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艺形态论——文艺学研究的本体自觉
1
作者 荣伟 《江汉论坛》 1987年第10期49-55,共7页
一文学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从历史上看,对它的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的;一是"自下而上"的.前者多是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形而上"的问题,如把文学艺术作为... 一文学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从历史上看,对它的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的;一是"自下而上"的.前者多是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形而上"的问题,如把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理念,一种价值,一种意识形态等等,这些属于文学艺术中的哲学探讨的对象;后者多是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形而下"的问题,如文学艺术的形式结构,感知心理,审美体验等等.这些属于文学艺术中的科学探讨的对象.这两者虽然是不同的,但彼此又有着密切的关联.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把这两个不同的问题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搞清楚:或者以前者取代后者,或者以后者混淆前者,最后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体验 文学艺术 心理学 心理因素 中介因素 艺术哲学 方法论体系 文艺学 艺术符号 本体自觉
下载PDF
论戏曲现代化的内在矛盾与理路——兼谈张曼君戏曲导演实践的“本体自觉”
2
作者 施旭升 《戏曲研究》 2019年第2期15-26,共12页
"戏曲现代化"肇始于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如果检视近百年来的"戏曲现代化"的历程,分析其观念和实践,总结其经验和教训,那么,就不能忽视它所固有的内在矛盾。这种内在矛盾也就是"传统/现代"&q... "戏曲现代化"肇始于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如果检视近百年来的"戏曲现代化"的历程,分析其观念和实践,总结其经验和教训,那么,就不能忽视它所固有的内在矛盾。这种内在矛盾也就是"传统/现代""旧/新""审美/实用"之间的一系列的二元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现代化 戏曲改良 戏曲导演 内在矛盾 本体自觉 清末民初 张曼君 二元对立
原文传递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本体论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学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6-78,共3页
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都涉及本体论问题。本体论是哲学中的核心内容,虽然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研究经历过兴衰,但在哲学研究中的前提核心地位是不可改变的。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都蕴涵有本体论前提。与哲学研究把本体... 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都涉及本体论问题。本体论是哲学中的核心内容,虽然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研究经历过兴衰,但在哲学研究中的前提核心地位是不可改变的。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都蕴涵有本体论前提。与哲学研究把本体论作为一门需要探究的学问相比,在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本体论是一个需要选择的立场,而这种选择深受个人偏好和时代哲学的影响。这种隐含的哲学立场至少可以分为两种倾向,即物质主义和理念主义。提高本体论的自觉,不仅对理解社会科学理论、推动理论的进步,而且对提高方法论的自觉都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本体论立场 本体自觉 社会科学研究
下载PDF
“语言转向”与后新诗潮的语言策略
4
作者 张向东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84-87,共4页
本文认为 ,后新诗潮受 2 0世纪西方“语言转向”的影响 ,在特殊的后现代文化语境中 ,以语言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力图剥离社会强加给语言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秩序 ,在“语言还原”的过程中 ,抵达生命的平真状态。
关键词 新诗 语言转向 本体自觉 语言哲学 伦理秩序
下载PDF
本体的深度--柯尔内留·巴巴油画艺术解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高俊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本文通过梳理罗马尼亚画家柯尔内留·巴巴艺术创作历程,解析其作品的厚度感源自于他对本体深度的追溯:其一,巴巴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始终保持警醒的本体自觉意识,使自己的精神、感受、审美凝聚于作品之中;其二,巴巴回归油画语言本体... 本文通过梳理罗马尼亚画家柯尔内留·巴巴艺术创作历程,解析其作品的厚度感源自于他对本体深度的追溯:其一,巴巴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始终保持警醒的本体自觉意识,使自己的精神、感受、审美凝聚于作品之中;其二,巴巴回归油画语言本体并逐层突破遮蔽油画语言本体的“壳壁”,创造富于表现力与厚度的个性化艺术语言;其三,巴巴在感知、体悟与表现对象的过程中使源于对象本体的感受层层垒积为“觉”的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尔内留·巴巴 本体自觉 油画本体语言 对象本体
原文传递
『换笔』与21世纪诗歌生态
6
作者 罗振亚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共3页
踏入21世纪门槛的2001年,有记者还在《光明日报》上撰文《中学语文:诗歌遭遇尴尬》,感慨学生对诗歌的淡漠,断言新诗成了生活中有无皆可的文体。那时,诗歌中心地位的旁落,确使每位诗人都面临着“写还是不写”的“噬心”拷问。可是,刚刚2... 踏入21世纪门槛的2001年,有记者还在《光明日报》上撰文《中学语文:诗歌遭遇尴尬》,感慨学生对诗歌的淡漠,断言新诗成了生活中有无皆可的文体。那时,诗歌中心地位的旁落,确使每位诗人都面临着“写还是不写”的“噬心”拷问。可是,刚刚20多年光景,曾经的沉寂已经一扫而光,甚至不少人感觉当下诗坛的氛围堪称朦胧诗后最好的。21世纪新诗从黯淡到“红火”的生态逆转,固然源于其“及物”选择、本体自觉与个人化写作落地等方面的重构,更和诗人们的写作“换笔”休戚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化写作 朦胧诗 《光明日报》 本体自觉 中学语文 遭遇尴尬 换笔 新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