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9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剩余法估价的国有未利用地使用权出让底价研究
1
作者 邵凯歌 胡永翔 姚京京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04-107,共4页
现有国家政策法规中国有未利用地出让的相关政策并不完善,实际管理不太明晰,特别是在通过招拍挂出让国有未利用地使用权的过程中,出让底价的制定缺乏统一规范,估价方式以及估价结果的应用还有很多问题。文章通过总结国有未利用地使用权... 现有国家政策法规中国有未利用地出让的相关政策并不完善,实际管理不太明晰,特别是在通过招拍挂出让国有未利用地使用权的过程中,出让底价的制定缺乏统一规范,估价方式以及估价结果的应用还有很多问题。文章通过总结国有未利用地使用权出让的类型,分析其成本构成,以剩余法评估河北省某出让地块,讨论国有未利用地出让底价确定的问题,为国有未利用地使用权出让底价评估提供参考。估算结果显示,该市国有未利用地出让底价和预估成交价均低于估算价格,反映了该市出让国有未利用地价格的低廉,间接反映出国有未利用地出让定价缺乏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未利用 出让估价 剩余法
下载PDF
白洋淀流域核心区农牧系统未利用氮量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2
2
作者 赵海璇 张亦涛 +8 位作者 李文超 马文奇 翟丽梅 居学海 陈涵婷 康锐 孙志梅 习斌 刘宏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目的】农牧系统过量投入产生的未利用氮素是地表水体中污染负荷的重要来源之一,量化农业未利用氮素的空间分异特征,为氮素的分区管理,实现流域农业源氮素有效管理提供基础。【方法】以白洋淀流域核心区保定市范围内的农牧系统为研究对... 【目的】农牧系统过量投入产生的未利用氮素是地表水体中污染负荷的重要来源之一,量化农业未利用氮素的空间分异特征,为氮素的分区管理,实现流域农业源氮素有效管理提供基础。【方法】以白洋淀流域核心区保定市范围内的农牧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氮素输入、输出量,分析2016年保定市各县(区)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农牧系统的未利用氮素空间分布情况。种植业的未利用氮量为各输入项(化肥、有机肥、大气干湿沉降、灌溉水、种子、非共生固氮和秸秆还田)与输出项(作物籽粒和秸秆)的差值;畜牧业未利用氮量为养殖粪污产生量与施用量的差值;农牧系统未利用氮量为种植业与畜牧业未利用氮量之和。【结果】(1)保定市各县(区)种植业氮未利用强度在90.27-581.73 kg·hm-2之间,其中定兴县氮未利用强度最小,满城区的氮未利用强度最大;种植业中蔬菜生产是未利用氮贡献最多的产业,占种植业未利用氮量的31.3%,其次是果树(29.0%)、小麦(27.8%)和玉米(11.9%);化肥是种植业未利用氮的主要输入源(占61.8%),其次是有机肥(16.8%)、秸秆还田(8.9%)、大气沉降(5.2%)、灌溉(3.4%)、非共生固氮(3.0%)和种子(0.9%)。(2)各县(区)畜牧业未利用氮水平在0.06万-2.48万t之间,其中徐水区的未利用氮量最大,莲池区的最小。畜牧业中肉牛是未利用氮贡献最多的养殖种类,占未利用氮量的71.0%。(3)农牧系统未利用氮水平在0.43万-4.97万t之间,其中,徐水区的未利用氮量最高。农牧系统中,种植业是未利用氮的主要贡献产业,占农牧系统未利用氮的55.8%。【结论】白洋淀流域核心区保定市各县(区)未利用氮量空间分异显著,其中,徐水区的未利用氮量最高,是竞秀区未利用氮量的10.4倍;对农牧系统未利用氮量贡献最大的是种植业,其中,蔬菜生产是贡献最多的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流域 未利用氮量 种植业 畜牧业 县域
下载PDF
云南山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与潜力分区 被引量:37
3
作者 袁磊 赵俊三 +3 位作者 李红波 张萌 陈国平 郭晓慧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29-237,共9页
为更好地引导云南山区宜耕未利用地的开发,该文以云南省典型的山区县―弥渡县为例,将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技术、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及特尔菲法(Delphi)相结合,分别构建宜耕未... 为更好地引导云南山区宜耕未利用地的开发,该文以云南省典型的山区县―弥渡县为例,将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技术、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及特尔菲法(Delphi)相结合,分别构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新增耕地指数及补充耕地潜力模型、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分区评价模型,对云南山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与潜力分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分为4个等级:最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面积分别为71.21、1177.39、1681.00和62.00h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8%、39.36%、56.19%、2.07%。研究区宜耕未利用地实际开发潜力为1248.60hm2,预计新增耕地面积977.45hm2。潜力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5个潜力区和1个非潜力区。其中,Ⅰ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164.97hm2,可新增耕地144.21hm2;Ⅱ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53.38hm2,可新增耕地46.66hm2;Ⅲ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210.64hm2,可新增耕地164.01hm2;Ⅳ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773.93hm2,可新增耕地590.11hm2;Ⅴ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45.68hm2,可新增耕地32.46hm2。研究结果的应用表明,该种方法得出的适宜性评价结果、新增耕地测算结果及潜力分区结果与当地实际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区 模型 适宜性评价 未利用 弥渡县
下载PDF
生态脆弱区宜耕未利用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 被引量:27
4
作者 类淑霞 郝晋珉 王丽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17-1423,共7页
