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王阳明“未发之中”看阳明心学特质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卫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0-133,共4页
阳明认为未发之中既指心体纯是天理,即"有"的一面;也指心体鉴空衡平、无滞无染,即"无"的一面。心体廓然,无所偏倚,不牵于一理,不蔽于一隅,则必然发皆中节,感而遂通,妙合当时。这就是阳明"无中生有"的学问... 阳明认为未发之中既指心体纯是天理,即"有"的一面;也指心体鉴空衡平、无滞无染,即"无"的一面。心体廓然,无所偏倚,不牵于一理,不蔽于一隅,则必然发皆中节,感而遂通,妙合当时。这就是阳明"无中生有"的学问,而谨守其心即是达到无中生有境界的学问工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发之 无中生有 谨守其心
下载PDF
论阳明心学中的“未发之中”概念
2
作者 曾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5-29,94,共6页
已发与未发的关系问题是宋明儒学所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派以性为未发,心为已发;另一派则以心之静为未发,心之动为已发。但这两种理解在理论上都存在着内在的困难。直到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的... 已发与未发的关系问题是宋明儒学所关注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派以性为未发,心为已发;另一派则以心之静为未发,心之动为已发。但这两种理解在理论上都存在着内在的困难。直到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的提出,以良知即体即用,才把本体与工夫“一齐收摄”,较圆满地解决了未发与已发的关系问题,使心、性与情三者的关系得以安排妥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发之 “致良知” 体用关系 阳明哲学 《传习录》 心学 寂然不动 《中庸》 宋明儒学 本体论
下载PDF
朱子学与朝鲜朝的未发之辨
3
作者 杨海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7-21,共5页
朝鲜朝中期,南塘与巍岩就未发问题展开论辩:前者主未发有善恶之论,后者持未发为纯善之说。两位辩手针锋相对,但其趋同的一面,昭示了朝鲜朝民族文化精神的整合。这一未发之辨以朱子学为理论资源,但它与朱子学的差异一面,证实了朝鲜朝哲... 朝鲜朝中期,南塘与巍岩就未发问题展开论辩:前者主未发有善恶之论,后者持未发为纯善之说。两位辩手针锋相对,但其趋同的一面,昭示了朝鲜朝民族文化精神的整合。这一未发之辨以朱子学为理论资源,但它与朱子学的差异一面,证实了朝鲜朝哲学思辨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朝 朱子学 未发之
下载PDF
王夫之对“未发之中”的辨析——兼与陈科华先生商榷
4
作者 周兵 《船山学刊》 2013年第1期60-64,共5页
"未发之中"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陈科华先生认为,王夫之所理解的"未发之中"是指"情动于内而将欲发乎外的那一时刻段",或者是"已产生喜怒哀乐之情,而它们却又暂‘逗留’于内而未发于外"... "未发之中"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陈科华先生认为,王夫之所理解的"未发之中"是指"情动于内而将欲发乎外的那一时刻段",或者是"已产生喜怒哀乐之情,而它们却又暂‘逗留’于内而未发于外"。陈科华对王夫之所说的"未发之中"的理解是错误的。王夫之认为,"未发之中"其实就是指"性",或"性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发之 王夫之
下载PDF
"以心体之"而求未发之中——兼论杨时的"中"论思想
5
作者 王晓朴 殷雅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第7期295-296,共2页
杨时作为两宋之间重要的理学家和承继者,自宋南渡后,以理学中的天理论、人性论、诚论为思想体系,把洛学传承到了闽地,发挥了北宋二程时期的理学思想.本文以杨时的"中"论思想为基础,简要概述一下其理学思想及脉络.
