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花点火式发动机未燃碳氢排放机理
1
作者 张海波 吕承玉 +1 位作者 张锡朝 李国祥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1998年第2期1-6,共6页
本文就火花点火式发动机未燃碳氢成因的新旧两种观点作了概述性的分析比较。
关键词 火花点火式发动机 未燃碳氢排放 顶岸间隙 沉积物形成 火花点火发动机 顶环岸间隙 淬熄距离 润滑油膜 未燃混合气 未燃HC
下载PDF
飞灰未燃尽碳对吸附烟气汞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鹏 吴江 +3 位作者 任建兴 张锦红 方继辉 石宙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2-337,共6页
采用HYDRA AA全自动测汞仪对3个燃煤电厂的飞灰未燃尽碳进行测试,并利用垂直炉试验系统对电厂飞灰吸附烟气汞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燃煤电厂飞灰中的未燃尽碳含量不同是由于各电厂不同煤种、不同燃烧工况以及机组的不同参数造成... 采用HYDRA AA全自动测汞仪对3个燃煤电厂的飞灰未燃尽碳进行测试,并利用垂直炉试验系统对电厂飞灰吸附烟气汞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燃煤电厂飞灰中的未燃尽碳含量不同是由于各电厂不同煤种、不同燃烧工况以及机组的不同参数造成的;同一电厂的飞灰在灼烧后与原灰相比,对烟气汞的吸附效率相差不大;除了飞灰中的未燃尽碳对汞有吸附外,尾矿对汞也有一定的吸附作用;未燃尽碳含量高的飞灰对汞的吸附效率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厂 煤飞灰 未燃尽碳 烟气汞 吸附特性
下载PDF
激光能量对粉煤灰未燃碳测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姚顺春 陆继东 +3 位作者 谢承利 李捷 潘圣华 何泽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25-2029,共5页
搭建了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成分分析应用研究台架,应用于粉煤灰未燃碳的检测,考察不同能量的脉冲激光烧蚀粉煤灰样品时的等离子体特性。使用多通道光纤光谱仪和CCD探测器对激光烧蚀形成的等离子体发射信号进行分光和探测。分析... 搭建了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成分分析应用研究台架,应用于粉煤灰未燃碳的检测,考察不同能量的脉冲激光烧蚀粉煤灰样品时的等离子体特性。使用多通道光纤光谱仪和CCD探测器对激光烧蚀形成的等离子体发射信号进行分光和探测。分析碳谱线强度、等离子体温度和电子密度随激光能量变化的趋势,掌握激光能量对粉煤灰未燃碳测量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大,碳谱线强度、等离子体温度和电子密度均先增大后减小,空气击穿明显增强。随后碳谱线强度的变化趋于平缓并开始下降。合适的激光能量可以增强等离子体发射信号,并避免强烈空气击穿的不利影响,有助于提高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激光能量 煤灰未燃 谱线强度 电子密度 空气击穿
下载PDF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测量未燃碳的煤种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姚顺春 陆继东 +4 位作者 潘圣华 蒋梅城 谢承利 李捷 李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80-83,共4页
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应用于粉煤灰未燃碳的分析。通过快速灰化法制取不同含碳量的粉煤灰样品。利用脉冲激光在大气常压环境下激发样品,探测等离子体发射信号,得到未燃碳的光谱信息。由... 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应用于粉煤灰未燃碳的分析。通过快速灰化法制取不同含碳量的粉煤灰样品。利用脉冲激光在大气常压环境下激发样品,探测等离子体发射信号,得到未燃碳的光谱信息。由一种煤样制得的6组灰样构建未燃碳定标曲线,分析另外2种不同煤种的灰样未燃碳含量,以验证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分析粉煤灰未燃碳的煤种适应性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由一种煤样制取的粉煤灰建立定标曲线,可分析不同煤种的粉煤灰样品,并能得到良好的定量分析结果。分析信号重复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08%,未燃碳定量分析的相对误差小于2.27%。证明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适用于粉煤灰未燃碳的快速测量,并具有良好的煤种适应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粉煤灰未燃 煤种适应性 定量分析
下载PDF
未燃尽炭表面吸附汞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猛 刘晶 郑楚光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82-884,共3页
本文应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B3PW91方法,在lanl2dz基组水平上研究了飞灰中未燃尽炭表面对汞的微观吸附机理。建立了表征未燃尽炭的饱和簇模型,讨论了该簇模型在不同的情况下对汞的吸附作用,计算得出吸附能,并做出了相关的实验解释。... 本文应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B3PW91方法,在lanl2dz基组水平上研究了飞灰中未燃尽炭表面对汞的微观吸附机理。建立了表征未燃尽炭的饱和簇模型,讨论了该簇模型在不同的情况下对汞的吸附作用,计算得出吸附能,并做出了相关的实验解释。结果表明量子化学的理论计算是揭示汞等痕量元素的吸附机理以及筛选合适吸附剂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燃尽炭 簇模型 吸附
