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体心理学视域下女性负性心理研究——以电影《我的姐姐》为例
1
作者 文俊丽 《声屏世界》 2024年第1期54-56,共3页
电影《我的姐姐》将镜头聚焦于女性个体,呈现出一个坚强勇敢却又孤立无援的个体世界,具有强烈的心理色彩。文章从本体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影片中三种主要的女性负性心理类型,去揭示人物行为表象下的负性心理历程及内心产生困... 电影《我的姐姐》将镜头聚焦于女性个体,呈现出一个坚强勇敢却又孤立无援的个体世界,具有强烈的心理色彩。文章从本体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分析影片中三种主要的女性负性心理类型,去揭示人物行为表象下的负性心理历程及内心产生困顿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心理学 负性心理 《我的姐姐》
下载PDF
现代电影理论的演进:从电影精神分析学到电影本体心理学 被引量:5
2
作者 黄文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7,共4页
从电影精神分析学到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理论经历了一个话语认同、意义置换和理论更新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电影本体心理学是在电影精神分析学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与精神分析学共用一套话语体系和符号系统;但是,电... 从电影精神分析学到电影本体心理学,电影理论经历了一个话语认同、意义置换和理论更新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电影本体心理学是在电影精神分析学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与精神分析学共用一套话语体系和符号系统;但是,电影本体心理学对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精神痼恋持否定与批判态度,认为精神分析学视域中的人处于一种病理和分裂状态;电影本体心理学以现象学哲学为立论基础,主张弥合主体与客体精神与身体之间的分裂,将人视为自我同一的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理论 精神分析学 本体心理学
下载PDF
基于电影本体心理学之 迪士尼动画电影真人重启的思考
3
作者 李兴 毕尹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31-133,共3页
电影本体心理学着重对所观察到的现实进行分析,探索影片的活动同人的无意识有什么关系以及对无意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应,并且认为电影能够反映出集体无意识,其所传达的信息总是关系到观众的意识形态。近些年迪士尼重启动画电影体系,通过... 电影本体心理学着重对所观察到的现实进行分析,探索影片的活动同人的无意识有什么关系以及对无意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应,并且认为电影能够反映出集体无意识,其所传达的信息总是关系到观众的意识形态。近些年迪士尼重启动画电影体系,通过真人演绎的方式再现大众视野,借由这一动机可以窥探到隐藏于背后的国家真实观念的具象场域。本文基于此尝试思考迪士尼动画真人电影的重启行为映射出的美国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士尼 动画电影 电影本体心理学
下载PDF
癌症与本体心理学治疗 被引量:6
4
作者 安东尼奥·梅内盖蒂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87-92,共6页
本体心理学的发现,使我们寻找到了深入研究和解决癌症的方法。在科学研究方面,本体心理学的发现帮助人类的智慧重又获得了生命力,并使其对自身的智慧充分拥有自豪感。因此,本体心理学是对需要找到给予整个医学病理症状学以理性和事... 本体心理学的发现,使我们寻找到了深入研究和解决癌症的方法。在科学研究方面,本体心理学的发现帮助人类的智慧重又获得了生命力,并使其对自身的智慧充分拥有自豪感。因此,本体心理学是对需要找到给予整个医学病理症状学以理性和事实证明的这一关键意义做出了答复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心理学 心身医学 癌症 本体自在 语义场 偏差屏
下载PDF
本体心理学在精神分裂症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安东尼奥·梅内盖蒂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385-391,共7页
精神分裂症至今仍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最神秘的精神疾病。本体心理学流派经过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40年成功的临床实践,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证明了它能够运用有效方法来治愈精神分裂症。文章描述了心身疾病和精神分裂症的... 精神分裂症至今仍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最神秘的精神疾病。本体心理学流派经过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40年成功的临床实践,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证明了它能够运用有效方法来治愈精神分裂症。文章描述了心身疾病和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并从本体心理学的三个发现,即:偏差屏、语义场和本体自在分析了疾病生成过程,从而澄清和解决了许多有分歧的观点,并围绕着疾病的~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以本体心理学的方法进行了深入、详细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心理学 精神分裂症 本体自在 语义场 偏差屏
下载PDF
从电影本体心理学的角度解析王家卫电影——以《阿飞正传》、《东邪西毒》、《花样年华》、《春光乍泄》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邱俊霞 《文教资料》 2018年第35期201-204,共4页
王家卫的影片独具特色,最大的特色在于将镜头聚焦于个体,呈现了晦涩朦胧、飘忽不定、孤立无援的个体世界,突出表现了个体内部以及个体之间的矛盾,具有心理电影的一些色彩。本文将电影本体心理学与王家卫电影结合起来,从心理的角度去解... 王家卫的影片独具特色,最大的特色在于将镜头聚焦于个体,呈现了晦涩朦胧、飘忽不定、孤立无援的个体世界,突出表现了个体内部以及个体之间的矛盾,具有心理电影的一些色彩。本文将电影本体心理学与王家卫电影结合起来,从心理的角度去解析片中所表现的隐晦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动机,力图通过无意识的一点理智、意义的揭示,得到整个进程逻辑性的解释,从而能够准确地找到主要的、被压抑的动因,找到真实的为理性意识所不知晓的心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家卫 电影本体心理学 人物 个体心理结构 无意识
下载PDF
从电影本体心理学分析影片的隐藏含义——以张艺谋《英雄》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熊文佳 《艺术评鉴》 2020年第1期130-132,共3页
