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2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留白与填充:游戏未完成性的教育学意蕴
1
作者 秦元东 《早期教育(幼教·教育科研)》 2024年第1期2-6,共5页
“如何正确认识和发挥幼儿园游戏指导中教师的作用”是困扰幼教工作者的一个“难题”。这可从游戏的核心特质“未完成性”中找到破解之道。未完成性的教育学意蕴主要体现在幼儿园游戏指导中留白与填充向度及其关系。留白作为未完成性的... “如何正确认识和发挥幼儿园游戏指导中教师的作用”是困扰幼教工作者的一个“难题”。这可从游戏的核心特质“未完成性”中找到破解之道。未完成性的教育学意蕴主要体现在幼儿园游戏指导中留白与填充向度及其关系。留白作为未完成性的题中之义,填充作为未完成性的弦外之音,二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太极图中的“白”与“黑”,遵循“反者道之动”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 未完成 留白 填充
下载PDF
青年文学动员与“未完成”的文青梦:以《丑小鸭》杂志阅读史为中心(1982—1986)
2
作者 阚玉篇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3年第2期142-157,共16页
20世纪80年代,青年文学期刊《丑小鸭》刊名的期许与强者文学理念的提出,使其与当时无数怀揣文学梦想的青年达成了心灵共识,创刊初始便备受青年读者青睐,来稿踊跃,奠定了良好的动员基础;在具体的办刊实践中,刊物主要通过扶植青年作品、... 20世纪80年代,青年文学期刊《丑小鸭》刊名的期许与强者文学理念的提出,使其与当时无数怀揣文学梦想的青年达成了心灵共识,创刊初始便备受青年读者青睐,来稿踊跃,奠定了良好的动员基础;在具体的办刊实践中,刊物主要通过扶植青年作品、搭建文学社交网络、组织创作辅导活动等方式动员青年,达到了广泛动员的效果。从阅读主体来看,当时围绕在《丑小鸭》杂志周围的多是文学青年,他们基于热爱文学、获取知识、参与社交、希翼通过文学走向文坛等阅读动机,积极参与刊物建构,通过感谢类、辩护类以及监督类的书信表达着各自的心灵体悟与阅读趋向,共同编织了阅读刊物的意义之网。客观而言,《丑小鸭》1987年停刊,从时间向度上刊物所营构的文青梦暂歇了,而就阅读绵长的意义而言,刊物调动了彼时文学青年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一代热爱文学、关心刊物发展且具备监督意识的青年读者群。由此,《丑小鸭》这本在80年代昙花一现的青年文学期刊,形构了一个戛然而止却也挥之不去的文青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文学动员 未完成 文青梦 《丑小鸭》 阅读史
下载PDF
茅盾“未完成”长篇小说探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学勇 高亚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3-103,共11页
茅盾"未完成"长篇小说创作作为一种"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引人注目。这种"未完成",与茅盾对中国现代社会、革命的认知方式以及创作策略紧密相关,它是茅盾以文学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实践的结果。在... 茅盾"未完成"长篇小说创作作为一种"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引人注目。这种"未完成",与茅盾对中国现代社会、革命的认知方式以及创作策略紧密相关,它是茅盾以文学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实践的结果。在现代长篇小说的创造期,茅盾的创作极富实验性特征,它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茅盾在文学的功利性与审美性之间的价值取向,也折射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创作的困境。重估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更能深刻地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所经历的艰难而复杂的演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盾 长篇小说 未完成现象 文学史重估
下载PDF
《白鹿原》:文学经典及其“未完成性” 被引量:3
4
作者 周燕芬 马佳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9-153,共5页
我们以"可写性"亦即"可重读性"来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有经典价值,那么《白鹿原》迄今为止的阅读史,或许只是一个开端。《白鹿原》深厚的历史生活描写、深刻的文化思考和人性揭示,使之经受住了二十多年的阅读考验。当... 我们以"可写性"亦即"可重读性"来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有经典价值,那么《白鹿原》迄今为止的阅读史,或许只是一个开端。《白鹿原》深厚的历史生活描写、深刻的文化思考和人性揭示,使之经受住了二十多年的阅读考验。当我们把《白鹿原》视为一部动态、开放和富有未来性的小说文本时,小说承载的中国故事,就成为读者不断进入历史想象的生发点,而在作家"希望达到而未曾达到"的文本之间,又潜藏着批评家和研究者多向度阐释的种种可能。这既给了我们有关中国问题的诸多启示,也给了我们有关中国文学未来命运的深远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文学经典 未完成性”
下载PDF
汉语完成体的“未完成效应” 被引量:5
5
作者 林巧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155-159,共5页
