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控制失血性休克早期复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张爱华 陶红 +1 位作者 徐燕 桂莉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年第6期40-42,共3页
综述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复苏补液的量、速度、时机。
关键词 未控制失血性休克 复苏 研究进展 液体复苏 温度复苏 复苏终点标准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2
作者 蒋智 李孟秦 曹小平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2年第9期822-825,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度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S)、未输液组(NF)、大量液体复苏组(AR)、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LR),分别于30min、90... 目的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度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SD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S)、未输液组(NF)、大量液体复苏组(AR)、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LR),分别于30min、90min、150min、270min、510min五个时间点每组取四只大鼠采血检测血清ALT水平;同时处死大鼠取肝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各组大鼠休克后,血清ALT/AST均开始升高。急救期给予不同方式处理后,随着时间的延长,NF、AR、LR三组大鼠血清的ALT/AST均进行性升高。其中以NF组升高最明显,LR组变化较小。肝组织光镜下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实验过程中NF和AR组比LR组损伤更明显。结论手术前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有利于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功能的保护,避免多器官功能的衰竭,可能为临床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提供一个较好复苏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控制失血性休克 创伤 限制性液体复苏 肝脏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机体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蒋智 李茂秦 曹小平 《四川医学》 CAS 2012年第12期2052-2055,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度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健康SD大鼠制成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S)、未输液组(NF)、大量液体复苏组(AR)、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LR),分别于实验的30、90、... 目的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度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健康SD大鼠制成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S)、未输液组(NF)、大量液体复苏组(AR)、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LR),分别于实验的30、90、150、270、510min时间点采血检测血清ALT水平,并处死大鼠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的病理改变,计算各组大鼠尾部继发性出血量、后续输液量、存活时间和存活率。结果 LR组大鼠尾部继发性出血量低于NF组和AR组(P<0.05);LR组大鼠后续治疗所需液量明显少于AR组和LR组(P<0.01);创伤急救期给予不同方式处理,各时间点不同组别ALT水平比较,LR组<AR组<NF组(P<0.05);肝组织病理学损伤:NF组和AR组比LR组损伤更明显;LR组大鼠存活时间长于NF组和LR组。LR组大鼠在150、270、510min和72h的存活率均高于NF组和AR组(生存分析P<0.01)。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的继发性出血量和后续治疗输液量,有利于肝脏功能的保护,提高存活时间和存活率,可能为临床对重度创伤未控制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的较好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控制失血性休克 创伤 限制性液体复苏
下载PDF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徐国平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年第5期273-275,共3页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武警新疆总队医院第一支队卫生队收治的120例未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组(对照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组(实验组),每组60例。对比分析两组...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武警新疆总队医院第一支队卫生队收治的120例未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组(对照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组(实验组),每组6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输液量、病死率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HBG)、血小板(platelet,PLT)、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及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等实验室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输液量为(846.6±230.4)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输液量(2835.1±266.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130,P<0.0001);实验组病死率为11.67%(7/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33%(1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3,P=0.0225)。实验组患者HBG、PLT、HCT均高于对照组,而P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未控制失血性休克能有效改善并维持重要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降低病死率,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液体复苏 未控制失血性休克
下载PDF
两种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于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陆逢时 骆斯敏 金同新 《吉林医学》 CAS 2016年第3期588-589,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对于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取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以60例患者作为延迟复苏组,采取延迟复苏的抢救策略;以60例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作为即刻复苏组,采取即刻复苏的抢救策略。将两组患... 目的:研究分析对于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取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以60例患者作为延迟复苏组,采取延迟复苏的抢救策略;以60例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作为即刻复苏组,采取即刻复苏的抢救策略。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措施、病情恶化率、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延迟复苏组患者的病情恶化率以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即刻复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取延迟复苏的抢救策略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应加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复苏 延迟复苏 即刻复苏 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 死亡率
