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文化之间相互思想理解的可能性 被引量:3
1
作者 末木文美士 张翔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9,共8页
思想和文化的研究与置身于现代的自文化和他文化、自己和他者的认识密切相关。在这种场合应该避免把自文化和他文化相互对立,而陷于狭隘的本民族中心主义。以中国和日本的佛教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异文化之间如何相互理解各自的思想,以及... 思想和文化的研究与置身于现代的自文化和他文化、自己和他者的认识密切相关。在这种场合应该避免把自文化和他文化相互对立,而陷于狭隘的本民族中心主义。以中国和日本的佛教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异文化之间如何相互理解各自的思想,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使双方发生误解。为了避免误解,不应该轻易地认为可以立刻理解异文化,而应该经常意识到这是一个理解上有很多困难的他者,在考察思想的背景的同时,认识思想的差异和不同。只有把他者作为他者进行认识,反而会开启准确理解他者的大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文化 自文化 他文化 自己 他者 本觉思想
下载PDF
非中国化与非宗派化:日本批判佛教论及其效应
2
作者 陈永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15,共7页
中国佛教既有前宗派时期的格义佛教类型,更有宗派佛教义学建构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的“证义”佛教类型。日本批判佛教论,作为后宗派时代佛教思潮,由于缺乏历史与文本的双重解读,并未真正如实地评判如来藏—本觉思想在中国宗派佛教创建中(... 中国佛教既有前宗派时期的格义佛教类型,更有宗派佛教义学建构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的“证义”佛教类型。日本批判佛教论,作为后宗派时代佛教思潮,由于缺乏历史与文本的双重解读,并未真正如实地评判如来藏—本觉思想在中国宗派佛教创建中(即“证义佛教”阶段)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对唐代沙门法藏等人如来藏缘起论的阐释建构,没有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来藏思想 本觉思想 批判佛教 佛教传统
下载PDF
现代性背景下的诠释差异与交流困境——以“批判佛教”为例
3
作者 唐忠毛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8-55,共8页
由日本"批判佛教"引起的国际学术界的反响与回应目前似乎已告一段落,但对于这一学术事件的思想史背景与方法论的反思却意犹未尽。由于"批判佛教"涉及佛学义理批判、社会现实批判以及哲学文化反省等诸多方面,因此显... 由日本"批判佛教"引起的国际学术界的反响与回应目前似乎已告一段落,但对于这一学术事件的思想史背景与方法论的反思却意犹未尽。由于"批判佛教"涉及佛学义理批判、社会现实批判以及哲学文化反省等诸多方面,因此显得颇为错综与复杂。而就已有的回应与反思来看,其大多局限在各个单独的层面展开批判,并没有系统地考察不同批判层面之间的微妙关联以及批判佛教的方法论成因与现代性背景,因而在整体上的反思还是不够深入的。事实上,"批判佛教"这一关乎东亚佛教思想传统的反省与批判之所以能引起中、日以及北美学者之间的分歧与争论,其在佛学义理之争的背后隐匿着复杂的方法论立场与现代性因素,并且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学术事件。因此,只有在现代性的语境下,透过纯粹的佛教义理之辨,才能真正厘清"批判佛教"及其相关思想论争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佛教” 本觉思想 如来藏 本土化 现代性
原文传递
“批判佛教”思潮的多元向度(专题讨论):“批判佛教”的批判哲学
4
作者 吕凯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7-50,共4页
吕凯文指出,衿谷宪昭凸显“批判哲学”对抗“场所哲学”的意义,旨在遏止“西欧思想(场所哲学)流入日本”,免使佛教“非佛教化”而不再具有公开的、客观的知识批判以及具有公义的社会实践能力。吴可为提出,松本史朗强调如来藏或本... 吕凯文指出,衿谷宪昭凸显“批判哲学”对抗“场所哲学”的意义,旨在遏止“西欧思想(场所哲学)流入日本”,免使佛教“非佛教化”而不再具有公开的、客观的知识批判以及具有公义的社会实践能力。吴可为提出,松本史朗强调如来藏或本觉思想作为东亚大乘佛教的主流和基础,是一种非批判性的“界论”、一元论的基体主义、彻底的“我论”。其实,如来藏佛教不但不缺乏批判性,甚至可能提供一切佛教中最全面和最深刻的批判力;松本的解读基本上依照西方哲学的框架、角度和方法,隐含着一种理性主义和西方中一心论的视角。刘宇光认为,“批判佛教”首度尝试把当代日本佛教中各种抵抗现代实体论的零碎的异议声音整合为一体,一方面在传统教义的论辩中凸现出代脉络中的新向度,另一方面又能把对现代实体的批判定为教义的必然要求;但是,他们存在着本质主义的倾向、论证与修辞上对各种“本土思想”的排他态度以及在方法论上自相矛盾等诸多问题。周贵华认为,“批判佛教”将佛教精神定为批判性,相当程度上是正确的,但佛教作为在漫长历史中由众多教派形成的复杂思想传统,不可能只有一种单面化的衡量与裁定,所以,“批判佛教”对佛教思想特质的归纳颇为片面;从历史与文献的角度看,其不少论断相当武断;其将日本社会的不平等状况、种族问题以及日本文化的弊端直接归咎于本觉思想,在逻辑上亦不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佛教” 佛教的批判性 场所哲学 如来藏佛教 本觉思想
原文传递
第一届中日佛学会议在北京举行
5
作者 阳光 《法音》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6-26,共1页
关键词 佛学会议 中国 日本 佛教文化 本觉思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