汉语完成体的"未完成效应"(IE)既不能证明汉语没有单语素的完成体动词,也不意味着汉语名词具有某种特殊性,或汉语的完成体标记"了"还有"中止"这一语法意义;"了"的句法功能在于对参照时间(Tr)... 汉语完成体的"未完成效应"(IE)既不能证明汉语没有单语素的完成体动词,也不意味着汉语名词具有某种特殊性,或汉语的完成体标记"了"还有"中止"这一语法意义;"了"的句法功能在于对参照时间(Tr)或说话时间(Tu)进行定位,它的语法意义因Tr/Tu的具体位置而异,而后者则取决于动词量级结构的梯度性;IE是"了"将Tr/Tu定位于梯度性量级结构之中的结果,由IE所带来的英汉语差异派生于时制与体的不同语法功能以及两者与量级结构的不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完成 未完成效应” 量级结构 时制 体标记“了”
下载PDF
未完成的启蒙——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新解 被引量:7
6
作者 唐克龙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385-388,共4页
从启蒙现代性的视角来看,《我在霞村的时候》延续了"五四"运动的启蒙主义传统,提出了个人自由、婚姻自主的重大命题。但是这一主题被小说表面的"革命"叙事所遮蔽:"革命"中断了"启蒙"。一般来说... 从启蒙现代性的视角来看,《我在霞村的时候》延续了"五四"运动的启蒙主义传统,提出了个人自由、婚姻自主的重大命题。但是这一主题被小说表面的"革命"叙事所遮蔽:"革命"中断了"启蒙"。一般来说,"革命"并不一定总是与"启蒙"相冲突,但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显然认为,"革命"是与"启蒙"相冲突的。这就构成了小说在结构和叙事上的内在张力,使得它的意蕴扩张,具有了超越"革命"的不一般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我在霞村的时候》 革命 未完成的启蒙
下载PDF
论生命未完成与生命完善及其对终身教育的启示——基于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薛勇民 王凤华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5-7,共3页
本文基于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通过对作为生命体的人与动物生命的比较分析,认为人的生命是非特定化和未完成的,而正是因为人生命的未完成给其生命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人作为自由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创造性的存在和超越性的存在,... 本文基于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通过对作为生命体的人与动物生命的比较分析,认为人的生命是非特定化和未完成的,而正是因为人生命的未完成给其生命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人作为自由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创造性的存在和超越性的存在,使生命完善成为可能。分析并吸收哲学人类学对于生命未完成与完善的合理内容,为当前正在开展的终身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未完成 生命完善 哲学人类学 终身教育
下载PDF
一种未完成的叙事状态的魅力——析《扶桑》叙事当中的第二人称 被引量:3
8
作者 翟杨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7-50,共4页
旨在分析严歌苓小说《扶桑》一文中第二人称采用的意义,以进一步拓宽"第二人称"叙述效果的研究,通过集中分析第二人称"你"在《扶桑》一文中的主要存在形态和由此构成的关于扶桑故事的三个文本,指出由第二人称构成... 旨在分析严歌苓小说《扶桑》一文中第二人称采用的意义,以进一步拓宽"第二人称"叙述效果的研究,通过集中分析第二人称"你"在《扶桑》一文中的主要存在形态和由此构成的关于扶桑故事的三个文本,指出由第二人称构成的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实质上是一种元小说技巧,由此形成一种处于对话状态的"未完成的叙事",极具现代意识,并直接指涉文学文本的未完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 严歌苓 第二人称 对话 未完成的叙事
下载PDF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未完成”的界定标准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岚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51,共11页
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中有一些是"未完成"的作品,但是人们对这些"未完成"作品的判别标准却不尽相同。本文将舒伯特的所谓"未完成"钢琴奏鸣曲分成三种类型,并选取每一类中的代表性作品,运用比较学和史学的方... 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中有一些是"未完成"的作品,但是人们对这些"未完成"作品的判别标准却不尽相同。本文将舒伯特的所谓"未完成"钢琴奏鸣曲分成三种类型,并选取每一类中的代表性作品,运用比较学和史学的方法,对文献和乐谱中就其完成与否的界定标准进行比较和归纳;同时以德国亨利版《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全集》为主要依据,结合音乐分析学的方法,对所选取的"未完成"奏鸣曲进行分析,以对文献和乐谱的观点进行求证,并进一步阐明本文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伯特 钢琴奏鸣曲 未完成 形式 内容
