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美学的本根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玉能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33-37,共5页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应该是美学的本根。从哲学和美学的发展来看,回到日常生活世界是大势所趋;新实践美学从来就认为,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审美关系首先是在...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应该是美学的本根。从哲学和美学的发展来看,回到日常生活世界是大势所趋;新实践美学从来就认为,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审美关系首先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成的,也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它具体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大体上有三个向度:精英化、大众化、市井化。中国当前仍然处在日常生活全面审美化的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美学的本根 实践美学
下载PDF
时间本根与逻辑本根--庄子道论新探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焱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9年第1期135-138,共4页
道是庄子哲学中最核心的范畴,其包含两个维度的涵义:一是从宇宙发生学的角度看,道乃产生万物之根源;二是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道乃万物得以存在之根据。这两个涵义存在相通性,都指向万物的本根。只是前者侧重从时间性角度证明道是本根,... 道是庄子哲学中最核心的范畴,其包含两个维度的涵义:一是从宇宙发生学的角度看,道乃产生万物之根源;二是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道乃万物得以存在之根据。这两个涵义存在相通性,都指向万物的本根。只是前者侧重从时间性角度证明道是本根,即时间本根;而后者则侧重从逻辑角度证明道是本根,即逻辑本根。道具有创生性、同一性、自然性、非物性、实存性、本初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本根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三大伦理思潮“本根”意识之比较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海秀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57,共7页
民国时期自由主义西化派伦理思潮、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潮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潮都具有认同传统优秀伦理文化的"本根"情怀,但在处理与传统伦理文化的关系问题上选择了不同的文化路径,即自由主义西化派的"有限认同"、现... 民国时期自由主义西化派伦理思潮、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潮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潮都具有认同传统优秀伦理文化的"本根"情怀,但在处理与传统伦理文化的关系问题上选择了不同的文化路径,即自由主义西化派的"有限认同"、现代新儒家的"返本开新"、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继承"。结合三大伦理思潮处理与传统伦理文化关系的优长缺失,在处理现代道德建构与继承优秀传统伦理思想资源的关系时,应加强"本根"教育,培育责任意识,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坚持中国伦理文化的"主体性"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自由主义西化派伦理思潮 现代新儒家伦理思潮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潮 本根”意识
下载PDF
本根论新探——辅以数学0的数理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俊龙 《晋中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23-28,共6页
宇宙中之最究竟者,古代哲学中谓之"本根"。"本根"的称谓,各家并不统一。比如,《老子》称之为"无",道家称之为"一",《易传》称之为太极。《老子》中对于"本根"有诸多描述,相应的称谓... 宇宙中之最究竟者,古代哲学中谓之"本根"。"本根"的称谓,各家并不统一。比如,《老子》称之为"无",道家称之为"一",《易传》称之为太极。《老子》中对于"本根"有诸多描述,相应的称谓亦有多种。周敦颐提出"无极而太极",从而导致鹅湖之辩,但是朱陆双方争而无果。关于"本根"的认知,存在诸多错误表现:误将"本根"意义上的"一"直接对应数学上的"1";误将阴爻对应数学上的"0";误将"无极"视为0维空间,将"太极"视为一维空间;误将"有"和"无"视为一对矛盾;误以为"太极本于无极"。已有认知中最根本的错误在于,以为"一""多"构成二元矛盾关系。借助数理分析可以明确两点:一是,惠施的"本根"二元论超越"一""多"二元论,即"大一""小一"才是真正的二元矛盾关系。二是,数学上的"本根"【0】是单象限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根 无极 太极 太一 零(0) 单象限时空
下载PDF
本根、境界、在宥:《庄子》之道的三个层面
5
作者 孙燕青 张文渊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29,共7页
《庄子》之道分为三个层面:本根、境界与在宥。本根之道惛然若亡却又玄功潜被,自足、自本、自根而无为自然;境界之道是一种生命境界的超拔逍遥,以貌似的无情凸显冷眼大爱与精神不死;在宥之道则是欲以不攖人心的缮性无为实现其"捄世... 《庄子》之道分为三个层面:本根、境界与在宥。本根之道惛然若亡却又玄功潜被,自足、自本、自根而无为自然;境界之道是一种生命境界的超拔逍遥,以貌似的无情凸显冷眼大爱与精神不死;在宥之道则是欲以不攖人心的缮性无为实现其"捄世"之意。《庄子》并非对政治纯然冷漠,只是现实环境的限制,使《庄子》将在宥之道以"寓言"式表达,而将笔墨重点放在人的精神世界,重精神桎梏的化解,寄逍遥之望于精神境界的超拔,为黑暗时代的自由追求开启了心灵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本根自足 精神不死 冷眼大爱 游心缮性 捄世之意
下载PDF
