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蟒古思因·乌力格尔与本子因·乌力格尔关系探微 被引量:2
1
作者 松波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95-97,共3页
随着蒙古英雄史诗搜集整理研究的深入,"蟒古思因·乌力格尔"这一"地方性知识"韵味的称谓在蒙古史诗界频频被使用。"本子因·乌力格尔"是近代以来在"蟒古思因·乌力格尔"的基础上... 随着蒙古英雄史诗搜集整理研究的深入,"蟒古思因·乌力格尔"这一"地方性知识"韵味的称谓在蒙古史诗界频频被使用。"本子因·乌力格尔"是近代以来在"蟒古思因·乌力格尔"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流行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地区的一种新兴说唱艺术。笔者试图就这一问题加以研究,探究蟒古思因·乌力格尔与东蒙本子因.乌力格尔之间的关系,进而阐明蟒古思因.乌力格尔的史诗学特征以及地方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蟒古思因·乌力格尔 本子因·乌力格尔
下载PDF
书写文本转换口头文本过程中“艾”的运用——以甘珠尔胡尔奇演述的《成吉思汗》为例
2
作者 菊花 《内蒙古艺术》 2023年第4期42-49,共8页
口传思维是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创作演绎观念的本质。本文以“本子因·乌力格尔”《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和“胡仁·乌力格尔”国家级传承人甘珠尔胡尔奇演述的《成吉思汗》两种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对甘珠尔胡尔奇的口述采访,通过书... 口传思维是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创作演绎观念的本质。本文以“本子因·乌力格尔”《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和“胡仁·乌力格尔”国家级传承人甘珠尔胡尔奇演述的《成吉思汗》两种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对甘珠尔胡尔奇的口述采访,通过书写文本与口头文本的比较,探讨他在演述“胡仁·乌力格尔”的过程中,从书写文本(“本子因·乌力格尔”)转换生成为口头文本(“胡仁·乌力格尔”)时,“艾”作为一种“程式性唱段”的运用方式及其纳入到演述过程中的相关规则,力图探寻胡尔奇演述背后的口传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子因·乌力格尔 “胡仁·乌力格尔 文本转换 “艾”的运用 《成吉思汗》
下载PDF
符号的互动——蒙古族近代说唱艺术传统中的书写与口传 被引量:3
3
作者 杨玉成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7-75,82,共10页
书写和阅读依靠视觉的文字(和乐谱)符号,口头艺术则依靠听觉的声音符号。近代蒙古族说唱艺术当中,它们分别以脱离于人自身的工具——“本子”和以人自身——胡尔奇作为媒介,表现为本子因·乌力格尔和胡仁·乌力格尔两种彼此不... 书写和阅读依靠视觉的文字(和乐谱)符号,口头艺术则依靠听觉的声音符号。近代蒙古族说唱艺术当中,它们分别以脱离于人自身的工具——“本子”和以人自身——胡尔奇作为媒介,表现为本子因·乌力格尔和胡仁·乌力格尔两种彼此不同却相辅相成的两个领域。“本子”给说唱艺人提供故事以及一定的语词素材,但不是文本本身;从本子因·乌力格尔到胡仁·乌力格尔是一种符号方式的转换过程,也是文本形式的转换过程。通过胡尔奇的表演,诗行、音乐、语词等口传因素被纳入到这一过程当中,从而故事以崭新的形式得以再生。由于诗歌、音乐、语词等是口头表演当中的即兴成分,从而关于某一特定故事的演述文本因人因时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仁·乌力格尔 本子因·乌力格尔 胡尔奇 “艾” 口传 书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