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颜色的革命:清末民初江南女性服色审美嬗变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姣姣 梁惠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4-168,共5页
清末民初新旧政权嬗递,封建等级社会制度分崩瓦解,以服色标识尊卑贵贱的符号作用大大弱化。江南地区女性打破服色禁忌,从"以礼为美"转向实用主义色彩审美。本文以江南大学传习馆内清末民初江南地区女性服饰为实物依托,对应同... 清末民初新旧政权嬗递,封建等级社会制度分崩瓦解,以服色标识尊卑贵贱的符号作用大大弱化。江南地区女性打破服色禁忌,从"以礼为美"转向实用主义色彩审美。本文以江南大学传习馆内清末民初江南地区女性服饰为实物依托,对应同时期小说、游记、诗词等文字史料,从服色制度、习俗和风格阐释了江南女性服色审美的嬗变的表现特征及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服色 审美 嬗变
下载PDF
官品服色制与唐人的色彩观 被引量:10
2
作者 纳春英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98-102,共5页
官品服色制,是唐人独特的色彩审美观对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所做的一次总结性规范。故尔对它的研究既能揭示唐人的色彩观,又能上溯其源、下及其委,勾勒出色彩在服饰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中国人独有的审美心理。就色彩的本质而言,它的彩度。
关键词 唐人 色彩观 五德终始说 审美心理 服色 官品 色彩文化 色彩审美 颜色 绿色
下载PDF
说“蓝袍大王”:明代秀才服色之道德意蕴及其行为转向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宝良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44-50,共7页
秀才的官称应为儒学“生员”,属于“四民之首”。明代秀才的标准服色为头戴方巾,身穿襕衫,腰间系绦,脚蹬皂靴,内含道德意蕴,且必须遵从传统的礼教规定。明代前期,秀才主要在明初规定的礼制、法律框架内依制而服,并形成一套固定的服色生... 秀才的官称应为儒学“生员”,属于“四民之首”。明代秀才的标准服色为头戴方巾,身穿襕衫,腰间系绦,脚蹬皂靴,内含道德意蕴,且必须遵从传统的礼教规定。明代前期,秀才主要在明初规定的礼制、法律框架内依制而服,并形成一套固定的服色生活。中叶以降,秀才完全按照个人爱好或自己财力所及生活,举凡以华服为贵、冠服诡异以及服色的女性化倾向,其服色开始对传统礼制形成种种冲击。一至明季,士气日骄,士行日趋堕落,终致秀才有“蓝袍大王”之号。其结果则导致服色与行为之间的异化,使秀才不再是温文尔雅的“蓝袍先生”,而是形同无赖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秀才 服色 蓝袍大王
下载PDF
中国古代服色的审美意识 被引量:14
4
作者 林朝阳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1-25,共5页
通过对中国古代服色的基本特征,服色审美意识的熔铸与嬗变,以及借助现代色彩构成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古服施彩理念的比较与研究,探讨如何在大传统的服饰文化审美背景下,挖掘发现中国民族服装在色彩运用上所构成的精神内涵,最终为现代服... 通过对中国古代服色的基本特征,服色审美意识的熔铸与嬗变,以及借助现代色彩构成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古服施彩理念的比较与研究,探讨如何在大传统的服饰文化审美背景下,挖掘发现中国民族服装在色彩运用上所构成的精神内涵,最终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审美认识上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色 色彩构成学 审美意识 中国古代 审美意识 色彩构成 文化审美 精神内涵 色彩运用 民族服装 审美认识 大传统
下载PDF
唐代“品色衣”制度与女性服色演变考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夏燕靖 《艺术探索》 2018年第2期6-23,共18页
"品色衣"是我国古代对官吏所穿常服进行规约的一项制度,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至明代逐渐衰落,到清代彻底消亡。其产生与发展时期可谓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可说是我国封建社会服饰形态的重要历史写照。上承传统,并受佛教、道教以... "品色衣"是我国古代对官吏所穿常服进行规约的一项制度,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至明代逐渐衰落,到清代彻底消亡。其产生与发展时期可谓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可说是我国封建社会服饰形态的重要历史写照。上承传统,并受佛教、道教以及多民族文化交融影响,历经多次修订后,"品色衣"制度最终在唐睿宗时期定型。这一制度对唐代女性礼服、常服及妆容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品色衣 服色制度
下载PDF