开启中华文化本根教育的游学之旅---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荣霞 于建福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2012年第2期36-41,共6页
中国大学一定要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所培养的学生理应具有中华文化气质和文化底蕴。利用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学沃土中蕴藏着的丰厚资源,采用学游结合、寓学于游的教育方式,积极而有效地开展中华文化本根教育,以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社会责... 中国大学一定要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所培养的学生理应具有中华文化气质和文化底蕴。利用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学沃土中蕴藏着的丰厚资源,采用学游结合、寓学于游的教育方式,积极而有效地开展中华文化本根教育,以利于大学生人格完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件富有远见并带有根本意义的大事。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儒家文化寻根之旅"为案例,对大学生游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审视,以期对完善当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儒学 之旅 本根教育 人文素养
下载PDF
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的本根智慧 被引量:1
7
作者 孙雪霞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3-96,共4页
"无为而无不为"不仅仅是《道德经》的重要命题,而且是其本根智慧的集中呈现。原创性、前提性、融通性是其本质属性,返本归根、和光同尘、道隐无名是其主要内涵。
关键词 老子 无为而无不为 本根智慧
下载PDF
含道映物“本根”得归——石果关于当代水墨艺术创作与教学的“本根”性思考
8
作者 高振平 《书画世界》 2022年第10期74-75,共2页
在石果的艺术观念中,“本根”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那个源头性、“本体”性的东西。石果在其父石鲁“意理法趣”论的基础上,提出“理法意趣四字诀”:“有机形理一画生,草书笔法韵势型。情态蕴意精神气,自然妙趣心像通。”石果“理法意... 在石果的艺术观念中,“本根”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那个源头性、“本体”性的东西。石果在其父石鲁“意理法趣”论的基础上,提出“理法意趣四字诀”:“有机形理一画生,草书笔法韵势型。情态蕴意精神气,自然妙趣心像通。”石果“理法意趣四字诀”完整地包含了其对传统艺术“本根”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根 理法意趣 木克金
下载PDF
多民族本根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基石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世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1,共11页
在回顾学术史的基础上,以我国创世神话、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共同体叙事为智慧基因库,以中国哲学本根论为理论基石,提出一种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理论:多民族本根论。创世神话、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共同体叙事,以语言艺术的... 在回顾学术史的基础上,以我国创世神话、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共同体叙事为智慧基因库,以中国哲学本根论为理论基石,提出一种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理论:多民族本根论。创世神话、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共同体叙事,以语言艺术的形式表达了对多民族本根论的认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象征资源。创世神话、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共同体叙事具有包容性、神圣性、审美性。包容性确保多民族本根论能以一通多,铸牢“本自同根生”“一是本根、多是分枝”的一体化意识;神圣性确保多民族将多民族本根意识奉为精神信仰;审美性则确保多民族本根论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情感充沛。创世神话、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共同体叙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具有哲学本体论意义、审美意义和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共同体 审美共同体 多民族本根 中国本土认同智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论我国治国理政的“本根”
10
作者 袁峰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7-82,共6页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治国理政的本根,二者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内在逻辑,展现了"中国之治"的独特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满足了中国社会的治理需求,二者有机结合所产生的治理效能...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治国理政的本根,二者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内在逻辑,展现了"中国之治"的独特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满足了中国社会的治理需求,二者有机结合所产生的治理效能是建设与改革不断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在中国产生并形成治国理政的独特优势,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制度 治国理政 本根
