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朦胧诗后:诗歌的困境还是批评的困境 |
周志强
|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
2008 |
0 |
|
2
|
当下诗歌批评的历史建构——读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
李怡
韩丹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3
|
深入解读中的历史性清理和总结——评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
邢海珍
|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4
|
诗歌生态的全景式观照——评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
张桃洲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0 |
|
5
|
反思“个人化写作”——兼评《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
张立群
|
《艺术广角》
|
2006 |
0 |
|
6
|
当代先锋诗歌在朦胧诗后的新变——评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
张德明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7
|
包蕴情怀的理性探索——评罗振亚著《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
马永波
|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8
|
迷踪后的沉寂——朦胧诗后第三代诗的命运反思 |
罗振亚
|
《佳木斯师专学报》
|
1996 |
0 |
|
9
|
《诗探索》与1980年代初的“朦胧诗”论争 |
卢笑歌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0
|
“三个崛起”与朦胧诗理论现代性的三种指向 |
许永宁
|
《江汉学术》
|
2024 |
0 |
|
11
|
“意象光”与朦胧诗——田黎明绘画艺术探析 |
聂亚茹
|
《美术教育研究》
|
2024 |
0 |
|
12
|
《诗刊》与朦胧诗的兴衰 |
胡友峰
李修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13
|
批评对立面的确立--我观十年“朦胧诗论争” |
程光炜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26
|
|
14
|
朦胧诗:重新认知的必要和理由 |
张清华
|
《当代文坛》
CSSCI
|
2008 |
19
|
|
15
|
以艾青与青年诗人的关系为例重评“朦胧诗论争” |
李润霞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1
|
|
16
|
“朦胧诗”:矛盾重重的文学史叙述--兼论当代诗歌流派的解读方式 |
谷鹏
徐国源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7
|
对“朦胧诗论争”中艾青立场的重新审视 |
蒋登科
李胜勇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8
|
朦胧诗、新诗潮与“今天派”:一段文学史的三种叙述 |
梁艳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19
|
“绿风”诗卷时期的朦胧诗与新边塞诗 |
胡新华
王红星
|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2
|
|
20
|
艾青的警戒与中国新诗的隐忧——重新审视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 |
李怡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