下载PDF
意象——“未完成作品”艺术论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良运 《湖南社会科学》 2004年第5期109-114,共6页
“未完成作品”是西方古典主义艺术批评家对法国印象派与中国、日本古代绘画的批评。中国绘画以不求“形似”的再现而以意象化的表现为艺术的旨归 ,所谓“不患不了 ,而患于了” ,“意周而笔不周”的“未完成作品” ,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 “未完成作品”是西方古典主义艺术批评家对法国印象派与中国、日本古代绘画的批评。中国绘画以不求“形似”的再现而以意象化的表现为艺术的旨归 ,所谓“不患不了 ,而患于了” ,“意周而笔不周”的“未完成作品” ,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的艺术意义。本文对“意象”观念的发生、类型作了正本清源的梳理 ,对中国绘画的意象化历程作了阶段分明的回顾 ,认为 2 0世纪之前东西方艺术分野的标识是“未完成”与“完成”、“意象”与“形象”、“表现”与“再现”。从印象派的“未完成作品”到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表现”风靡画坛 ,东西方艺术从接近到沟通 ;百年之后 ,当西方艺术在“异类殊形”的路上越走越远 ,东方艺术家该如何对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西方“未完成”意象 艺术
下载PDF
从《狂人日记》的未完成性看鲁迅反传统思想的对话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明科 《社科纵横》 2003年第1期65-66,共2页
《狂人日记》是一出包含许多微型对话与中型对话的大型对话 ,文本的未完成性表现了鲁迅反传统思想的对话性 ,本文从怎么写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鲁迅在写什么 ,从而提出不同于以前以一元论对作品加以定论的新观点。
关键词 <狂人日记> 对话 反传统 未完成 狂人
下载PDF
论从犯的未完成形态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冠煜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67-70,共4页
从犯的未完成形态涉及从犯的预备、未遂和中止。日本刑法理论和判例有关从犯的未完成形态的见解对中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即在不同的行为阶段,成立从犯有着不同的条件。中国《刑法》将从犯分为帮助犯和次要实行犯两种。前者属于狭义共犯... 从犯的未完成形态涉及从犯的预备、未遂和中止。日本刑法理论和判例有关从犯的未完成形态的见解对中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即在不同的行为阶段,成立从犯有着不同的条件。中国《刑法》将从犯分为帮助犯和次要实行犯两种。前者属于狭义共犯,可准用教唆犯未完成形态的结论;后者实为正犯,可准用共同正犯未完成形态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犯 未完成形态 预备 中止
下载PDF
试论走私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苏淮 程亮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23-25,30,共4页
走私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认定一直是司法实践界争议较大的问题。应以法律文本为起点,以刑法理论为推理依托,分析、阐述走私犯罪的预备、未遂与中止形态,以期揭示法律规定的原有之意,为实践工作形成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
关键词 走私 未完成形态 结果犯 行为犯
下载PDF
舒伯特“未完成现象”解说 被引量:2
14
作者 姚亚平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33-36,共4页
舒伯特音乐创作中的"未完成现象"是一个经常被关注的话题,有很多众说纷纭的猜测和解释。本文以钢琴奏鸣曲为例,从舒伯特所处时代大型器乐体裁所遭遇的困境来诠释这一现象。本文认为,由于大型器乐体裁背后的整体性原则的衰退,... 舒伯特音乐创作中的"未完成现象"是一个经常被关注的话题,有很多众说纷纭的猜测和解释。本文以钢琴奏鸣曲为例,从舒伯特所处时代大型器乐体裁所遭遇的困境来诠释这一现象。本文认为,由于大型器乐体裁背后的整体性原则的衰退,大型的套曲原则已经不再是一种内在的音乐结构需求,因此"未完成"可以作为"无需完成"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伯特 钢琴奏鸣曲 未完成现象 整体性原则
下载PDF
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类型再谈巴赫金的“未完成性”理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阎伟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7-151,共5页
文章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出发,重新审视巴赫金关于陀氏小说人物的“未完成性”理论。通过对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关于“未完成性”三大理论基础——作者统一意识的消退、主人公的思想的自我发... 文章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出发,重新审视巴赫金关于陀氏小说人物的“未完成性”理论。通过对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关于“未完成性”三大理论基础——作者统一意识的消退、主人公的思想的自我发展、主人公与作者思想的平等对话的分析,再结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人物形象类型化的特点,认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性格已经定型即完成了。巴赫金的“未完成性”理论并不能说明陀氏小说人物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完成 统一意识 复调小说 独白小说
