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品种望水白的抗赤霉病性遗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高力 陈飞 +1 位作者 周立人 陆维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共5页
为了研究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遗传规律,以病小穗率为评价指标,运用单花滴注对安农8455/望水白重组自交系(R IL)群体的2001年F6代、2003年F8代、2004年F9代进行了赤霉病抗性评价,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 为了研究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遗传规律,以病小穗率为评价指标,运用单花滴注对安农8455/望水白重组自交系(R IL)群体的2001年F6代、2003年F8代、2004年F9代进行了赤霉病抗性评价,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研究了该群体抗赤霉病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安农8455/望水白重组自交系群体3年的抗赤霉病性分别符合E-2-6模型(两对主基因+多基因的加性-加性模型)、E-1-8模型(两对主基因+多基因,主基因间为重叠作用)、E-1-8模型(两对主基因+多基因,主基因间为重叠作用)。主基因的遗传率较高,分别为63.8%、69.02%、73.66%,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1.80%、21.38%、16.80%。说明望水白的抗赤霉病性由2对主基因控制,且符合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还对望水白与另一感病品种A londra构成的重组自交系的抗性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望水白 赤霉病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重组自交系
下载PDF
用JoinMap~3.0初步构建小麦遗传连锁图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淼平 张旭 +4 位作者 任丽娟 SCHOLTEN Olga-E 柏贵华 马鸿翔 陆维忠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133-138,共6页
以普通小麦品种“望水白”与“Alondra”杂交并通过单粒传方法获得的含104个重组自交系(F7)的群体为作图群体,采用JoinMap 3.0软件初步构建了含有2个RAPD、109个SSR和105个AFLP多态性标记的小麦遗传整合图谱。该图谱的遗传总距离为124... 以普通小麦品种“望水白”与“Alondra”杂交并通过单粒传方法获得的含104个重组自交系(F7)的群体为作图群体,采用JoinMap 3.0软件初步构建了含有2个RAPD、109个SSR和105个AFLP多态性标记的小麦遗传整合图谱。该图谱的遗传总距离为1241.4cM,含有25个连锁群,已确认其中24个连锁群相应的染色体,除3D染色体外,其余20条染色体均构建了遗传连锁图。A、B、D3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平均长度分别为75.1cM、59.6cM和45.8cM,每个染色体平均分布的多态性标记分别为11.3、13.8和5.5个,标记间的平均间隔为5.7cM,仍有25.8%的多态性标记未能构建进遗传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inMap3.0 小麦 遗传连锁图 望水白 “Alondra” 杂交 重组自交系 多态性标记
下载PDF
利用“永久 F_2”群体定位抗赤霉病 QTL 被引量:3
3
作者 田大刚 林 峰 +5 位作者 张彩琴 张政值 薛树林 曹 勇 李春军 马正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39-544,共6页
为了研究抗赤霉病侵染性的遗传, 利用感赤霉病品种南大 2419 和抗赤霉病品种望水白杂交单粒传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 132 个株系间的随机配对组合, 构建了一个包含 198 个株系的"永久 F2"群体。通过两年抗侵染田间试验和 QTL ... 为了研究抗赤霉病侵染性的遗传, 利用感赤霉病品种南大 2419 和抗赤霉病品种望水白杂交单粒传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 132 个株系间的随机配对组合, 构建了一个包含 198 个株系的"永久 F2"群体。通过两年抗侵染田间试验和 QTL 作图, 定位了 6 个抗侵染 QTL, 其中抗性等位位点源于望水白的 Qfhi.nau-4B 和 Qfhi.nau-5A 以及源于南大2419 的 Qfhi.nau-2B 的效应较为稳定。Qfhi.nau-4B 和 Qfhi.nau-5A 的效应较大且以加性效应为主, 前者存在部分显性基因效应。此外, 还检测到 4 对显著的互作位点。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赤霉病抗性遗传的复杂性, 同时也表明在利用望水白进行抗赤霉病育种时早代选择抗侵染性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病 望水白 “永久F2”群体 类型Ⅰ抗性
下载PDF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耿全珠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1年第3期38-38,共1页
水稻恶苗病又称公稻子、土壤病、白秆病、望水白等,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该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恶苗病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病的主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不久幼苗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 水稻恶苗病又称公稻子、土壤病、白秆病、望水白等,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该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恶苗病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病的主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不久幼苗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徒长,比健株高出1/3,植株细弱,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 防治技术 种子带菌 发育不良 望水白 抽穗期 黄绿色 土壤
下载PDF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
5
作者 吴萍 白延滨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年第10期26-26,共1页
本病又叫徒长病、白秆病、标茅稻、抡先稻、望水白等,曾在我国主要稻区都有发生,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大规模谷种消毒的基础上,已基本控制其危害,但在有些地区有时仍有发生。
关键词 水稻恶苗病 防治 望水白 徒长 稻区 谷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