大同市地处我国西北部,土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同时又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为了合理确定大同市未利用土地开发为耕地的适宜性,进而确定开发的空间和时序,本文首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同市进行生态... 大同市地处我国西北部,土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同时又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为了合理确定大同市未利用土地开发为耕地的适宜性,进而确定开发的空间和时序,本文首先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同市进行生态脆弱性分区,分区结果为大同市南郊区、阳高县、左云县、天镇县属于生态环境重度脆弱区,浑源县属于中度脆弱区,广灵县属于轻度脆弱区,新荣区、大同县和灵丘县属于微度脆弱区。在生态脆弱性分区基础上,结合大同市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农用地分等规程,对宜耕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大同市宜耕未利用土地总面积468 692.59 hm2,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84.09%;其中有205 165.81 hm2位于生态微度脆弱区内,占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的43.77%;52 392.84 hm2位于轻度脆弱区内,占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的11.18%;中度和重度脆弱区内宜耕后备土地资源面积为69 427.45 hm2和141 706.49 hm2,分别占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总量的14.81%和30.23%。微度脆弱区内的非常适宜级别的用地可以作为未利用土地开发为耕地的首选区域;微度脆弱区内的较适宜级别的土地可以作为开发的备选用地;对于中度和重度脆弱区内的非常适宜耕作的未利用土地,在可能情况下尽量不作为第一开发时序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分区 未利用土地 宜耕地 适宜性评价 大同市
下载PDF
基于生态保护对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未利用地的探讨 被引量:52
5
作者 徐健 周寅康 +1 位作者 金晓斌 易理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7-141,共5页
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是从2001年开始施行的,是对以往各分类体系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未被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成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 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是从2001年开始施行的,是对以往各分类体系的继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许多“未被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成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对于“未利用地”及其子系统中各级地类的命名与内涵的理解极有可能会给“未被利用”土地的管理和利用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简述国内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演变过程并借鉴、吸收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土地覆被/利用分类体系精华的基础上,对“未利用地”从利用的广义内涵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两个方面进行了辨析,探讨了“未被利用”土地资源的价值问题及其可持续利用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针对“未利用地”子系统,提出了基于生态保护的新的分类子系统,希冀能对现行土地利用分类方案中“未利用地”子系统的修改完善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利用 土地利用分类 分类体系 生态环境 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基于等级折算的宜农未利用地分等及应用——以河南省嵩县为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克宁 赵玉领 +3 位作者 吕巧灵 路婕 冯新伟 陈小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4-168,共5页
本文结合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将宜农未利用地作为分等范围区,选取农用地分等的因素作为宜农未利用地分等的参评因素,并选取限制性因素进行修正,划分宜农未利用地利用等别;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制订各等别间的等级折算系数表,测算出... 本文结合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将宜农未利用地作为分等范围区,选取农用地分等的因素作为宜农未利用地分等的参评因素,并选取限制性因素进行修正,划分宜农未利用地利用等别;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制订各等别间的等级折算系数表,测算出待开发未利用地中补充耕地的潜力及相应的粮食生产能力,根据各等别所对应的理论标准粮产量,划分开发潜力区。本研究结果为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提供了衡量依据,解决了被占耕地与补充耕地在数量上与质量上的可比性;也为土地开发项目选址提供科学依据,保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占补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农未利用 等级折算 分等 嵩县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的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垦潜力评价 被引量:21
7
作者 韦仕川 刘勇 +1 位作者 栾乔林 王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44-251,共8页
