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5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朦胧诗后:诗歌的困境还是批评的困境
1
作者 周志强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3期153-156,共4页
新诗自诞生以来,就要面对中国传统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双重标准和压力。20世纪80年代初,朦胧诗的出现及成功又使得它成为了评判之后诗歌的新参照系。大约10年前,一些当年力挺朦胧诗的批评家对朦胧诗后诗歌作了严厉的批判,把诗歌在当代的处... 新诗自诞生以来,就要面对中国传统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双重标准和压力。20世纪80年代初,朦胧诗的出现及成功又使得它成为了评判之后诗歌的新参照系。大约10年前,一些当年力挺朦胧诗的批评家对朦胧诗后诗歌作了严厉的批判,把诗歌在当代的处境简单地归结于诗人和诗歌本身,却忽略了对批评本身的反思。因此,批评应突破自己的盲区,进入到诗歌文本本身中去,以走出困境,真正对诗歌进行理论建构和文本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后 诗歌 批评困境
下载PDF
当下诗歌批评的历史建构——读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2
作者 李怡 韩丹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2-143,共2页
关键词 历史建构 诗歌批评 诗歌研究 朦胧诗 罗振亚 现代文学 当代批评 文学史研究 历史研究 “泡沫”
下载PDF
深入解读中的历史性清理和总结——评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3
作者 邢海珍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61,共4页
关键词 诗歌研究 朦胧诗 罗振亚 历史性 解读 清理 诗歌创作 博士论文 风景线
下载PDF
诗歌生态的全景式观照——评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4
作者 张桃洲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诗歌研究 朦胧诗 罗振亚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PDF
反思“个人化写作”——兼评《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5
作者 张立群 《艺术广角》 2006年第6期30-34,共5页
关键词 个人化写作 诗歌研究 90年代 朦胧诗 写作形态 文学创作 女性写作 个体化
下载PDF
当代先锋诗歌在朦胧诗后的新变——评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6
作者 张德明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02-104,共3页
关键词 诗歌研究 当代诗坛 先锋诗歌 朦胧诗 罗振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0年代初期 中国新诗 20世纪 新时期文学
下载PDF
包蕴情怀的理性探索——评罗振亚著《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7
作者 马永波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8-150,共3页
关键词 诗歌研究 理性探索 罗振亚 朦胧诗 情怀 双重身份 诗歌写作 诗学研究 责任感
下载PDF
迷踪后的沉寂——朦胧诗后第三代诗的命运反思
8
作者 罗振亚 《佳木斯师专学报》 1996年第2期18-23,共6页
无论诗坛怎样派别林立,新星迭涌,无论诗坛怎样众声鼎沸,热闹暄腾;缪斯与读者日渐滑向双向疏离状态却恐怕是不可否认的痛苦现实.群星闪烁的背后是没有太阳,多元并举的同义语是失却规范,经过“盛唐”状态的风流,第三代诗正一步步堕入繁而... 无论诗坛怎样派别林立,新星迭涌,无论诗坛怎样众声鼎沸,热闹暄腾;缪斯与读者日渐滑向双向疏离状态却恐怕是不可否认的痛苦现实.群星闪烁的背后是没有太阳,多元并举的同义语是失却规范,经过“盛唐”状态的风流,第三代诗正一步步堕入繁而不荣的疲软低谷.它虚弱的呐喊与潇洒的宣言非但没结出丰满绚烂的果实,相反倒使诗坛陷入了平庸混乱的尴尬困境或境地;第三代已远难与翘楚文坛的新潮小说比肩,甚至连与曾一向寂寞的散文热潮也无法抗衡.如今,丰饶阔达的诗歌原野上大手笔的拳头诗人与力透纸背的拳头诗作寥若晨星,屈指可数;几年前为构建新生代抒情群落摇旗呐喊的才子才女们已云散星消,不再关心派的名份,渐成散兵涌勇的沉寂.尤为严重的是失却了接受层面——读者群,人们不再读诗、谈诗,写诗的人也不再关心自身以外的诗,若干年前人们拥挤着争购《双桅船》、为《将军,不要这样做》、《小草在歌唱》频频撼动的动人场景,作为一段荣光已幻化成隔日黄花,永久地定凝在遥远的历史梦幻中了.一句话,第三代已走向了迷踪后的沉寂,昔日的灵光与魅力在迅疾地隐退,平淡业已成为最基本的特征,第三代精灵们的鸣唱再也获得不了太多的青睐和掌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诗 朦胧诗 文化意识 生命意识 文化诗 第三代诗人 诗歌 命运 新潮小说 整体主义
下载PDF
《诗探索》与1980年代初的“朦胧诗”论争
9
作者 卢笑歌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66,共8页
