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本溪地区新太古代晚期钾质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1
作者 尹志刚 李萌萌 +5 位作者 吴子杰 陈军典 姜然 张凯强 姜琦 郭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9,共15页
辽宁本溪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东北部,区内广泛发育新太古代深成侵入岩和变质表壳岩,尚无钾质花岗岩的报道。钾质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早期陆壳发育成熟和稳定的重要标志,本次钾质花岗岩的发现对系统的研究华北克拉通早期陆壳的形... 辽宁本溪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东北部,区内广泛发育新太古代深成侵入岩和变质表壳岩,尚无钾质花岗岩的报道。钾质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早期陆壳发育成熟和稳定的重要标志,本次钾质花岗岩的发现对系统的研究华北克拉通早期陆壳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对本溪地区马家沟的钾质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成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了岩石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马家沟岩体为片麻状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测年数据显示,岩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2490±21)Ma,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该岩体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钾质岩石;主要富集高场强元素La、Zr、Th及大离子亲石元素K、Nd等元素,亏损P元素、高场强元素Nb和大离子亲石元素Sr、Ti等;REE曲线为右倾型,负Eu异常,属于S型花岗岩。研究区钾质花岗岩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壳,是变质泥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碰撞造山后的伸展环境,代表华北太古宙克拉通固结基底形成之前的最后一次岩浆活动,标志着在新太古代晚期本溪地区微陆块已拼贴完成,并与其他地区一起构成稳定的华北太古宙克拉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太古代晚期 岩石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代学 钾质花岗岩 本溪地区
下载PDF
基于改进灰色聚类模型的本溪地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估分析
2
作者 王垠 《东北水利水电》 2024年第4期17-19,71,共4页
文中结合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指标,采用改进的灰色聚类模型对本溪地区地下水脆弱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对于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更为合理。经评估,本溪地区从东向西,其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指数逐步加大。研究成果对于区域地... 文中结合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指标,采用改进的灰色聚类模型对本溪地区地下水脆弱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对于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更为合理。经评估,本溪地区从东向西,其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指数逐步加大。研究成果对于区域地下水双控措施的科学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脆弱性评估 改进灰色聚类模型 本溪地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本溪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聚落遗址空间分析
3
作者 张姁 《炎黄地理》 2023年第6期62-64,共3页
现以本溪地区为研究区域,结合ArcGIS技术,通过提取研究区域内新石器时期至青铜时期79个聚落遗址的高程、坡度、坡向、离水距离数据,探究该区域内遗址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古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发... 现以本溪地区为研究区域,结合ArcGIS技术,通过提取研究区域内新石器时期至青铜时期79个聚落遗址的高程、坡度、坡向、离水距离数据,探究该区域内遗址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古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发现,本溪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期遗址的分布格局具有低海拔(100m-300m)、平缓坡度(0°-15°)、靠近水源(100m-500m)的特点,与新石器时期相比,青铜时期的聚落选址受自然因素限制较小,分布范围较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期 聚落遗址 青铜时代 聚落选址 自然地理环境 本溪地区 ArcGIS技术 空间分析
下载PDF
鞍山—本溪地区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铁矿时代、物质来源与形成环境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连昌 代堰锫 +2 位作者 王长乐 刘利 朱明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1-15,17,共15页