下载PDF
未完成性——试论鲁迅文本中的对话及其困境 被引量:1
16
作者 和磊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33,共4页
在巴赫金那里,对话是一种具有目的论意义的存在,是生存的最低条件。在鲁迅的文本中,无论是自我与自我之间的对话,还是我与他人,我与世界之间的对话,都充满着一种焦虑与困境;而也就在这种困境中,人物无法真正确立起自己,完成自我,从而使... 在巴赫金那里,对话是一种具有目的论意义的存在,是生存的最低条件。在鲁迅的文本中,无论是自我与自我之间的对话,还是我与他人,我与世界之间的对话,都充满着一种焦虑与困境;而也就在这种困境中,人物无法真正确立起自己,完成自我,从而使未完成性成为鲁迅笔下人物的普遍特征,而这也许正是社会转型期间,人物在寻找自我中所要走的必然之路,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巴赫金 未完成 对话
下载PDF
拟像中国的未完成叙事——路经文化研究的转折点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炜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本文对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做了一个简要的疏理,并希望能寻找到其运用于中国文化研究之中的可能性与局限性。面对着一个视觉文化过度活跃的时代,视觉消费的全球化欲望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中国叙事动因,对拟像中国的再探索与解析,... 本文对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做了一个简要的疏理,并希望能寻找到其运用于中国文化研究之中的可能性与局限性。面对着一个视觉文化过度活跃的时代,视觉消费的全球化欲望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中国叙事动因,对拟像中国的再探索与解析,预示了文化研究转折点的来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未完成叙事 路经文化研究 转折点 拟像 视觉文化 全球化 “超真实” 媒体
下载PDF
未完成形态犯罪的理论困惑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再解读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继春 《社科纵横》 2004年第5期61-62,共2页
本文通过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在解释未完成形态犯罪和违法性阻却事由时遇到的困境进行分析剖解 ,批驳了“一个犯罪只有一个犯罪构成”的观点 ,并修正了对犯罪构成理论的一些错误理解。同时 ,在坚持刑事一体化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对该说的一... 本文通过对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在解释未完成形态犯罪和违法性阻却事由时遇到的困境进行分析剖解 ,批驳了“一个犯罪只有一个犯罪构成”的观点 ,并修正了对犯罪构成理论的一些错误理解。同时 ,在坚持刑事一体化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对该说的一些个人理解。最后得出了一个全新的结论 :我国的犯罪构成是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构成 犯罪成立 违法性阻却事由 未完成形态犯罪
下载PDF
中西音乐精神的价值取向——《酒狂》与《未完成交响曲》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增芳 《歌海》 2010年第5期72-73,共2页
音乐家将自己的精神情感赋予音乐中,使音乐作品富有象征性。在音乐中,中西精神的价值取向也同样表现得鲜明而各有所长,作曲家赋予音乐表达这种精神取向的权利,而不同精神取向在音乐中的表现,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乐思。音乐家受已... 音乐家将自己的精神情感赋予音乐中,使音乐作品富有象征性。在音乐中,中西精神的价值取向也同样表现得鲜明而各有所长,作曲家赋予音乐表达这种精神取向的权利,而不同精神取向在音乐中的表现,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乐思。音乐家受已有精神的影响,加上自己的经历再将这些情感赋予音乐,而音乐充当的是一个将这些精神表现出来的工具,是让欣赏者用心聆听而作出情感判断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籍 《酒狂》 舒伯特 未完成交响曲》 价值取向
下载PDF
基于新媒体戏剧之“未完成空间”解读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千桂 《戏剧之家》 2019年第12期4-5,18,共3页
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媒体戏剧"未完成空间"的解读,来探讨其"虚实结合"的开放状态,以反思新媒体戏剧的"未完成空间"来提醒新媒体戏剧创造者:实现新媒体戏剧共融、共创、共生,"观众体验创造"至关重要。
关键词 新媒体戏剧 未完成空间 舞台美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