下载PDF
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莫世军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34期7613-7614,共2页
目的:观察两种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急救中的效果。方法:将110例HT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各55例,比较两者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各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 目的:观察两种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急救中的效果。方法:将110例HT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各55例,比较两者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各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复苏前的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苏后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维持相对较低的MAP水平,比充分液体复苏,维持相对较高的MAP水平,在改善休克期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和氧供,避免干扰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疗效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 限制性液体复苏
下载PDF
1∶1红细胞和血浆救治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世华 李亮 +2 位作者 杨艳霞 江勇 黄艳嫦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15-117,135,共4页
目的:探讨1∶1悬浮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在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UH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52例UH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首次输注PRBC6u+FFP 6u后按1∶1重复输注,对照组首次PRBC 6u+FFP 4... 目的:探讨1∶1悬浮红细胞(P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在未控制性失血性休克(UHS)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52例UH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首次输注PRBC6u+FFP 6u后按1∶1重复输注,对照组首次PRBC 6u+FFP 4u后按6∶4重复输注,输血过程中动态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综合考虑,适当个体化优化输血方案。比较两组住ICU后24 h、48 h、72 h患者的HB、PT、APTT、FIB水平,PRBC、FFP、冷沉淀、PLT的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ICU住院时间、28 d死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住ICU后72 h的PT、APTT明显改善,收住ICU后24 h、48 h、72 h FFP用量明显增多,ICU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均<0.05。结论:1∶1 PRBC和FFP可有效改善UHS收住ICU后72h的凝血功能、缩短ICU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失血性休克 悬浮红细胞 新鲜冰冻血浆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对休克复苏策略的深入探究很有必要 被引量:6
8
作者 李银平 王今达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I0003-I0003,共1页
未控制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危重症,其发生率和病死率都较高,也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难题。20世纪以来,医学界一直在努力探讨各种休克复苏的治疗措施,从动物实验结果到临床治疗分析,有不少的文献报道,主要集中在对复苏机制的深人研究... 未控制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危重症,其发生率和病死率都较高,也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难题。20世纪以来,医学界一直在努力探讨各种休克复苏的治疗措施,从动物实验结果到临床治疗分析,有不少的文献报道,主要集中在对复苏机制的深人研究,对新复苏策略的解读和实践,对复苏原则和终点标准的探讨,对复苏液体的选择和评价,对新的抗休克、复苏药物的研发等方面。人们之所以对复苏策略的探究如此津津乐道,是因为这些问题已困绕了我们多年,对它的深人研究必将会促进临床抗休克治疗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复苏 未控制失血性休克 休克治疗 临床医师 临床治疗 实验结果 复苏药物 危重症
下载PDF
低血压复苏对失血性休克鼠肠损伤及肺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肖颖 冯霞 +2 位作者 陈樱 刘卫锋 黄文起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78-1280,共3页
目的 观察低血压复苏对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鼠肠及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16只雄性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血压复苏组(Ⅰ组)及低血压复苏组(Ⅱ组).复苏3 h后,分别比较肠损伤及肺损伤的程度.结果... 目的 观察低血压复苏对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鼠肠及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16只雄性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血压复苏组(Ⅰ组)及低血压复苏组(Ⅱ组).复苏3 h后,分别比较肠损伤及肺损伤的程度.结果 Ⅰ组肠黏膜绒毛受损率为(33.13±2.17)%,而Ⅱ组为(12.38±1.69)%(P<0.05);Ⅰ组肠道菌群移位发生率为87.5%(7/8),而Ⅱ组为25.0%(2/8)(P<0.05);Ⅰ组及Ⅱ组伊文思蓝(EBD)漏出率分别为(3.03±0.28)%和(1.25±0.17)%(P<0.05),肺通透指数(LPI)分别为0.140±0.018和0.085±0.004(P<0.05),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浓度分别为(16.4±2.6)u/g和(33.8±2.1)u/g(P<0.05).结论 低血压复苏可以减轻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鼠肠道及肺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失血性休克 复苏 肠损伤 肺损伤
原文传递
高渗盐液治疗失血性休克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巨立中 吕辉琴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3年第16期4-5,共2页
关键词 高渗盐液 失血性休克 功能衰竭 中性粒细胞 多脏器损伤 肠淋巴流量 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 免疫机制 氯化钠 肠淋巴循环
原文传递
高张高渗液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11
作者 李萍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86-87,共2页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疗效观察 高渗液 治疗创伤 质量浓度 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 氯化钠 高张盐液 休克复苏 上消化道大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