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膝关节ACL损伤后韧带内本体感受器的变化及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彬 吴海山 温昱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损伤后韧带内本体感受器形态和功能变化及机制。方法选择1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膝关节ACL部分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2、4、6个月各取4只行电生理检查(包括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之后分别处死,对ACL组织...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损伤后韧带内本体感受器形态和功能变化及机制。方法选择12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膝关节ACL部分损伤模型,分别于术后2、4、6个月各取4只行电生理检查(包括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之后分别处死,对ACL组织进行氯化金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查,评价损伤韧带内神经结构的形态功能情况。结果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降低。ACL损伤后韧带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部分结构缺失。结论 ACL损伤后韧带内的本体感受器结构出现异常,数量减少,但短期内仍能发挥一定作用,随损伤时间延长其作用逐渐减弱。机制可能与韧带损伤后强度下降,逐渐松弛,从而使韧带内神经结构在膝关节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受到应有的力学刺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 本体感受器 体感诱发电位 肌电图
下载PDF
踝关节稳定性与本体感受器 被引量:35
2
作者 李作为 徐向阳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09年第1期21-22,28,共3页
踝关节机械性稳定结构受损,控制关节运动的神经反射弧受损均可导致慢性踝关节不稳。临床上踝关节机械性不稳与功能性不稳并非截然分开。踝关节本体感受器感受并向中枢传入位置觉、运动觉、力觉、震动觉信息,参与神经系统反馈调节。研究... 踝关节机械性稳定结构受损,控制关节运动的神经反射弧受损均可导致慢性踝关节不稳。临床上踝关节机械性不稳与功能性不稳并非截然分开。踝关节本体感受器感受并向中枢传入位置觉、运动觉、力觉、震动觉信息,参与神经系统反馈调节。研究发现,恢复受损的本体感受器功能可为关节提供保护性感觉信息,预防关节不稳。修补关节囊和断裂韧带是常用手术方法,平衡与协调性康复及功能训练能改善患者姿势控制功能,药物干预是近年研究热点。该文就踝关节本体感受器对踝关节稳定性作用的近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受器 踝关节 稳定性 位置觉 力觉
下载PDF
距腓前韧带本体感受器分布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边海林 徐向阳 +2 位作者 刘津浩 朱渊 王碧菠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1年第3期182-184,共3页
目的测定距腓前韧带(ATFL)及周围组织的本体感受器数量及分布情况,由此推断本体感受器在踝关节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取10例新鲜尸体踝关节ATFL(年龄25~65岁,平均48.1岁),将韧带分为三段(近、中、远)许切成20μm厚的切片,采用免疫... 目的测定距腓前韧带(ATFL)及周围组织的本体感受器数量及分布情况,由此推断本体感受器在踝关节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取10例新鲜尸体踝关节ATFL(年龄25~65岁,平均48.1岁),将韧带分为三段(近、中、远)许切成20μm厚的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标本进行染色并观察,将观察到的本体感受器进行分类和计数。结果 ATFL及周围组织均存在本体感受器,Ⅱ型和Ⅲ型本体感受器数量显著多于Ⅰ型本体感受器(P<0.001),韧带各部分间的本体感受器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ATFL本体感受器以Ⅱ型和Ⅲ型小体为主,Ⅱ型和Ⅲ型本体感受器与运动觉和过度活动觉密切相关,其数量较多与踝关节维持稳定、避免关节活动讨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腓前韧带 本体感受器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食蟹猴单膝ACL损伤模型中ACL与腘绳肌本体感受器的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磊 郭晓光 +4 位作者 祁冀 周鑫 汪国友 扶世杰 李义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1-306,共6页
目的探讨食蟹猴单膝ACL损伤后,双侧的ACL与腘绳肌本体感受器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选取6只正常的食蟹猴,随机选择3只食蟹猴进行关节镜下单侧ACL损伤造模后,将全部膝关节分为三组:正常组(正常3只膝关节)、模型A组(模型健侧3只膝关节)和模... 目的探讨食蟹猴单膝ACL损伤后,双侧的ACL与腘绳肌本体感受器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选取6只正常的食蟹猴,随机选择3只食蟹猴进行关节镜下单侧ACL损伤造模后,将全部膝关节分为三组:正常组(正常3只膝关节)、模型A组(模型健侧3只膝关节)和模型B组(模型患侧3只膝关节),分别分离ACL、腘绳肌,进行HE和氯化金染色,观察韧带基本形态和本体感受器的形态及数量。结果我们观察到三组ACL和腘绳肌中的四类本体感受器。在术后4周,正常组与模型A组ACL和腘绳肌中,各类本体感受器形态、数量均未发现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模型B组的ACL和腘绳肌中:Ruffini小体、Pacinian小体和Golgi腱器官形态变异,游离神经末梢形态无明显变化,各类本体感受器数量均有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模型B组的ACL和腘绳肌中,Ruffini小体的变异数量最多,Pacinian小体其次,Golgi腱器官最少,且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患侧ACL的损伤会引起同侧本体感受器数量减少,甚至形态变异,通过ACL-腘绳肌反射弧的反射性影响,同侧腘绳肌中的本体感受器也出现相应变化,但在短时间内不会影响到对侧的本体感受器形态和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受器 前交叉韧带 腘绳肌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的病理学改变 被引量:3
5