服色文化与君臣权斗——汉初服色“外黑内赤”新论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方浪 《古代文明》 CSSCI 2019年第2期65-72,127,共9页
秦始皇统一六国,服色"上黑";汉王刘邦王巴蜀、汉中,色"上赤",最早至高祖五年袭秦德"色上黑"。文帝前元十四年改为"外黑内赤",这不仅是秦、楚集团调和的产物,更蕴含新兴皇权与秦、楚集团的博弈... 秦始皇统一六国,服色"上黑";汉王刘邦王巴蜀、汉中,色"上赤",最早至高祖五年袭秦德"色上黑"。文帝前元十四年改为"外黑内赤",这不仅是秦、楚集团调和的产物,更蕴含新兴皇权与秦、楚集团的博弈;至武帝定服色"上黄",汉代服色基本定谳,皇权成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汉初服色改易过程虽然隐含着秦、楚集团博弈与调和,但更多体现的则是新兴皇权与旧有权贵间的权力争夺;服色的变化与选择旨在建立强大皇权和维护皇权正统性,服色改易的过程同时也是臣权衰退、皇权强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初 “外黑内赤” 服色改易 君臣权斗
下载PDF
唐诗中的服色描写及文化成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曾艳红 《巢湖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21-25,共5页
服饰与文学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唐诗中有着大量的服饰描写,对男性的服饰描写则主要落笔在"袍色"上。袍是唐代男性在生活中的主要服饰款式,也是唐代官服的重要形式,后人把唐诗中这种重袍色描写的现象称之为"唐人重服章... 服饰与文学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唐诗中有着大量的服饰描写,对男性的服饰描写则主要落笔在"袍色"上。袍是唐代男性在生活中的主要服饰款式,也是唐代官服的重要形式,后人把唐诗中这种重袍色描写的现象称之为"唐人重服章"。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唐代服色制度确立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是唐代士人的信仰维度的折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袍色 服色等级制度 信仰维度
下载PDF
清代《钦定服色肩舆永例》略考 被引量:1
8
作者 赵静 《黑河学刊》 2011年第8期20-21,共2页
清代《钦定服色肩舆永例》是由顺治帝在1652年钦定并颁行天下的服饰车舆制度,属于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范畴。通过对《钦定服色肩舆永例》的梳理研究,体现出清代初期服饰制度中森严有序的等第差别,充分反映了清代服饰规定中带有深刻政治... 清代《钦定服色肩舆永例》是由顺治帝在1652年钦定并颁行天下的服饰车舆制度,属于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范畴。通过对《钦定服色肩舆永例》的梳理研究,体现出清代初期服饰制度中森严有序的等第差别,充分反映了清代服饰规定中带有深刻政治烙印的"辨等次、昭名分"的服饰特征。同时,也确定了清代服装制度的基本内容,成为清代舆服制度勘定的蓝本和理论依据,具有很实际的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定服色肩舆永例 》服饰制度 现实价值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小说服色描写的角色功能及修辞意蕴
9
作者 李桂奎 《晋阳学刊》 2003年第6期99-103,共5页
在传统“五色”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小说的服色描写带有鲜明的角色意识。古代小说的各种服色描写不仅能够暗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而且还能体现人物身份的变化;同时,人物的服色描写还相应地随着人物的角色转换而变化。而且,各种服色描写... 在传统“五色”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小说的服色描写带有鲜明的角色意识。古代小说的各种服色描写不仅能够暗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而且还能体现人物身份的变化;同时,人物的服色描写还相应地随着人物的角色转换而变化。而且,各种服色描写大都蕴含着意味深长的修辞性,那些僭越社会定制的服色描写均服务于表现人物的特殊意愿及个性的需要。总之,在中国古代小说家笔下,服色往往不是单纯的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个被赋予了特定“角色”功能和修辞意蕴的语义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色 服色 品色衣 角色 色彩文化 象征意蕴
下载PDF
《诗经》“男艳女素”服色特点的审美意蕴
10
作者 杨为刚 肖润秋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7期45-49,共5页
