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艺术精神的本体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张伟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1-123,134,共4页
文章梳理了中西艺术精神比较的历史,探讨了中西艺术精神本体的区别,认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本体是"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西方艺术精神的本体是"主客二分"的科学精神。可以通过这种比较认清中西艺术各自的精神的特质,促... 文章梳理了中西艺术精神比较的历史,探讨了中西艺术精神本体的区别,认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本体是"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西方艺术精神的本体是"主客二分"的科学精神。可以通过这种比较认清中西艺术各自的精神的特质,促进中西艺术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艺术精神 本体比较 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艺术融合
下载PDF
基于哈罗单车为例的商业模式本体的比较分析
2
作者 胡小龙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第3期52-55,共4页
商业模式本体为公司进行商业模式的定义、实施和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方法,然而不同的商业模式本体之间比较分析却被人们所忽略。通过构建商业模式本体的比较分析框架,对BMC、e^(3)-value、VISOR三个商业模式本体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并... 商业模式本体为公司进行商业模式的定义、实施和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方法,然而不同的商业模式本体之间比较分析却被人们所忽略。通过构建商业模式本体的比较分析框架,对BMC、e^(3)-value、VISOR三个商业模式本体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并将上述三个本体分别用于哈罗单车的案例。研究明确了不同商业模式本体间的差异以及各自的适用情景,并展示了其在公司商业模式的设计和创新中所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模式 组成要素 本体比较
下载PDF
主要本体构建工具比较研究(上)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景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9-111,81,共4页
在详细全面地调研了现有本体构建工具的基础上,对5种主要的本体构建工具进行了介绍研究。结论认为,当今基于面向对象设计思想所开发的工具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尚不足以担负本体工程和语义网基础建设的重任。
关键词 本体 比较研究/本体构建工具
下载PDF
美学理论视域下的中西艺术精神本体论比较研究
4
作者 李立红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0-103,共4页
本文通过分析中西艺术精神的异同之处,对中西艺术精神本体进行比较研究,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融合与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取长补短、去伪存真,促进中西艺术精神在更高的层面上,相互借鉴、发展,为我国新时代艺术创作发展方面的实践与理... 本文通过分析中西艺术精神的异同之处,对中西艺术精神本体进行比较研究,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融合与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取长补短、去伪存真,促进中西艺术精神在更高的层面上,相互借鉴、发展,为我国新时代艺术创作发展方面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学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艺术精神 本体比较 天人合一 主客相分 艺术融合
下载PDF
哲学本体论视野下的比较教育研究
5
作者 李玲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第11期17-22,共6页
哲学是学科之母,也是各学科的分析工具。基于此,本文从哲学本体论的视角出发,对哲学本体论视野下的比较教育研究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比较教育的本体,通过对比较教育本体进行事实论证和本质论证,回答了比较教育存在的依据和内容形式等问题... 哲学是学科之母,也是各学科的分析工具。基于此,本文从哲学本体论的视角出发,对哲学本体论视野下的比较教育研究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比较教育的本体,通过对比较教育本体进行事实论证和本质论证,回答了比较教育存在的依据和内容形式等问题,进而分析出比较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领域的本质特征,并从历史的角度对比较教育本体的历史演进进行了剖析。此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和特点的反映"为指导,对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建构作了几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设 比较教育本体 方法论
下载PDF
美学理论视域下的中西艺术精神本体论比较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建荣 《戏剧之家》 2019年第22期217-218,共2页
中西艺术精神的比较很早就开始了,朱光潜、邓晓芒、徐复观等学者都有过这方面的论述。本文主要从美学理论的视野中切入,探究中西艺术精神中的不同。本文对中西艺术精神的思考,从哲学的角度探寻根源,具体分析了中西艺术的一些形态差异。
关键词 中西艺术精神 美学理论视域 本体比较
下载PDF
从两首《前奏曲》的比较分析看肖邦创作戏剧性因素的萌发
7
作者 王宏亮 《黄河之声》 2008年第5期100-103,共4页
本文从音乐学与音乐本体相结合的角度,首先从时代背景角度探讨了肖邦创作审美原则发生转变的社会原因,然后通过对肖邦两首前奏曲的比较分析,力图去揭示戏剧性因素在肖邦创作中最初萌发时的音乐表现特征,最后得出结论:两首前奏曲代表了... 本文从音乐学与音乐本体相结合的角度,首先从时代背景角度探讨了肖邦创作审美原则发生转变的社会原因,然后通过对肖邦两首前奏曲的比较分析,力图去揭示戏剧性因素在肖邦创作中最初萌发时的音乐表现特征,最后得出结论:两首前奏曲代表了作曲家到当时为止小型作品创作的最高成就,为以后的并为以后的大型戏剧性作品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奏曲 戏剧性因素 创作背景 本体比较分析
下载PDF
水与火的交融——肖邦两首《前奏曲》的比较分析
8
作者 郭晓伟 《黄河之声》 2007年第4期67-69,共3页