未利用地的开垦是土地开发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文深入分析影响研究区土地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从生态安全性、自然适宜性、经济可行性3个方面构建未利用地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土地利用空... 未利用地的开垦是土地开发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文深入分析影响研究区土地开发利用的各种因素,从生态安全性、自然适宜性、经济可行性3个方面构建未利用地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各评价要素空间图层进行叠加和统计分析,研究未利用地在不同条件下适宜性开发的面积和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东营市未利用地总规模为27.14万hm2,考虑生态因素后,可开垦的未利用地面积为7.72万hm2,所占比例为28.44%。从自然适宜性评价来看,可开垦利用的未利用地面略有减少,面积为7.49万hm2。考虑经济因素之后,可开发利用的未利用地为3.67万hm2,所占比例为13.72%。研究结论,生态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制约东营市未利用地开垦的主要因素,可开发利用的未利用地为3.67万hm2。该研究结果可为东营市未利用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 生态 经济 未利用 适宜性评价 宜耕 东营市
下载PDF
基于适宜性的济南市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评估 被引量:44
8
作者 王筱明 闫弘文 卞正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7-312,共6页
为了实现粮食安全,未利用地作为后备耕地资源,是中国补充耕地的重要途径。该文以济南市为例,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估算宜耕未利用地的开发潜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及区位等因素,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宜耕未利用地开... 为了实现粮食安全,未利用地作为后备耕地资源,是中国补充耕地的重要途径。该文以济南市为例,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估算宜耕未利用地的开发潜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及区位等因素,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进行分区。结果表明,济南市宜耕未利用地面积占未利用地总面积65.39%,但质量较差,受自然条件限制,各区县宜耕未利用地分布差异较大。从各潜力类型区分布来看,Ⅰ类潜力区主要分布于济南市北部,以平原为主,为优先开发潜力区。Ⅱ类潜力区分布较广,济南市北部、中部、南部均有分布,为次优先开发潜力区。Ⅲ类潜力区主要分布于济南市中部的城郊地带,为适度开发潜力区。Ⅳ类潜力区主要分布于济南市中部的山地丘陵区,为最差开发潜力区。该研究可确定济南市不同地域的未利用地开发时序,研究结果可为编制济南市未利用地开发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聚类分析 区域规划 未利用 适宜性评价 潜力分区 济南市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对植物与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3
9
作者 刘兴华 陈为峰 +2 位作者 段存国 王凯 王海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4-208,共5页
为了阐明未利用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人类干扰的响应,对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过程中的农耕区、未利用地以及二者之间的过渡区土壤与优势物种碱蓬和芦苇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碳、氮含量呈现线性... 为了阐明未利用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人类干扰的响应,对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过程中的农耕区、未利用地以及二者之间的过渡区土壤与优势物种碱蓬和芦苇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碳、氮含量呈现线性关系,空间变异性高于磷,且在3个利用过程中碳、氮呈现出"倒金字塔"形,磷呈现"圆柱体"形的分布模式;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碳、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植物体和土壤中C/N、C/P、N/P比均表现出随着开发程度的增大而降低,即农耕区<过渡区<荒地区,3个过渡阶段土壤C/N、C/P、N/P比随着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随着开发利用程度和土壤深度的变化C/N比变化相对较小,C/P和N/P比的变异性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学 未利用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评价研究——以安徽寿县孟家湖林场苇地开发项目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慎敏 赏刚 +1 位作者 陈昌春 马其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0-244,共5页
以地力评价理论为基础,并以安徽寿县孟家湖林场苇地开发项目为实例,选取了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16个地力影响因子,并在系统分析层次分析法(AHP)理论基础之上,采用该方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了权值计算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土体... 以地力评价理论为基础,并以安徽寿县孟家湖林场苇地开发项目为实例,选取了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16个地力影响因子,并在系统分析层次分析法(AHP)理论基础之上,采用该方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了权值计算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土体厚度是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的最大影响因子,其次是障碍层状况、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评价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开发 未利用 地力评价 AHP法