下载PDF
深度空气分级下混煤未燃尽碳与NO_x协同优化数值模拟 被引量:8
6
作者 颜祝明 马仑 +4 位作者 叶骥 张成 谭鹏 方庆艳 陈刚 《洁净煤技术》 CAS 2019年第3期82-87,共6页
为探究掺混方式及配风方式对混煤燃尽率和NOx排放量的影响,以一台660MW四角切圆锅炉为研究对象,开展混煤燃烧过程未燃尽碳和NOx排放的协同优化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在深度空气分级条件下,未燃尽碳主要受停留时间、掺混方式、配风方式等... 为探究掺混方式及配风方式对混煤燃尽率和NOx排放量的影响,以一台660MW四角切圆锅炉为研究对象,开展混煤燃烧过程未燃尽碳和NOx排放的协同优化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在深度空气分级条件下,未燃尽碳主要受停留时间、掺混方式、配风方式等因素共同影响;合理搭配掺混方式和配风方案可降低混煤未燃尽碳水平和炉内NOx总生成量,达到两者的协同优化。与炉外掺混相比,炉内掺混更加灵活,可通过优化低挥发分煤的燃尽程度来改善混煤整体的未燃尽碳水平。在炉内掺混方式下,均等配风将低挥发分煤置于上部燃烧器或正宝塔配风将低挥发分煤置于下部燃烧器,均有利于低挥发分煤的燃尽;而将高挥发分煤置于上部燃烧器更有利于NOx减排。综合考虑混煤未燃尽碳和NOx排放特性,将高挥发分煤置于上部燃烧器且采用正宝塔配风可为下部低挥发分煤的燃烧提供相对充足的氧量,提高低挥发粉煤的燃尽率,降低混煤未燃尽碳水平;上部高挥发分煤析出的挥发分中含有大量含氮中间产物HCN,可将已生成的NOx还原,有利于降低炉内混煤NOx生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空气分级 混煤 未燃尽碳 NOx 协同优化
下载PDF
火花点火发动机燃烧室沉积物未燃碳氢排放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郭海涛 黄佐华 +1 位作者 周龙保 蒋德明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0-50,共11页
本文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来系统地研究火花点火式发动机燃烧室沉积物处未燃碳氢排放浓度随冷却水温、发动机转速、节气门开度和点火提前角等运转参数的变化规律。对发动机缸内沉积物处未燃碳氢的生成过程和缸内、排气系统中未燃碳氢的... 本文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来系统地研究火花点火式发动机燃烧室沉积物处未燃碳氢排放浓度随冷却水温、发动机转速、节气门开度和点火提前角等运转参数的变化规律。对发动机缸内沉积物处未燃碳氢的生成过程和缸内、排气系统中未燃碳氢的氧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对缸内沉积物未燃碳氢生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找出了影响燃烧室沉积物处未燃碳氢生成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花点火发动机 沉积物 未燃碳氢 排放 汽油机
下载PDF
缸套壁面润滑油膜对汽油机未燃碳氢排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圣华 赵慧 +1 位作者 周龙保 李继军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85-191,共7页
本文通过碳氢在缸套壁面润滑油膜中的扩散模型,研究了油膜对未燃碳氢排放的影响,并开展了相应的试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润滑油膜厚度的增加,它对燃油碳氢的吸收或释放量也增加,直至某一临界厚度时达到最大,之后,将保持这一最... 本文通过碳氢在缸套壁面润滑油膜中的扩散模型,研究了油膜对未燃碳氢排放的影响,并开展了相应的试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润滑油膜厚度的增加,它对燃油碳氢的吸收或释放量也增加,直至某一临界厚度时达到最大,之后,将保持这一最大值。实际发动机缸套壁面有足够厚的油膜,使其对碳氢的吸收或释放量达到并保持这种最大值。试验结果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且由油膜所致的未燃碳氢排放约占总排放的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排放 模型 润滑油膜 未燃碳氢
下载PDF
柴油机暖车阶段未燃碳氢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姚春德 高雪飞 +1 位作者 傅晓光 刘文胜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7-561,共5页
通过在一台高速直喷式柴油机上的试验,得出了在暖车阶段柴油机未燃碳氢(HC)排放与冷却液温度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发动机转速与负荷对未燃HC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暖车时柴油机采用的负荷和转速大小决定了未燃HC排放的多少.当转速一定... 通过在一台高速直喷式柴油机上的试验,得出了在暖车阶段柴油机未燃碳氢(HC)排放与冷却液温度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发动机转速与负荷对未燃HC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暖车时柴油机采用的负荷和转速大小决定了未燃HC排放的多少.当转速一定时,存在一个决定未燃HC排放随冷却液温度变化而有不同趋向的临界负荷.低于此负荷,随着冷却液温度的升高,HC排放浓度趋于下降或基本不变;超过此负荷后,HC排放浓度会随着冷却液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另外,研究表明,在负荷相同时,柴油机的未燃HC排放量随着转速的升高而下降.就未燃HC排放总量而言,存在一个未燃HC排放最少的暖车转速和负荷区间.在该区间内,要求发动机应采用较高转速,较低的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暖车阶段 未燃碳氢排放 影响因素 负荷 转速 冷却液温度 排放量
