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不同心理干预措施降低自杀未遂患者再次自杀风险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搜集有关心理干预对...目的系统评价不同心理干预措施降低自杀未遂患者再次自杀风险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搜集有关心理干预对自杀未遂患者再次自杀风险改善效果的文献。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3.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篇文献,包含4652例患者,涉及8种心理干预措施。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疗法相比,自杀未遂短期干预计划(ASSIP)+常规护理疗法干预后自杀未遂患者的再次尝试自杀发生率更低,且其改善患者高风险自杀意念的效果最优。曲线下累积排序概率面积分析结果显示,降低自杀未遂患者再次自杀尝试发生率的最优措施依次是ASSIP+常规护理疗法、情绪调节治疗+常规护理疗法、电话联系管理+常规护理疗法,改善患者产生高风险自杀意念的最优措施依次是ASSIP+常规护理疗法、标准案例管理疗法+常规护理疗法、短期认知行为疗法+常规护理疗法。结论ASSIP+常规护理疗法在降低自杀未遂患者再次自杀尝试发生率及高风险自杀意念发生率方面均有较好效果,推荐采用ASSIP+常规护理疗法降低自杀未遂患者再次自杀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和未发生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述情障碍的差异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2021年40例自杀未遂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组),68例未发生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未遂组),以...目的:探讨自杀未遂和未发生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述情障碍的差异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2021年40例自杀未遂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组),68例未发生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未遂组),以及23名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26-item Toronto Alexthymia Scale,TAS-26)、儿童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nnaire,CTQ),对三组被试进行评估。结果:自杀未遂组、非自杀未遂组与健康对照组在TAS-26总分及描述情感的能力、认识和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外向性思维因子得分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抑郁障碍被试的TAS-26总分及描述情感的能力、认识和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外向性思维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自杀未遂组的外向性思维得分高于非自杀未遂组。三组之间童年创伤无差异。自杀未遂组TAS-26中外向性思维与CTQ中情感无视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361,p=0.028);非自杀未遂组青少年外向性思维得分与CTQ情感无视分量表得分也呈正相关(r=0.260,p=0.021)。结论:述情障碍可能会增加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而童年创伤对预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未遂行为缺乏足够的证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自杀未遂和未发生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述情障碍的差异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2021年40例自杀未遂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组),68例未发生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未遂组),以及23名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26-item Toronto Alexthymia Scale,TAS-26)、儿童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nnaire,CTQ),对三组被试进行评估。结果:自杀未遂组、非自杀未遂组与健康对照组在TAS-26总分及描述情感的能力、认识和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外向性思维因子得分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抑郁障碍被试的TAS-26总分及描述情感的能力、认识和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外向性思维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自杀未遂组的外向性思维得分高于非自杀未遂组。三组之间童年创伤无差异。自杀未遂组TAS-26中外向性思维与CTQ中情感无视分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361,p=0.028);非自杀未遂组青少年外向性思维得分与CTQ情感无视分量表得分也呈正相关(r=0.260,p=0.021)。结论:述情障碍可能会增加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而童年创伤对预测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未遂行为缺乏足够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