下载PDF
沽源县未利用地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及其地形梯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志涛 门明新 崔江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6-264,共9页
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仅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为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本文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沽源县为例,根据其生态状况,从灾害防护、生境与水资源防护、人类... 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仅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为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本文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沽源县为例,根据其生态状况,从灾害防护、生境与水资源防护、人类干扰3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沽源县未利用地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指标体系,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沽源县未利用地的生态重要性进行空间识别,将其划分为4个级别:极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并根据沽源县地形特点进行地形梯度的划分,划分出4级高程梯度带和4级坡度梯度带,以分析沽源县未利用地的地形梯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沽源县生态重要性为极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的未利用地面积分别为11 082.78 hm2、11 209.05 hm2、11 450.25 hm2和4 803.12 hm2,分别占研究区未利用地总面积的28.75%、29.08%、29.71%和12.46%,生态重要性等级为一般重要的未利用地较少。从地形梯度角度分析,沽源县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1 400~1 600 m高程梯度带以及0°~5°和5°~15°两个坡度梯度带;生态极重要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1 400~1 600 m和1 600~1 800 m两个高程梯度带以及5°~15°坡度梯度带;随着高程与坡度的增加,各地形梯度带生态重要性等级为极重要的未利用地的比重变大,由最初的11.31%和13.86%提升到97.95%和93.64%。研究结果可以为沽源县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未利用 生态重要性 地形梯度 GIS 沽源县
下载PDF
江苏省宜农未利用地开垦土壤改良模式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朱成立 侯淑楠 忻海飞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0-53,共4页
系统分析了江苏省主要宜农未利用地类型、分布及其开垦的土壤障碍因素,探究了土壤改良的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生化措施及其作用,研究提出了荒草地和沿海滩涂2种主要宜农未利用地开垦的土壤改良模式,注重了各种改良措施的综合运用,对于... 系统分析了江苏省主要宜农未利用地类型、分布及其开垦的土壤障碍因素,探究了土壤改良的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生化措施及其作用,研究提出了荒草地和沿海滩涂2种主要宜农未利用地开垦的土壤改良模式,注重了各种改良措施的综合运用,对于合理制定江苏省宜农未利用地开垦土壤改良方案,提高土地开垦的质量,实现江苏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农未利用 开垦 障碍因素 土壤改良 模式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评价研究——以克拉玛依市2000hm^2土地开发项目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璞 王慎敏 周寅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54-756,共3页
以地力评价理论为基础,以新疆自治区克拉玛依市2000hm2土地开发项目为实例,选取了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16个地力影响因子,并在系统分析层次分析法(AHP)理论基础之上,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了权值计算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土体厚... 以地力评价理论为基础,以新疆自治区克拉玛依市2000hm2土地开发项目为实例,选取了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16个地力影响因子,并在系统分析层次分析法(AHP)理论基础之上,对各影响因子进行了权值计算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土体厚度是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的最大影响因子;其次是障碍层状况、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评价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开发 未利用 地力评价 AHP法
下载PDF
中国未利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袁春 姚林君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3年第6期20-23,共4页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从当前中国未利用土地资源的面积、分布和质量特征,分析其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未利用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标和措施。
