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置入中心静脉导管2种开口方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沈爱萍 许茗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8期29-31,共3页
目的对比2种中心静脉导管开口方式对导管内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肺癌患者,根据导管末端开口类型不同分为侧开口组和末端开口组,均行定期维护。统计维护期间的导管内血栓发生率。结果侧开口组发生导管内血栓率明显低于末端开口... 目的对比2种中心静脉导管开口方式对导管内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肺癌患者,根据导管末端开口类型不同分为侧开口组和末端开口组,均行定期维护。统计维护期间的导管内血栓发生率。结果侧开口组发生导管内血栓率明显低于末端开口组(P<0.05);侧开口组堵管发生率明显低于末端开口组(P<0.05),而机械性静脉炎显著高于末端开口组(P<0.05);侧开口组导管滴速明显高于末端开口组(P<0.05),维护费用明显少于末端开口组(P<0.05)。结论侧面开口的PICC导管较少发生导管内血栓,若使用末端开口的PICC导管,使用前一定要回抽,查看有无管内血栓形成,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内血栓 中心静脉导管开口方式 并发症
下载PDF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末端定位技术改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春丽 颜美琼 +1 位作者 陆箴琦 赵敏慧 《上海护理》 2011年第2期75-78,共4页
经外周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的成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依赖操作护士娴熟的操作技术外,近年来。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末端定位 改良赛丁格技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不同深度对经颈内中心静脉置管COPD患者置管效果和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韦柳青 姜福富 +1 位作者 覃纲 赖天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5期59-62,共4页
探讨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经颈内中心静脉置管(不同深度)对患者并发症减少的作用。方法 选择AECOPD患者100例,实验组置管12~13cm,对照组置管14~15cm。结果 对比实验组的实测ScvO2值、SvO2值得出P>0.05,而对比... 探讨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经颈内中心静脉置管(不同深度)对患者并发症减少的作用。方法 选择AECOPD患者100例,实验组置管12~13cm,对照组置管14~15cm。结果 对比实验组的实测ScvO2值、SvO2值得出P>0.05,而对比对照组的数据得出P<0.05。比较对照组,实验组的ScvO2、CI、DO2、VO2、病死率均明显更高,ICU住院时间明显更短(均P<0.05),两组非计划拔管率以及(CRBSI)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静脉外渗为对比χ2=13.334,p=0.00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经颈内中心静脉置管,选择右心房上2cm方式,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患者并发症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 中心静脉导管 不同导管末端位置
下载PDF
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在置入中出现送管困难的护理体会
4
作者 夏爱萍 朱凤林 +1 位作者 居燕 郭静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4年第1期79-81,共3页
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Power PICC SOLO)出现置管困难的6例肿瘤患者的置管护理过程。分析Power PICC SOLO置管时出现送管困难的原因,改进Power PICC SOLO导管的修剪方法,摸索患者个性化的置管体位,优化PICC导管... 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Power PICC SOLO)出现置管困难的6例肿瘤患者的置管护理过程。分析Power PICC SOLO置管时出现送管困难的原因,改进Power PICC SOLO导管的修剪方法,摸索患者个性化的置管体位,优化PICC导管推送手法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应急策略。在Power PICC SOLO置管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病情、治疗方案及其静脉血管;完善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应急预案;备齐所需物品;静脉治疗核心成员及操作护士应做好充足的自身准备,便于当出现Power PICC SOLO导管送管困难时能在较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 送管困难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置管护理
下载PDF
末端瓣膜式耐高压注射型PICC优化置管法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5
作者 夏爱萍 朱凤林 +1 位作者 居燕 郭静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第21期3287-3292,共6页
目的探讨优化末端瓣膜式耐高压注射型PICC(Power PICC SOLO)置管法在肿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医院肿瘤科置入Power PICC SOLO导管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优化末端瓣膜式耐高压注射型PICC(Power PICC SOLO)置管法在肿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7月医院肿瘤科置入Power PICC SOLO导管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采取优化置管的方法置入Power PICC SOLO导管,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方法置入Power PICC SOLO导管。观察两组患者的PICC置管过程及PICC导管留置2个月期间,导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PICC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ICC导管送管困难、穿刺点渗血渗液、导管脱出的发生率及PICC导管相关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Power PICC SOLO导管置管法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能够降低Power PICC SOLO导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末端瓣膜式耐高压注射型PICC 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 置管护理
下载PDF
不同开口方式中心静脉导管内血栓发生率的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马洪丽 杨青 +1 位作者 杨玉珍 刘华容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年第4期453-454,共2页
目的比较两种开口方式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内血栓发生率。方法将90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根据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开口方式分为末端开口组(n=55)和侧开口组(n=35),两组均定期进行导管维护,收集每周导管维护时发生导管内血栓的情况并进行... 目的比较两种开口方式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内血栓发生率。方法将90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根据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开口方式分为末端开口组(n=55)和侧开口组(n=35),两组均定期进行导管维护,收集每周导管维护时发生导管内血栓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末端开口组血栓发生率为89.1%,侧开口组血栓发生率为14.3%,两种开口方式导管内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870,P〈0.01)。结论末端开口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内血栓的发生率较高,侧面开口的三向瓣膜PICC导管内血栓发生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末端开口中心静脉导管 三向瓣膜中心静脉导管
原文传递
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导管发生堵管的危险因素分析
7
作者 林珠豆 赵海军 卓玉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20期182-18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发生堵管的危险因素及针对性防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PICC的246例血液病患者,根...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发生堵管的危险因素及针对性防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PICC的246例血液病患者,根据导管是否发生堵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将导管发生堵塞者纳入观察组(n=44),未发生堵塞者纳入对照组(n=202)。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导管(型号、材质)、操作方式(冲封管不当、导管机械压迫、导管弯曲折叠)、药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对上述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手术史、刺激性药物使用史、穿刺部位以及并发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导管末端位置和置管时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使用Powerpicc SoLo Catheter末端瓣膜导管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适应硅胶、聚氯乙烯、聚乙烯作为导管材质的人数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PT、APTT、TT以及FI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冲封管不当、导管机械压迫、导管弯曲折叠发生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液体药物、粉状药物、颗粒状药物或油剂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管置管时间和导管型号不是导致PICC堵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导管末端位置、导管材质、操作方式以及药物因素是导致PICC堵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管末端位置、导管材质、操作方式以及药物因素均是导致PICC堵塞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导管进行冲洗、更换导管等,以减少患者导管堵塞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危险因素 针对性防护措施 凝血功能 导管材质 导管末端位置