原文传递
“本根的创造性”与“意义的复合性”--从中西方创新差异看当代中国艺术评判基本标准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悦笛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23,共5页
来自西方的当代艺术是以不断否定前行者的创新模式来加以推进的,而中国主流艺术仍主张在传承中加以继承发展,这恰是中西之别,也有古今之异。当代中国艺术的评判标准,第一是要有创造性,也就是自本土生根;第二是要呈现出复合性的意义。由... 来自西方的当代艺术是以不断否定前行者的创新模式来加以推进的,而中国主流艺术仍主张在传承中加以继承发展,这恰是中西之别,也有古今之异。当代中国艺术的评判标准,第一是要有创造性,也就是自本土生根;第二是要呈现出复合性的意义。由此,所谓"本根的创造性"(creativity rooted in tradition)和"意义的复合性"(composite meanings)便成为了衡量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两个标准。这个标准的获得得到了美国美学家阿瑟·丹托的启迪,但是丹托的艺术定义对于中国仍是一种"理论霸权",他认定如果在东方与西方艺术之间的任何差异都不能成为艺术本质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当代的中国艺术在确立本土与全球的双重价值的时候,必须应对的来自西方艺术的理论与践行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艺术 传承体系 创新 本根的创造性 意义的复合性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真气”本根论思想形成脉络探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石翎笙 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9-274,共6页
真气是《黄帝内经》气学本根论思想的核心概念,具有独特的哲学内涵与历史渊源。"真"字本义指"珍珠在贝中逐渐凝聚成形"的过程,从而引申表达为"朴素、未经雕饰的本性"。战国道家著作《道德经》《庄子》最... 真气是《黄帝内经》气学本根论思想的核心概念,具有独特的哲学内涵与历史渊源。"真"字本义指"珍珠在贝中逐渐凝聚成形"的过程,从而引申表达为"朴素、未经雕饰的本性"。战国道家著作《道德经》《庄子》最早在论述本根论思想时大量使用"真"字,成为真气的哲学起源;又在战国末期"道气合一"思潮影响下,"真"字哲学内涵与气论完成了理论融合。现存最早的"真气"复合词出现于西汉《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继承道家对"真"的本根性认识,并补充了真气在个体生命活动各方面的具体体现,建立起真气本根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气 本根 气论 道气合一
原文传递
高名潞:构建“本根共享”的“中国美术的现代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朝霞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5-28,共4页
"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建构,与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历程紧密相连。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思想与知识启蒙到"五四"明确提出"民主""科学"精神时,由启蒙所带来的现代性由此转捩,中国美术开始了以本土... "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建构,与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历程紧密相连。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思想与知识启蒙到"五四"明确提出"民主""科学"精神时,由启蒙所带来的现代性由此转捩,中国美术开始了以本土"现代性"为目标的新探索。在百年的"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探索中,有着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的时间性概念和整一的意识。在高度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浪潮中,如何在当下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辩证性地理解"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的内在发展逻辑,如何反思现代性在现代美术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未来美术发展走向等,都是建构"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及建筑史系教授高名潞,有着多年游走于东西方的经验,对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有着丰富的经验与深入的思考,在《美术观察》策划"中国美术的现代性"选题之际,我们专访了高名潞先生,他通过文化性的时间性思维来梳理中国的现代性发展脉络,反思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剖析打破历史逻辑时空的中国现代性特征,针对西方的"分裂现代性",提出一种区别于西方的在美术、宗教、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整一现代性"观念,用不断丰富的"整一现代性"方法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根共享"的美术现代性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整一现代性 文化性时间性 本根共享
原文传递
“根本”的历时演变及其教学启示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万兵 《华文教学与研究》 CSSCI 2011年第3期58-63,共6页
本文探讨了"根本"由名词短语演变为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语法化过程,以及其客观意义逐渐减弱,主观意义逐渐增强的主观化过程,总结了"根本"意义和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并就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本” 历时演变 教学策略
下载PDF
信息化条件下的传统文化本根刍议
15
作者 方伟 《理论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7-19,共3页