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BIFs)蕴含丰富的铁矿石资源,记录了早期地球演化的重要信息.鞍山—本溪地区发育巨量的太古宙 BIFs.鞍山—本溪地区 BIFs 由互层的硅铁条带组成,金属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含少量赤铁矿、黄铁矿及菱铁矿等.围岩与BIF... 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BIFs)蕴含丰富的铁矿石资源,记录了早期地球演化的重要信息.鞍山—本溪地区发育巨量的太古宙 BIFs.鞍山—本溪地区 BIFs 由互层的硅铁条带组成,金属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含少量赤铁矿、黄铁矿及菱铁矿等.围岩与BIFs呈整合接触,具有变火山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BIFs属于阿尔戈玛型,其变火山岩围岩年龄可大致代表BIFs沉积时代.锆石U-Pb 年代学显示,鞍山—本溪地区至少发育约3.10 Ga及约2.55 Ga两期BIFs 沉积成矿事件,后者在华北克拉通广泛发育.鞍山—本溪地区 BIFs 地球化学具有以下特征:①低的TiO2与Al2 O3含量及高场强元素负异常,表明沉积过程中陆源碎屑物质加入量很少;②PAAS 标准化REE配分模式显示重稀土元素富集,La、Y 及 Eu 正异常,暗示 BIFs 沉积自海水与海底高温热液的混合溶液;③接近同时代亏损地幔的εNd (t)值(3.0~4.7),表明 Fe 可能来源于海底热液活动淋滤洋壳;④BIFs中仅发育少量黄铁矿,基本不显示 Ce负异常且富集铁的重同位素(δ(57 Fe)值为(0.13~2.73)×10^-3),暗示古海洋整体处于低硫、缺氧环境,BIFs 的沉淀可能与富 Fe2+溶液遭遇环境突变有关.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大孤山与陈台沟围岩具有弧火山岩特征,南芬与歪头山围岩类似于弧后盆地玄武岩,因此,鞍山—本溪地区BIFs沉积于火山弧相关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状铁建造 太古宙 物质来源 形成机制 构造背景 鞍山-本溪地区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鞍山-本溪地区条带状铁矿的Fe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成矿机理和地球早期海洋环境的制约 被引量:31
5
作者 李志红 朱祥坤 唐索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545-3558,共14页
本文报道了鞍山-本溪地区晚太古代条带状铁建造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Fe同位素的分析结果。结果显示:铁矿主要由Fe2O3T和SiO2组成,具有较低的Al2O3和TiO2含量;微量元素含量和稀土总量均较低;经页岩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本文报道了鞍山-本溪地区晚太古代条带状铁建造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Fe同位素的分析结果。结果显示:铁矿主要由Fe2O3T和SiO2组成,具有较低的Al2O3和TiO2含量;微量元素含量和稀土总量均较低;经页岩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现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具有明显的La、Eu、Y的正异常;较高的Y/Ho比值。这些特征均表明鞍山-本溪地区条带状铁矿是由极少碎屑物质加入的化学沉积岩,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热液的贡献。相对于标准物质IRMM-014,条带状铁矿石的Fe同位素组成最突出的特征是均为正值,这是由于二价铁溶液经部分氧化和沉淀形成富集重铁同位素的三价铁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结果,且沉淀程度的不同是控制Fe同位素组成变化的重要因素。条带状铁矿无明显的Ce负异常和Fe同位素组成为正值的特征暗示了铁矿沉淀时的海水为低氧逸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F FE同位素 物质来源 成矿机理 古环境 鞍山-本溪地区
下载PDF
鞍山-本溪地区条带状铁建造的铁同位素与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被引量:106
6
作者 李志红 朱祥坤 唐索寒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5-290,共6页
通过Fe同位素、稀土元素与主量元素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鞍山-本溪地区新太古代条带状铁建造(BIF)的成矿物质来源提出了有效制约。BIF的化学成分主要由TFe2O3和SiO2组成,并且具有较低的Al2O3和TiO2含量,表明该地区BIF型贫铁矿是由极少... 通过Fe同位素、稀土元素与主量元素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鞍山-本溪地区新太古代条带状铁建造(BIF)的成矿物质来源提出了有效制约。BIF的化学成分主要由TFe2O3和SiO2组成,并且具有较低的Al2O3和TiO2含量,表明该地区BIF型贫铁矿是由极少碎屑物质加入的化学沉积岩。稀土元素的总量较低,经页岩标准化后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现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的特征,具有明显的Eu、Y、La正异常,这些特征表明该地区BIF是古海洋的化学沉积岩,同时具有明显的火山热液贡献特征。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测定Fe同位素的结果表明,相对于标准IRMM-014,所测样品均显示Fe的重同位素富集,且Fe同位素组成与Eu异常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该地区BIF中铁的来源与海底火山热液活动密切相关,首次从成矿元素Fe本身为条带状铁建造的成矿物质来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山-本溪地区 条带状铁建造 稀土元素 FE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下载PDF