《诗经》时代注重男性审美,男性服色以黑、红等彩色为主,另有黄、绿等服色,女性服色则以白色为主。在男性服色中,"尚黑"、"尚赤"的颜色审美,蕴含尊贵与威严等文化内涵。"尚白"广泛体现于男女性、贵族平... 《诗经》时代注重男性审美,男性服色以黑、红等彩色为主,另有黄、绿等服色,女性服色则以白色为主。在男性服色中,"尚黑"、"尚赤"的颜色审美,蕴含尊贵与威严等文化内涵。"尚白"广泛体现于男女性、贵族平民服色,尤其是女性服色,蕴含尊贵、美、纯正与品德高尚等文化内涵。服色审美既有性别之分,又体现等级贵贱,在周代等级制度中扮演着社会分类的工具,维护着周王朝的秩序与规范。"男艳女素"的服色特点,不仅体现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弘扬男性之美的时代特点,也表达了先民推崇内外兼修的审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色 文化 审美
下载PDF
汉唐戏剧中参军服色与《舆服志》的关系
11
作者 董怡 《服装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444-448,共5页
传统戏剧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个分支,在其产生和程式化的过程中受中国历代传统服饰的影响,并受制于历代《舆服志》的相关典章制度。通过对汉唐戏剧中参军服饰色彩的研究,从对应关系和变化规律两个角度探讨其与《舆服志》的相关性... 传统戏剧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个分支,在其产生和程式化的过程中受中国历代传统服饰的影响,并受制于历代《舆服志》的相关典章制度。通过对汉唐戏剧中参军服饰色彩的研究,从对应关系和变化规律两个角度探讨其与《舆服志》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汉唐戏剧中参军服色和同一时期《舆服志》的相关记载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并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呈现同步性和部分滞后性特征,且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戏剧服饰色彩的程式化端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服志》 汉唐 戏剧 参军 服色
下载PDF
朝鲜使节眼中的清朝服色——以《老稼斋燕行日记》为中心
12
作者 金明实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8期153-154,共2页
18世纪上半叶,朝鲜使节出使清国,看到清朝服色后,认为清朝服色"不分贵贱",朝鲜使节否定清朝服色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受礼治思想影响;二是受华夷观的影响;三是对满清仇恨情绪的表露。
关键词 朝鲜使节 服色 清朝
下载PDF
《红楼梦》中的服色描写与“改制”意识
13
作者 王宪明 《昌潍师专学报》 2001年第5期27-29,共3页
服色,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红楼梦》在这方面着墨不少。本文结合古人关于服色象征意义和嬗替规律的理论,及明代以来服色的演变过程,对曹雪芹笔下的眼色描写进行了新的解释。并指出其中关于服色的描写与小说“新周改制”主题... 服色,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红楼梦》在这方面着墨不少。本文结合古人关于服色象征意义和嬗替规律的理论,及明代以来服色的演变过程,对曹雪芹笔下的眼色描写进行了新的解释。并指出其中关于服色的描写与小说“新周改制”主题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服色 改制
下载PDF
管窥三十年来的服色文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姣姣 梁惠娥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8-104,共7页
由于古代中国染色技术的限制,稀有的颜色被少数权贵阶级独享,因此,服色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区分尊卑贵贱的政治符号。随着阶级社会的消亡,近现代社会服色渐转变为强调自我的个性标签,但是国人意识里传统色彩审美呈现隐性状态。越来越多的... 由于古代中国染色技术的限制,稀有的颜色被少数权贵阶级独享,因此,服色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区分尊卑贵贱的政治符号。随着阶级社会的消亡,近现代社会服色渐转变为强调自我的个性标签,但是国人意识里传统色彩审美呈现隐性状态。越来越多的本土设计师运用传统服色文化创新设计,面对全球化进程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服色文化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文章对近三十年来服色文化的著作和论文进行梳理和分类,依据研究视角分为服色制度、服色审美、民族服色、服色颜色词、地理服色、传统染色技艺六个方面,指出研究现状之不足,对今后研究提出展望。此举为研究当前服饰色彩经济、探索服饰色彩品牌打下基础,从而传承中国传统服饰色彩文化之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色 传统色 色彩文化 现状 前景
下载PDF
古代服饰制度中服色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安安 《文博》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39,49,共5页