作者 郭立云 孙恒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29-732,共4页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以期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非注视眼内直肌附着点后长约4~5mm、宽约10mm的眼外肌制作病理标本(光镜10例、透射电镜10例),选取同期...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以期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选取2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非注视眼内直肌附着点后长约4~5mm、宽约10mm的眼外肌制作病理标本(光镜10例、透射电镜10例),选取同期角膜移植供体的健康人眼内直肌10条作为正常对照(光镜5条、透射电镜5条),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比较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和正常人肌纤维及眼外肌本体感受器超微结构的差异。结果同正常人比较,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纤维排列紊乱,部分纤维萎缩、水肿,线粒体变性,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结构出现明显异常,内囊、外囊不完整,梭内肌纤维排列紊乱,有髓神经轴浆内有残体形成,线粒体缺如,内膜与神经末梢间可见粗大致密的胶原纤维增生,神经纤维内微丝、微管等细胞器减少,严重者可见有髓神经脱髓鞘。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弱侧眼外肌内直肌及其本体感受器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可能与间歇性外斜视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眼外肌 本体感受器
下载PDF
跟腓韧带的本体感受器分布及作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兰梅 边海林 +2 位作者 魏宝富 伏传升 薛存银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2期84-86,76,共3页
目的探讨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本体感受器的数量、分布及其在踝关节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取10例膝上截肢患者跟腓韧带,将韧带分为近、中、远三段,切成20μm厚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本体感受器类型和数量... 目的探讨跟腓韧带(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本体感受器的数量、分布及其在踝关节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取10例膝上截肢患者跟腓韧带,将韧带分为近、中、远三段,切成20μm厚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本体感受器类型和数量。结果 CFL及周围组织均存在本体感受器,Ⅱ型和Ⅲ型本体感受器数量显著多于Ⅰ型本体感受器(P<0.001),韧带各部分间的本体感受器数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FL上本体感受器以Ⅱ型和Ⅲ型小体为主,Ⅱ、Ⅲ型本体感受器与运动觉和过度活动觉密切相关,其数量较多与踝关节稳定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腓韧带 本体感受器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眼外肌肌腱本体感受器切除术治疗眼球震颤一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戴淑真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21-521,共1页
关键词 眼球震颤 本体感受器 切除术 眼外肌 双眼视力 治疗 肌腱 入院检查
下载PDF
上肢本体感受器的训练
8
作者 李思民 《体育科技》 1995年第1期59-61,共3页
下肢本体感受器的训练损伤已有人介绍,但很少涉及上肢本体感受器损伤后的训练,没有研究对动力性开链活动(投掷、铅球),运动员的本体感受器训练和动力性闭键活动(体操、游泳、划船、赛艇)的运动员的训练是否应有所同作了评价.本... 下肢本体感受器的训练损伤已有人介绍,但很少涉及上肢本体感受器损伤后的训练,没有研究对动力性开链活动(投掷、铅球),运动员的本体感受器训练和动力性闭键活动(体操、游泳、划船、赛艇)的运动员的训练是否应有所同作了评价.本文为上肢损伤的运动员提供了合理的本体感受器的训练方法,并提出了根据本体感受器练习的特殊性对运动员的活动进行分析的重要性.同时讨论了一种常用的本体感受器练习,节奏稳定性练习,并介绍了一些其它练习,以帮助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指导训练.本体感受器训练是运动员恢复计划中恢复到受伤前训练水平的一个基本部分,特殊的本体感受器练习对运动恢复来讲也是相对比较新的训练手段,但对大脑和脊髓患有疾病的运动员的恢复是计划中完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受器 动力性开键活动 动力性闭键活动 运动恢复
下载PDF
共同性斜视患者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李俊红 申长礼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0-202,T004,共4页
目的 研究共同性斜视患者眼外肌本体感受器 (extraocularmuscleproprioceptor,EMP)的形态学改变 ,为探讨斜视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取 2 8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和 11例眼球摘除者的眼外肌 ,采用Holmes′法染色后在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 目的 研究共同性斜视患者眼外肌本体感受器 (extraocularmuscleproprioceptor,EMP)的形态学改变 ,为探讨斜视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取 2 8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和 11例眼球摘除者的眼外肌 ,采用Holmes′法染色后在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 ,并计算相同放大倍数下每例标本面积40 0 0mm2 的轴突中线粒体个数。结果 光镜下可见位于眼外肌肌 腱连接处的EMP神经纤维终止于邻近单个梭外肌纤维的起始处或两侧 ;电镜下斜视患者EMP与对照组比较 ,结构紊乱 ,神经成分消失 ;每例标本面积 40 0 0mm2 轴突中线粒体个数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斜视患者EMP结构的紊乱 ,导致EMP接收、传递信息功能异常 ,从形态学角度证实了EMP紊乱在共同性斜视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斜视 眼外肌 本体感受器 EMP 超微结构
原文传递