下载PDF
顶岸狭缝间隙对汽油机未燃 HC 排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庞俊国 刘明安 潘克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4-67,共4页
通过对汽油机起动及怠速工况下活塞顶岸狭缝处瞬态温度的测量以及对瞬时未燃HC排放的测量,探索在该工况下未燃HC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顶岸狭缝间隙在总体未燃HC排放中所占的比例,为进一步研究降低火花发动机在起动及怠速工况... 通过对汽油机起动及怠速工况下活塞顶岸狭缝处瞬态温度的测量以及对瞬时未燃HC排放的测量,探索在该工况下未燃HC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顶岸狭缝间隙在总体未燃HC排放中所占的比例,为进一步研究降低火花发动机在起动及怠速工况下未燃HC的排放提供了依据.文中建立了火花点火发动机起动热机工况下顶岸狭缝间隙处未燃HC生成的数学模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证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岸狭缝障隙 未燃HC 汽油机 废气排放
下载PDF
发动机燃烧室狭缝间隙处未燃碳氢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佐华 周龙保 +1 位作者 潘克煜 蒋德明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6-32,共7页
在利用激光干涉法测量定容燃烧弹燃烧室狭缝间隙内未燃混合气热力状态参数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狭缝间隙宽度下狭缝内未燃混合气双壁激冷厚度的变化规律,定量地计算了狭缝容积内未燃碳氢(UHC)的生成量。这表明,狭缝间隙处未燃混合... 在利用激光干涉法测量定容燃烧弹燃烧室狭缝间隙内未燃混合气热力状态参数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狭缝间隙宽度下狭缝内未燃混合气双壁激冷厚度的变化规律,定量地计算了狭缝容积内未燃碳氢(UHC)的生成量。这表明,狭缝间隙处未燃混合气的双壁激冷厚度不仅与狭缝宽度有关,也与未燃混合气在狭缝内所处的位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测量 烧室 汽油机 未燃碳氢
下载PDF
火花点火发动机未燃碳氢预测模型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佐华 蒋德明 +1 位作者 周龙保 潘克煜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6-26,共11页
本文建立了火花点火发动机顶岸间隙、缸套壁面润滑油膜和缸内壁面积碳层处未燃碳氢生成和释放过程的预测模型以及缸内、排气管中未燃碳氢氧化模型,并利用模型预测了发动机排气未燃碳氢量。计算结果表明,本模型的预测结果能较好地与实... 本文建立了火花点火发动机顶岸间隙、缸套壁面润滑油膜和缸内壁面积碳层处未燃碳氢生成和释放过程的预测模型以及缸内、排气管中未燃碳氢氧化模型,并利用模型预测了发动机排气未燃碳氢量。计算结果表明,本模型的预测结果能较好地与实验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花点火发动机 未燃碳氢 预测模型
下载PDF
点燃式发动机缸内未燃HC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佐华 周龙保 +1 位作者 潘克煜 蒋德明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4-17,共4页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点燃式发动机缸内未燃HC的研究现状,详细总结归纳了缸内未燃HC的生成机理、数值模拟和氧化过程,并展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式发动机 未燃HC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未燃煤矸石用于路面基层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程培峰 李光 +1 位作者 何东坡 杨林 《森林工程》 2006年第1期38-40,共3页
本文针对采煤区堆有大量废弃煤矸石的现状,进行了未燃煤矸石用于路面基层的技术研究。在分析了未燃煤矸石等主要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力学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水泥和二灰稳定未燃煤矸石作为路面基层这一新课题,确定出混合料的合理配合... 本文针对采煤区堆有大量废弃煤矸石的现状,进行了未燃煤矸石用于路面基层的技术研究。在分析了未燃煤矸石等主要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力学性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用水泥和二灰稳定未燃煤矸石作为路面基层这一新课题,确定出混合料的合理配合比,并对煤矸石混合料做了不同龄期的无例限抗压强度试验,分析其强度增长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燃煤矸石 路面基层 混合料 性能 环境污染
下载PDF
介绍国外电站锅炉未燃碳的几种测定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旺初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15-319,共5页
测定燃煤锅炉的未燃碳含量是降低煤耗的重要措施。本文介绍几种国外在运行中测定未燃碳的方法,并重点介绍火焰图象处理技术法。后者在日本仙台发电厂进行了成功试验。
关键词 煤锅炉 未燃 测定 发电厂
下载PDF
