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朦胧到朦胧后的诗歌本体倾向的转移 |
文安乐
|
《科教文汇》
|
2007 |
0 |
|
2
|
“朦胧后”诗派的诗歌语言考察 |
程国君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1
|
|
3
|
“朦胧后现象”浅析 |
马超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1991 |
0 |
|
4
|
刍议米氏云山和印象派的朦胧之美 |
赵潇雯
陈祥云
|
《收藏与投资》
|
2024 |
0 |
|
5
|
“三个崛起”与朦胧诗理论现代性的三种指向 |
许永宁
|
《江汉学术》
|
2024 |
0 |
|
6
|
《诗探索》与1980年代初的“朦胧诗”论争 |
卢笑歌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7
|
“意象光”与朦胧诗——田黎明绘画艺术探析 |
聂亚茹
|
《美术教育研究》
|
2024 |
0 |
|
8
|
新日本画运动中朦胧体绘画风格的形成初探 |
强灏
|
《书画世界》
|
2024 |
0 |
|
9
|
《诗刊》与朦胧诗的兴衰 |
胡友峰
李修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0
|
朦胧诗:重新认知的必要和理由 |
张清华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19
|
|
11
|
“朦胧诗”:矛盾重重的文学史叙述--兼论当代诗歌流派的解读方式 |
谷鹏
徐国源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2
|
批评对立面的确立--我观十年“朦胧诗论争” |
程光炜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26
|
|
13
|
对“朦胧诗论争”中艾青立场的重新审视 |
蒋登科
李胜勇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4
|
以艾青与青年诗人的关系为例重评“朦胧诗论争” |
李润霞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1
|
|
15
|
艾青的警戒与中国新诗的隐忧——重新审视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 |
李怡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7
|
|
16
|
从朦胧诗的语法特征到文学性的实现 |
吴永强
邓忠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7
|
月朦胧,荷朦胧,雾蒙蒙,意浓浓——《荷塘月色》四译文“模糊美”研究 |
韩征顺
王健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08 |
2
|
|
18
|
朦胧诗、新诗潮与“今天派”:一段文学史的三种叙述 |
梁艳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19
|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
汤春华
|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CAS
|
2004 |
7
|
|
20
|
谈朦胧诗美学追求对当代诗歌的影响 |
霍素君
王凤芝
韩仰熙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