基于剖面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及在本溪地区应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伟 薛林福 +2 位作者 彭冲 柴源 成伟 《地质与资源》 CAS 2013年第5期403-408,共6页
针对成矿带三维地质建模面临的实际问题,以GOCAD软件作为三维建模工具,阐述了基于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流程与方法.为了充分揭示本溪地区深部地质情况及隐伏铁矿的发育情况,采用基于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构建了本溪地区907km2的三维地... 针对成矿带三维地质建模面临的实际问题,以GOCAD软件作为三维建模工具,阐述了基于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流程与方法.为了充分揭示本溪地区深部地质情况及隐伏铁矿的发育情况,采用基于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构建了本溪地区907km2的三维地质模型,获取了本溪地区地下三维地质结构,显示出该地区盖层发育宽缓褶皱,断裂切割作用强烈,基底最大埋深可达4200 m,在变质基底埋深较浅的地区,具有很大的铁矿资源勘探潜力.实际应用情况表明,基于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符合地质研究从二维到三维的工作流程和思维习惯,是一种有效的成矿带三维建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地质剖面 本溪地区 GOCAD
下载PDF
鞍山-本溪地区沉积变质型铁矿稀土元素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杨秀清 李厚民 +2 位作者 刘明军 李立兴 陈靖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41-142,共2页
条带状铁建造(简称BIFs)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铁矿资源类型。我国大部分BIFs都属于阿尔戈马型,由于都经历了区域变质或者混合岩化改造而称之为沉积变质型铁矿。鞍山本溪地区(简称鞍本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沉积变质型铁矿资源基地,铁矿查明资... 条带状铁建造(简称BIFs)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铁矿资源类型。我国大部分BIFs都属于阿尔戈马型,由于都经历了区域变质或者混合岩化改造而称之为沉积变质型铁矿。鞍山本溪地区(简称鞍本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沉积变质型铁矿资源基地,铁矿查明资源储量达125亿t,占全国的24%(李厚民等,2012),故称为'鞍山式铁矿',例如著名的西鞍山铁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变质型铁矿 稀土元素 ⅢB族元素 鞍本地区 石英岩 变质岩 磁铁矿 尖晶石 鞍山群 鞍山统 本溪地区
下载PDF
本溪地区蝗虫调查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振陆 张明伟 +1 位作者 王贞才 刘守林 《辽宁林业科技》 1997年第4期40-43,共4页
经调查,发现本溪地区有蝗虫32种;同时调查了本地区海拔最高峰———老秃顶子蝗虫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500~800m处有22种,800~1100m处有16种,1100~1367m范围内有8种,山顶部1300m以上仅有... 经调查,发现本溪地区有蝗虫32种;同时调查了本地区海拔最高峰———老秃顶子蝗虫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500~800m处有22种,800~1100m处有16种,1100~1367m范围内有8种,山顶部1300m以上仅有4种。该4种均为无翅型和短翅型种类,这是对环境的适应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本项调查为辽宁省森林昆虫分类区系和蝗虫生态类型的研究,以及开发利用蝗虫资源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本溪地区 蝗虫 垂直分布 调查 种类
下载PDF
本溪地区参考作物腾发量时空演变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曲磊 刘大为 《吉林水利》 2013年第10期26-28,共3页
参考作物腾发量(ET0)为制定合理的作物灌溉制度和区域灌溉方案提供了基本依据,使作物需水量估算有了统一的基础。本文基于本溪地区4个气象站(本溪站、本溪县站、桓仁站、草河口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得出四站年... 参考作物腾发量(ET0)为制定合理的作物灌溉制度和区域灌溉方案提供了基本依据,使作物需水量估算有了统一的基础。本文基于本溪地区4个气象站(本溪站、本溪县站、桓仁站、草河口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得出四站年内及年际参考作物腾发量ET0。运用气候趋势系数法研究各个参数的变化趋势及ET0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本溪地区参考作物腾发量年际变化幅度不大,ET0总体呈平稳下降趋势;而年内变化较大,呈单峰型变化曲线,5月份腾发量最大,1月份最小,夏季平均腾发量要高于春季,冬季腾发量最少,各站变化一致,ET0呈现明显的以年为周期的变化特征。本溪地区参考作物腾发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蒸发梯度变化不是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溪地区 参考作物腾发量 气候趋势法 Penman—Monteith公式
下载PDF
本溪地区三维流场的数值模拟试验
11
作者 杨洪斌 张明敏 《气象与环境学报》 1994年第2期37-40,共4页
1 引言 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山区,为一东西狭长形地域。城区四周环山,东南部有平顶山,海拨623m,东北部有骆驼岭,地势东高西低。市区内人口稠密,工业集中。因此,该地区具有典型的复杂地形特色。 由于山坡的方位、坡度不同。
关键词 数值模拟 三维流场 本溪地区 局地环流 差分格式 平顶山地区 低空探空 边界条件 山谷风 污染物
下载PDF
本溪地区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2
