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1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成式AI影响下的艺术媒介本体论转向 被引量:1
1
作者 汤筠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7,共9页
以Midjourney为代表的生成式AI模型中的“文字转图像”(Text-to-image)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其崭新的交互方式向大众宣告了生成式AI带领当代艺术步入“艺术大众化”时代。生成式AI技术影响下的艺术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变迁。艺术媒介已不... 以Midjourney为代表的生成式AI模型中的“文字转图像”(Text-to-image)技术正在被广泛应用,其崭新的交互方式向大众宣告了生成式AI带领当代艺术步入“艺术大众化”时代。生成式AI技术影响下的艺术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变迁。艺术媒介已不仅具有“材料”“媒材”“质料”等传统属性,艺术传播的媒介环境从“再现”走向“再生产”;艺术媒介从“聚块”(Agglomerations)的传播模式发展为多元形态,在分散且广泛的“灰色媒介”中,艺术媒介的“物质性”被关注;人机艺术传播中的“媒介在场”和“社会在场”共同建构社会景观,塑造社会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AI 艺术媒介 艺术传播 本体论
下载PDF
汉字“生”“活”“存”“在”本义的存在论意义--存在论的“汉语哲学”诠释
2
作者 黄玉顺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4,共10页
汉语“本体论”与“存在论”应当严格地区别开来,前者对应传统的“ontology”,后者对应的则应当是“Being theory”,因为后者思考的并非形而上的存在者,而是前存在者的存在。尽管前者可以汉译为“存有论”,但后者却不能,因为汉语“有”... 汉语“本体论”与“存在论”应当严格地区别开来,前者对应传统的“ontology”,后者对应的则应当是“Being theory”,因为后者思考的并非形而上的存在者,而是前存在者的存在。尽管前者可以汉译为“存有论”,但后者却不能,因为汉语“有”的本义是一种存在者化的观念,在哲学上所指的正是作为形而上存在者的本体。所谓“汉语哲学”,其中心任务应当是揭示中国哲学关键词的存在论意义。汉字“生”“在”“存”的本义,即人与草木浑然不分的共在,都是中国远古先民对存在的感悟,从而具有存在论意义;而“活”的本义作为“水流声”,则表征着人是由于倾听“天命”而得以存在的,从而具有当代诠释学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的本义 生活 存在 本体论 存在论
下载PDF
归纳使真者与真之定义——基于系统本体论的统一多元真理论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晓平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5-108,共14页
本文在对塔斯基的收缩真理论进行分析批判的基础上,从系统本体论的立场出发,借助获取事态概率的归纳认定方法,提出具有双层结构的归纳-符合使真者,并与演绎持真者加以区分和结合,建立了统一多元真理论,即把符合真理论、等同真理论、实... 本文在对塔斯基的收缩真理论进行分析批判的基础上,从系统本体论的立场出发,借助获取事态概率的归纳认定方法,提出具有双层结构的归纳-符合使真者,并与演绎持真者加以区分和结合,建立了统一多元真理论,即把符合真理论、等同真理论、实用真理论、融贯真理论和使真者理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区分了“符合使真者”和“混合使真者”,一揽子解决了所谓的“无关使真者问题”。根据功能主义的多重实现原理,解决了“演绎推理的真之单义性问题”。此外,对使真者极大主义和必然主义给予新的阐释,使之具有不可消除的本体论意义。与此同时,对否定性事实和普遍性事实的存在性给予证明,以为否定性真理和普遍性真理提供本体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纳-符合使真者 演绎持真者 统一多元真理论 系统本体论 功能主义真理论
下载PDF
数字化生存: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探讨
4
作者 徐强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5,共9页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人类个体以数字分身或数字化身方式实现数字化生存。人的数字化生存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考察,即数字人、数字生活与数字人格。数字人是人的数字化生存的前提,数字生活是人的数字化生存的内容,数字人格是人的数字化生...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人类个体以数字分身或数字化身方式实现数字化生存。人的数字化生存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考察,即数字人、数字生活与数字人格。数字人是人的数字化生存的前提,数字生活是人的数字化生存的内容,数字人格是人的数字化生存的形象。人的数字化生存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日常,带来人们生活的多维化,同时也改造了自我。面对人类多样化实践基础上肉身性生存与数字化生存、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化与统一,个体需要重新确立新的自我同一性,完成新的自我认同基础上的现代性生成。随着虚拟世界内容的丰富和形态的多样,需要在虚实一体的地平上去理解并实现人与世界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生存 数字分身 存在论 自我重构
下载PDF
从知识论到存在论——论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真理观的批判与“变革”
5
