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本哈比对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批判性反思
1
作者
王凤才
吴敏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68,共11页
美国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家、批判理论家本哈比对从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到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规范基础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她将批判理论成败的根本标准确立为能否融合批判性与规范性两个方面,即“解释性—诊断的”维度和“预期性—乌托邦的...
美国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家、批判理论家本哈比对从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到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规范基础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她将批判理论成败的根本标准确立为能否融合批判性与规范性两个方面,即“解释性—诊断的”维度和“预期性—乌托邦的”维度,认为只有二者的融合才能确保批判的合法性、解决批判理论规范基础问题。根据这种标准,本哈比将旧批判理论的转型视为将内在批判转变为否定辩证法、解拜物教批判转变为文化批判、危机诊断转变为具有乌托邦意向的历史哲学,并断定这种转型的结果是旧批判理论并不缺乏规范性基础,却未能成功地调和批判性与规范性两个方面。为了说明新批判理论的转型是否成功,本哈比审视了哈贝马斯针对旧批判理论的缺陷进行转型的重要表现(后期资本主义社会诊断)、转型的基础(规范性构想)以及转型的结果(批判理论是否合法化),换言之,审视了交往伦理学是否成功地调和了批判性与规范性两个方面。本哈比从事这项工作的目的,从消极方面来说,是为了走出黑格尔带给批判理论的主体哲学和历史哲学的阴影;从积极方面说,是为了强调批判理论必须认真对待人类多元性的境况,反映人类的苦难,表达人类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哈比
批判理论
规范基础
视角二元论
危机诊断
乌托邦意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称性互惠”与“非对称性互惠”——艾利斯·扬对交往伦理学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
5
2
作者
孙秀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32,共7页
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学部分地弥补了传统自由主义正义理论对差异缺乏敏感性的局限,但他的普遍化原则(U原则)和话语伦理原则(D原则)忽视了交往情境的差异,并在理性与情感、公共性与私人性等方面做了不恰当的二元区分,因而未能逃脱普遍主...
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学部分地弥补了传统自由主义正义理论对差异缺乏敏感性的局限,但他的普遍化原则(U原则)和话语伦理原则(D原则)忽视了交往情境的差异,并在理性与情感、公共性与私人性等方面做了不恰当的二元区分,因而未能逃脱普遍主义的道德和政治困境。S.本哈比试图通过区分"普遍的他者"和"具体的他者"对交往伦理学进行修正,但她对交往关系"对称性互惠"的强调无法处理社会政治领域中广泛存在的"非对称性互惠"现象。在交往中,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是不可替代的,每一个参与者由于在交往情境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彼此之间具有非对称的、不可逆的交往关系。艾利斯·扬提出了"非对称性互惠"的交往伦理学概念,以期提供一种包容差异的正义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伦理学
普遍主义
“对称性互惠”
“非对称性互惠”
艾利斯·扬
哈贝马斯
S.
本哈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本哈比对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批判性反思
1
作者
王凤才
吴敏
机构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68,共11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2JJD710004)。
文摘
美国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家、批判理论家本哈比对从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到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规范基础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她将批判理论成败的根本标准确立为能否融合批判性与规范性两个方面,即“解释性—诊断的”维度和“预期性—乌托邦的”维度,认为只有二者的融合才能确保批判的合法性、解决批判理论规范基础问题。根据这种标准,本哈比将旧批判理论的转型视为将内在批判转变为否定辩证法、解拜物教批判转变为文化批判、危机诊断转变为具有乌托邦意向的历史哲学,并断定这种转型的结果是旧批判理论并不缺乏规范性基础,却未能成功地调和批判性与规范性两个方面。为了说明新批判理论的转型是否成功,本哈比审视了哈贝马斯针对旧批判理论的缺陷进行转型的重要表现(后期资本主义社会诊断)、转型的基础(规范性构想)以及转型的结果(批判理论是否合法化),换言之,审视了交往伦理学是否成功地调和了批判性与规范性两个方面。本哈比从事这项工作的目的,从消极方面来说,是为了走出黑格尔带给批判理论的主体哲学和历史哲学的阴影;从积极方面说,是为了强调批判理论必须认真对待人类多元性的境况,反映人类的苦难,表达人类的希望。
关键词
本哈比
批判理论
规范基础
视角二元论
危机诊断
乌托邦意向
Keywords
Benhabib
critical theory
normative basis
dualism of perspective
crisis diagnosis
utopi‐an intention
分类号
B516.6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称性互惠”与“非对称性互惠”——艾利斯·扬对交往伦理学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
5
2
作者
孙秀丽
机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32,共7页
文摘
哈贝马斯的交往伦理学部分地弥补了传统自由主义正义理论对差异缺乏敏感性的局限,但他的普遍化原则(U原则)和话语伦理原则(D原则)忽视了交往情境的差异,并在理性与情感、公共性与私人性等方面做了不恰当的二元区分,因而未能逃脱普遍主义的道德和政治困境。S.本哈比试图通过区分"普遍的他者"和"具体的他者"对交往伦理学进行修正,但她对交往关系"对称性互惠"的强调无法处理社会政治领域中广泛存在的"非对称性互惠"现象。在交往中,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是不可替代的,每一个参与者由于在交往情境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彼此之间具有非对称的、不可逆的交往关系。艾利斯·扬提出了"非对称性互惠"的交往伦理学概念,以期提供一种包容差异的正义理论。
关键词
交往伦理学
普遍主义
“对称性互惠”
“非对称性互惠”
艾利斯·扬
哈贝马斯
S.
本哈比
分类号
B6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本哈比对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批判性反思
王凤才
吴敏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对称性互惠”与“非对称性互惠”——艾利斯·扬对交往伦理学的反思与重构
孙秀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