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元杂剧的本色派 |
贾三强
|
《西部学刊》
|
2015 |
3
|
|
2
|
“唐宋派”当称为“本色派”考辨 |
张慧琼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3
|
教师应做教学上的“本色派” |
朱宗明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
2001 |
0 |
|
4
|
元人杂剧的本色派和文采派 |
王季思
|
《学术研究》
|
1964 |
12
|
|
5
|
功底扎实的本色派——张涛的当代文学研究 |
王学谦
|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6
|
简读“本色派”和“文采派”的修辞特色 |
张德明
|
《语文月刊》
|
1996 |
0 |
|
7
|
元杂剧的“本色”风格与成因探析 |
宋成斌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8
|
消费语境下的“本色表演”——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女星的文学包装 |
许航
|
《文学与文化》
|
2013 |
0 |
|
9
|
论元杂剧的案头派 |
贾三强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0
|
“本色”论三题 |
张惠民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5 |
2
|
|
11
|
汤显祖与本色说 |
许祥麟
|
《天津师大学报》
|
1986 |
1
|
|
12
|
“本色”与“文采”——《窦娥冤》与《长亭送别》语言比较赏析 |
徐华
|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3
|
简论沈汤之争中王骥德的本色论 |
岑玲
|
《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94 |
1
|
|
14
|
明代“越中派”曲论初探 |
徐宏图
|
《文化艺术研究》
|
2002 |
0 |
|
15
|
本色杂谈 |
张守基
|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
1988 |
0 |
|
16
|
浅谈“本色” |
李远芳
|
《惠州学院学报》
|
1997 |
0 |
|
17
|
谈谈《长亭送别》的写景艺术 |
陈淑美
|
《语文教学之友》
|
2007 |
1
|
|
18
|
从《桃花人面》看晚明的才子佳人戏曲 |
刘勇刚
|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1
|
|
19
|
日本动物题材电影的银幕风格及审美需求 |
乔今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20
|
桂文亚儿童散文艺术探微 |
王泉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0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