作者 时家贤 张晶晶 裴雨墨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19,129,159,共10页
传统西方哲学站在知识论立场,将哲学理解为一种求知活动。代表性人物黑格尔以“理念”为核心,“思辨”为方式,“知识”为样态,建构起了其思辨哲学视域下的知识论真理观。海德格尔对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根基进行了批判,试图为真理奠定存... 传统西方哲学站在知识论立场,将哲学理解为一种求知活动。代表性人物黑格尔以“理念”为核心,“思辨”为方式,“知识”为样态,建构起了其思辨哲学视域下的知识论真理观。海德格尔对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根基进行了批判,试图为真理奠定存在论层面根基。如果说黑格尔面对的问题是真理与对象能否“符合”,海德格尔则认为真理在于作为存在者本身如何去除对“存在”的遮蔽。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真理(alētheia)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命题真理,不是符合论的真理,而是存在之真理。达成真理即是要完成对存在本身的领悟,达成存在意义的“显现”——作为澄明的无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论 存在论 真理观 海德格尔 黑格尔
下载PDF
间接存在论:中国信息哲学对信息的独创解读
6
作者 邬天启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48-156,共9页
回顾信息概念的研究和探索历程,信息最著名的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熵和负熵的理论,到之后的差异说、形式说和状态说,从类反映说到意义和符号,再到计算信息和量子信息的学说,等等。虽然在这些理论中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到客观信息的影子,但是... 回顾信息概念的研究和探索历程,信息最著名的概念经历了从最初的熵和负熵的理论,到之后的差异说、形式说和状态说,从类反映说到意义和符号,再到计算信息和量子信息的学说,等等。虽然在这些理论中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到客观信息的影子,但是只有中国信息哲学中的“间接存在”概念将客观信息世界予以了最清晰的揭示。早在40多年前,中国信息哲学就指出:“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后来,中国信息哲学又根据自己提出的信息形态分类理论,把“认识和实践主体对信息的主观把握和创造”也明确地纳入到关于信息本质的扩展性规定之中。近年来,中国信息哲学的最新发展,把存在、非存在,演化和时间,物质、信息和意识等纳入了信息哲学研究的统一框架,进而增加了对信息本质探讨的“物质世界与非存在世界的指向者”的新维度。由于在存在论层面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中国信息哲学提出的间接存在论学说对人类哲学作出了全方位的独创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存在 演化 间接存在论 信息哲学 信息本质
下载PDF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开放视阈与建构之维
7
作者 罗曼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11,共5页
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既坚守“实践”的美学立场又从思维的维度辨析、重构了实践美学,其以“实践存在论”的美学视域,“关系生成论”的美学格局,“现实”性的美学视野实现了对实践美学的创新突破,且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超越二元... 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既坚守“实践”的美学立场又从思维的维度辨析、重构了实践美学,其以“实践存在论”的美学视域,“关系生成论”的美学格局,“现实”性的美学视野实现了对实践美学的创新突破,且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超越二元对立思维的崭新思维方式。其不仅成为推动实践美学多元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维,也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方向,激发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活力与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存在论 美学 朱立元 思维
下载PDF
微信时间与当代人的存在论问题
8
作者 赵周宽 《唐都学刊》 2024年第2期45-55,共11页
由于微信应用的普及以及普遍的微信沉迷,微信时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有待反思的哲学课题。时间从纯粹的运动度量单位到自我意识的本质相关项,呈现出其与主体意识的紧密关联。在微信应用中,由程序和算法推动生产的微信时间产... 由于微信应用的普及以及普遍的微信沉迷,微信时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有待反思的哲学课题。时间从纯粹的运动度量单位到自我意识的本质相关项,呈现出其与主体意识的紧密关联。在微信应用中,由程序和算法推动生产的微信时间产生了。在微信重度沉迷者那里,微信中的无生命时间统治着人的生命体验时间。深入分析微信时间的产生机制,是从哲学层面反思我们所处的智能时代的基础性思想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时间 存在论 算法 自我意识 现象学
下载PDF
“体育是什么”的本体论沉思与当代重建
9
作者 高强 周乐 解忍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4,30,共15页
