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文学的“泥土”——未名社文学活动述评
1
作者 胡旭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6期71-73,共3页
1925年夏,未名社于北京成立,这是一个由鲁迅发起并自始至终亲身参与的现代文学社团。因为鲁迅的存在,未名社吸引了众多学界的研究目光,同时由于鲁迅过于耀眼,所以很少有研究关注未名社青年成员文学活动的价值和贡献。社团主要成员除鲁迅... 1925年夏,未名社于北京成立,这是一个由鲁迅发起并自始至终亲身参与的现代文学社团。因为鲁迅的存在,未名社吸引了众多学界的研究目光,同时由于鲁迅过于耀眼,所以很少有研究关注未名社青年成员文学活动的价值和贡献。社团主要成员除鲁迅外,还有韦素园、李霁野、韦丛芜、台静农以及日后得知消息赶来加入的曹靖华。不难发现,社团成员中除鲁迅外,均不是知名作家,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但以踏实苦学的精神耕耘自己的文艺园地,为新文学的发展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理论和批评。在活跃的6年时间(1925—1931年)里,未名社文学活动的价值得到了当时诸多作家的认可。但是因为未名社文学史现场模糊、活跃时间较短等,过往研究主要停留在社团史和人事交往层面,文学活动的价值长时间被遮蔽,未得到发掘。未名社的社团历史、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在中国的时代浪潮中都是不俗的“浪花”,关注这些“浪花”有利于深化对未名社的认识,把握20世纪初部分知识分子的心理走向。基于此,文章对未名社文学活动展开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名社 鲁迅 文学翻译 文学创作
下载PDF
莽原社·狂飙社·未名社述考 被引量:2
2
作者 廖久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77-81,共5页
莽原社、狂飙社、未名社之间关系非常复杂,其成员构成变化大体可表述如下:莽原周刊时期以狂飙社作家群和安徽作家群为主,以狂飙社作家群为“第一集团军”,安徽作家群为“第二集团军”;莽原改组后,“退稿事件”发生前,狂飙社成员仍属莽... 莽原社、狂飙社、未名社之间关系非常复杂,其成员构成变化大体可表述如下:莽原周刊时期以狂飙社作家群和安徽作家群为主,以狂飙社作家群为“第一集团军”,安徽作家群为“第二集团军”;莽原改组后,“退稿事件”发生前,狂飙社成员仍属莽原社成员,只不过由“第一集团军”变成了“第二集团军”,以安徽作家群为主的未名社成员则成了“第一集团军”;“退稿事件”发生后,狂飙社成员再未在半月刊上发表作品,这时的莽原社已名存实亡,《莽原》半月刊成了未名社的机关刊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莽原社 狂飙社 未名社
下载PDF
论未名社的文化形态 被引量:3
3
作者 韩传喜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22-24,共3页
未名社是在鲁迅领导下的一个以苏俄文化接受为主的小社团。从本原上说,未名社具有文学群体聚合的自然生态和生存的社会接受生态两个方面。未名社的文化结构具有共时性特征。未名社具有共同的苏俄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及现代文化的理性批判... 未名社是在鲁迅领导下的一个以苏俄文化接受为主的小社团。从本原上说,未名社具有文学群体聚合的自然生态和生存的社会接受生态两个方面。未名社的文化结构具有共时性特征。未名社具有共同的苏俄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及现代文化的理性批判精神所形成的群体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名社 文化形态 文学社群
下载PDF
改良主义者的穷途与末路——也谈未名社作家韦丛芜及其“合作同盟”实验
4
作者 张登林 《社科纵横》 2014年第2期111-114,共4页
未名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社团中的成员韦丛芜,一生可谓命运多舛,这种特殊的人生遭际导致后人对他的评价有欠客观公正。未名社的解体,不是因为他个人的道德品质、改良思想或工作能力,而是文化市场竞争带来的必然结... 未名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社团中的成员韦丛芜,一生可谓命运多舛,这种特殊的人生遭际导致后人对他的评价有欠客观公正。未名社的解体,不是因为他个人的道德品质、改良思想或工作能力,而是文化市场竞争带来的必然结果。他的"合作同盟"实验的失败,是改良话语对革命话语的让步,是改良主义者在20世纪30年代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必然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名社 韦丛芜 “合作同盟”
下载PDF
“孤寂的发掘者”——论未名社时期的李霁野
5
作者 张登林 《保定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60-64,共5页
