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羊口疮病毒OV/HLJ/04株对本体动物致病性的实验评价
1
作者 谭强 于永忠 +6 位作者 赵文博 李瑞航 贺鹏亮 宁鹏 代建 朱占波 崔玉东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1-125,共5页
利用本体动物感染发病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白细胞变化规律,探究羊口疮病毒(ORFV)致病性,为该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及其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将分离的毒株OV/HLJ/04进行初次和再次感染4月龄健康羔羊的处理,每天记录临床病理指标,... 利用本体动物感染发病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白细胞变化规律,探究羊口疮病毒(ORFV)致病性,为该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及其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将分离的毒株OV/HLJ/04进行初次和再次感染4月龄健康羔羊的处理,每天记录临床病理指标,运用血常规分析仪分析接种后0、3、7、14和21 d静脉血中白细胞组成含量的变化,然后通过间接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特异性抗抗体含量的变化,最后对痂皮进行PCR鉴定.本体动物实验初次感染病程包括潜伏期(前驱期0-4d)、发病期(5- 14 d)和转归期(15-21 d).血常规分析显示,发病羊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呈现出“M”型的变化趋势,并于14d时达到峰值16.6×10^9/L.攻毒后14 d初次检出抗体,抗体效价为1∶200.再次感染显示,第14天的病灶大小由初次的18 mm×11 mm缩小至10 mm×4 mm,病程持续17d,较初次感染缩短4d.PCR鉴定结果证明痂皮样品中ORFV的存在.本研究结果表明病毒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本体宿主,临床症状相同,但后者病毒致病性有所减弱,此情况与宿主初次细胞免疫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口疮病毒 本体动物接种 临床症状 血液白细胞分析 致病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