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草考古:出土医药文书的历史文化考察——以植物药为中心
1
作者 王微 郭幼为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56-261,共6页
中国传统药物学被称为本草学,或与古代药物中植物药较多有较大关系。较早出现的《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传世本草典籍之中,植物药已占据半壁江山。一些出土的简帛文书如《五十二病方》《武威汉简医方》等较《神农本草经》更为原始... 中国传统药物学被称为本草学,或与古代药物中植物药较多有较大关系。较早出现的《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传世本草典籍之中,植物药已占据半壁江山。一些出土的简帛文书如《五十二病方》《武威汉简医方》等较《神农本草经》更为原始而古朴,其中植物药亦占有较大比例。对这些植物药物进行考察,对其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挖掘、整理、阐释,可以明了古人治病驱疾、布方施药的经验源头,认识和了解古代先民与药物的相互关系,解释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的发展与进程,对重视和保护中国中医药古典医籍进而开展本草考古工作也大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医药文书 药学史 植物药 本草考古
下载PDF
本草学研究的二重证据--从本草文献考证到本草考古 被引量:14
2
作者 黄璐琦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164-1171,共8页
我国的本草学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传统药学体系之一.经著录的本草古籍达1000余种,存世者达400多种.历代本草学家都非常重视文献考证,尤其是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引入,使本草文献考证日益成熟.但是仅仅依据文献考证所得结论存在争议,期待古代实... 我国的本草学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传统药学体系之一.经著录的本草古籍达1000余种,存世者达400多种.历代本草学家都非常重视文献考证,尤其是现代植物分类学的引入,使本草文献考证日益成熟.但是仅仅依据文献考证所得结论存在争议,期待古代实物的印证.中医药学注重传承与创新并重,推崇"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本草学研究也需与时俱进,应积极吸纳考古学成果,甚至应主动积极参与考古,推动本草考古的发展.考古学的天然局限性也要求必须与文献资料相结合.本草文献考证与本草考古,分别是对本草学的间接史料与直接史料开展研究,两者交叉互补,可谓本草学研究的二重证据法.本草考古与本草文献考证的研究将相得益彰,共同推动本草学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文献考证 本草考古 二重证据 本草
原文传递
本草考古:本草学与考古学的交叉新领域 被引量:18
3
作者 彭华胜 袁媛 黄璐琦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172-1179,共8页
随着20世纪考古学的兴起,大量的药物或药物相关遗迹(遗存)相继出土,为开展本草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为本草考古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文从本草考古的形成基础、定义与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向以及与其他考古学科的关系等多... 随着20世纪考古学的兴起,大量的药物或药物相关遗迹(遗存)相继出土,为开展本草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为本草考古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文从本草考古的形成基础、定义与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向以及与其他考古学科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对本草考古这一新兴学科领域进行了阐述.本草考古,即应用现代考古理论与方法,以考古出土的药物及其相关遗存为对象,探索人类与药物的相互关系,重建中医药文化遗存的时空框架及中医药发展历史,为本草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本草考古为考古学与本草学的交叉新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借助其他考古学科研究成果,积极推动该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考古 本草 考古 交叉领域
原文传递
建国后中药学史文献概览及有关问题刍议 被引量:1
4
作者 辛海量 韩婷 蒋益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第21期62-64,共3页
本文首先综述了建国后中药学史研究的文献情况,结果表明中药学文献较少,中药学研究史混杂于中国医学史中。随后,笔者对中药学史分期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新见解。针对中药学史研究现状,还提出了药学史研究应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炮制学史... 本文首先综述了建国后中药学史研究的文献情况,结果表明中药学文献较少,中药学研究史混杂于中国医学史中。随后,笔者对中药学史分期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新见解。针对中药学史研究现状,还提出了药学史研究应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炮制学史等专题史研究应受到关注,以及中药学专业学生的药学史教育应该加强。最后,笔者介绍了本草学史研究的新进展-本草考古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学史 文献研究 本草考古
下载PDF
秦漢出土文獻中的礜石考
5
作者 翁曉芳 顧漫 《简帛研究》 2022年第2期335-351,共17页
通過對秦漢出土文獻的梳理,發現礜石爲出現頻次最高的礦物藥,其應用廣泛,内服可治鼠、風、痹、寒熱、消渴等;外用可治各種皮膚疾病;還可應用於養蠶,有益於其健康生長。這些功用與東漢早期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礜石功效高度相似... 通過對秦漢出土文獻的梳理,發現礜石爲出現頻次最高的礦物藥,其應用廣泛,内服可治鼠、風、痹、寒熱、消渴等;外用可治各種皮膚疾病;還可應用於養蠶,有益於其健康生長。這些功用與東漢早期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礜石功效高度相似,故可推測這些出土材料中的内容爲《神農本草經》中礜石記載的重要來源。除醫藥用途外,礜石還可用於鎮墓和驅鬼。在五行理論框架體系下,礜石屬於金,在“五石”中爲白色的代表,其與西方、白虎、肺、大腸和魄的關聯,是古人理解礜石功效的思想基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礜石 出土文獻 《神農本草經》 本草考古