作为未名社成员之一,李霁野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外国文学翻译领域,但在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实绩。就小说创作来看,主要表现了生的隔膜与爱的隐痛;就散文创作而言,抒发的是真诚与质朴的思想情怀。其创作题材虽有些狭窄,但却体现了他... 作为未名社成员之一,李霁野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外国文学翻译领域,但在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实绩。就小说创作来看,主要表现了生的隔膜与爱的隐痛;就散文创作而言,抒发的是真诚与质朴的思想情怀。其创作题材虽有些狭窄,但却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深与细"的美学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名社 李霁野 爱与痛 诚与真 深与细
下载PDF
鲁迅与未名社里的安徽人
6
作者 陈福季 《江淮文史》 2021年第2期70-77,共8页
叶集(亦称叶家集,原为霍邱县叶集镇,今为六安市叶集区)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处豫皖两省交界,素有"安徽西大门"之称。此地诞生了鲁迅的6位挚友以及鲁迅研究专家,实属难能可贵。这6人分别是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李何... 叶集(亦称叶家集,原为霍邱县叶集镇,今为六安市叶集区)位于安徽省西部,地处豫皖两省交界,素有"安徽西大门"之称。此地诞生了鲁迅的6位挚友以及鲁迅研究专家,实属难能可贵。这6人分别是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李何林与王冶秋。1925年8月,未名社在北京成立,这是个由鲁迅发起创办以翻译外国作品为主的文学团体,真正成员只有6人,除了上面提到的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4人以外,另加上鲁迅和河南的曹靖华。虽不是会员但与未名社有过工作关系的还有李何林、王青士(王冶秋之兄,安徽霍邱人)等,在某种程度上称未名社为"安徽帮"诚不为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名社 鲁迅研究专家 李霁野 李何林 文学团体 曹靖华 台静农 安徽省西部
下载PDF
未名社概述
7
作者 史挥戈 《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12-15,共4页
关键词 未名社 文学革命 鲁迅 成立 “五四”运动时期
下载PDF
未名社中的“霍邱帮”
8
作者 刘敬坤 《江淮文史》 2006年第2期155-160,共6页
关键词 未名社 《新青年》杂志 中国新文学 新文学运动 安徽人 第三中学 北京大学 运动史 陈独秀 高一涵
下载PDF
“五四”落潮期反抗绝望的心灵求索--论未名社俄国文学译介出版
9
作者 汪琳 王达敏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2年第1期222-241,共20页
中国现代史上的俄国文学译介出版注重黄金时代文学和新俄文学,而未名社的俄国文学译介却以白银时代文学为特色。这与“五四”落潮期的时代氛围相关,也反映了这个时期一批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和他们心灵深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未名社的译... 中国现代史上的俄国文学译介出版注重黄金时代文学和新俄文学,而未名社的俄国文学译介却以白银时代文学为特色。这与“五四”落潮期的时代氛围相关,也反映了这个时期一批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和他们心灵深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未名社的译介出版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俄国文学的整体面目,帮助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低潮的精神苦闷中寻找到了出路,给了他们反抗绝望的精神力量,丰富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传统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名社 俄国文学译介 白银时代 “五四”落潮期 反抗绝望
下载PDF
泥土中开出的未名之花——未名社及其文化贡献
10
作者 喻敏 《出版科学》 2007年第1期86-88,55,共4页
未名社,是由鲁迅带领六名怀揣理想主义的文学青年创立的一块自由追逐文学的园地。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一片波澜和动荡中,未名社在流变中依然坚持成立之时的初衷,当历史渐渐尘封时,我们依然不能忘怀未名人和未名刊物的文化贡献。
关键词 未名社 文学团体 鲁迅 莽原
下载PDF
李霁野谈未名社成员
11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5年第7期16-16,共1页
李霁野谈未名社成员李霁野在1986年5月8日致邹十践信中说:“未名社四个成员在同一小镇出生,很自然在小学同一班毕业,以后又都做点文字工作,似乎很稀奇,其实只是平凡的偶然,毫无值得你惊叹的‘人杰地灵’。我不懂也不信风水... 李霁野谈未名社成员李霁野在1986年5月8日致邹十践信中说:“未名社四个成员在同一小镇出生,很自然在小学同一班毕业,以后又都做点文字工作,似乎很稀奇,其实只是平凡的偶然,毫无值得你惊叹的‘人杰地灵’。我不懂也不信风水,也毫不觉得我们得天独厚,小有虚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名社 毫无所知 文字工作 五四后 鲁迅 风水 安徽 文选 小学
下载PDF
知识者进城、北京地理以及“侨寓”作者——论未名社青年作家的都会叙事