关键词 土地资源 未利用土地 可持续发展 中国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地农业生产开发生态风险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焦伟 刘新平 +2 位作者 武荣伟 梁玲霞 张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5-204,共10页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的脆弱性和农业生产开发过程中开荒规模的绝对性使其局部地区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隐患,本文选取塔里木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以未利用地农业生产开发生态风险为研究对象,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塔里木河流...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的脆弱性和农业生产开发过程中开荒规模的绝对性使其局部地区存在较大的生态风险隐患,本文选取塔里木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以未利用地农业生产开发生态风险为研究对象,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塔里木河流域未利用地农业生产开发过程中暴露出的土壤、水环境和社会生态风险进行评价,通过县域空间和风险源累积量响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拜城县、阿克苏市、乌什县、喀什市、阿拉尔市生态风险较高;低风险集中带主要有若羌-且末县、阿图什-乌恰县、皮山县、英吉沙-莎车县等。②新和县、墨玉县与洛浦县临界地带,土壤风险程度较高;库车县与新和县交界地带水环境生态风险较高,生态风险值为0.043 2;轮台县东北部与焉耆回族自治县交界处、阿瓦提县与温宿县交界处、阿图什市西南部与喀什市交界处社会生态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利用 农业生产开发 风险评价 AHP 塔里木河流域
下载PDF
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生态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康薇 王晓晴 +2 位作者 张立强 于水潇 张俊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56-363,共8页
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仅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为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研究以地处冀西北间山盆地区的河北省怀来县为例,根据其生态状况,从地形地质条件、人类活动干扰、... 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仅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为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研究以地处冀西北间山盆地区的河北省怀来县为例,根据其生态状况,从地形地质条件、人类活动干扰、生境与水资源环境3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变异系数法和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怀来县未利用地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4个级别:低度敏感、中度敏感、重度敏感、极度敏感,并根据怀来县地形特点进行地形梯度的划分,划分出4级高程梯度带和4级坡度梯度带,以分析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生态敏感性的地形梯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怀来县未利用地生态敏感性为低度敏感、中度敏感、重度敏感、极度敏感的未利用地面积分别为10 968.45hm^2,17 347.72hm^2,19 163.18hm^2和10 876.84hm^2,占研究区未利用地总面积的18.81%,29.73%,32.84%和18.64%,生态敏感性等级为重度敏感的未利用地较多。从地形梯度角度分析,怀来县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400~600m高程梯度带以及大于25°坡度梯度带;生态敏感性等级为低度敏感的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400~600m和600~800m两个高程梯度带以及2°~6°和6°~15°两个坡度梯度带;随着高程与坡度的增加,各地形梯度带生态敏感性等级为极度敏感的未利用地比重增大,分别由最初的14.57%和0.00%提升到49.05%和27.80%。研究结果可以为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利用 生态敏感性 地形梯度 GIS 怀来县
下载PDF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未利用地疑似污染遥感识别 被引量:6
17
作者 许君一 徐富宝 +6 位作者 张雅琼 彭代亮 聂忆黄 李晓红 范海生 张赫林 张强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23-1433,共11页
为了加强大面积范围内未利用地监管,提出通过遥感技术识别存在潜在污染的未利用地.以甘肃省北部地区为研究区,首先,基于Landsat卫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遥感解译,确定该区域未利用土地范围.其次,对图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第一主分... 为了加强大面积范围内未利用地监管,提出通过遥感技术识别存在潜在污染的未利用地.以甘肃省北部地区为研究区,首先,基于Landsat卫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遥感解译,确定该区域未利用土地范围.其次,对图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第一主分量作为灰度共生矩阵的数据源,选用能量、熵、惯性矩、相关作为特征量,同时结合对应图像的灰度变化绝对值提取变化较大的区域.最后,通过对比2010年和2015年Landsat遥感图像的特征量变化情况,提取有明显纹理或灰度变化区域,结合Goog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与包含工矿企业位置信息的感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得到2010—2015年此区域土壤疑似污染点40处,总面积约为10 km2.对其中21处结果进行实地调查验证,其中有19处疑似污染点被证实,识别精度约为90%.提出的基于灰度共生矩阵方法识别未利用地疑似污染的方法,较传统人工解译方法,能够显著节省人力、物力,提高监测效率,并且具有较好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度共生矩阵 纹理 主成分分析 未利用 遥感 疑似污染
下载PDF
基于景观连通性的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贺文龙 殷守强 +1 位作者 门明新 张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69-977,共9页