关键词 杨时 理学 未发之
下载PDF
王阳明“未发之中”说新解
6
作者 袭业超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37-43,共7页
王阳明之前的理学家们将《中庸》之未发说与"未发之中"简单地等同,而他却自觉到常人未发之不中的可能。通过分析未发之不中存在的条件与原因,指出王阳明在此问题上的立言宗旨,这便是王阳明看似矛盾理论的原因。常人未发之不... 王阳明之前的理学家们将《中庸》之未发说与"未发之中"简单地等同,而他却自觉到常人未发之不中的可能。通过分析未发之不中存在的条件与原因,指出王阳明在此问题上的立言宗旨,这便是王阳明看似矛盾理论的原因。常人未发之不中的可能性只作为教化世人的权说被阐发,阳明本质上仍主张未发之中与《中庸》未发说在内容上的一致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常人那里确实存在未发之不中的情况,这决定了未发之中概念在使用时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未发之 未发之不中 立言宗旨 权说
下载PDF
已发未发之间——张九成对道南已发未发思想的发展
7
作者 李春颖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31-37,共7页
已发未发的问题,一方面关系到体用问题,一方面关系到工夫路径。二程自身关于已发未发的思想并无定论,南宋初期洛学经过一传、二传之后,对于已发未发的阐释更是纷繁复杂、难以统一。面对此种局面,张九成以即存有即活动的本心作为本体,厘... 已发未发的问题,一方面关系到体用问题,一方面关系到工夫路径。二程自身关于已发未发的思想并无定论,南宋初期洛学经过一传、二传之后,对于已发未发的阐释更是纷繁复杂、难以统一。面对此种局面,张九成以即存有即活动的本心作为本体,厘清了已发未发与体用关系,将道南体验未发的工夫变为已发未发之间的戒惧工夫。还对比了张九成与朱熹的思想,朱熹在乙丑之悟后,认为已发、未发有就体用而言,有就心的状态而言。较之张九成,朱熹这一思路实际上偏离了道南体验未发的宗旨,倾向于程颐存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时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发之
下载PDF
论朱张“未发之说”之辨与“己丑之悟”的关联 被引量:1
8
作者 田智忠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3-100,共8页
代表朱子“中和新说”的文献中暗含有对张栻“未发之旨”的回应。朱张之间的互动从张栻向朱子寄送《吕氏中庸辨》开始,直到朱子给张栻的书信《诸说例蒙印可》为止,贯穿了朱子“己丑之悟”的整个过程。张栻“未发之旨”的要义包括“心之... 代表朱子“中和新说”的文献中暗含有对张栻“未发之旨”的回应。朱张之间的互动从张栻向朱子寄送《吕氏中庸辨》开始,直到朱子给张栻的书信《诸说例蒙印可》为止,贯穿了朱子“己丑之悟”的整个过程。张栻“未发之旨”的要义包括“心之昭昭分为已发”和“喜怒哀乐之中与寂然不动不同”两点,而这极有可能是触发朱子与蔡元定1169年中的问辨,进而触发朱子“己丑之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中庸辨 未发之 己丑之悟
原文传递
“致和便是致中”——王阳明哲学的“未发已发”论
9
作者 张新国 吴志威 Hou Jian(Translated) 《孔学堂》 CSSCI 2023年第3期89-99,194-206,共24页
《中庸》是宋明理学家建构形而上学、伦理学与工夫理论的主要经典依托。“未发已发”是理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关联心和理两个维度,这一问题不仅关涉伦理行动的意识控制根源,同时关涉人的道德实践的运用境界。理学要求人觉解与主导自我... 《中庸》是宋明理学家建构形而上学、伦理学与工夫理论的主要经典依托。“未发已发”是理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关联心和理两个维度,这一问题不仅关涉伦理行动的意识控制根源,同时关涉人的道德实践的运用境界。理学要求人觉解与主导自我的道德的意识及行动,理学内部不同思潮对于这种觉解与主导的内在机制的理解是不同的。与程朱注重范畴辨析以及注重将“未发”“已发”阐发为时间性的不同体段,阳明注重在生命体验的意义上,将其把握为超时间性的常体与妙用。在阳明思维中,未发是已发的存在根据,已发是未发的认识根据,致和便是致中,人能以其良知把握包含人事在内的天地自然间纷纭变换的事物中的常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
下载PDF
儒学对现代性社会病的治疗作用——以未发已发为中心
10
作者 胡金旺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8-46,共9页
现代性社会病是由于人们过分重视追求物质而忽视了对存在的终极关切所导致的.以未发已发为中心的儒家天道信仰对现代性社会病有治疗作用.二程重视在未发已发整个修养过程中保持"敬"的工夫.朱熹强调要在事事物物上扩充心体,因... 现代性社会病是由于人们过分重视追求物质而忽视了对存在的终极关切所导致的.以未发已发为中心的儒家天道信仰对现代性社会病有治疗作用.二程重视在未发已发整个修养过程中保持"敬"的工夫.朱熹强调要在事事物物上扩充心体,因为仅有体验是不可靠的.阳明同样重视全程的工夫,认为只要已发阶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则喜怒哀乐之未发的根底的人欲未除,未发也就不纯是天理.与宗教否定现世不同,儒家将体验未发的静修主要局限在一种修养的方法内,逃避乃至否定现实从来不是他们的人生态度.解决目前国人的信仰问题,应主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而不能抱着"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偏执盲目地将确立坚定信仰的希望寄托在外来的宗教资源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社会病 儒学 工夫
下载PDF
道学南传视域下的龟山“未发”
11