火花点火发动机冷启动和暖机过程未燃碳氢排放及控制 被引量:8
16
作者 梁小强 刘圣华 周龙保 《内燃机》 2005年第3期36-39,共4页
火花点火发动机冷启动和暖机瞬态过程中未燃碳氢的排放占整个测试循环总排放量的60%~80%,因而其控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从缸内燃烧过程组织和排气后处理两个方面,阐述近年来国内外火花点火发动机在降低该过程未燃碳氢排放方面的研... 火花点火发动机冷启动和暖机瞬态过程中未燃碳氢的排放占整个测试循环总排放量的60%~80%,因而其控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从缸内燃烧过程组织和排气后处理两个方面,阐述近年来国内外火花点火发动机在降低该过程未燃碳氢排放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且探讨了寻求新的降低未燃碳氢的方法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启动 排放控制 未燃碳氢 火花点火发动机
下载PDF
乘用车未燃碳氢化合物排放规律解析
17
作者 徐安 乔向明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38-41,共4页
基于乘用车汽油发动机未燃碳氢化合物排放产生机理分析,根据某型乘用车怠速HC排放实测样本数据,分析并研究了HC排放的统计规律,建立了描述这种统计规律的分布函数与分布密度函数数学模型。验证表明,利用所建数学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与样... 基于乘用车汽油发动机未燃碳氢化合物排放产生机理分析,根据某型乘用车怠速HC排放实测样本数据,分析并研究了HC排放的统计规律,建立了描述这种统计规律的分布函数与分布密度函数数学模型。验证表明,利用所建数学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与样本实测结果高度吻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修改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国家标准的具体建议,并指出应强化I/M制度以有效地控制在用汽车的排放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用车 未燃碳氢化合物 排放规律 解析
下载PDF
磨矿强化浮选粉煤灰中未燃尽炭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驰 张覃 +3 位作者 卯松 叶军建 李显波 黄延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57,共4页
为了高效利用贵州某高炭粉煤灰中的未燃尽炭,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捕收剂用量、起泡剂用量、矿浆浓度、充气量和磨矿细度对浮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捕收剂WZ用量1800 g/t、起泡剂YC用量200 g/t、矿浆... 为了高效利用贵州某高炭粉煤灰中的未燃尽炭,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捕收剂用量、起泡剂用量、矿浆浓度、充气量和磨矿细度对浮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捕收剂WZ用量1800 g/t、起泡剂YC用量200 g/t、矿浆浓度25%和充气量0.3m^3/min条件下,在浮选前增加磨矿,磨矿细度从未磨矿时原灰-0.075 mm粒级占42.20%提升到-0.075 mm粒级占97.40%时,浮选完善指标从35.84%提高到45.69%。采用一粗两精一扫、中矿再选试验流程,可获得可燃物含量60.87%、可燃物回收率77.64%的精炭,以及烧失量分别为4.57%和9.55%的两种尾灰。磨矿不仅能够使颗粒变细,还可使未燃尽炭内部新鲜表面暴露,提高其疏水性,强化浮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未燃尽炭 尾灰 磨矿 浮选
下载PDF
粉煤灰中未燃组分显微结构研究
19
作者 董安民 李明涛 《广东建材》 2012年第5期11-13,共3页
本文对煤灰中的未燃物,从未燃物的元素组成、未燃物含量的测量及分选、未燃物的显微形态结构特征、未燃物的形成原因、影响未燃物含量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提高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粉煤灰 未燃组分 显微结构
下载PDF
生物质飞灰未燃尽炭制备活性炭及其超级电容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传林 任科 +5 位作者 滕召才 王梅梅 张继刚 韩奎华 龙慎伟 朱应泉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936-1942,共7页
生物质燃料在锅炉中经过热解和燃烧后,飞灰中含有孔隙丰富的未燃尽炭。但其孔隙率和比表面积无法满足商用超级电容炭的要求,改善材料孔隙结构的活化方法成为未燃尽炭提质改性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对筛分粒径>0.2 mm的未燃尽炭进行KOH... 生物质燃料在锅炉中经过热解和燃烧后,飞灰中含有孔隙丰富的未燃尽炭。但其孔隙率和比表面积无法满足商用超级电容炭的要求,改善材料孔隙结构的活化方法成为未燃尽炭提质改性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对筛分粒径>0.2 mm的未燃尽炭进行KOH一步活化处理后发现,在浸渍比3.5∶1时活性炭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1982 m^(2)/g),且在电流密度1 A/g时比电容可达207 F/g。以上结果表明,未燃尽炭基活性炭制备的电极双电层超级电容性能优良,而为生物质飞灰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飞灰 未燃尽炭 KOH活化 超级电容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