12
作者 黄艳芬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57-163,共7页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在评价未名社青年作家台静农和李霁野的小说时,指出其创作的乡土风貌,尽管促进了他们文坛地位的提升,但是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青年作家们创作上的都会叙事。事实上,在未名社青年作家笔下...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在评价未名社青年作家台静农和李霁野的小说时,指出其创作的乡土风貌,尽管促进了他们文坛地位的提升,但是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青年作家们创作上的都会叙事。事实上,在未名社青年作家笔下,他们以对知识者进城题材的书写、文学地理上的北京城市的塑造以及创作主体的“侨寓”身份的显现,贡献出独特的都会文学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名社 青年作家 都会 北京 侨寓
下载PDF
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现代文学史上的未名社
13
作者 薛功喜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07年第5期6-8,共3页
  [社团简介]  未名社,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8月成立于北京.由鲁迅发起,成员为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6人.后王菁士、李何林曾一度参加过该社工作."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其时鲁...   [社团简介]  未名社,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8月成立于北京.由鲁迅发起,成员为鲁迅、韦素园、韦丛芜、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6人.后王菁士、李何林曾一度参加过该社工作."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其时鲁迅正为北京北新书局编辑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遂以"未名"为社名,丛刊改归该社发行.后该社又编辑出版《未名新集》,专收社员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名社 现代文学史 白蔷薇 韦素园
下载PDF
“战败的先知”:革命低潮中的未名社
14
作者 付丹宁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92,共16页
大革命失败后,围绕着1926—1928年间北京革命者的经历,未名社有过短暂而集中的一段写作。在未名社解散后,未名社人仍屡次在人事、物质层面介入北平的地下革命工作,台静农的批判性的写作则一直持续到台湾时期。在对革命的认同上,20世纪3... 大革命失败后,围绕着1926—1928年间北京革命者的经历,未名社有过短暂而集中的一段写作。在未名社解散后,未名社人仍屡次在人事、物质层面介入北平的地下革命工作,台静农的批判性的写作则一直持续到台湾时期。在对革命的认同上,20世纪30年代的未名社人与同时期的左翼作家并无显著的不同,只不过,左翼作家大体以革命胜利为认同的前提,未名社对革命前途的看法则相对悲观。未名社大革命之后的文学与政治选择,显示着在政治环境极端恶劣的状况下,革命仍可能以何种形态继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名社 《建塔者》 大革命 “革命低潮”
原文传递
践踏未名社的屠伯——北洋军阀——《鲁迅先生与未名社》之二
15
作者 李霁野 《天津师院学报》 1976年第3期42-45,共4页
未名社是鲁迅先生亲自创建和领导的一个文艺团体,于1925年成立。成员除鲁迅外,有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韦丛芜等人。在未名社存在的六、七年间,曾印行过鲁迅及其他成员译著甘多种及期刊《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等。本文是... 未名社是鲁迅先生亲自创建和领导的一个文艺团体,于1925年成立。成员除鲁迅外,有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韦丛芜等人。在未名社存在的六、七年间,曾印行过鲁迅及其他成员译著甘多种及期刊《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等。本文是作者回忆鲁迅与未名社长文中的一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名社 鲁迅 北洋军阀 文艺团体 半月刊 李霁野 成员 期刊
下载PDF
体验现代性的疼痛——未名社文学译作与创作之间的对话
16
作者 司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3-153,共11页
