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观与未病前病态辨识
1
作者 陆秀兰 《中医药学刊》 CAS 2004年第5期 944-945,共2页
从中医的'形神观'认识,异常的精神情志是影响人体健康和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的心理社会因素.如及时的获取这一潜在病理信息,把握住'中介状态',在心身疾病的防治中,能积极地进行心理社会因素的干预,从而提高人的健康素质... 从中医的'形神观'认识,异常的精神情志是影响人体健康和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的心理社会因素.如及时的获取这一潜在病理信息,把握住'中介状态',在心身疾病的防治中,能积极地进行心理社会因素的干预,从而提高人的健康素质和生命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神合一 身心医学 病学 中医 形神观 病前病态
下载PDF
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中医防治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咏 戎靖枫 +3 位作者 尹琴 周耀中 徐基杰 周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期96-98,共3页
结合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近代医家关于四种"未病态"(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论述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疾病的特点,将HFpEF分为潜病态、前病态、显病态及重病态四个阶段,其... 结合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近代医家关于四种"未病态"(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论述及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疾病的特点,将HFpEF分为潜病态、前病态、显病态及重病态四个阶段,其中潜病态、前病态、显病态为"治未病"阶段,阐述各阶段的特点,探讨防治HFpEF的"治未病"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未病态
下载PDF
论体质与证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玉清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年第5期330-331,共2页
体质分型除正常质外 ,其他各型体质如气虚质、血虚质、痰湿质等均有潜病未病态及疾病态二种状态 ,与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表现为对特定疾病的易患性。这方面的研究可用于指导养生、疾病的群体预防及疾病的治疗。
关键词 体质 潜病未病态 病态 群体预防 治疗学
下载PDF
基于状态辨识探讨药膳在中医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运用 被引量:6
4
作者 付超 杨朝阳 乔世杰 《河南中医》 2021年第9期1301-1303,共3页
药膳以药性之偏纠正机体之偏,其性质更为平和,祛邪力度不及方药。运用时,要根据机体正气亏损与邪气亢盛程度适时选择。药膳运用时机有二,一是邪气不深,直接以药膳调养;二是邪气较深,先以方药荡邪,后以药膳调养。可先利用状态辨识将机体... 药膳以药性之偏纠正机体之偏,其性质更为平和,祛邪力度不及方药。运用时,要根据机体正气亏损与邪气亢盛程度适时选择。药膳运用时机有二,一是邪气不深,直接以药膳调养;二是邪气较深,先以方药荡邪,后以药膳调养。可先利用状态辨识将机体分为未病态、欲病态、已病态、瘥后态4种状态,属未病态者,"阴阳调和",正气充足,此时运用药膳的目的为防外邪,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属欲病态者,正气稍衰,脏腑气血功能稍弱,但外邪不亢盛,属瘥后态者,正气不足,余邪未清,此两种状态类似,运用药膳的目的为纠正机体偏性,扶助正气,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属已病态者,正气不足,邪气亢盛,脏腑气血功能失常,此时首要目的是祛除邪气,不适合运用药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 中医健康管理 药膳 未病态 病态 病态 瘥后态
下载PDF
基于状态辨识探讨胆石症的中医健康管理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素英 闵莉 《河南中医》 2022年第12期1825-1828,共4页
中医学将人体的状态分为未病态、欲病态、已病态和病后态。对于胆石症患者,未病态时以预防为主,未焚徙薪,防患于未然,健康管理以规范饮食、调畅情志、保持适度锻炼以巩固正气为要,增强体质。欲病态时以救其萌芽,早遏其路,防微杜渐为主,... 中医学将人体的状态分为未病态、欲病态、已病态和病后态。对于胆石症患者,未病态时以预防为主,未焚徙薪,防患于未然,健康管理以规范饮食、调畅情志、保持适度锻炼以巩固正气为要,增强体质。欲病态时以救其萌芽,早遏其路,防微杜渐为主,健康管理需引导民众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与习惯,注重城乡发展差异,关注易感人群,提升全民健康意识。已病态应及早诊治,掌握疾病发展、传变规律,防其传变,胆石症最大的危险是癌变,故胆石症一旦确诊就应把握时机,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对策;病后态应休养生息,调摄正气,扶正以祛邪。患者的心理、精神健康管理尤为重要。术后宜清淡饮食,劳作有度,减少疾病复发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石症 状态辨识 健康管理 未病态 病态 病态 病后态
下载PDF
基于中医状态学浅谈前证的内涵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建平 邹茜 +3 位作者 邱泽锐 刘弋莲 何炎森 谢梦洲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69-73,共5页
随着社会对健康要求的提高,现代医疗正从以临床治疗为中心的模式向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及参与性的"4P"模式转变。为了加强中医药预防疾病的作用,中医提出了状态学说,将人群分为"未病态""欲病态""... 随着社会对健康要求的提高,现代医疗正从以临床治疗为中心的模式向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及参与性的"4P"模式转变。为了加强中医药预防疾病的作用,中医提出了状态学说,将人群分为"未病态""欲病态""已病态"三类,"欲病态"又被称为前证。前证的提出具化了治未病思想,且为构建中医健康管理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前证的临床应用体现在肺系病证及冠心病的治疗上,前证的客观化表达依赖于宏观、中观、微观三观参数的建立。建立宏观、中观、微观三观参数,可以对临床各种症状进行预判,从而阻断疾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证 中医状态学 未病态 “欲病态 “已病态 病思想 宏观参数 中观参数 微观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