作者 张泽凡 李彦宾 《中国商贸》 2015年第8期53-55,共3页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农"问题是在推动我国经济平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农村金融的发展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要想建设好新农村,农村金融必须有所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农"问题是在推动我国经济平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农村金融的发展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要想建设好新农村,农村金融必须有所作为,要切实为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本文希望通过对本溪地区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分析,能给该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金融 本溪地区 金融需求 金融供给
下载PDF
鞍山—本溪地区太古宙结晶基底埋深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予 薛林福 +1 位作者 彭冲 马燕妮 《世界地质》 CAS 2016年第2期387-394,共8页
利用鞍山—本溪地区1∶20万重力资料及航磁资料、钻孔数据,结合实测岩石密度数据,采用地质剖面约束下的二维人机交互反演方法,完成了14条剖面的深部地质结构反演,确定了太古宙结晶基底的埋深。鞍山—本溪地区结晶基底的最大埋深约为4 50... 利用鞍山—本溪地区1∶20万重力资料及航磁资料、钻孔数据,结合实测岩石密度数据,采用地质剖面约束下的二维人机交互反演方法,完成了14条剖面的深部地质结构反演,确定了太古宙结晶基底的埋深。鞍山—本溪地区结晶基底的最大埋深约为4 500 m,在下辽河盆地埋深最大;埋深较浅的地区主要位于本溪市以南地区。推测在田师付镇和平顶山镇以南可能存在隐伏铁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山—本溪地区 太古宙结晶基底 重磁反演 基底埋深 隐伏铁矿
下载PDF
本溪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寇思聪 曹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605-6607,共3页
[目的]探讨本溪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方法]利用常规资料,从天气形势演变、物理量场特点着手,对2009年12月4~5日本溪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此次大雪到暴雪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和华... [目的]探讨本溪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方法]利用常规资料,从天气形势演变、物理量场特点着手,对2009年12月4~5日本溪地区一次大到暴雪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分析。[结果]此次大雪到暴雪天气过程是由高空槽和华北气旋共同影响产生。此次过程中,本溪地区上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低层暖、高层冷;低层西南急流将渤海水汽向本溪所处的辽东地区输送,为降雪提供了很好的水汽条件,但由于上升动力不足,过程雪量未达到暴雪。乌拉尔山高脊的发展在这次降雪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高脊加强北抬时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和高空槽的加深。物理量场的分析对此次过程的起止时间和强度预报起了很好的参考作用。[结论]该研究为以后此类天气的预报提供一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到暴雪 天气形势 物理量 过程分析 本溪地区
下载PDF
鞍山—本溪地区含铁变质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士江 全贵喜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07-111,共5页
鞍山—本溪地区是我国前寒武系条带状铁建造型铁矿的主要分布区,已探明资源储量约占全国同类型铁矿已探明资源储量的40%,是我国最大的铁矿石资源基地。通过铁矿带对比,依据变质岩石组合、原岩建造以及铁矿地质特征,将鞍山—本溪地区含... 鞍山—本溪地区是我国前寒武系条带状铁建造型铁矿的主要分布区,已探明资源储量约占全国同类型铁矿已探明资源储量的40%,是我国最大的铁矿石资源基地。通过铁矿带对比,依据变质岩石组合、原岩建造以及铁矿地质特征,将鞍山—本溪地区含铁变质地层划分为茨沟组、大峪组和西鞍山组。与绿岩带柱状剖面对比,茨沟组和大峪沟组相当于绿岩带中部岩系的上部岩组,西鞍山组相当于绿岩带上部沉积岩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山—本溪地区 含铁变质地层 划分与对比 辽宁省
下载PDF
本溪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忠东 贾云 +3 位作者 张利萍 焦晓明 李庆 张海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0-33,共4页
本溪地区位于辽宁东部,属中山丘陵地貌,面积8348km2,山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80%。气候为中温带湿润型气候,年均温6.2℃,年降水860mm;植被属长白植物区系,森林覆被率为61.3%,林、灌、草种类丰富,森林类型... 本溪地区位于辽宁东部,属中山丘陵地貌,面积8348km2,山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80%。气候为中温带湿润型气候,年均温6.2℃,年降水860mm;植被属长白植物区系,森林覆被率为61.3%,林、灌、草种类丰富,森林类型复杂,该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各类大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溪地区 真菌资源 调查
下载PDF
本溪地区近52年来温度变化特征和突变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闯 祝奎 廖晶晶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18-1020,共3页