《诗探索》是新时期诗学场域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理论刊物。在“朦胧诗”论争中,《诗探索》以其全面把握诗坛的宏观视角、坚定的诗学立场,对当时的诗坛保持了一定距离的审视、反思与纠偏,对论争中出现的二元对立思维、政治批判等不良倾向... 《诗探索》是新时期诗学场域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理论刊物。在“朦胧诗”论争中,《诗探索》以其全面把握诗坛的宏观视角、坚定的诗学立场,对当时的诗坛保持了一定距离的审视、反思与纠偏,对论争中出现的二元对立思维、政治批判等不良倾向进行了抵制,较好地维护了新时期正常诗歌批评的开展。在诗学观念层面,《诗探索》由于摒弃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观念,在“自我与时代”等论争中重要命题的回答上,呈现出较为稳健的态度,既肯定“小我”,也强调了“时代”的重要性,既重视诗歌的艺术性,也并未放弃对文学功利性的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探索》 朦胧诗”论争 诗学立场
下载PDF
“三个崛起”与朦胧诗理论现代性的三种指向
10
作者 许永宁 《江汉学术》 2024年第1期83-90,共8页
“三个崛起”的诗歌理论为朦胧诗的出现进行鼓与呼的同时,也彰显了一种繁复的现代性指向,那就是在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思想的先锋上承续五四反传统的余脉,表现了青年性和审美的特点。进而在诗歌研究的内部呈现了从五四以来的“个人—人民... “三个崛起”的诗歌理论为朦胧诗的出现进行鼓与呼的同时,也彰显了一种繁复的现代性指向,那就是在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思想的先锋上承续五四反传统的余脉,表现了青年性和审美的特点。进而在诗歌研究的内部呈现了从五四以来的“个人—人民—自我”的观念流变,“自我”成为这一时期朦胧诗的核心特质。最后,“三个崛起”从历史的、审美的和现实的维度给出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崛起的理论指向,是论战学理性的表现,也是理性精神的再一次张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 朦胧诗理论 三个崛起 现代性 青年性 自我性 学理性
下载PDF
“意象光”与朦胧诗——田黎明绘画艺术探析
11
作者 聂亚茹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2期28-30,共3页
探究水墨人物画家田黎明的绘画艺术风格,对探索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文梳理有关田黎明水墨人物画的文献,将其绘画艺术风格概括为平面性的“意象光”、光斑下的色墨交融、自然精神下的朦胧意境,并结合具体绘画作... 探究水墨人物画家田黎明的绘画艺术风格,对探索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该文梳理有关田黎明水墨人物画的文献,将其绘画艺术风格概括为平面性的“意象光”、光斑下的色墨交融、自然精神下的朦胧意境,并结合具体绘画作品,分析田黎明如何将光影元素转化为独特的绘画表现语言,从而创作出自然精神下具有朦胧意境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黎明 意象光 朦胧诗 水墨人物画
下载PDF
《诗刊》与朦胧诗的兴衰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友峰 李修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1-129,共9页
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狂欢,朦胧诗作为其中一部分,受到了学界和大众广泛的研究、关注。朦胧诗的兴起衰落是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多种因素共同造就的。《诗刊》就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分析《诗刊》发表朦胧诗作和... 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狂欢,朦胧诗作为其中一部分,受到了学界和大众广泛的研究、关注。朦胧诗的兴起衰落是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多种因素共同造就的。《诗刊》就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分析《诗刊》发表朦胧诗作和朦胧诗论争文章的基础上,探讨其在"朦胧诗潮"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刊》 朦胧诗 兴起 论争 80年代诗歌
下载PDF
批评对立面的确立--我观十年“朦胧诗论争” 被引量:26
13
作者 程光炜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3期4-13,共10页
关键词 朦胧诗 诗论 新时期文学 批评 80年代 先锋小说 小说家 大课堂
下载PDF
朦胧诗:重新认知的必要和理由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清华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5期33-39,共7页
90年代以来,随着许多史料的发掘呈现,"朦胧诗"的时空边界构成有了持续的扩展,在时间上追溯到了60年代,在成员构成方面也有了重要的发现和扩大。随着当代诗歌历史的演变,有些问题必须予以重新探讨和廓清。
关键词 朦胧诗 朦胧诗人” 时空边界 成员构成
下载PDF
以艾青与青年诗人的关系为例重评“朦胧诗论争”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润霞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8-202,共25页
“朦胧诗论争”除了诗学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外,也体现了朦胧诗人与老一代归来诗人之间新代表的青年文化与中老年文化之间的对峙与沟通。本文从“代沟”入手,以艾青与青年诗人的关系为例,通过大量诗歌创作和人事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试... “朦胧诗论争”除了诗学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作用外,也体现了朦胧诗人与老一代归来诗人之间新代表的青年文化与中老年文化之间的对峙与沟通。本文从“代沟”入手,以艾青与青年诗人的关系为例,通过大量诗歌创作和人事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试图对朦胧诗崛起后的命运以及论争背后的动力寻找一种新的解释,考察“代沟”在论争中的推动作用及其对当代诗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青 青年诗人 朦胧诗论争” 意识形态 诗学观念 中国 文学评论
