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扎根理论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土调适与创生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剑 《黑河学刊》 2019年第4期139-140,共2页
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扎根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多种领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扎根理论能够丰富该方面的研究方法,提升教学成效。然而扎根理论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扎根理论需要经历本土调适与... 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扎根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多种领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扎根理论能够丰富该方面的研究方法,提升教学成效。然而扎根理论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扎根理论需要经历本土调适与创生阶段。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扎根理论的意义,构建扎根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土调适与创生路径,能够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本土调适 创生 扎根理论
下载PDF
学校社会工作中的双重关系伦理困境及其本土化调适——围绕“校园欺凌”的讨论
2
作者 蔺文钧 吕哲臻 《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2-78,共7页
随着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学校社会工作者进入校园开展各项专业服务。由于中国社会和文化情境的特殊性,社会工作者在校园工作中容易陷入双重或多重关系的伦理困境。这类伦理问题随着实务的深入逐渐显现,并在中国... 随着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学校社会工作者进入校园开展各项专业服务。由于中国社会和文化情境的特殊性,社会工作者在校园工作中容易陷入双重或多重关系的伦理困境。这类伦理问题随着实务的深入逐渐显现,并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表现得尤为突出。鉴于此,笔者期望通过深入剖析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中所遭遇的双重关系伦理挑战,提出本土化的伦理调适策略,从而为该领域内的实务发展提供更深刻理论见解和伦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社会工作 校园欺凌 伦理困境 双重关系 本土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本土化调适——以“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为例
3
作者 李义 《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 2017年第12期36-39,共4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作为两种异质文化,存在着地域、时空和民族性的差异。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两种异质文化的相遇,必然会产生一种碰撞、交汇、融合的互动关系。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从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价...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作为两种异质文化,存在着地域、时空和民族性的差异。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两种异质文化的相遇,必然会产生一种碰撞、交汇、融合的互动关系。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从儒家文化中的道德价值、社会理想、理想人格等层面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期运用于现实,改造中国;另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来批判儒家文化中落后、空想、保守的一面,以达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实现儒家文化的创新转化,这一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本土化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五四”时期 儒家文化 本土
下载PDF
清末天津青年会外籍干事的日常生活(1895—1911)
4
作者 庞少哲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2-46,共15页
清末,外籍干事作为天津青年会的管理者,身兼外籍教师、传教士、学者等社会角色,同时,作为“常人”,具有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在天津的外籍干事居市井、食中餐、乘人力车、说汉语,面向中国民众开展各类世俗性活动,皆是主... 清末,外籍干事作为天津青年会的管理者,身兼外籍教师、传教士、学者等社会角色,同时,作为“常人”,具有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在天津的外籍干事居市井、食中餐、乘人力车、说汉语,面向中国民众开展各类世俗性活动,皆是主动适应地方社会、本土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背后有宗教精神作支撑。因清末基督教在华处境的边缘性,外籍干事的布道策略更趋间接性和隐蔽性。其日常生活既是西方来华群体在华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管窥中西文化调适与应对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 外籍干事 日常生活 本土调适 中国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