下载PDF
锶同位素溯源植物遗存产区的研究进展及对清宫道地药材溯源的启示 被引量:1
6
作者 姜云璐 彭华胜 杨滨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5,共7页
锶同位素(87Sr/86Sr)溯源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动物遗存与现代食品产地溯源研究,但由于样品的污染与清洗问题,仅有较少的植物遗存溯源工作中应用此技术。故宫博物院保存有1000余件清宫药材文物,是研究道地药材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清宫... 锶同位素(87Sr/86Sr)溯源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动物遗存与现代食品产地溯源研究,但由于样品的污染与清洗问题,仅有较少的植物遗存溯源工作中应用此技术。故宫博物院保存有1000余件清宫药材文物,是研究道地药材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清宫药材得益于良好的保存环境,能够避免外源锶污染的问题,因此能够在其溯源研究中引入锶同位素技术。在此基础上,该文将论述锶同位素溯源技术的原理,并总结了目前锶同位素溯源植物遗存的研究进展。此外,该文讨论了锶同位素应用于清宫药材溯源研究时遇到的锶同位素比值地图的绘制、溯源结果区域范围大、样品的污染与清洗3个关键性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清代文献史料是了解清代道地药材的分布与应用的重要依据,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锶同位素溯源清宫药材产区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文献史料与药材文物二重证据共同溯源清宫药材的来源产区,将为清代道地药材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道地药材产区变迁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锶同位素 87Sr/86Sr 本草考古 道地药材 产区溯源
原文传递
中药灵芝使用的起源考古学 被引量:25
7
作者 袁媛 王亚君 +6 位作者 孙国平 王烨然 曹丽娟 沈岳明 袁冰 韩东 黄璐琦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180-1188,共9页
通过实地考察,从浙江3个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共发现了5份疑似史前灵芝样本(G1~G5),且均出土于文化层灰坑.经^(14)C放射性同位素质谱分析,证实田螺山遗址出土的G1样本距今约6817±44年,余杭南湖遗址出土的G2样本距今约5379±59年,... 通过实地考察,从浙江3个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共发现了5份疑似史前灵芝样本(G1~G5),且均出土于文化层灰坑.经^(14)C放射性同位素质谱分析,证实田螺山遗址出土的G1样本距今约6817±44年,余杭南湖遗址出土的G2样本距今约5379±59年,千金塔地遗址出土的G5样本距今约4508±50年,分别属于河姆渡早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经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测,根据担孢子表观形态鉴定G1~G5样本为担子菌纲灵芝属真菌.河姆渡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史前灵芝与双鸟木雕头饰、玉器等巫用文物一起出土,推测当时巫已经在使用灵芝.史前灵芝样本的发现将人类使用灵芝的时间从汉朝推进到距今6800年,伴随着早期农业的形成,人们对具有灵芝外观的真菌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担孢子 中药起源 本草考古 新石器时期
原文传递
清宫茯苓药材性状、产地及其加工:文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的二重证据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姚婷 彭华胜 +4 位作者 关雪玲 金艳 李逢源 袁媛 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118-3123,共6页
茯苓是大宗常用中药,其药用历史悠久,品类复杂。清宫医案中收载有白茯苓、赤茯苓、朱茯苓等多种茯苓类药材。故宫博物院庋藏的茯苓类药材文物有茯苓个、白茯苓、赤茯苓、朱茯苓、白茯神、茯神木等6种。通过对故宫藏茯苓类药材文物进行... 茯苓是大宗常用中药,其药用历史悠久,品类复杂。清宫医案中收载有白茯苓、赤茯苓、朱茯苓等多种茯苓类药材。故宫博物院庋藏的茯苓类药材文物有茯苓个、白茯苓、赤茯苓、朱茯苓、白茯神、茯神木等6种。通过对故宫藏茯苓类药材文物进行性状鉴定,并结合清宫各类档案、历代本草文献梳理源流,发现清宫茯苓个为完整菌核,并不预先在产地加工切制,而是在清宫炮制加工成茯苓皮、白茯苓、赤茯苓、朱茯苓等茯苓类药材。此外,据清宫相关档案文献记载,清朝宫廷中所用茯苓多为云贵地区官员进贡所得,在整个清代进贡情形相对稳定,及至晚清贵州巡抚不再进贡茯苓,茯苓主要从云南进贡。该文结合了清宫茯苓类药材文物与清宫医案、药材底簿等档案文献,梳理了清宫茯苓各时期的产地,为了解清代宫廷用茯苓类药材的产地提供了珍贵史料,为后续清宫茯苓的产区溯源提供了参考;分析了清宫茯苓类药材规格,为研究清代清宫茯苓类药材的加工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考古 茯苓 清代 宫廷医学 道地药材
原文传递
清宫茯神与茯神木药材文物性状鉴定,及史料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彭华胜 关雪玲 +5 位作者 金艳 姚婷 李逢源 袁媛 金世元 黄璐琦 《中华医史杂志》 2022年第2期95-99,共5页
茯神与茯神木药用历史悠久,现在茯神仍是大宗药材商品,而茯神木已在药材市场消失。清宫医案收载的临床案例中有“茯神”“云茯神”“白茯神”“抱木茯神”等多种茯神类药物,故宫博物院尚珍藏有“白茯神”“茯神木”标本。通过对这两件... 茯神与茯神木药用历史悠久,现在茯神仍是大宗药材商品,而茯神木已在药材市场消失。清宫医案收载的临床案例中有“茯神”“云茯神”“白茯神”“抱木茯神”等多种茯神类药物,故宫博物院尚珍藏有“白茯神”“茯神木”标本。通过对这两件药材文物进行性状鉴定,并结合史料分析,发现清宫“白茯神”与明清本草记载茯神去皮及松根相一致,可以推断清宫医案中的“茯神”“云茯神”“白茯神”等均为茯神(菌核中抱有松根)加工时去除皮与松根,“抱木茯神”“抱茯神”应指含有松根的茯神,“茯神木”则为茯神加工时去皮与白色菌核。当今临床所习用的“茯神”即清代“抱木茯神”。“茯神木”与“茯神”的功效差异很大,应明辨历史商品的本来面目,为传承和发扬清代宫廷医学,深入开展本草学研究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考古 茯神 茯神木 清代 道地药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