“体育是什么”一问居于当前体育哲学研究的核心,对其展开的本体论沉思形成了体育哲学的本体论思想与理论重建,具体体现为本体思维方式与本体论理论建构间的流变过程。作为两种基本的本体思维方式,“是之所‘是’”强调本体的概念规定,... “体育是什么”一问居于当前体育哲学研究的核心,对其展开的本体论沉思形成了体育哲学的本体论思想与理论重建,具体体现为本体思维方式与本体论理论建构间的流变过程。作为两种基本的本体思维方式,“是之所‘是’”强调本体的概念规定,“是之为‘是’”注重本体的结构生成,二者在中西体育哲学思想史中形成了各自的本体论理论嬗变。西方体育哲学的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传统在两种本体思维方式区分下分别形成了“游戏说”与“身体说”体育哲学本体论说,中国传统哲学试图整合两种本体思维方式,形成了“目的说”与“人本说”的体育哲学本体论说。在中西哲学交融背景下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将“所是”与“为是”两种本体思维方式融入人类历史与心理结构的生成过程,以此重构体育哲学的本体论研究和“问答”的思维方式,形成体育实践中人类普遍性知识,继而在形上之域整合人在面对体育实践时触发的“沉思”与“言说”的隔阂,完成对体育哲学理论与学科任务的重新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概念 体育本质 本体论 西方哲学 中国哲学
下载PDF
“道法自然”与“道由心悟”(上)--庄玄禅本体论和中国哲学的构建发展
10
作者 徐良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5-47,共13页
庄玄禅葆光互照,在中华文化史上释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它们的本体论思想,突出地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会通深度与思辨高度,三位一体构建并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主导了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心灵主义及个体生命精神,展示了中国哲... 庄玄禅葆光互照,在中华文化史上释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它们的本体论思想,突出地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会通深度与思辨高度,三位一体构建并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主导了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心灵主义及个体生命精神,展示了中国哲学丰厚的内在底蕴和壮阔的思想境界。其互相传承同构的“本体论根据、形而上理念、思想方法、实践追求、社会价值、人生安顿”等诸多领域,凝聚代表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成就,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风貌和价值取向,闪烁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光彩,推动中国哲学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心悟 本体论 中国哲学
下载PDF
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中国品格
11
作者 刘凯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实践存在论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一美学思想不仅具有当代存在论思想背景和马克思实践观念的理论基础,而且体现出鲜明的中国学术品格。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中国品格具体体现在使用中国文化资源... 实践存在论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一美学思想不仅具有当代存在论思想背景和马克思实践观念的理论基础,而且体现出鲜明的中国学术品格。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中国品格具体体现在使用中国文化资源论证既有观点、融汇中国思想资源形成基本观点、始终立足当代中国美学的学术语境等方面,其中包含着中国的传统、当下与未来的积极融合,以及马克思思想与中国美学的深层次对话。对实践存在论美学中国品格的探讨对于更加全面地理解实践存在论美学,对于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下的意义、思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思考中国当代美学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存在论美学 当代中国美学 马克思 实践
下载PDF
“道法自然”与“道由心悟”(下)——庄玄禅本体论和中国哲学的构建发展
12
作者 徐良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1-50,共10页
庄玄禅葆光互照,在中华文化史上释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它们的本体论思想,突出地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会通深度与思辨高度,三位一体构建并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主导了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心灵主义及个体生命精神,展示了中国哲... 庄玄禅葆光互照,在中华文化史上释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它们的本体论思想,突出地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会通深度与思辨高度,三位一体构建并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主导了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心灵主义及个体生命精神,展示了中国哲学丰厚的内在底蕴和壮阔的思想境界。其互相传承同构的“本体论根据、形而上理念、思想方法、实践追求、社会价值、人生安顿”等诸多领域,凝聚代表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成就,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风貌和价值取向,闪烁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光彩,推动中国哲学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心悟 本体论 中国哲学