作者 崔海东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5-10,共6页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龟山(杨时)在无锡创建东林书院,聚徒讲学,整理二程遗著,并对一些重要命题予以继承、发展,使吴中成为洛学入闽之中介。龟山特别重视《中庸》"未发"之中,其承明道"默识体仁"之理路,发展出"...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龟山(杨时)在无锡创建东林书院,聚徒讲学,整理二程遗著,并对一些重要命题予以继承、发展,使吴中成为洛学入闽之中介。龟山特别重视《中庸》"未发"之中,其承明道"默识体仁"之理路,发展出"静坐体认未发气象"的工夫途径,并下传豫章(罗从彦)、延平(李侗)、朱子,形成了理学史上著名的道南一脉。但同时,他又忠实地记录、保存并教授了伊川"主敬涵养未发之中"的工夫理路,后者三传后由朱子重新庚续并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南一派 未发之 静坐体认 主敬涵养
下载PDF
从“未发无不中”到“未发或有不中”——论理学对“未发之中”的讨论 被引量:6
12
作者 田智忠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中和问题"是我们审视理学发展脉络的绝佳视角。程颐、吕大临、朱子、王阳明论"未发之中",或基于直觉的立场,或基于理性主义的立场,但都注意把区分儒释之别放在优先地位,强调通过修养功夫实现学以成圣。通过对诸贤... "中和问题"是我们审视理学发展脉络的绝佳视角。程颐、吕大临、朱子、王阳明论"未发之中",或基于直觉的立场,或基于理性主义的立场,但都注意把区分儒释之别放在优先地位,强调通过修养功夫实现学以成圣。通过对诸贤论"未发之中"问题的梳理,可以揭示出理学在论"未发之中"上问题意识上的变化及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发之 理学 程颐 吕大临 朱熹 王阳明
原文传递
论朱子学“未发之前气不用事”的思想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来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1-51,126,共12页
随着“气质之性”说的确立,“气”的观念成为朱子晚年讨论已发未发问题时的一个要素。文章从黄榦论性时所引述朱子“气不用事”的思想出发,梳理分析明清朱子学和朝鲜性理学中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对于朱子学中所说的“未发”,如果从性去... 随着“气质之性”说的确立,“气”的观念成为朱子晚年讨论已发未发问题时的一个要素。文章从黄榦论性时所引述朱子“气不用事”的思想出发,梳理分析明清朱子学和朝鲜性理学中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对于朱子学中所说的“未发”,如果从性去理解可称为主性派,从心去理解则是主心派。主性派中,又可细分为主“天地之性”说和主“气质之性”说。主心派中,又可细分为“未发为中”说和“未发不中”说。通过这些不同理解,可见有的问题朱子本人虽论述较少,但却成为后世朱子学者的重要讨论对象正是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形成了朱子学内部的不同观点或派别,这一过程也使得朱子哲学体系中的各种逻辑可能性得以渐次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不用事 气质之性 天地之性
原文传递
论朱熹的“心之本体”与未发已发说 被引量:7
14
作者 向世陵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0,共6页
以知觉论心是考量"心之本体"问题的发端,但重点在心本体发用的正与不正。"心统性情"的意义,在于全面解释从体到用、从本然到端绪的心性情的整体。心体的"自明"将映照得真与成就其善融为一体。从未发到已... 以知觉论心是考量"心之本体"问题的发端,但重点在心本体发用的正与不正。"心统性情"的意义,在于全面解释从体到用、从本然到端绪的心性情的整体。心体的"自明"将映照得真与成就其善融为一体。从未发到已发,修养的水准最终影响着心本体的存在价值。善心的圆满,是伴随性理的发用而走向"满腔子"的恻隐之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之本体 知觉 心统性情
下载PDF
从朱子的“已发未发说”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智忠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19,共5页
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提出,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在逻辑上与其多次强调"至善是心之本体"构成了矛盾。实际上,"无善无恶心之体"与儒家传统所讨论的"已发未发"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阳明对"心... 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提出,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在逻辑上与其多次强调"至善是心之本体"构成了矛盾。实际上,"无善无恶心之体"与儒家传统所讨论的"已发未发"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阳明对"心体"的理解和对心、性、气的理解与朱子"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有着较大的不同,但也有相等同的一面,它凸显了心体与天理的一贯。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是和"至善"、"良知"、"天理流行"紧紧相关的,联系的中介即"未发之中",而"无善无恶心之体"与"有善有恶意之动"则为一体之两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 朱熹 王守仁 心之体
