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拟像中国的未完成叙事——路经文化研究的转折点 被引量:2
1
作者 吴炜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本文对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做了一个简要的疏理,并希望能寻找到其运用于中国文化研究之中的可能性与局限性。面对着一个视觉文化过度活跃的时代,视觉消费的全球化欲望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中国叙事动因,对拟像中国的再探索与解析,... 本文对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做了一个简要的疏理,并希望能寻找到其运用于中国文化研究之中的可能性与局限性。面对着一个视觉文化过度活跃的时代,视觉消费的全球化欲望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中国叙事动因,对拟像中国的再探索与解析,预示了文化研究转折点的来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未完成叙事 路经文化研究 转折点 拟像 视觉文化 全球化 “超真实” 媒体
下载PDF
一种未完成的叙事状态的魅力——析《扶桑》叙事当中的第二人称 被引量:3
2
作者 翟杨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7-50,共4页
旨在分析严歌苓小说《扶桑》一文中第二人称采用的意义,以进一步拓宽"第二人称"叙述效果的研究,通过集中分析第二人称"你"在《扶桑》一文中的主要存在形态和由此构成的关于扶桑故事的三个文本,指出由第二人称构成... 旨在分析严歌苓小说《扶桑》一文中第二人称采用的意义,以进一步拓宽"第二人称"叙述效果的研究,通过集中分析第二人称"你"在《扶桑》一文中的主要存在形态和由此构成的关于扶桑故事的三个文本,指出由第二人称构成的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实质上是一种元小说技巧,由此形成一种处于对话状态的"未完成的叙事",极具现代意识,并直接指涉文学文本的未完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 严歌苓 第二人称 对话 完成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