兔膝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后双侧韧带内本体感受器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忻慰 吴海山 +3 位作者 赵辉 王波 周义钦 陈宜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3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损伤后双侧ACL内本体感受器的形态及功能变化及其机制。方法使用12只新西兰大白兔造单侧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模型,4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分别于术后2、4、6个月各取4只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损伤后双侧ACL内本体感受器的形态及功能变化及其机制。方法使用12只新西兰大白兔造单侧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模型,4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分别于术后2、4、6个月各取4只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检测,之后取前交叉韧带行氯化金染色检查,评估韧带内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情况。结果损伤侧随着时间延长,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和波幅逐渐下降,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并出现部分结构缺失,与对侧及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侧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与对照组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和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 ACL损伤后其本体感受器出现数量减少、结构异常,但是在短期内依然能发挥一定功能,随损伤时间延长其作用逐渐减弱。而对侧膝关节似乎也有本体感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本体感受器 肌电图 体感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治疗眼球震颤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布娟 司山成 +3 位作者 杜伟 庞宏蕾 林淑芳 王乐今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1-594,共4页
目的研究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在治疗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疗效。方法对42例无中间带型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施行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通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双眼视功能等指标... 目的研究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在治疗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疗效。方法对42例无中间带型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施行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通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双眼视功能等指标,以及术后患者主观视物的清晰度改善情况,综合评价该手术在治疗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中的安全性及其效果。结果共有39例患者(92.8%)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6个月时视力提高≥2行者有12例(28.6%),但术后所有患者双眼视功能及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上均有提高。结论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联合眼外肌缩短术在治疗无中间带型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方面是安全有效的。对比敏感度检查可用于评价眼球震颤手术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术 眼外肌缩短术 对比敏感度
原文传递
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程浩 杨景存 夏晖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 观察先天性眼球震颤 (congenitalnystagmus,CN)患者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 ,以探讨C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CN患者 8条眼外肌 2 1个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改变 ,并以正常眼外肌本体感受器作为对照。结果... 目的 观察先天性眼球震颤 (congenitalnystagmus,CN)患者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 ,以探讨C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CN患者 8条眼外肌 2 1个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改变 ,并以正常眼外肌本体感受器作为对照。结果 CN患者眼外肌本体感受器体积较小 ,内囊断裂、空泡化 ;梭内感觉神经末梢和梭内肌纤维均出现变性 ,严重者内部成分消失 ,仅存留外囊 ;梭外肌纤维和游离神经末梢发生改变。结论 CN患者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的超微结构出现明显改变 ;这些改变可导致眼外肌功能变化 ,影响本体感受信息的输入 ,可能与C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眼外肌本体感受器 超微结构 研究
原文传递
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破坏术治疗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苗泽群 郭丽莉 +1 位作者 李罗佳 王乐今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6期267-272,共6页
目的观察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破坏术治疗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CN)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15例无中间带型CN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术前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采用MG... 目的观察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破坏术治疗无中间带型先天性眼球震颤(CN)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15例无中间带型CN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术前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采用MG6B-5手持式放大镜确定眼球震颤类型;采用YZ6F型检眼镜检查眼底;采用YZ5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采用RM8900电脑验光仪进行验光;采用L-2510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并检查患者的头位、眼位及注视性质。全部患者术后1个月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对无中间带型CN患者施行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破坏术。手术采用破坏双眼4条水平直肌肌肉本体感受器的方式。