下载PDF
学校课程文化的本体论向度与变革路径
13
作者 杨四耕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0,共9页
从本体论角度看,课程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本身。课程文化是课程形态和课程实践蕴含的价值、信仰、规范、技术和语言的合生体。课程文化不仅仅是“事物”的集合,更是“事件”的生成,并以“事件本体论”立场赋予自身... 从本体论角度看,课程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课程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本身。课程文化是课程形态和课程实践蕴含的价值、信仰、规范、技术和语言的合生体。课程文化不仅仅是“事物”的集合,更是“事件”的生成,并以“事件本体论”立场赋予自身以合法性。课程文化作为“事件”,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且是动态的、实践的和生成着的。“事件本体论”以事件作为课程文化知识表征单元,展现了由课程文化要素、课程文化形态、课程文化主体共同构成的一幅兼容动人的文化图景,为学校课程文化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文化 学校课程文化变革 摄入 合生 事件本体论
下载PDF
《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居间性到艺术的边界本体论
14
作者 李洋 《中国图书评论》 2024年第1期10-16,共7页
近十年来,艺术史的全球化转向与中国艺术学科的建制争论是艺术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背景,其实二者在内在是彼此相关的,艺术史写作方法的变革昭示着新的艺术观念的诞生,周宪教授的《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展现了他围绕这两个话题的集中思考。
关键词 艺术学 居间性 边界本体论
下载PDF
电子生命与一般机体学——智能时代生命导向的本体论
15
作者 蓝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105,共10页
智能时代的来临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智能的数字存在物是否具有与人类一样的“意识”?本文认为,人工智能的意识问题,在目前还言之过早,意识在生物学上也是一个相对高阶的产物,而在有机物发展的早期,更重要的是生命问题,我们或许更应该... 智能时代的来临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智能的数字存在物是否具有与人类一样的“意识”?本文认为,人工智能的意识问题,在目前还言之过早,意识在生物学上也是一个相对高阶的产物,而在有机物发展的早期,更重要的是生命问题,我们或许更应该思考如何界定数字空间中的生命问题,即通过各种电子元件和数字代码和信号构成的数字生命。为了理解这种电子生命,我们需要突破传统。因为,今天的生命概念已经超越了纯粹有机体的器官身体的生命,构成了有机与无机混成在一起的机体学。当我们从卢克莱修、薛定谔、马图拉纳和瓦雷拉、雷蒙·鲁耶的生命哲学讨论中,将生命理解为一个自生系统,进一步提出电子生命在其自生系统内在部分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建立了熵与负熵的平衡。而通过西蒙东的技术物则实现了人类生命体与外在缔结环境之间的物质交往,会极大地拓展了超越有机体的生命概念。而在智能时代的今天,技术物已经演化为数码物,进一步进化为斯蒂格勒的一般机体学,生命变成了盖娅式的整体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电子生命 一般机体学 生命导向的本体论
下载PDF
随附性的必然性与心身关系——从系统本体论的观点看
16
作者 陈晓平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73,196,197,共17页
金在权首先把随附性看作上下两层性质即随附性质和基础性质之间的依赖或决定关系,区分了弱和强这两种随附性概念。当其随附性理论遭遇诸多困难之后,他又提出整—部随附性概念,并赋予它形而上学的必然性,表现出从认识论向实践论转变的倾... 金在权首先把随附性看作上下两层性质即随附性质和基础性质之间的依赖或决定关系,区分了弱和强这两种随附性概念。当其随附性理论遭遇诸多困难之后,他又提出整—部随附性概念,并赋予它形而上学的必然性,表现出从认识论向实践论转变的倾向。可以沿着金在权已经开启但未贯彻到底的实践论路线继续前行,明确地把随附性理论奠定在系统本体论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随附必然性的逻辑性质和哲学意义,并用整—部随附性把其他所有随附性统领和贯穿起来;进而提出基于系统本体论(或系统一元论)的随附二元论,用以取代物理主义一元论和笛卡尔的心物平行二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附性 必然性 心身关系 系统本体论 金在权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论阐释
17