结合当前社会总发展的现实与实践以及社会发展的必然、必要条件和因素———即在信息化条件下观照、审视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探知传统文化本根在这一条件下的承继与发展,为当前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应是一个颇为重要、迫切而现实... 结合当前社会总发展的现实与实践以及社会发展的必然、必要条件和因素———即在信息化条件下观照、审视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探知传统文化本根在这一条件下的承继与发展,为当前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应是一个颇为重要、迫切而现实的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信息化条件 传统文化本根
原文传递
汉语否定极项“根本”的认知与习得研究
16
作者 姚倩 《现代语文》 2021年第1期94-99,共6页
“根本”倾向于出现在否定语境中,属于否定极项。通过语料库分析和可接受度判断等方法,对第二语言中的“根本”进行了探讨。根据研究结果,对“根本”的语义允准条件进行了排序。研究发现,中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只能习得否定语境中的“... “根本”倾向于出现在否定语境中,属于否定极项。通过语料库分析和可接受度判断等方法,对第二语言中的“根本”进行了探讨。根据研究结果,对“根本”的语义允准条件进行了排序。研究发现,中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只能习得否定语境中的“根本”,不能接受“根本”出现在其他语境中,这说明句法—语义界面的习得还存在一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否定极项 本” 习得 语义 句法
下载PDF
海洋文化与岭南文化随笔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乃刚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59-61,共3页
本文立足于海洋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催化剂的观点,对岭南地域文化的发展、成型、优势所起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作了历史的纵向考察与论证。阐明了岭南文化多元、开放、兼谷的特质。
关键词 海洋文化 岭南文化 催化剂 原生型文化 本根文化
下载PDF
当代中国艺术:建构“新的中国性”——从“去中国性”到“再中国性”之后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悦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42,共10页
当代中国艺术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的发展趋势,可以用从"去中国性"到"再中国性"来加以概括。这是由于,在当代欧美艺术的牵引之下,当代中国艺术曾经逐步丧失了自身的语境,而今又在一种自我意识的引导之下,逐渐回... 当代中国艺术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间的发展趋势,可以用从"去中国性"到"再中国性"来加以概括。这是由于,在当代欧美艺术的牵引之下,当代中国艺术曾经逐步丧失了自身的语境,而今又在一种自我意识的引导之下,逐渐回到自身的语境当中。有趣的是,这种"再中国性"或"再语境化"居然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当中展开的。当代中国艺术在越来越与全球艺术同步发展的同时,愈加感受到了"中国性"建构的本土价值,成为真正的"中国艺术",成为了当下展开的中国艺术的某种基本诉求。无论如何,当代中国艺术的最真实的目标,都是要指向一种对"新的中国性"的新构。这种"新构"并不仅仅是有赖于艺术创作自身的,还需要艺术理论和批评的鼎力相助,由此才能在国际上打造出真正属于中国的艺术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艺术 艺术创作 艺术流派 艺术风格 新的中国性 去中国性 再中国性 市场意识形态 本根的创造性 意义的复合性
下载PDF
杜甫的乡人情结述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成武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5-87,共3页
杜甫一生交友甚多,相比之下,对其同乡人投入的情谊最为深厚。他向乡人韦济坦露心曲,倾诉困居之苦,陈述个人的文学才干、政治理想,请求老乡施加援手,拔久困之泥途。他为获罪的乡人郑虔鸣冤叫屈,认为郑虔是个像苏武一样的正直之士,并非投... 杜甫一生交友甚多,相比之下,对其同乡人投入的情谊最为深厚。他向乡人韦济坦露心曲,倾诉困居之苦,陈述个人的文学才干、政治理想,请求老乡施加援手,拔久困之泥途。他为获罪的乡人郑虔鸣冤叫屈,认为郑虔是个像苏武一样的正直之士,并非投降变节,朝廷远贬忠臣是绝对错误的。他敢于抛弃个人的政治前途,拼力疏救乡人房琯,为其主持公道,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与皇帝抗争,虽遭三司推问而不屈服。这种浓郁的乡人情结与他所受河洛文化的精神陶冶有直接关系。杜甫的出生地河南巩县,是河洛文明的发祥地,河洛文化精神之一就是"本根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乡入 河洛文化 本根情结
下载PDF
形上追问的转换与哲学理性的确立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晓英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36,共6页
传统哲学将其形上追寻设问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种设问使哲学陷入必然性之域,从而注定了哲学走向科学理性的命运。"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之所以是哲学问题,是因为它旨在追寻生活的本根,所以它应该转换为"生活... 传统哲学将其形上追寻设问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种设问使哲学陷入必然性之域,从而注定了哲学走向科学理性的命运。"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之所以是哲学问题,是因为它旨在追寻生活的本根,所以它应该转换为"生活的本根是什么"。形上追问的转换蕴涵着哲学的深层革命———跳出必然指向自由。哲学理性正是面对人的生存自由得以确立的。如果说作为世界本原的必然性赋予了科学理性某种"必然性"的话,那么哲学理性则从人的生存自由中获得了相应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理性 科学理性 世界的本原 生活的本根 必然 自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