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惠能对中国本土哲学的回应
1
作者 董群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36,共6页
惠能的禅学 ,是印度佛学和中国本土文化 (特别是哲学 )融合的成果 ,既有印度佛学的传承 ,又关注中国本土文化的传统 ,他在心性论、形神论、言意论、知行论、悟修论、自力论、道德观等方面 ,都和本土哲学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也承继了本... 惠能的禅学 ,是印度佛学和中国本土文化 (特别是哲学 )融合的成果 ,既有印度佛学的传承 ,又关注中国本土文化的传统 ,他在心性论、形神论、言意论、知行论、悟修论、自力论、道德观等方面 ,都和本土哲学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也承继了本土哲学的一些问题域传统 ,对这些问题都提出了创见 ,发展了中国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能 本土哲学 中国 神学 心性论 形神观 言意论 知行观 自力论 悟修论 道德观
下载PDF
中国本土哲学中的神秘主义
2
作者 涂建华 《文教资料》 2010年第23期101-103,共3页
尊神祭祖与敬天保民,八卦、阴阳五行和元气论,"天人合一"的观点和谶纬神学的实践,曾经积极意义上的本土哲学在时代的进程中,一步步沦为阻碍科学和社会进步的思想枷锁。本文对此进行了批判。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本土哲学思想 源流
下载PDF
环境哲学本土化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8
3
作者 刘福森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10,共10页
从哲学观上看,文化是哲学的背景,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人文的思想文化是属于特定民族的。文化的民族性决定了哲学的民族性。因此,西方环境哲学仅仅是属于西方民族的"西方环境哲学",而不是普适于所有民族的"一般环境... 从哲学观上看,文化是哲学的背景,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人文的思想文化是属于特定民族的。文化的民族性决定了哲学的民族性。因此,西方环境哲学仅仅是属于西方民族的"西方环境哲学",而不是普适于所有民族的"一般环境哲学"。西方学者所创造的环境哲学理论是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生成并按照西方哲学的思维逻辑构造起来的,因而这种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存在着先天的理论缺陷和困境: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中心主义",都是对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的否定。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理论实质,就是要在自然与人之间作出选择:"到底应该用人去消解自然呢,还是用自然去消解人?"由于二者都以消灭对方为基本的价值指向,因而我们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内部找不到使这两个"中心论"得到和解的任何可能的途径。西方的环境伦理学仍然在西方主客二分的架构下,按照西方传统伦理学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去解释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问题,也必然陷入理论困境而不能自拔。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中不存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分法",而是采用"天、地、人"的三分法,通过"道"去解释"天、地、人"的关系。中国哲学坚持"德"与"道"的统一性,用"道"解释"德":"道"是"体",而"德"就是按照"道"去行"人之事"。"德",不是由外部强加给个人的伦理规范,而是一种通过对"道"的"体悟"而达到"觉"的一种"境界"(觉悟),这种"德"就是"道德"。西方环境哲学要想消除它所遇到的理论困境,就需要从不同于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中去寻找新的理论资源。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是环境哲学的"故乡",它对于当代西方的环境哲学来说,具有"始源的"、"本真的"意义。"环境哲学的本土化(中国化)"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为本,对西方环境哲学的自主选择和根本改造,是中国环境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观 环境哲学的民族性 西方环境哲学的理论缺陷 环境哲学的故乡 环境哲学中国本土化 环境哲学的还乡
下载PDF
“合而生生”:“本土教育哲学”的生存之道与文化建构
4
作者 国宁 于伟 《学术探索》 CSSCI 2022年第7期141-149,共9页
基于历史本体论的视角,“本土教育哲学”的文化质性是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的复合体,遵从怎样的中西文化逻辑关联着本土教育哲学的生存论问题。“合而生生”乃是生存之道,具体包含:“和合创生”——在本土与西方文化的“共在”中获得... 基于历史本体论的视角,“本土教育哲学”的文化质性是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的复合体,遵从怎样的中西文化逻辑关联着本土教育哲学的生存论问题。“合而生生”乃是生存之道,具体包含:“和合创生”——在本土与西方文化的“共在”中获得存在,“变易生生”——在传统-现在-未来的“历史”中实现自身的持续生长。为达此远景,需要树立“天下无外”的价值预设,也要将“他山之石”纳入我国文化传统中。在此过程中,世界和本土相互定位,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中,形成在世界立足且得以持续存在的本土教育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教育哲学 合而生生 共在 历史
下载PDF
融汇东西智慧 直面社会热点——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述评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毅 傅晓微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36-40,共5页