作者 牛乐 《文化遗产》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阐释学意义上的本体性,突出表现为人、物、世界在社会化阐释语境中的互构效应,这是一种基于差异本体(身份、身体)重新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本体论进路,为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和价值起点。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阐释学意义上的本体性,突出表现为人、物、世界在社会化阐释语境中的互构效应,这是一种基于差异本体(身份、身体)重新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本体论进路,为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和价值起点。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价值并不代表其实践性被否定,而意味着从丰富的生活世界和经验研究中对相关理论概念和知识范畴的再抽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哲学转向 本体论 阐释学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对民本思想的新发展——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分析
18
作者 杨立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2,共12页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和国家治理思想的最宝贵遗产。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的基础上,从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四个层面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和国家治理思想的最宝贵遗产。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的基础上,从本体论、目的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四个层面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创了民本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在本体论层面,突破“天意政治”和“关系论”局限,确立彻底的人民本位、人民所有和人民主体地位论;在目的论层面,深化“万物为民”和“利民为本”的思想,确认执政者必须遵循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系统思想;在认识论层面,深化传统“人民立场”“人民途径”理论,提出“知行合一”的“人民认识路线”理论;在方法论层面,超越“君主制”下的“仁政”思维,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民民本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对民本思想的新发展不仅适应了民本思想持续发展和革新的需要,也满足了对中国国家治理现实进行有效理论阐释等多方面的需求。当然,在新时代,民本思想的新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新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 中国共产党 本体论 目的论 认识论 方法论
下载PDF
康德本体论的对象性介质缺失及其完构
19
作者 曾永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5-53,共9页
康德把“物自身”视为现象存在的本体根基,然而它凭什么能够“空”而有“灵”,以至成为所有现象得以生成的根基,尚缺少必要的形而下基元作为本体与现象之间的介质。马克思对象性关系的思想,启示并提供了本体与现象之间存在超越差异的普... 康德把“物自身”视为现象存在的本体根基,然而它凭什么能够“空”而有“灵”,以至成为所有现象得以生成的根基,尚缺少必要的形而下基元作为本体与现象之间的介质。马克思对象性关系的思想,启示并提供了本体与现象之间存在超越差异的普遍性对象性关系和必要介质的思路。怀特海有机宇宙论以宇观和缈观两极的结合实现了对存在本体的完整建构。中国古代“道”论不仅与康德“物自身”说高度会通,而且其“道气合一”论对本体存在的完构与怀特海异曲同工,还以“气物二相”说与“波粒二象”说相呼应,使本体论的完整结构得以圆融。这样完整圆融的本体论为建构“世界美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本体论 物自身 对象性介质 怀特海 道气合一
下载PDF
从本体论研究到跨学科研究——金柄珉的学术生涯与学术心得
20
作者 金柄珉 《艺术广角》 2024年第4期11-22,共12页
金柄珉的学术研究大致经历了从文学史本体论研究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从跨界叙事研究到中韩文学交流史的研究、从文献资料的发掘与整理到构建国际创新科研团队三个阶段。本体论研究坚持中国的学术视角和价值观,从中发现了比较文学的新课题... 金柄珉的学术研究大致经历了从文学史本体论研究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从跨界叙事研究到中韩文学交流史的研究、从文献资料的发掘与整理到构建国际创新科研团队三个阶段。本体论研究坚持中国的学术视角和价值观,从中发现了比较文学的新课题,要做到本体论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互动、互证,以及互补。跨界叙事的研究是中韩文学交流史研究的基础,由此发现东亚文学的现代转型与价值重建,发现中韩共同话语与相互认知为基础的中韩合作的现代东亚的精神价值。大型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与研究,需要建立国际创新科研团队,协同创新是产出重大学术成果的基本保证。坚守知识人的良心与良知是实现人格独立、学术自律的根本前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实现西方理论的本土化和方法论的创新;非通用语文学的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主动与主流学界对话,还需要小题大做、宏观细作,追求独特价值和普遍价值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 跨界叙事研究 国际科研团队 学术自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