年龄和视力的描述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对患者术前与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进行比较。结果全部患者术后眼位均为正位,无异常头位,且眼球各方向转动均不受限。在15例无中间带型CN患者中,有6例患者右眼最佳矫正视力在术后1个月时提高≥2行,9例患者右眼视力稳定。仅有4例患者左眼最佳矫正视力在术后1个月时提高≥2行,11例患者左眼视力稳定。术后与术前的右眼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39±0.28和0.29±0.23,术后视力提高,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P<0.05)。术后与术前的左眼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37±0.28和0.29±0.23,术后视力提高,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P<0.05)。结论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破坏术是治疗无中间带型CN的有效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无中间带型 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切除术
原文传递
局部脉冲振动刺激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新强 王博 冯会成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07-1414,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条件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5只兔制备同种异体移植肌腱,30只兔制备前交叉韧带(ACL)模型,造模后将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探讨不同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条件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ACLR)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5只兔制备同种异体移植肌腱,30只兔制备前交叉韧带(ACL)模型,造模后将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9个振动刺激治疗组(振动刺激治疗1~9组),每组3只。正交实验设计振动刺激治疗参数,采集各组兔ACL样本。HE染色观察各组兔ACL本体感受器形态表现,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兔ACL本体感受器分型,计数各组兔ACL本体感受器细胞数,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兔ACL组织中生长相关蛋白43 (GAP-43)mRNA表达水平,正交分析法筛选ACLR术后康复振动刺激治疗的最优参数。结果:兔移植物张力尚可,无松弛状态,前抽屉实验和Lachman实验阴性;ACL组织移植物连续性存在,与胫骨和股骨腱骨愈合。ACL本体感受器中Ruffini小体为卵圆形或树突状形态,直径25~330μm;Pacinian小体为圆形或椭圆形感受器,直径40~220μm;Golgi腱器官感受器呈梭形,直径140~900μm;游离神经末梢为无髓鞘神经末梢,长度0.5~1.5μm。移植ACL中本体感受器主要分布于ACL的胫骨和股骨附着点,主要为类Ruffini小体和类Pacinian小体,无典型的类Golgi腱器官。与对照组比较,振动刺激治疗3、振动刺激治疗5和振动刺激治疗7组兔ACL本体感受器细胞数明显增加(F=28.49,P<0.01)。各组兔ACL组织中GAP-43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3,P>0.05)。振幅强度、振动频率和作用时间对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ACLR术后本体感受器数均存在较大影响,影响程度为振幅强度>作用时间>振动频率。其中最优振幅强度为3 mm,最优振动频率为25 Hz,最佳作用时间为10 min。结论: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可促进兔ACLR术后ACL本体感受器恢复,采用低振幅、低振动频率和短时间的局部脉冲振动刺激治疗可加快ACLR术后本体感觉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振动刺激 本体感受器 康复 正交实验
下载PDF
保留与不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后本体感觉恢复的比较 被引量:16
15
作者 柴浩 吴婷 +1 位作者 舒莉 张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332-2337,共6页
背景: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否提高膝关节本体感觉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如果能通过实验对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腱中本体感受器、神经生长、电生理情况进行直接检测,将能更加客观的评价保留残端对本体感觉恢复的作用。目的:建立... 背景: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否提高膝关节本体感觉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如果能通过实验对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腱中本体感受器、神经生长、电生理情况进行直接检测,将能更加客观的评价保留残端对本体感觉恢复的作用。目的:建立残端鞘内重建、牵张保残重建和不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动物实验模型,比较3种重建手术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是否存在差异。方法:9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不保残组、牵张保残组和残端鞘内保残组,每组24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3组兔进行双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3,6,12周各组行膝关节电生理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移植腱神经营养因子3 mRNA的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重建组移植腱本体感受器数量。结果与结论:①术后3,6,12周,重建的3组兔移植物神经营养因子3mR NA表达、本体感受器数量、腘绳肌肌电图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②结果说明,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与不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膝关节本体感觉再生情况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保残 神经营养因子3 本体感受器 腘绳肌肌电图 牵张保残重建 不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 移植腱本体感受器 前交叉韧带 本体感觉 肌电描记术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太极拳运动促进人体平衡机制研究
16
作者 石华毕 《武术研究》 2024年第8期5-6,19,共3页