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是破解建设用地空间不足的重要途径,同时未利用地在维护景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实现对未利用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就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降低未利用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对景观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 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是破解建设用地空间不足的重要途径,同时未利用地在维护景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实现对未利用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就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降低未利用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对景观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以冀西北间山盆地的河北省怀来县为例,引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选取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区位因素条件、自然生态条件4个方面指标构建阻力面,并通过构建潜在雨水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对未利用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未利用地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突出了已有城镇建设用地的作用,评价结果呈现集中分布的特点,有利于今后的规模开发利用。2)根据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适宜扩展区、较适宜扩展区、限制扩展区和禁止扩展区,面积分别为17 064.67 hm^2、20 468.30 hm^2、9 723.66 hm^2和7 993.82 hm^2。由此可见,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潜力较大。3)将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与潜在雨水生态廊道、生态节点进行叠加,打破了适宜性扩展区集中连片的扩展格局,有效地保障了区域景观生态的连通性。本研究丰富了山地丘陵区未利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可为科学合理利用未利用地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利用 建设用地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景观连通性 适宜性评价 怀来县
下载PDF
未利用地开发为新能源产业拓展新空间——以宁夏、青海和陕西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杰 《中国土地》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45,共2页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双重作用下,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由于光伏、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具有不占压土地、不改变地表形态的用地特点,可利用戈壁、荒漠、荒草地等未利用土地来开展建设,所以我国西部部分地区正积极探索...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双重作用下,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由于光伏、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具有不占压土地、不改变地表形态的用地特点,可利用戈壁、荒漠、荒草地等未利用土地来开展建设,所以我国西部部分地区正积极探索将未利用地开发为新能源产业用地,以满足新产业、新业态的用地需求。在未利用地上开发新能源项目的地方经验制定多项鼓励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利用 新能源项目 未利用土地 地表形态 能源结构调整 能源产业发展 产业用地 太阳能发电 建设用地 国家政策扶持
下载PDF
GIS支持下的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宜农适宜性评价——以铜仁市为例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金艳 苏维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6期1-7,共7页
以铜仁市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为例,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考虑影响农业生产各种因子的基础上选取参评因子,构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采用特尔斐法专家讨论确定参评因子的权重,利用土地潜力评价... 以铜仁市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为例,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考虑影响农业生产各种因子的基础上选取参评因子,构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体系,采用特尔斐法专家讨论确定参评因子的权重,利用土地潜力评价方法对其开发成农业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按其宜农的适宜程度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结果表明:在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中,宜农地所占面积相对比较高,中度、勉强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土地面积占绝大多数,分别占到了宜农地总量的26.98%、43.19%。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对其开发利用可以为该市农业发展提供土地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利用 适宜性评价 GIS 铜仁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