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王国维“境界”说语境中的“本末”之辨的夹缠
1
作者 于永森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54-61,共8页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9则所呈现的本末之辨,涉及到“境界”说与“兴趣”说、“神韵”说的价值对比。但王国维的论述语境和后来的研究者的相关探讨,对于本末之辨意涵的潜在体认都出现了多个层次的夹缠不清,使得问题越来越含混难辨。只有...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9则所呈现的本末之辨,涉及到“境界”说与“兴趣”说、“神韵”说的价值对比。但王国维的论述语境和后来的研究者的相关探讨,对于本末之辨意涵的潜在体认都出现了多个层次的夹缠不清,使得问题越来越含混难辨。只有综合思维、逻辑和思想意蕴等多个层次,在现代哲学本体论的维度下运用本质论思维,此一问题才可能得到较好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人间词话》 本末之辨 意涵模糊
下载PDF
魏源今文经学基本内涵释读
2
作者 朱耀龙 姚武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9-13,共5页
文章介绍了魏源今文经学形成的时代背景,主要探析了魏源今文经学的主要思想内涵:本末之辨的思想观、夷夏之辨的天下观、文道之辨的经世观、古今之辨的进化观,体现出了魏源试图通过变革创新救亡图存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关键词 今文经学 本末之辨 夷夏之辨 文道之辨 古今之辨
下载PDF
“‘本’‘末’之辨”说道德——当前道德治理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被引量:11
3
作者 朱贻庭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8,共4页
进行道德治理关键在于倡导和坚持正确的道德的价值取向。用中国传统哲学的"本""末"之辨概括道德的价值结构,即"本"指道德之内在本真,亦即德性良知和道义精神;"末"指道德之外在形式,即具体规范... 进行道德治理关键在于倡导和坚持正确的道德的价值取向。用中国传统哲学的"本""末"之辨概括道德的价值结构,即"本"指道德之内在本真,亦即德性良知和道义精神;"末"指道德之外在形式,即具体规范。行为主体若是没有或丧失了道德之"本",就不可能自觉地践行道德规范,还有可能利用规范形式欺世盗名、沽名钓誉,道德也就成了追逐名利的工具而被工具化了。因此,即使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不可能动摇对道德之"本"的坚守,必须张扬德性良知和道义精神这一价值取向。这是道德治理的一个根本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末之辨 道德失范 道德工具化 道义 良心 崇本举末
原文传递
“崇本息末”与老子反对道德虚伪的批判精神 被引量:3
4
作者 朱贻庭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69,共7页
三国魏时玄学家王弼提出"本末之辨"来注解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和道德结构:"本"指道德之本真,亦即内在的笃诚德性;"末"指道德之外在规范形式。王弼将老子的道德哲学精髓概括为"崇本息末",揭示了... 三国魏时玄学家王弼提出"本末之辨"来注解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和道德结构:"本"指道德之本真,亦即内在的笃诚德性;"末"指道德之外在规范形式。王弼将老子的道德哲学精髓概括为"崇本息末",揭示了老子反对道德虚伪的批判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末之辨 本在无为 崇本息末 道德虚伪 崇本举末 本末统一
原文传递
“审权度势”“变化因时”——贾谊义利观解析
5
作者 于昶 《党政干部学刊》 2020年第2期19-24,共6页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汉初的贾谊在总结秦亡前车之鉴和剖析当前社会政治主要矛盾后,审权度势,变化因时,以时势作为分析义利问题的出发点,分别从攻守之辨和本末之辨两个方面对义利进行分析,将义利问题纳入攻守... 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汉初的贾谊在总结秦亡前车之鉴和剖析当前社会政治主要矛盾后,审权度势,变化因时,以时势作为分析义利问题的出发点,分别从攻守之辨和本末之辨两个方面对义利进行分析,将义利问题纳入攻守转换、天子与民、天子与诸侯、天子与匈奴、农与商的关系中,认为时势不仅与人们选用何种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更会对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切身利益产生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谊 义利观 时势 攻守之辨 本末之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