太极拳“屈膝坐胯”的下肢运动特性和“身体中正”的姿势,存在于肌肉、韧带、关节囊、关节软骨等本体感受器,以及正确姿态下的内脏与前庭的潜在联系,太极拳通过独特的运动特性以及对内脏的调节作用促进了骨肌系统的稳定,增强了人体平衡。
关键词 太极拳 屈膝坐胯 本体感受器 姿势 平衡
下载PDF
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弱视患者术后临床疗效观察
17
作者 谭华霞 杜玲芳 +2 位作者 何芳 宋伟琼 孙小叶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观察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弱视患者的术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行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破坏术的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弱视的13例患者,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 目的观察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弱视患者的术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行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破坏术的先天性眼球震颤合并弱视的13例患者,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球震颤频率、眼球震颤幅度、眼球震颤强度、立体视功能、手术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结果患者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术后的眼球震颤频率、眼球震颤幅度、眼球震颤强度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眼球震颤频率、眼球震颤幅度、眼球震颤强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立体视定性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立体视定量结果均较术前提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立体视定量结果较与术后1个月的立体视定量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7.69%,满意度为84.62%。结论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球震颤程度,立体视功能均能得到明显改善,手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球震颤 弱视 眼外肌本体感受器破坏术
下载PDF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与踝关节本体感觉变化分析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庆梅 赖春 +5 位作者 曾宪妮 覃彬原 胡春丽 杨曦 莫国强 张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6-348,共3页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关节退行性关节病,调查显示KOA在我国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为21.7%-([1])。KOA的主要症状为膝关节肿胀、疼痛、肌力下降、关节活动障碍等,主要病理改变是关节软骨退变、相邻软... 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关节退行性关节病,调查显示KOA在我国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为21.7%-([1])。KOA的主要症状为膝关节肿胀、疼痛、肌力下降、关节活动障碍等,主要病理改变是关节软骨退变、相邻软骨下骨板及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因关节软骨内的本体感受器及神经受到破坏-([2]),加之关节制动、肌力下降等因素,导致KOA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本体感觉 膝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损伤 关节软骨退变 软骨下骨板 退行性关节病 本体感受器 骨质增生 膝关节运动 运动阈值
下载PDF
振动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及动态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9
作者 王艳 吴珊红 +4 位作者 戚彪 郭子楠 张雪薇 赵乐乐 赵明月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58-862,共5页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断裂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运动创伤性疾病~([1])。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恢复ACL组织学完整的主流方法~([1]),但同时手术创伤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韧带、肌腱上的本体感受器,影响膝...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断裂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运动创伤性疾病~([1])。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恢复ACL组织学完整的主流方法~([1]),但同时手术创伤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韧带、肌腱上的本体感受器,影响膝关节的动态稳定性。Gross等~([2])报道本体感觉的减弱会导致姿势的反射性不稳,增加了关节损伤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创伤性疾病 本体感觉 本体感受器 常规康复训练 反射性 关节损伤 手术创伤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对颈本体感觉性眩晕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旗 田福玲 +6 位作者 王凤玲 郑德松 陈金铭 马树祥 崔建美 王洪彬 李雪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74-1176,共3页
颈源性眩晕[1]是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以眩晕和平衡功能障碍为主,伴有头痛、颈背不适、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包括椎动脉性、交感性和本体感觉性三种类型[2],其中椎动脉性和交感性研究较多,而本体感觉性眩晕研究很少,本研究目的为探... 颈源性眩晕[1]是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以眩晕和平衡功能障碍为主,伴有头痛、颈背不适、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包括椎动脉性、交感性和本体感觉性三种类型[2],其中椎动脉性和交感性研究较多,而本体感觉性眩晕研究很少,本研究目的为探寻经颅磁刺激是通过何种方式纠正颈部本体感受器的错误本体感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受器 颈源性眩晕 平衡功能障碍 经颅磁刺激 感觉性 患者 主要表现 临床症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