下载PDF
“朦胧诗”:矛盾重重的文学史叙述--兼论当代诗歌流派的解读方式 被引量:2
16
作者 谷鹏 徐国源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1-164,共4页
在当代诗界和学界,有关"朦胧诗"的叙述始终存在各种矛盾,也引发了众多争议。近年来,随着朦胧诗"考古"和"细节化"的深度展开,学界已开始重视过去30年来以诗歌运动为主潮的"自由精神文化"的历史... 在当代诗界和学界,有关"朦胧诗"的叙述始终存在各种矛盾,也引发了众多争议。近年来,随着朦胧诗"考古"和"细节化"的深度展开,学界已开始重视过去30年来以诗歌运动为主潮的"自由精神文化"的历史检视。而"中观研究"被运用到朦胧诗派的考察,提示研究者须深入到诗人群体的内部,把握诗派流变的脉络,进而探悉其文学生命的集结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 流派 中观研究 诗歌
下载PDF
对“朦胧诗论争”中艾青立场的重新审视 被引量:2
17
作者 蒋登科 李胜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4-170,共7页
艾青在"朦胧诗论争"前后立场的改变,呈现出丰富的意味:有政治意识的影响,有随个人身份地位提升而来的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自觉维护,有对诗坛话语权的争夺,有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对艺术价值的坚持,也有人事方面的误会。通过对艾青立... 艾青在"朦胧诗论争"前后立场的改变,呈现出丰富的意味:有政治意识的影响,有随个人身份地位提升而来的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自觉维护,有对诗坛话语权的争夺,有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对艺术价值的坚持,也有人事方面的误会。通过对艾青立场的审视,我们能够看到不同背景"归来"的两代人在新时期所发生的摩擦,在生动的细节之中去读懂历史,进而思索如何走出民族的"世纪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青 朦胧诗论争 诗学理念 政治意识
下载PDF
朦胧诗、新诗潮与“今天派”:一段文学史的三种叙述 被引量:6
18
作者 梁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9-123,129,共6页
在对新时期文学史的叙述中,民间刊物《今天》被裹挟在"朦胧诗"的论争中,"朦胧诗"、"新诗潮"、"今天派"三个概念常被混为一体。其实,三者相关却并不相等,没有"今天派"就没有"新... 在对新时期文学史的叙述中,民间刊物《今天》被裹挟在"朦胧诗"的论争中,"朦胧诗"、"新诗潮"、"今天派"三个概念常被混为一体。其实,三者相关却并不相等,没有"今天派"就没有"新诗潮",没有"新诗潮"就没有"朦胧诗";而且,一方面经由"朦胧诗"的命名与论争,《今天》的诗人与诗作扩大了受众面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这场论争之后,主流文坛以局部的收编与吸纳的方式更深地压抑了《今天》杂志的存在。而这种压抑甚至深刻影响了今天的文学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天》 今天派 朦胧诗论争 新诗潮 文学史
下载PDF
“绿风”诗卷时期的朦胧诗与新边塞诗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新华 王红星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50-56,共7页
"绿风"诗卷是1980年代较有影响力的诗歌刊物《绿风》的前身,其在大力推动新边塞诗发展,为我国当代新诗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同时,也积极介入当代诗坛,刊发了一些朦胧诗人作品,在80年代西部诗刊与内地诗坛接轨和推动独立成... "绿风"诗卷是1980年代较有影响力的诗歌刊物《绿风》的前身,其在大力推动新边塞诗发展,为我国当代新诗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同时,也积极介入当代诗坛,刊发了一些朦胧诗人作品,在80年代西部诗刊与内地诗坛接轨和推动独立成刊后的《绿风》诗刊走向文坛中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风”诗卷 朦胧诗 新边塞诗 论争
下载PDF
艾青的警戒与中国新诗的隐忧——重新审视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64,共6页
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解读。这里有人事关系的某些误会,也存在着诗学趣味某种的分别。不过,从更深的角度分析,艾青的批评又主要是基于一种历史的观察,或者说是出于对中国诗歌曾经有过的创作问题的觉... 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解读。这里有人事关系的某些误会,也存在着诗学趣味某种的分别。不过,从更深的角度分析,艾青的批评又主要是基于一种历史的观察,或者说是出于对中国诗歌曾经有过的创作问题的觉悟。艾青的诗歌观念中包含了自己独特的关于中国新诗"形态"的理想,正是从这一理想形态出发,他对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充满了预见性的隐忧,其诗学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青 朦胧诗论争 中国新诗 新时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