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古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①开始,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服饰资源被统治阶级占有,服饰文化的发展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阶级性.即以服装作为区分贵贱、身份等级的工具,... 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古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①开始,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服饰资源被统治阶级占有,服饰文化的发展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阶级性.即以服装作为区分贵贱、身份等级的工具,形成了依据阶级等级规定相应的服饰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服饰制度 服色制度 文化内涵 中国 历史沿革
下载PDF
中国古代服色流变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庆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50-54,共5页
色彩是服饰的主旋律。本文以崇尚和禁忌为主线,探讨了“五德终始”说和正色间色尊卑论对服色的影响。
关键词 崇尚 禁忌 服色流变 “五德终始”说 正色 间色
下载PDF
西藏各教派所尚服色与中央王朝服色制度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俊荣 《西藏研究》 1988年第2期92-98,62,共8页
西藏后宏期佛教的萨迦、噶举、格鲁等教派,汉语俗称它们为白教、红教、黄教。对这些俗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是因各教派僧人衣帽颜色不同而得名。本文受传统说法的启示,考察了各教派盛衰的历史状况及所处的历史时期的... 西藏后宏期佛教的萨迦、噶举、格鲁等教派,汉语俗称它们为白教、红教、黄教。对这些俗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是因各教派僧人衣帽颜色不同而得名。本文受传统说法的启示,考察了各教派盛衰的历史状况及所处的历史时期的服色制度,发现各教派所崇尚的衣帽颜色与元朝、明朝、清朝的服色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的俗称随中央王朝的服色不同而相应改变。因而不惴冒昧,试图从历史的痕迹中,探究各教派俗称由来的新义,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王朝 西藏研究 服色 后宏期 元朝 黄教 格鲁派 明朝 制度 演变过程
下载PDF
汉民族服色文化浅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远征 《嘉兴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42-145,共4页
随着儒家倡导的礼乐制度的建立,在服饰领域里,服色成为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手段,从而引申出了汉民族服色的特定文化内涵意义。在汉民族中,黄色常具有崇高、神圣的附加意义,红色和紫色预示着尊贵,而青色、白色、黑色往往象征着地位的低微。
关键词 汉族 服色 文化
下载PDF
从颜色词看中国古代服色礼俗 被引量:2
19
作者 叶朝红 潘晨辉 《咸宁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30-131,共2页
汉字记录了中国五千年来的灿烂文明。颜色词记录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的色彩,而且蕴涵了中国古代服色礼俗。文字现象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通过黄绿青紫等颜色词来展示这一文化现象。
关键词 颜色词 尊卑 服色礼俗
下载PDF
紫色在中国古代服色中的流变及其文化内涵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芸 朱秀芝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3期54-56,共3页
紫色是中国古代服饰色彩中最敏感的符号。紫色在中国古代服色中由贱色跃升为贵色是一艰难的流变历程,这是紫色本身的高贵气质和制作成本之高及其在道教、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合力作用下的结果。这一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儒释道三种主要思... 紫色是中国古代服饰色彩中最敏感的符号。紫色在中国古代服色中由贱色跃升为贵色是一艰难的流变历程,这是紫色本身的高贵气质和制作成本之高及其在道教、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合力作用下的结果。这一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儒释道三种主要思想的斗争与融合、统治阶级统治视角被迫下移及人们色彩观的改变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 服色流变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