根据本溪地区1958~2009年气温序列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法,对近52年来本溪地区年和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2年来本溪地区气温以增温为主,冬季增温趋势最为显著;以1988年为界,可将本溪地区分为2个... 根据本溪地区1958~2009年气温序列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法,对近52年来本溪地区年和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2年来本溪地区气温以增温为主,冬季增温趋势最为显著;以1988年为界,可将本溪地区分为2个阶段:1958~1988年为相对冷期,1989~2009年为相对暖期;本溪地区年和季平均气温均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了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线性倾向估计 MANN-KENDALL法 本溪地区
下载PDF
本溪地区BIF中玄武质围岩的高场强元素特征
18
作者 韩创益 王恩德 +1 位作者 付建飞 罗衷热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72-1176,共5页
辽宁本溪地区条带状铁矿(BIF)与其玄武质火山围岩之间的时空关联非常密切.对于玄武质火山围岩高场强元素(HFSE)的研究表明:wNb/wTa比值(7.00-19.93)表现出明显的分异,而wZr/wHf比值(33.46-38.28)则变化不大;从弓长岭到南芬、... 辽宁本溪地区条带状铁矿(BIF)与其玄武质火山围岩之间的时空关联非常密切.对于玄武质火山围岩高场强元素(HFSE)的研究表明:wNb/wTa比值(7.00-19.93)表现出明显的分异,而wZr/wHf比值(33.46-38.28)则变化不大;从弓长岭到南芬、歪头山样品的wNb/wTa比值变化具有明显的循序性.这种高场强元素的迁移和分异特征反映出俯冲作用与盆地演化之间的关联.研究区玄武质火山围岩(wNb/wYb)N比值大于1(1.21-18.45,平均2.72),这进一步表明,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为陆内弧后盆地提供了有利于BIF形成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溪地区 BIF 玄武质火山围岩 高场强元素 陆内弧后盆地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本溪地区温度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震 吉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8期17500-17501,17565,共3页
[目的]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本溪地区温度降水变化特征。[方法]利用本溪地区4个常规气象站1953~2010年的月平均温度、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线性拟合方程、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测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地区温度、... [目的]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本溪地区温度降水变化特征。[方法]利用本溪地区4个常规气象站1953~2010年的月平均温度、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线性拟合方程、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检测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地区温度、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53~2010年本溪地区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28℃/10a,四季均为增温趋势,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夏季最小;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8.16 mm/10a,除春季呈略增加趋势外,其他各季均为减少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测表明,近58年来本溪地区年平均气温突变年出现在1986年,除夏季无突变现象发生外,春季突变年出现在1974年,秋季1987年为突变年,冬季突变年则出现在1981年;而年、季降水均没有突变现象出现。小波分析发现,近58年来本溪地区年平均气温存在12~14、5~6和2年周期变化,年降水量存在8~12、5~6和2年周期波动。[结论]该研究为山区气候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温度 降水 变化特征 趋势分析 本溪地区
下载PDF
本溪地区50年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20
作者 吉奇 宋冀凤 徐璐璐 《气象科技》 2007年第5期661-664,共4页
应用本溪地区1953-2005年气温序列资料,对其基本气候特征、年代际变化、周期变化、冷暖阶段、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与各季气温分布规律非一致性变化;年平均气温最冷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而生长季最低气温出现... 应用本溪地区1953-2005年气温序列资料,对其基本气候特征、年代际变化、周期变化、冷暖阶段、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与各季气温分布规律非一致性变化;年平均气温最冷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而生长季最低气温出现在70年代,春季最冷与年平均气温是一致的,夏季和秋季最冷出现在70年代,冬季最冷则出现在60年代。年均气温上升来源于冬季,春季和秋季平均气温增温幅度增大,近15年各季出现负增温现象,但气温变化总体是趋于上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溪地区 气温变化 负增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