) did not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s The resection of ischiopubic tumors mainly affect the biomechanical states of the homolateral sacroiliac joint and acetabular roof. The complications in the convalescent stage are due to the biomechanical changes of the sacroiliac joint and the acetabular roof and disappearances of the stabilization and connection functions of the pubic symphysis and superior ramus of pub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PBONE BIOMECHANICS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
下载PDF
不同减压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凤彦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13期90-91,共2页
目的:探究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不同减压术式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3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19例患者选择有限椎板切除椎管的减压术治疗,对照组14例患者给予全椎板切除的椎间融... 目的:探究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不同减压术式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3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19例患者选择有限椎板切除椎管的减压术治疗,对照组14例患者给予全椎板切除的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患者身体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都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良率为89.5%,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有限椎板切除椎管的减压术治疗,操作方便,不容易对神经造成损伤,安全性高,有利于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全椎板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 有限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