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彼得·汉德克戏剧中的本体怀疑
- 1
-
-
作者
张劲松
-
机构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5-31,共7页
-
文摘
自20世纪60年代起,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以时代特有的本体怀疑精神,在对戏剧本体和人的本体的双重质疑中展开戏剧创作与实验,他相继推出了挑战传统戏剧、体现时代激情的"说话剧",深刻质疑语言本体的"语言剧",以及回归传统探寻自我的"新主体剧"。汉德克戏剧创作的这三大构成中既贯穿着他探索戏剧实验的完整历程,也展现了他的戏剧全貌和总体艺术风格。借此,汉德克终为当代德语戏剧赢得了国际声誉。
-
关键词
彼得·汉德克
本体怀疑
戏剧实验
-
Keywords
Peter Handke
ontological doubt
drama experiment
-
分类号
I521.073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后现代主义与中国诗学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曾艳兵
-
机构
青岛大学中文系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19,共7页
-
文摘
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与中国诗学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探讨。1.本体怀疑论与怀疑本体论。“本体怀疑论”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传统诗学虽然不乏怀疑精神,并注重朦胧性、感悟性、类似性和多义性,但却从来没有怀疑过本体的存在。2.诗的误读与诗无达诂。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因为没有了本意,因此一切的理解都是误解;中国诗学却重视“诗无达诂”理论,即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作出不无道理的无穷无尽的各式各样的解释。3.语言无意义与意在言外。在后现代主义那里,语言已成为本体,不论它是意义的生成,还是意义的虚无;在中国诗学中,语言却总是工具、媒介,没有语言根本就进入不了文学审美的过程,而拘泥于语言则永远不会达到“忘言”、“忘象”的最佳审美境界。
-
关键词
现代主义
语言
中国诗学
本体论
本体怀疑
后现代主义诗学
诗学理论
中国传统
前现代主义
西方后现代主义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反对释义与错位的感受——桑塔格批评理论探究之三
被引量:3
- 3
-
-
作者
王予霞
-
机构
厦门大学
-
出处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56-59,共4页
-
文摘
桑塔格(SusanSontag)是美国著名的先锋派批评家和作家.1966年,她发表论文集《反对释义》,率先提出后现代主义批评理论。在论文集中,她针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先锋派文学思潮,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探讨与研究,并力图通过此次探索来顺应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客观需求,构建起真正有代表性的理论体系。因此,该文集不仅奠定了桑塔格在后现代文学批评中的首领地位,而且也成为我们研究桑氏理论和创作实践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对该文集几篇重要文章的分析,探寻桑氏理论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大致脉络,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细致、客观地剖析。
-
关键词
本体怀疑
反对释义
直觉感悟
-
分类号
B83-069
[哲学宗教—美学]
B712.59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
-
题名后现代主义与中国诗学
- 4
-
-
-
出处
《诗刊》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47-48,共2页
-
文摘
曾艳兵从"本体怀疑论与怀疑本体论"、"诗的误读与诗无达诂"和"语言无意义与意在言外"三个方面,探讨了后现代主义诗学理论与中国诗学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国如果真正有了后现代主义诗学,那就只能是中国的后现代诗学,而绝不简单的是后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 在本体论立场上,后现代主义认为"一切都是虚构,一切都是语言,一切都受到怀疑,后现代主义自身也不能被排除在外。这样,怀疑就是本体,本体在怀疑中化为乌有。"而"中国诗学虽不乏怀疑精神……但却从来没有怀疑过本体的存在,虽然对本体的内涵有着各种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解释。"
-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中国诗学
文学本体论
现代主义诗学
后现代诗学
语言
三个方面
本体怀疑
怀疑精神
误读
-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后现代主义与中国诗学
- 5
-
-
作者
海斌
-
出处
《诗刊》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47-47,共1页
-
文摘
在《文史哲》1997年第2期上,曾艳兵撰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后现代主义与中国诗学》。他说:"中国如果真正有了后现代主义诗学,那就只能是中国的后现代诗学,而绝不简单的是后现代主义诗学在中国。" "一、本体怀疑论与怀疑本体论"。曾文认为,本体怀疑论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他们认为"一切都是虚构,一切都是语言。
-
关键词
西方后现代主义
中国诗学
现代主义诗学
本体怀疑
语言
文学本体论
后现代诗学
中国传统诗学
三个方面
主要特征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