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于2011年7月上旬在巴黎举行,大会主题是"文化跨界与哲学论述——回顾与展望"。十多个国家的100多位学者在主会场和七个分会场围绕早期儒家德性伦理学、中西比较哲学、美学和艺术哲学等热点论题进行了... 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于2011年7月上旬在巴黎举行,大会主题是"文化跨界与哲学论述——回顾与展望"。十多个国家的100多位学者在主会场和七个分会场围绕早期儒家德性伦理学、中西比较哲学、美学和艺术哲学等热点论题进行了充分、热烈的讨论。本届大会的演讲不仅直面社会热点,理论交锋频繁激烈,还有一批既关系到重大课题又具有原创性和理论冲击力的思想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哲学 文化跨界 热点 原创
下载PDF
探究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创新——2017中国本土管理研究论坛述评 被引量:3
6
作者 钱晶晶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03-1607,共5页
中国本土管理研究论坛由《管理学报》倡导,迄今已连续召开了第三届。本届论坛于2017年6月23~24日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开幕,以"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创新"为主题,围绕本土哲学的衔接(知古)、本土理论的构建(双融)、本土情... 中国本土管理研究论坛由《管理学报》倡导,迄今已连续召开了第三届。本届论坛于2017年6月23~24日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开幕,以"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创新"为主题,围绕本土哲学的衔接(知古)、本土理论的构建(双融)、本土情境的应用(践行)等内容,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融合、创新、构建及应用等议题,是中国本土管理研究领域的又一次智慧碰撞和学术盛会。基于此,针对主题报告、专题会议、分论坛报告的学术交流成果进行简要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本土管理研究 本土哲学衔接 本土理论构建 本土情境应用
下载PDF
近40年中国古代哲学生态化的演进及其价值评估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魁 张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9-25,共17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思想资源发掘、当代价值探索及其体系重构方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进入新世纪以后,更是着重于建立本土化的环境伦理与生态哲学,这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现时代化与价值...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思想资源发掘、当代价值探索及其体系重构方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进入新世纪以后,更是着重于建立本土化的环境伦理与生态哲学,这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现时代化与价值重塑。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生态化,学术界虽然在方法论上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是,我们对于其理论价值与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仅就当前的智能革命而言,学术界围绕人在宇宙中的生态位定位问题、人类的智能尊严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的前景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实际上,对于这些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按照中国古代的三才思想与天地之大德思想,在智能革命时代,人在宇宙中的生态位定位不在于人为万物之灵,而在于人与天、地、智能机器人成为多元互主体,其尊严与价值在于人作为理性的、负责任的创新主体,维护宇宙、尤其是地球系统的生命永续,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哲学 环境伦理 生态哲学本土化 智能革命 负责任创新
下载PDF
岩波书店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出版活动与日本的哲学思潮
8
作者 汪丽影 《传播力研究》 2020年第15期130-132,共3页
岩波书店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坚持哲学书籍出版,在日本掀起了哲学书籍的阅读热潮,获得了"哲学书肆"的美誉。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岩波书店顶着军部的压力,出版了不少进步思想的哲学书籍。岩波书店的哲学书籍出版,把哲学从象牙塔... 岩波书店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坚持哲学书籍出版,在日本掀起了哲学书籍的阅读热潮,获得了"哲学书肆"的美誉。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岩波书店顶着军部的压力,出版了不少进步思想的哲学书籍。岩波书店的哲学书籍出版,把哲学从象牙塔里普及到民众中,丰富了日本民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哲学研究者,促进了日本本土哲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次世界大战 岩波书店 哲学出版 本土哲学
下载PDF
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分析
9
作者 王毓茜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第33期143-144,共2页
