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的“平庸之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蕴睿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627-630,共4页
在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所提出的"平庸之恶"思想框架下解析小说《朗读者》中错综复杂人物的人性,重点分析小说女主人公汉娜作为一名从未接受过人性教育的普通人,在法律和道德面前,其人性是如何被展现和被定义的。人们总是对... 在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所提出的"平庸之恶"思想框架下解析小说《朗读者》中错综复杂人物的人性,重点分析小说女主人公汉娜作为一名从未接受过人性教育的普通人,在法律和道德面前,其人性是如何被展现和被定义的。人们总是对于"极端之恶"充满警惕却很少意识到正是那些不易觉察的"平庸之恶"逐渐浸润到社会生活体系的各个角落。人性教育的落脚点应是良心,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智慧,审视自我、理解他人,并善用智慧超越人性弱点。本研究期望通过反思"平庸之人"的"人性"来唤起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参与营建"完整"精神这项富于"意义"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哈德·施林克 《朗读者》 人性 平庸之恶 精神追求
下载PDF
言说与倾听——《朗读者》对人性的多维透视 被引量:8
2
作者 董琦琦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4-106,共3页
《朗读者》是当下畅销的德国小说之一,其意图传达的已非关涉某一群体的个别现象,而是值得全人类感叹的生存悖论。小说由三个部分组成,"朗读"作为一种言说方式、叙述手法,是贯穿其间的核心线索。作家施林克的爱情观、历史意识... 《朗读者》是当下畅销的德国小说之一,其意图传达的已非关涉某一群体的个别现象,而是值得全人类感叹的生存悖论。小说由三个部分组成,"朗读"作为一种言说方式、叙述手法,是贯穿其间的核心线索。作家施林克的爱情观、历史意识及对生命的思考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向读者娓娓道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哈德·施林克 《朗读者》 灵与肉 罪与罚 祈祷与救赎
下载PDF
论德国小说《朗读者》的创作手法与反思主题 被引量:1
3
作者 南楠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43-45,共3页
德国小说《朗读者》是德国反思文学的一部力作,风靡全球,包揽众多文学奖项。它的成功得益于作者本哈德·施林克深邃的思想和超凡的写作技巧。作者在故事架构中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推动情节发展,小说爱情故事的背后蕴藏着对德国第三... 德国小说《朗读者》是德国反思文学的一部力作,风靡全球,包揽众多文学奖项。它的成功得益于作者本哈德·施林克深邃的思想和超凡的写作技巧。作者在故事架构中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推动情节发展,小说爱情故事的背后蕴藏着对德国第三帝国历史和罪责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反思文学 《朗读者》 本哈德·施林克 德国小说
下载PDF
论《朗读者》的叙事策略
4
作者 孙玉石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9年第12期130-131,共2页
根据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朗读者》在世界范围内为德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赢得了话语权。这是如何实现的?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文本成功所带来的客观效果?结合作品的时代语境和内部的叙事策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而更为理性、全... 根据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朗读者》在世界范围内为德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赢得了话语权。这是如何实现的?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文本成功所带来的客观效果?结合作品的时代语境和内部的叙事策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而更为理性、全面地理解二战题材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哈德·施林克 《朗读者》 倾向性象征权力话语
下载PDF
“爱与罪”的回忆 “灵与肉”的离合——论《朗读者》的叙事艺术
5
作者 彭莹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11期34-35,共2页
《朗读者》通过叙述一段发生在德国二战后愁肠百结、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对爱情、尊严、道德、赎罪等多层次的主题进行了探索追问。本文试结合作品的多层主题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该文本的叙事艺术,通过对作品中的叙述者及叙事结构的深入... 《朗读者》通过叙述一段发生在德国二战后愁肠百结、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对爱情、尊严、道德、赎罪等多层次的主题进行了探索追问。本文试结合作品的多层主题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该文本的叙事艺术,通过对作品中的叙述者及叙事结构的深入分析,进一步剖析《朗读者》的魅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哈德·施林克 《朗读者》 叙述者 叙事结构
下载PDF
《回归》和《无处为家》作品中的“返乡”情结探析
6
作者 李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第10期84-87,共4页
这篇文章主要分析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作品《回归》和德国女作家斯特芬尼·茨威格的作品《无处为家》。该文涉及的主要文学类型是战后返乡文学,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的叙述方式、时间、空间和人物性格等信息着重分析一下“... 这篇文章主要分析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作品《回归》和德国女作家斯特芬尼·茨威格的作品《无处为家》。该文涉及的主要文学类型是战后返乡文学,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的叙述方式、时间、空间和人物性格等信息着重分析一下“返乡”情结的不同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哈德·施林克 《回归》 斯特芬尼·茨威格 《无处为家》 “返乡”情结
下载PDF
“创伤性”文化记忆与“疗愈式”文学想象
7
作者 张晓红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7期63-64,共2页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冤家,一个爱情故事》和本哈德·施林克的《生死朗读》,是两部关于纳粹大屠杀的文学经典。大屠杀文学指幸存者、目击者、受害者和其他人关于纳粹大屠杀的创伤性叙述,其间杂了回忆、历史数据、虚...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冤家,一个爱情故事》和本哈德·施林克的《生死朗读》,是两部关于纳粹大屠杀的文学经典。大屠杀文学指幸存者、目击者、受害者和其他人关于纳粹大屠杀的创伤性叙述,其间杂了回忆、历史数据、虚构、诗歌、哲学和宗教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朗读》 文学想象 本哈德·施林克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纳粹大屠杀 文学经典 文化记忆 《冤家 一个爱情故事》
原文传递
试析施林克小说《朗读者》中“罪责”主题的呈现 被引量:1
8
作者 冯然 《华西语文学刊》 2011年第1期132-138+269,共7页
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战后反思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朗读者》凭借其对'罪责'主题的精彩呈现,成为畅销全球的当代经典叙事作品。本文试以西方经典叙事学理论为依据,运用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来分析'罪责'主题在小... 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战后反思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朗读者》凭借其对'罪责'主题的精彩呈现,成为畅销全球的当代经典叙事作品。本文试以西方经典叙事学理论为依据,运用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来分析'罪责'主题在小说中的呈现过程和方式,以期挖掘作品成功的深层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哈德·施林克 《朗读者》 罪责
原文传递
读书人——读三部小说
9
作者 徐兴正 《滇池》 2021年第2期108-115,共8页
一将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和法国作家让-保尔·迪迪耶洛朗的《6点27分的朗读者》放在一起来重读,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除我本人之外,还有别的读书人存在,他... 一将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和法国作家让-保尔·迪迪耶洛朗的《6点27分的朗读者》放在一起来重读,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除我本人之外,还有别的读书人存在,他们是汉嘉、米夏和吉兰,分别是这三部中篇小说的主人公。而我只是普通读者,似乎他们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作家 本哈德·施林克 保尔 《朗读者》 法国作家 朗读者 赫拉巴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