2002年上映的《英雄》,不仅是张艺谋导演的转折,也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影片中透露出的人物性格各突出,成为了心理学界一大经典影片,本文将从《英雄》的故事情节出发,结合电影本体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以从影片到观众再到影片的顺序对影... 2002年上映的《英雄》,不仅是张艺谋导演的转折,也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影片中透露出的人物性格各突出,成为了心理学界一大经典影片,本文将从《英雄》的故事情节出发,结合电影本体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以从影片到观众再到影片的顺序对影片进行分析。首先分析故事中的色彩象征意义;其次分析影片传递给观众的感受;最后又回到故事本身,探讨导演其深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 本体心理学 色彩 集体无意识
下载PDF
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其意义 被引量:18
8
作者 何文广 宋广文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115,共6页
生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界近年来诞生的一种新的心理学取向。它植根于生态哲学,并以"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的交互作用为原则,是对以技术理性为追求的实证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和挑战。生态心理学并不是一种成熟的心理科学,有着多... 生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界近年来诞生的一种新的心理学取向。它植根于生态哲学,并以"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的交互作用为原则,是对以技术理性为追求的实证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和挑战。生态心理学并不是一种成熟的心理科学,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其中行为—背景理论、知觉生态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自我理论是该思潮下较为成熟的四种理论分支。生态心理学的兴起,不仅从哲学本体论层面有着颠覆实证心理学的需求,而且从方法论层面指明了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与其他心理学思潮相比,生态心理学理论建构略显宏大,微观研究不足,而且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具有浓厚的"物化"和"生物学"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心理学 心理学本体 心理学方法论 理论取向
下载PDF
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其意义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晓侠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12期161-162,共2页
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提出了一种创新型心理学取向——生态心理学。生态心理学以生态哲学为根基,通过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交叉作用,向实证心理学中的技术理性发出挑战。通过分析生态心理学的内涵,阐述其行为—背景理论、生态系统理... 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提出了一种创新型心理学取向——生态心理学。生态心理学以生态哲学为根基,通过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交叉作用,向实证心理学中的技术理性发出挑战。通过分析生态心理学的内涵,阐述其行为—背景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知觉生态理论、生态自我理论等四个理论分支,阐述生态心理学的心理学意义及现实意义,认为它不仅为心理学研究指明了方向,还颠覆了实证心理学需求,但其几乎只停留在理论建构层面,又缺失文化根基,不可避免带有浓厚的"生物学"和"物化"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心理学 心理学本体 心理学方法论 理论取向
下载PDF
电影演员影像表演的美学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仲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8-79,共12页
一个世纪的各种探索已经证明,在影视诸多因素中,对观众最有吸引力的是演员,是明星。演员、明星对电影的重要性是因为"一部戏的永久价值却在于人物塑造"。目前数码高科技已经创造出"数字演员"。有人认为,把它运用于... 一个世纪的各种探索已经证明,在影视诸多因素中,对观众最有吸引力的是演员,是明星。演员、明星对电影的重要性是因为"一部戏的永久价值却在于人物塑造"。目前数码高科技已经创造出"数字演员"。有人认为,把它运用于电影制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真人的电影表演,在理论上已经不存在任何问题了。有的文章甚至更为激进地提出:应当考虑被拍摄对象从摄影机前面消失的问题了。这引人深思:高科技数字化的发展真的会取代电影演员的真人影像表演吗?两者之间的美学价值是相同的吗?演员真人的影像表演的美学价值究竟在哪里?表演的美学价值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演员本身;二是来自他创造的银幕形象。对于电影演员来说,影像呈现的人物与真人呈现的崇高,虚实结合,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这种复合的美,数字演员永远不可能达到。电影银幕表演的美与表演的魅力,体现在六个字上:形、性、情、精、气、神。影像外部造型的美,数字演员完全可以取代。然而,演员影像美最重要的集中在脸部。这张脸一定要有魅力,要能充分表述语言无法表述的东西。眼睛能够把内心最隐秘的活动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恐怕现在还很难想像数字演员具有这样的双眼。性的吸引力是银幕吸引力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影像表演的长处就是电影导演或摄影千方百计地运用电影技术的手段,把真人的形和性的魅力放大,放大到恰到好处,会产生一种无法估量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很难相信数字演员能具有和引发性的魅力。最重要的是情感。人类具有很复杂、很深邃的情感。在时间流动中积累的人类细腻丰富、复杂多变的情感,其表现属于高级审美,很难想像可以用数字演员来表现。精、气、神除了指演员本人的内在素质外,主要指角色的创造。精、气、神都是角色性格的内核。精者,个性之精华。气者,人物之能量。神者,角色之灵魂。演技是重要审美对象之一。真人影像表演令人欣赏的是同一个演员能塑造不同个性的人物。受人尊崇的演员大抵一人千面,令人难忘。这更是数字演员望尘莫及的了。综上所述,电影演员影像表演的美学价值是数字演员无法达到,更无法取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美学 影像表演 数字演员 表演魅力 本体心理学 美学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