本文从音乐学与音乐本体相结合的角度,首先从时代背景入手探讨了肖邦创作审美原则发生转变的社会原因,然后通过对肖邦两首前奏曲的比较分析,力图揭示戏剧性因素在肖邦创作中最初萌发时的音乐表现特征,最后得出结论:两首前奏曲代表了作... 本文从音乐学与音乐本体相结合的角度,首先从时代背景入手探讨了肖邦创作审美原则发生转变的社会原因,然后通过对肖邦两首前奏曲的比较分析,力图揭示戏剧性因素在肖邦创作中最初萌发时的音乐表现特征,最后得出结论:两首前奏曲代表了作曲家到当时为止小型作品创作的最高成就,为以后的大型戏剧性作品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奏曲 戏剧性因素 创作背景 本体比较分析
下载PDF
中国第一部“好莱坞式”大片——以《乱世佳人》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分析比较案例
9
作者 赵燕 《艺术科技》 2017年第1期144-144,共1页
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之间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创作方面。笔者通过对电影本体的比较研究,发现《一江春水向东流》与《乱世佳人》在人物设置、创作形式和叙事方式等诸多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从中可以透视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电... 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之间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创作方面。笔者通过对电影本体的比较研究,发现《一江春水向东流》与《乱世佳人》在人物设置、创作形式和叙事方式等诸多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从中可以透视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电影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本体比较 “好莱坞式”大片 《一江春水向东流》 《乱世佳人》
下载PDF
比较文学“三论”及其对外国文学教学的启发
10
作者 欧阳灿灿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3年第3期30-33,共4页
作为文学本体论的比较文学能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态的、系统化的文学观念。作为科研方法论的比较文学,既能有效地使教学内容体系化,更能培养学生宏观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跨文化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则极大地扩大了外国文学的... 作为文学本体论的比较文学能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态的、系统化的文学观念。作为科研方法论的比较文学,既能有效地使教学内容体系化,更能培养学生宏观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跨文化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则极大地扩大了外国文学的视野与研究内容,对思考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外国文学殖民化”问题也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文学本体论的比较文学 作为研究方法论的比较文学 跨文化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教学
下载PDF
基于DR的封头电子束焊缝缺陷自动识别方法研究
11
作者 熊乐超 姚晖 +3 位作者 张震 林琪皓 刘佳 杜俊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91-96,共6页
在现有的DR焊缝缺陷自动识别方法中,一般都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缺陷特征得出缺陷模型,而此类方法在样本数目不够的情况下误判率很高。为解决此类问题,提出了一种DR图像本体比较自动识别新方法。首先对检测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使图像满足评... 在现有的DR焊缝缺陷自动识别方法中,一般都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缺陷特征得出缺陷模型,而此类方法在样本数目不够的情况下误判率很高。为解决此类问题,提出了一种DR图像本体比较自动识别新方法。首先对检测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使图像满足评片要求。其次截取焊缝区域图像进行处理,放大缺陷特征,再将图像灰度化处理并滤波,利用三西格玛准则对缺陷位置进行判定,并可根据缺陷位置像素点得出缺陷面积。检测结果表明焊缝区域DR图像经图像处理及滤波后能放大缺陷特征,可以实现对封头电子束焊缝X射线DR图像的缺陷自动识别,最小可发现直径在0.4mm的气孔及宽度在0.2mm的裂纹缺陷,为此类电子束焊DR检测提供了图像缺陷自动识别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检测 电子束焊 封头 自动识别 本体比较
下载PDF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范式转换与知识体系建构
12
作者 纪建勋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4-176,180,共14页
伴随着国际比较文学发展来到第三阶段,比较文学的方法论也相应发生了范式转换,具体包括基于文学现象同源性的影响研究、基于文学规律同理性的平行研究、基于异质文明同情性的跨文化研究。范式转换后的比较文学,就发展阶段而言,可以分为... 伴随着国际比较文学发展来到第三阶段,比较文学的方法论也相应发生了范式转换,具体包括基于文学现象同源性的影响研究、基于文学规律同理性的平行研究、基于异质文明同情性的跨文化研究。范式转换后的比较文学,就发展阶段而言,可以分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就比较范式而言,可以分为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研究;就学理逻辑而言,可以分为相交模式、平行模式、异面模式(多样性模式)。比较文学是跨文化交流之桥,而比较文学史就是跨文化交流中那个最有效用的“公垂线”。通过比较文学史可以把比较文学研究“无方向的流”编成序列,进而以恰当的方式把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教学连通起来。把关于本门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最重要的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史与比较文学教学这三驾马车联动起来协同发展,或可是比较文学本体矛盾的一种解决之道,也即国际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范式转换与知识体系建构的答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史 比较文学教学 比较文学本体矛盾 多样性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