下载PDF
化疗患者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置管的应用价值探讨
8
作者 宋瑞雪 张丽丽 霍琼琼 《江苏卫生保健》 2023年第2期131-132,F0004,共3页
目的探讨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管理对术后化疗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1月期间置管管理的97例胃肠道肿瘤术后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 目的探讨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管理对术后化疗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1月期间置管管理的97例胃肠道肿瘤术后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PICC置管管理;观察组49例,给予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置管管理,对比2组置管后置管维护时间、置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性血栓、相关性血流感染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置管维护时间分别是(10.74±1.05)、(14.54±1.25)min,穿刺次数分别是(1.98±0.09)、(2.03±0.0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22、1.74,P值均<0.05);置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12.61±33.01)、(102.34±24.67)d,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P=0.09);观察组、对照组输液时活动良好率分别是83.67%、54.16%,活动受限率分别是16.32%、45.83%;不输液时活动良好率分别是93.87%、70.83%,活动受限率分别是6.12%、29.16%;置管舒适度分别是(3.01±0.42)、(5.49±0.87)分,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9.88、8.91、17.82;P值均<0.05);观察组皮肤损伤发生率(8.16%)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P<0.05)。结论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置管可提高对置管的维护效率、穿刺成功率,增强患者的穿刺置管舒适度,并减少皮肤损伤,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化疗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末端瓣膜式高压注射型PICC 置管管理
下载PDF
不同导管末端位置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置管效果和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吴唯 施卸丽 汪佳伟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1年第16期3758-3760,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导管末端位置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置管效果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新生儿10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新生儿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末端的位置情... 目的探讨不同导管末端位置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置管效果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新生儿101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新生儿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末端的位置情况将其分为中心组(导管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系统附近,83例)和非中心组(导管末端位于非中心静脉系统附近,18例)。比较两组新生儿非计划性拔管率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并对拔管原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中心组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非中心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计划性拔管新生儿中,非中心组的静脉外渗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导管末端位置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置管效果影响不大,对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不产生影响,非中心组新生儿静脉外渗的发生率高于中心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新生儿 导管末端位置 置管效果 并发症
原文传递
胸部X线和CT在PICC末端定位的一致性分析
10
作者 王佳丽 姜晓丽 孔莹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第4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胸片(CXR)和胸部CT在评价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末端与气管隆嵴、右支气管角之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提高PICC末端定位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83例PICC置管术后同一天内行CXR和CT检查的患者图像,... 目的:探讨胸片(CXR)和胸部CT在评价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末端与气管隆嵴、右支气管角之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提高PICC末端定位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83例PICC置管术后同一天内行CXR和CT检查的患者图像,分别测量并记录CXR和CT上PICC末端至气管隆突、右支气管角的垂直距离,采用Bland-Altman方法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胸部CT上测量气管隆突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CAJ)的垂直距离。结果:CXR组和CT组PICC末端-气管隆突的距离分别为(36.7±17.5)m m、(31.7±18.2)m m,CXR组和CT组PICC末端-右支气管角的距离分别为(40.0±18.5)m m、(33.5±18.1)mm。胸部CT测量气管隆突-CAJ的距离为(42.7±10.8)mm,且男性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XR和胸部CT评价PICC末端至气管隆突、右支气管角的距离具有一致性。以气管隆突为PICC末端定位标志时,应考虑患者性别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放射摄影术 计算机体层成像 导管末端位置
下载PDF
超声结合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置管作用及对导管尖端定位的影响
11
作者 徐品贤 覃金兰 +1 位作者 唐亚唯 唐美秀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162-0165,共4页
研究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分析超声结合腔内心电图辅助技术在其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取 2021年7月-2022年12月,在我院ICU进行救治,且行PICC置管的患者,共计100例。以入院的先后顺序为依据,通过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个组... 研究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分析超声结合腔内心电图辅助技术在其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取 2021年7月-2022年12月,在我院ICU进行救治,且行PICC置管的患者,共计100例。以入院的先后顺序为依据,通过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5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常规PICC 置管,观察组(5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联合心房内心电图(ECG)定位行PICC置管。通过超声探查和特征性 P 波的变化确定导管的位置。对比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导管末端位置准确率、置管后导管开始使用时间、持续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数据表现均较对照组,更为理想,且组间比较P<0.05。结论 PICC置管过程中,应用超声结合腔内ECG辅助技术,可提高导管末端位置准确率,缩短置管后导管开始使用时间,延长持续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超声 腔内心电图 末端位置 准确率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