下载PDF
关于韩国儒学三大论争关联性之思考——以四端七情论争、未发论争、心说论争为中心 被引量:1
16
作者 邢丽菊 《韩国研究论丛》 CSSCI 2015年第2期137-155,共19页
朱子学自13世纪中期传入朝鲜半岛后,经过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为朝鲜时期的性理学。四端七情论争、未发论争和心说论争作为朝鲜儒学思想史上的三大论争,在心性论方面对朱子学进行了更加深入和细致的发展。四端七情论主要从理... 朱子学自13世纪中期传入朝鲜半岛后,经过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为朝鲜时期的性理学。四端七情论争、未发论争和心说论争作为朝鲜儒学思想史上的三大论争,在心性论方面对朱子学进行了更加深入和细致的发展。四端七情论主要从理气论上考察了"情"的善恶性,退溪从"分"的逻辑上提出了"理气互发说",认为四端是"理发而气乘之",七情是"气发而理乘之"。栗谷则在"合"的逻辑上提出了"气发理乘一途说"。未发论争中,巍岩主张把心分为"本然之心"与"气质之心",并提出"心性一致",力图阐明心与性在价值论上的一致性。心说论争中,寒洲主张"心即理",并提出"从其主而言"和"从其资而言"以确保自己理论的正当性。三者的共同点是都采用了"分别而言之"的思维逻辑,目的就是确保纯粹至善的绝对价值在形而下的现实实践中也能够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端七情论争 论争 心说论争 对立 统合
下载PDF
朱子晚年工夫思想的发展与完善——以“已发未发”为中心
17
作者 陈林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6-120,150,共6页
朱子的工夫思想在晚年走向了更为圆融之境。朱子晚年不再执着已发未发之间的先后时间界限,而把已发未发融合贯通起来,强调以心在应事接物时是否顺理而为来区分已发未发,试图打通涵养主敬与格物穷理两工夫,强调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发明。
关键词 朱子晚年 工夫论
下载PDF
“未发之中”:实然心、气化良知抑或超越之体?
18
作者 叶达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6-154,160,共10页
《中庸》"未发"问题曾引起许多学者的探讨,其中朱子、船山和牟宗三是较具代表性的三位思想家,其观点分别代表了理学、气论哲学与新儒家学说。朱子持分离解,以心性二分立论,主张以实然之心凝聚众理,然后发之中节合宜;船山持生... 《中庸》"未发"问题曾引起许多学者的探讨,其中朱子、船山和牟宗三是较具代表性的三位思想家,其观点分别代表了理学、气论哲学与新儒家学说。朱子持分离解,以心性二分立论,主张以实然之心凝聚众理,然后发之中节合宜;船山持生成解,他认为"未发之中"包含着气化良能之心的挺立、意志之起用、人性之生成、人情之表露,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牟宗三持内在超越解,他以超越之心为核心解释"未发之中",强调超越之心在逆觉工夫下实现自我超越,主宰情感使之顺畅条贯,中节合宜。以上三家学说,各有立论依据,皆具合理之处。然通过分析《中庸》与简帛《五行》,可以看到"未发之中"指涉的是认知心对道德实践的作用,其核心是偏向于理性认知的心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发之 分离解 生成解 内在超越解 简帛《五行》
原文传递
留守儿童“隐忍未发”的情感体验:危害与疏导 被引量:9
19
作者 郑蕊 周兴国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5-82,共8页
"孤独"和"渴望"是较易探寻到的两种可能会被留守儿童暂时或长时"隐忍"起来的情感体验。"孤独"本身就带有一定消极特性,而"渴望"则不然。但"渴望"有时也会被留守儿童当作... "孤独"和"渴望"是较易探寻到的两种可能会被留守儿童暂时或长时"隐忍"起来的情感体验。"孤独"本身就带有一定消极特性,而"渴望"则不然。但"渴望"有时也会被留守儿童当作消极的情感体验予以隐忍。倘若消极的情感体验长期积郁于心而得不到恰当的疏导,便可能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如影响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走向、激发反常行为的产生抑或是加剧心理问题等,危害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在父母无法发挥充分的疏导效用前提下,教师必须要对留守儿童"隐忍未发"的消极情感体验进行疏导,除了引导留守儿童正确认知自身的情感体验外,通过富有成效的对话方式引发留守儿童将消极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消除留守儿童"隐忍"致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隐忍 情感体验 孤独 渴望 疏导
下载PDF
论阳明未发已发说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宁 《兰州学刊》 CSSCI 2012年第4期14-19,共6页
以往的研究对阳明未发已发内涵及其关系阐释的不够,而这一观念无论在阳明早年还是晚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未发已发观念虽然也随阳明思想推进而发生改变,但始终与本体和工夫相关。文章集中从未发已发本体和工夫、动静、体用等角度展开,... 以往的研究对阳明未发已发内涵及其关系阐释的不够,而这一观念无论在阳明早年还是晚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未发已发观念虽然也随阳明思想推进而发生改变,但始终与本体和工夫相关。文章集中从未发已发本体和工夫、动静、体用等角度展开,揭示了未发已发关系在阳明心学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工夫 动静 体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