未名社译作与创作在现代性体验上存在着互文对话关系,而现代性的体验从三个层面得以彰显:沉迷物质、自我放逐与被放逐、陷入疯癫或死亡。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未名社成员在翻译俄国作家作品的同时,也于自己的创作中积极探寻中国... 未名社译作与创作在现代性体验上存在着互文对话关系,而现代性的体验从三个层面得以彰显:沉迷物质、自我放逐与被放逐、陷入疯癫或死亡。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未名社成员在翻译俄国作家作品的同时,也于自己的创作中积极探寻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光辉,展示了人类对于物质的沉迷与现代社会深层次危机之间的关系。他们体验到知识分子的流浪姿态,认识到人们陷入疯癫背后的深意,这体现了他们探寻个体生命、观照人类命运的责任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名社 译作 创作 现代性 对话
原文传递
鲁迅领导的未名社的编辑思想与出版实践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红梅 《出版发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3-105,共3页
鲁迅领导的未名社,以翻译外国(特别是苏俄)进步文学为核心,以《莽原》《未名》为"催促新生、排击旧物"的战斗阵地,以发现、培育有为青年为己任,积极传播进步文化,展开对社会的反抗和思想的启蒙。未名社鲜明的编辑出版思想显... 鲁迅领导的未名社,以翻译外国(特别是苏俄)进步文学为核心,以《莽原》《未名》为"催促新生、排击旧物"的战斗阵地,以发现、培育有为青年为己任,积极传播进步文化,展开对社会的反抗和思想的启蒙。未名社鲜明的编辑出版思想显现出独特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务实的编辑出版实践与实绩推动了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变革和文化进步,为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思想 未名社 鲁迅 出版实践 文化传播 思想启蒙
原文传递
鲁迅创办的第一个出版社——北京未名社出版社的历史贡献
18
作者 江琼 《出版发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2-104,共3页
北京未名社出版社是鲁迅创办的第一个出版社,既是鲁迅对中国现代出版事业发展贡献的重要元素,也是构建鲁迅文学活动的坚实柱石。未名社印行的青年社员们的文学创作成为五四新文学青春写作最生动的样本。未名社带着鲁迅的方向和战斗传统... 北京未名社出版社是鲁迅创办的第一个出版社,既是鲁迅对中国现代出版事业发展贡献的重要元素,也是构建鲁迅文学活动的坚实柱石。未名社印行的青年社员们的文学创作成为五四新文学青春写作最生动的样本。未名社带着鲁迅的方向和战斗传统,为中国翻译文学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其灵活的营销策略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也应该留下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名社 出版社 鲁迅 青春写作 营销策略
原文传递
周氏兄弟与未名社的文学译介--以《未名》(半月刊)为例
19
作者 卢志宏 《东方翻译》 2020年第2期18-23,41,共7页
《未名》(半月刊)作为未名社的文学期刊,未能在译界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未名》半月刊的译介选择来看,未名社译者群体受到了鲁迅和周作人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末,鲁迅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与革命的关系;周作人则更注重文学的"... 《未名》(半月刊)作为未名社的文学期刊,未能在译界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未名》半月刊的译介选择来看,未名社译者群体受到了鲁迅和周作人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末,鲁迅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学与革命的关系;周作人则更注重文学的"抒情"本质。在周氏兄弟相异的意识形态影响下,《未名》半月刊两位核心译者李霁野和韦丛芜在译介选择上也有所不同。李霁野追随鲁迅,主要译介俄苏和美国的左翼文论,主张艺术应该"用自己的方法""走自己的道路",去探求变革的途径。韦丛芜则追随周作人,主要译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史和霍普的诗歌,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热情似火,却因社会黑暗而苦闷的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氏兄弟 未名社 翻译选择 未名
原文传递
寻找未名社
20
作者 王兰顺 《北京规划建设》 2018年第4期164-167,共4页
上个世纪20年代中叶,鲁迅先生与几个无名的年轻人融洽地在一个名叫"未名社"的小社团里合作着。到了上海许多年后,依然眷恋着那群年轻人。在这群年轻人的影响下,涌现了一个在中国文坛活跃大半个世纪的安徽省霍邱县作家群。后来,这些人... 上个世纪20年代中叶,鲁迅先生与几个无名的年轻人融洽地在一个名叫"未名社"的小社团里合作着。到了上海许多年后,依然眷恋着那群年轻人。在这群年轻人的影响下,涌现了一个在中国文坛活跃大半个世纪的安徽省霍邱县作家群。后来,这些人在文学事业上都各有建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未名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