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市2003-2021年伤害死亡对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
1
作者 尹晓林 江婷婷 +1 位作者 王士玉 王德征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84-1092,共9页
目的量化伤害相关死亡对于期望寿命性别差异(GGLE)的影响。方法采用简略寿命表法对2003-2021年天津市户籍居民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分性别计算期望寿命。应用SPSS 24.0软件计算天津市户籍居民伤害标化死亡率。使用Arriaga死因分解法计... 目的量化伤害相关死亡对于期望寿命性别差异(GGLE)的影响。方法采用简略寿命表法对2003-2021年天津市户籍居民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分性别计算期望寿命。应用SPSS 24.0软件计算天津市户籍居民伤害标化死亡率。使用Arriaga死因分解法计算2003年和2021年伤害相关死亡对特定年龄和城乡GGLE的影响。结果2003-2021年天津市GGLE为2.63~4.47岁。男性伤害死亡率大幅下降,女性没有明显变化。伤害死亡率下降对男性19年间期望寿命增量的贡献为0.47岁(13.68%),明显高于女性(0.06岁,1.09%)。2021年伤害死亡导致的GGLE(0.34岁,7.64%)低于2003年(0.54岁,20.40%),且在农村地区降低更多。相比2003年,2021年5~49岁组伤害死亡对GGLE的贡献率降低最明显,累计降低了12.11%。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淹死、意外中毒和触电的贡献率均降低,只有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贡献率位次上升,位于2021年GGLE伤害死亡贡献率第一位。自杀的贡献率在25~29岁组中明显升高;意外跌落的贡献率在50~79岁组中升高,在≥85岁组中降低;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的贡献率在≥85岁组中降低明显。结论天津市女性的伤害干预应受到更多关注,尤其是预防≥85岁老年女性发生意外跌落以及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男性伤害的预防仍不容忽视,应努力降低天津市农村地区男性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死亡率,重视男性尤其是25~29岁男性的自杀干预以及预防50~79岁中老年男性发生意外跌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望寿命性别差异 伤害 期望寿命
原文传递
2005—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沈洁 姜庆五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90-695,共6页
目的了解2005--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及其受年龄和死因的影响,并探讨影响期望寿命年龄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方法利用2005--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城市居民年龄别死亡率及死因等死亡数据,采用绘制寿命表法、期... 目的了解2005--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及其受年龄和死因的影响,并探讨影响期望寿命年龄差异变化的主要因素。方法利用2005--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城市居民年龄别死亡率及死因等死亡数据,采用绘制寿命表法、期望寿命性别差异及其年龄分解和死因分解法,进行城市居民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分析比较。结果白2005年中国城市人群期望寿命开始呈上升趋势,女性期望寿命始终高于男性;2007年期望寿命性别差异显著增加(相差5.3岁)并呈现一个尖峰,其中以60~79岁年龄组男女性别死亡率的差异最为显著,是导致性别期望寿命差异的主要因素(42%~47%)。2005—2007年期望寿命性别差异增大,主要为0~1岁婴幼儿和〉75岁老年组;2007—2008年该差异缩小,仅表现为1。15岁和50~55岁年龄组;2009--2010年差异增大,主要为60~70岁年龄组。影响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主要死因为肿瘤(1.638~2.019岁)、循环系统疾病(1.271—1.606岁)、呼吸系统疾病(0.551。0.800岁)。肿瘤中以肺癌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最大,每年有约0.6岁的差异;而肝癌导致男女性死亡差异不断缩小。损伤和中毒等原因也影响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10.60%~15.78%)。结论缩小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的性别差距,重点应关注男性≥60岁老年人;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中国城市人群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主要疾病,同时不可忽视外伤、自杀等对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望寿命 期望寿命性别差异 期望寿命的年龄分解法 期望寿命的病因分解法
原文传递
1990年与2017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陈海 钱云 +5 位作者 董昀球 杨志杰 郭亮亮 刘佳 申倩 王璐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3-887,共5页
目的分析1990年与2017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探讨不同年龄组及疾病死因变化对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居民1990年与2017年的死亡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法及期望寿命差异分解法,评估年龄别和死因别... 目的分析1990年与2017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探讨不同年龄组及疾病死因变化对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居民1990年与2017年的死亡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法及期望寿命差异分解法,评估年龄别和死因别死亡率变化对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1990年,影响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主要疾病死因是肿瘤(30.57%)、心脑血管疾病(17.57%)、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2.26%)、交通伤害(12.80%)和意外伤害(15.21%),其中肿瘤的影响集中在50~74岁(20.63%)。2017年,肿瘤(31.49%)和心脑血管疾病(31.36%)的危害进一步加大。与1990年相比,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性别差异增幅最大(1.05岁),且集中在45~79岁(24.18%),而交通和意外伤害的贡献虽略有下降,但仍超7%。结论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仍处在较高水平,男性期望寿命持续低于女性。缩小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不断提高居民的期望寿命,应重点关注≥50岁男性的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同时不可忽视≥60岁老年人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50岁人群的交通和意外伤害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望寿命 死亡率 期望寿命性别差异 期望寿命差异分解法
下载PDF
2014年与2020年扬州市江都区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差异分析
4
作者 周冰洁 朱俊 +2 位作者 王晓艳 郑亚明 周伟杰 《医学动物防制》 2024年第9期856-861,共6页
目的分析扬州市江都区2014—2020年户籍人口期望寿命的变化趋势,研究不同年龄组和死因对于期望寿命年份和性别差异的影响,为提高期望寿命、减小性别差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江都区2014—2020年户籍人口和死亡数据,制成简略寿命表,使... 目的分析扬州市江都区2014—2020年户籍人口期望寿命的变化趋势,研究不同年龄组和死因对于期望寿命年份和性别差异的影响,为提高期望寿命、减小性别差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江都区2014—2020年户籍人口和死亡数据,制成简略寿命表,使用Joinpoint软件分析期望寿命的变化趋势,使用期望寿命的差异分解法,将年份和性别差异分解到各年龄组和死因。结果2014—2020年江都区户籍人口的期望寿命持续增长,2020年与2014年相比,期望寿命由78.877岁上升至82.023岁,性别差异由3.476岁上升至4.099岁,期望寿命的年份差异集中在≥65岁年龄组的心脏病和恶性肿瘤,负贡献影响因素集中在意外跌落、糖尿病、帕金森病等;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同样集中在≥65岁年龄组,影响因素主要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心脏病。2020年较2014年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进一步扩大,主要是由恶性肿瘤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引起。结论2014—2020年江都区户籍人口的期望寿命持续增长,但性别差异始终较大。2020年与2014年相比预期寿命的年份和性别差异均主要集中在≥65岁年龄组,影响年份差异的主要死因是心脏病和恶性肿瘤,影响性别差异的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应着重关注≥65岁年龄组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死亡情况,同时不能忽视意外跌落和糖尿病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都区 期望寿命 变化趋势 期望寿命性别差异 期望寿命差异分解 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