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体牙髓治疗材料对牙本质抗折性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邵珺雅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15期78-80,共3页
目的探究牙体牙髓治疗材料对牙本质抗折性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颗成年肉猪尖牙制作牙髓标本,随机分为A组、B组与C组,每组10颗。A组未实施根管填充治疗,B组实施三氧矿物聚合物(MTA)材料根管填充治疗,C组采用Biodentine根管填充治疗。对... 目的探究牙体牙髓治疗材料对牙本质抗折性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颗成年肉猪尖牙制作牙髓标本,随机分为A组、B组与C组,每组10颗。A组未实施根管填充治疗,B组实施三氧矿物聚合物(MTA)材料根管填充治疗,C组采用Biodentine根管填充治疗。对比三组标本牙根弯曲模量、3点弯曲强度及最大负荷力。结果A组标本牙根3点弯曲强度为(124.34±10.73)MPa,最大负荷力为(1453.56±98.46)N,弯曲模量为(9.45±1.13)GPa;B组标本牙根3点弯曲强度为(135.72±12.45)MPa,最大负荷力为(1545.89±99.75)N,弯曲模量为(14.27±1.54)GPa;C组标本牙根3点弯曲强度为(137.94±12.34)MPa,最大负荷力为(1674.67±105.64)N,弯曲模量为(17.09±1.46)GPa。三组标本牙根3点弯曲强度、最大负荷力及弯曲模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标本牙根3点弯曲强度、最大负荷力、弯曲模量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标本牙根的3点弯曲强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标本牙根最大负荷力、弯曲模量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odentine与MTA均可作为牙体牙髓治疗的材料,可有效提高牙本质抗折性能,其中Biodentine效果更佳,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管治疗术 牙体牙髓病 填充材料 本质抗折性能
下载PDF
自酸蚀粘接流动树脂初始应用层厚度对牙本质粘接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劼 《医疗装备》 2022年第14期45-47,共3页
目的探究自酸蚀粘接流动树脂(DF)初始应用层厚度对牙本质粘接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收治的离体人磨牙患者100例,为以上患者做牙本质试样,根据试样将其分为甲、乙、丙、丁4组,各25例。其中,甲... 目的探究自酸蚀粘接流动树脂(DF)初始应用层厚度对牙本质粘接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收治的离体人磨牙患者100例,为以上患者做牙本质试样,根据试样将其分为甲、乙、丙、丁4组,各25例。其中,甲、乙、丙组直接应用DF,初始厚度分别为0.5、1.0、2.0 mm,丁组先用一步法自酸蚀粘接剂(OB),之后再用DF,初始厚度为2.0 mm。4组均上部充填复合树脂,并截取面积为1 mm×1 mm的试样,测定4组微位状态下的微伸粘接强度,观察4组牙本质-树脂的形态、类型。结果丁、甲、乙、丙4组微位状态下的微伸粘接强度依次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丙、丁4组的粘接断裂类型为混合破坏B2型的样本比例分别为24/25、23/25、23/25、23/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断裂界面上均可见牙本质和DF结构。对各组的粘接界面进行电镜扫描,发现甲、乙、丙组的粘接界面出现明显的裂隙,未观察到树脂形成;丁组未发现明显的粘接界面裂隙,粘接的表层与牙本质结合较为紧密,未见裂隙。结论DF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会随着初始应用层厚度的增加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酸蚀粘接流动树脂 初始应用层厚度 本质粘接性能
下载PDF
《四部医典》用药规律——“味性化味”理论的科学内涵分析 被引量:27
3
作者 文成当智 贡保东知 +3 位作者 东改措 仁真旺甲 泽翁拥忠 贡却拉姆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1-207,共7页
"味性化味"(Ro Nus Zhur Jes)理论是藏族药学(简称藏药)的核心内容,可分为"味性能"(Ro Yi Nus Pa)和"本质性能"(Ngo Bovi Nus Pa),而"味性能"又分为六味、三化味、八性、十七效等;"本质性... "味性化味"(Ro Nus Zhur Jes)理论是藏族药学(简称藏药)的核心内容,可分为"味性能"(Ro Yi Nus Pa)和"本质性能"(Ngo Bovi Nus Pa),而"味性能"又分为六味、三化味、八性、十七效等;"本质性能"又分为气味功效、生地功效、颜色功效、同形功效等8种,是藏药从采集到炮制,从配伍到成品的理论依据。藏药"味性化味"理论与疾病的20种特性形成轴承关系,通过"味性化味"的配伍,调节三因的紊乱,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藏药经典方剂都在该理论指导下配伍而成,因此,开展藏药"味性化味"理论研究,可揭示藏医用药规律的科学内涵。但目前藏药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和药理机制等邻域,很少从藏药"味性化味"理论来研究,脱离了藏药传统理论的指导,很难发现藏药配伍的核心规律。本文基于3 000余函藏医古籍文献,应用历史时间轴方法和Gephi v0. 8. 2可视化软件等梳理藏药"味性化味"理论的传承历史,阐释藏药六味、三化味、十七效等如何作用于三因和20种特性等疾病属性,以期为藏药药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药 《四部医典》 味性化味 性能 本质性能 六味 三化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