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其路径也发生变化,由刚开始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觉融入,研究者开始结合中国实际状况采用科学哲学本土化的发展模式。通过纵向分析得出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大致分为以下三点:由刚开始被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到... 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其路径也发生变化,由刚开始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觉融入,研究者开始结合中国实际状况采用科学哲学本土化的发展模式。通过纵向分析得出科学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大致分为以下三点:由刚开始被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到积极主动翻译科学哲学流派的主要思想再到如今的科学哲学本土化的发展模式。在这三种路径分析中可以看出科学哲学在中国的不同时期发展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最终呈现出科学哲学中国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哲学 逻辑分析 科学哲学本土化
下载PDF
国内爱默生研究现状
10
作者 薛维 《商情》 2010年第20期112-112,共1页
爱默生,一位享誉美国乃至全球的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其主要贡献在于思想方面。爱默生的思想主旨及其内在结构实际上表现在两点:“超灵”作为宇宙万物之根源和归宿;人的无限性和个人的自立与自助,也就是超验主义和人本主义。
关键词 本土哲学 超验主义 人本主义
下载PDF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13
11
作者 程文广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83,共7页
我国学校体育每一次更迭都与其指导思想息息相关,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进行哲学反思就是要解决对学校体育发展的认识问题,解决学校体育发展的实践问题。为此,以学校体育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进行哲学反思的... 我国学校体育每一次更迭都与其指导思想息息相关,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进行哲学反思就是要解决对学校体育发展的认识问题,解决学校体育发展的实践问题。为此,以学校体育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进行哲学反思的内涵及意义诠释的基础上追溯了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所遵循的思想轨迹。认为,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孱弱的根源在于从发展走势上看,西方教育思想的引进脱离了哲学思想的根基;从历史根源上看,本土哲学之上教育思想的抵触;从社会环境上看,对待西方教育思想功利主义的泛滥;从思想认识上看,否定本土教育思想缺乏辩证主义思考。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呈现如下特征:在学习态度上,主体意识的淡薄;在学习内容上,理性批判的匮乏;在实施落实上,"形而上"精神的缺失。今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应改变学习态度,发挥积极的主体意识;创新学习内容,坚持理性批判的态度;抓住实施落实,贯彻哲学"形而上"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思想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国民体质健康 西方教育思想 本土哲学
原文传递
非洲哲学的“普遍性”难题与出路
12
作者 林子赛 赖晓彪 黄梦蝶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1年第10期64-65,共2页
长久以来,西方人不仅以其哲学为中心,更是将其哲学作为衡量一切思想的尺度,进而否认其他地区的本土哲学。在西方人看来,非洲文化中所显现的野蛮、暴力等“天性”让人难以理解,因而也就不可能具有哲学。黑格尔就曾指出:“阿非利加洲特有... 长久以来,西方人不仅以其哲学为中心,更是将其哲学作为衡量一切思想的尺度,进而否认其他地区的本土哲学。在西方人看来,非洲文化中所显现的野蛮、暴力等“天性”让人难以理解,因而也就不可能具有哲学。黑格尔就曾指出:“阿非利加洲特有的性格是难以理解的,因为研究这种性格时,我们必须完全放弃和我们一切观念自然地相连的东西--就是‘普遍性’的范畴。”在他看来,这一“普遍性”的范畴便成了哲学的基础,也是非洲哲学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非利加 性格 普遍性 本土哲学 西方人 理解
原文传递
皈依的体验
13
作者 明海法师 《佛教文化》 2022年第3期35-38,共4页
佛法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首先是它能帮助自己,达成对自己生命的关怀。如果我们不能用佛法来解决自己的身心问题,又如何能够用它去帮助别人呢?所以佛法喜欢讲自利利他。注意在佛教这里。自利的“利”就是利益的“利”。但在中国本土哲学... 佛法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首先是它能帮助自己,达成对自己生命的关怀。如果我们不能用佛法来解决自己的身心问题,又如何能够用它去帮助别人呢?所以佛法喜欢讲自利利他。注意在佛教这里。自利的“利”就是利益的“利”。但在中国本土哲学里,“义”和“利”是矛盾的。当然,佛教讲的自利的“利”,不是狭隘的“利”,而是我们生命全方位的利益,是帮助我们解除烦恼、减少甚至息灭痛苦的“利”。所以,有自利才能利他,利他的同时又能够达成自我生命的提升,实现自利。所以,自利与利他并不矛盾,这是第一个缘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利利他 自我生命 身心问题 佛法 皈依 本土哲学 缘起 烦恼
原文传递
理学的兴起:问题意识、思维转型与话语建构
14
作者 张恒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4年第7期153-153,共1页
作为中国古典思想的重要形态,理学的兴起不是单源、单程的直线发展,而是多维、系统的范式转换。就“为什么”之维而言,理学的兴起固然有辟佛辟道、重振儒门的价值考量,更深层动因则是“空有之辨”下的存在追问,即不满于佛学以“心”(空... 作为中国古典思想的重要形态,理学的兴起不是单源、单程的直线发展,而是多维、系统的范式转换。就“为什么”之维而言,理学的兴起固然有辟佛辟道、重振儒门的价值考量,更深层动因则是“空有之辨”下的存在追问,即不满于佛学以“心”(空)为本与传统本土哲学以“气”(有)为本,而重新寻找既超越又实在的存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建构 价值考量 思维转型 深层动因 理学 :问题 范式转换 本土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